導語
中國結構周以「周」為單位,聚焦結構性心臟病領域,迄今已成功舉辦3屆,獲得國內外該領域專家的一致好評,葛均波院士、高潤霖院士擔任大會主席,周達新教授、吳永健教授任執行主席。
第四屆中國結構性心臟病周將於2020年9月14-20日召開,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為主會場,中國科學院阜外醫院為分會場,聯合國內外多家中心展開「手術大聯播」,7天內,3大頻道,100餘臺手術,展示心臟結構領域多項介入技術;除此之外,自2010年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成功開展中國第一例TAVR以來,今年正值中國開展瓣膜介入手術的第十年,值此十年之際,我們將一起回顧與紀念中國瓣膜介入發展之路,同時本次大會突破常規,引入青年麒麟團、名師大講堂、名醫解心結、結構熱辯論、最佳病例賽、結構專題夜等版塊,為您帶來一場學術盛宴。
中國結構周2020即將拉開帷幕,大會執行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吳永健教授教授通過視頻採訪,回顧中國結構周發展歷程,展望未來發展方向。
繼往開來,中國結構周獲國際同行廣泛認可
2020年4月,歐洲心臟病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 EHJ)發表了2019中國結構周的總結報導。該文章表示,歷經三年時間,中國結構周的創新模式已經得到了世界各國同行的認可。這一方面得益於中國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另一方面也有賴於網際網路技術和網絡直播平臺的發展,為新型學術平臺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此外還有臨床醫師對學術內容本身的需求,對於結構性心臟病這樣的新興學科,必須要有一種特殊的方式進行交流,用大量的病例去演示操作性的內容,將學術平臺融入每天的工作當中。吳永健教授介紹到,今年中國結構周的轉播計劃就是跟著太陽走,根據全球不同時區醫院和專家的情況調整會議安排,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都達到了最大程度的交流。
窮則思變,網際網路技術開闢線上會議新模式
吳永健教授透露,中國結構周是窮則思變的結果。首先,舉辦學術會議需要大量資源,近年來醫學會發出了勤儉辦會的號召,所以結構周正是以實際行動踐行這一精神;其次對醫生而言,過多的會議佔用了很多休息時間,讓醫生難以兼顧工作、家庭和會議,造成了一定的負擔。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必須有合適的技術和條件進行支持。所以中國結構周通過線上會議為主的方式,讓醫生避免舟車勞頓,節省了參會時間,提高了參會效率。這一辦會方式的實現也有賴於網絡技術的更新換代,藉此機會特別感謝幕後的工作人員,為廣大醫師提供了便利。
源於創新,繼續創新,拓展更大的舞臺
中國結構周源於創新,同時也在繼續創新,目的正是為了讓整個會議更加合理和優秀。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形勢,線上會議的形式已經被廣泛接受,也成為未來舉辦學術會議的主流方式。中國結構周在新形勢下,如何辦出特色如何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這是留給所有中國結構周同仁的課題。吳永健教授介紹,中國結構周未來仍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服務於從事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的醫生。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發展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不僅僅要依靠目前已從事這一專業的醫師,而是讓所有並非從事結構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的醫師,也能夠深入了解什麼是結構性心臟病?了解中國結構周的內容,共同關心結構性心臟病的最新進展。
另外,今年中國結構周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邀請電視臺、廣播電臺、各大報紙等大眾媒體參與進來,讓更多的患者和基層醫師了解結構性心臟病,講解當前有哪些治療方法,實現從行業內走到行業外,從行業走向社會的目標,共同推進結構性心臟病學科發展。
-End-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