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閣門
□林之雲
談到「北京」的普通話發音,人們有個既定的玩笑,就是把「北」發成平聲。而在衛輝,「北」是另外的發音,發作「波額」。所以被閣門,就被念做「波額閣門」。
北閣門是縣城裡離我家最近的一座古城建築,十來米高,拱形,平頂,頂部殘破,過去應該還有什麼建築,或者兩邊和城牆什麼的相連。北閣門是城市北邊的最後一道關口,出了門就是鄉下和野外。
在過去的那個年代裡,北閣門在縣城的北部,絕對是個地標性建築,在拱形券門的頂端,原來還各有一個石刻的牌匾,從外向裡看,也就是向南看,是「南通十省」;從裡往外看,則是「北拱神京」。邊上還刻有「崇禎七年九月吉旦」。那時候,衛輝是個州府。
德勝關北閣門,八十年代初因方便交通需要
被改造成這個樣子了
那是1634年,正是全國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之時,那時候,衛輝府修建閣門,不知是不是為了防義軍。
北閣門裡面路西邊第一個門,就是原來的衛輝糧食局,解放後,姥爺就在那裡上了幾十年的班,直到得腦血栓,直到去世。那時候,每到過年,大米都要糧食局批的條子才能買到。姥爺就在供應股,專門負責此事。那時候,權力已經開始得到重視,但還不像是今天,已經完全市場化,錢幣化,那時,可能只需要一個熟悉的微笑,甚至套一聲近乎或者多說幾遍的要求,都有可能達到。
建國初期的汲縣人民銀行辦公樓
還屹立在橋北街上
姥爺去世的時候,悼詞裡有一句話,重重打動了我,說是自從解放以後,一直到他去世,經他手管理的帳目,沒有錯過一分錢。
也只有那個時代的會計,也只有姥爺那樣執拗的人,才會創出這樣的近乎於奇蹟的業績。糧食局當年大門的模樣我還記得,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在現實中予以復原。
後來,北閣門拆除了一半,不知是不是因為保護的聲音才停下來的。然而,拱門沒了,頂子沒了,只剩下的寬寬的、厚厚的兩邊兩個墩子似的底座,還矗在那兒。
橋北街上的唐代古槐仍然綠意盎然
哥哥小時候曾經寫過一篇作文,寫到老姥爺年底到河園去要帳,出了北閣門就碰見正在抓壯丁的日本兵,幸虧他躲到了那幢影壁牆才,才逃過一劫。小時候,還記得那幢影壁牆,在北閣門外東邊的空地上。影壁牆的遠處,是條溝,沿著溝下去不遠,就到了衛河的身邊。
這次回去,主要的活動都是開車進行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從衛河橋頭到北閣門,一兩分鐘就到了,而在小時候,從這裡到那裡,想想都覺得至少要走上很長很長的時間。
隨著年齡增長,時空的距離總在發生著一些莫名其妙的變化。
北閣門上明萬曆年間的「南通十省」、「北拱神京」石匾還鑲嵌在改造後的兩側牆壁上
來源:衛輝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