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聖寺
清·谷再吉
低徊遺蹟說龍城,古剎悽涼暮靄橫。
柏老蒼皮經雨潤,塔高金鐸借風鳴。
相迎僧貌多疏樸,莫問人寰幾戰爭。
猶有南唐碑字在,摩挲識得貫休名。
保聖寺塔位於高淳區城東,原名龍城寺塔,系名剎龍城寺的藏經之所。相傳建於吳赤烏二年(239),孫權在今高淳城東保聖寺所在的龍城山麓創建佛塔。
唐貞元十七年(801)由名僧貫休主持重建龍城寺。舊縣誌《人物誌》仙釋篇中又錄貫休小傳,傳稱貫休,字德隱,一字德遠,俗姓姜氏,原是婺州蘭溪和安寺僧人,素有禪行,清規嚴肅,願力堅凝。貞元十七年,他到高淳創建龍城寺,並駐錫於此。據《民國高淳縣誌》及塔基磚銘所載,塔建於宋紹興三年(1133)。宋祥符年間,龍城寺更名保聖寺,塔遂改今名。該塔自明清至建國後,迭經修繕,保存至今。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保聖寺塔,四方七層,系磚木結構、樓閣式,通高32米。外圍由附階周匝、頂塔剎、相輪寶頂組成;內空筒式,設樓梯按層折上。底層佔地135平方米,壁厚1.3~0.65米。底層與頂層四面闢門,其餘各層交叉開門。樓面逐層內收,翼角起翹平緩。其建築風格融宋代南北方磚塔建築特色。高淳古有「四方寶塔一字街,倒載柏樹白牡丹」之說。
建國後,高淳縣人民政府於1974年對保聖寺塔進行了搶救性維修。1985年3月至次年9月再一次大修。重修後的古塔,恢復了逐級塔簷外挑平座,並於塔底復建附階周匝外廊。廊外四面石砌臺階,保留古塔磚制鬥拱、塔壁的錢紋窗與直欞窗風貌外觀不僅修復七級屋簷,頂部重裝塔剎,塔內還逐層架設扶梯,以供遊人登塔遠眺。
聚星閣系襟湖橋的橋頭聯體建築,始建於明隆慶六年(1572)。原名水月閣,因閣內供奉觀音菩薩,又稱觀音閣。
它位於淳溪街道西南官溪河上永濟橋(即襟湖橋)南堍,橫跨官溪河,八面三層,飛簷翹角,通高20米左右。底層四方形,於東、西、北三面設拱形門,供行人出入;南面磚砌神龕,供奉土地神。北門面橋,右側設青石臺階,香客、遊人可拾級登樓憑窗遠眺,湖光城貌、盡收眼底。
明隆慶六年(1572),邑民陳顯四在捐建永濟橋的同時,又在橋南新建了一個橋頭閣,稱水月閣。清順治十四年,僧靜修募款重修水月閣。據徐寅《重修永濟橋水月閣敘》記載:高淳因為新造之邑,無江山之險、壕塹之固,而僅以官溪河環繞為池,它上受徽宣之水,奔騰澎湃近二百裡,歷當塗而洩入長江,故建永濟橋、水月閣以殺其勢而固其防。但若有邑而無橋,則邑之氣不聚;有橋而無閣,則橋之勢不雄;有閣而無莊嚴色相(指佛像)以為大眾瞻仰,則不足以續香燈而垂久遠。順治十四年,永濟橋重建後,水月閣仍垣牆傾圮,風雨不蔽,僧人星散,行者難以休憩。當時風水形家及邑人皆認為此閣為「一邑關鎖」,全縣福祉有賴於此。保聖寺僧靜修過此而感嘆寺閣破敗,遂發願修葺,乃藉助於眾信徒之力共襄勝舉。康熙二十七年(1688)及乾隆十四年(1749),陳易、陳光閣先後倡修水月閣。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縣王檢心以重建襟湖橋剩餘的錢款500串重修水月閣,因閣內供奉了文武帝君像,故改名聚星閣。鹹豐年間,聚星閣為兵燹所毀。光緒十六年(1890),知縣陶在銘主持重建。1958年,聚星閣被拆毀。2001年,有關部門撥款重建聚星閣。據《滄溪鄉志》介紹,舊時聚星閣高約15米,門首有大理石鐫鑿的三個大字——聚星閣,為高淳書法家邢祥鳳手書。大門兩側的對聯「聚會潮音喧閣北,星隨月色映橋東」,據說為邢源所撰。閣分三層:第一層面積約50平方米,高4米。四木落地,成正方形,四周用方石壘砌,並設東、西、北三個拱門,南與財神廟相連;第二層面積約40平方米,高6米。正中是觀世音塑像,兩側有大小神像,均栩栩如生。閣內正廳右側懸著一口一米多高的鐵鐘,重約150公斤,左側架設一面直徑為60釐米的大鼓。每日晨鐘暮鼓,悠揚之聲不絕於耳。後面為方丈室,明淨整潔,內掛施文熙贈給大奎、鏡熙兩位禪師的對聯,其一「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因緣莫羨人」,其二「鏡物悟真空,師能脫俗潛修,便成鷲嶺;熙春回浩劫,我亦隨緣小憩,來眺鷗波」;第三層面積約35平方米,高4米,主要供遊人觀覽美景。閣頂為傘形,用鐵鑄成,高1.5米,剛勁挺拔,氣勢莊重。各層皆有8個翹角,每個翹角下懸鐵馬一隻,風吹齊鳴,其聲渾厚悠揚,十分悅耳。歷史上的水月閣上聳雲霄,下臨官溪河,登此閣憑窗四望,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故成為淳邑最著名美景之一。徐寅曾贊之:當芳辰良夜,東眺固城,則可以憶吳越之盛事,而挹其煙嵐;西望丹陽,則可以睇五湖之勝境,而吊謫仙之狂。若孤月當空,水光一色,魚艇成列,七洞鏗然,非登斯閣而不能領略淳邑勝景。
該閣於1958年拆毀,2002年由當地群眾募資重建。為不影響公路交通,將塔址移位於橋南東側堤旁。磚木結構,八面三層,攢尖頂,通高22米,總建築面積530平方米。閣的底層為四方形,四面設拱形門貫通。正門上方鑲砌大理石門額,鐫刻「聚星閣」三字。二、三層平面八邊形,屋面設12個戧角。內設木梯,可逐級而上。每面牆上都安裝鏤格花窗,枋間配襯木雕斜撐。木雕內容有「風調雨順」、「哼哈二將」、「金童玉女」等。藻井彩繪蓮花和鰲魚紋飾,閣頂安裝鐵質相輪寶頂,八面戧角懸掛銅質風鈴。
鍾英閣又名梓潼閣,位於現東壩街道西800米處的胥河中央。建於清代末年,工程由當地著名工匠李先春承建。
清朝末年,邑人李先春設計承建的鐘英閣布局合理,雕刻精巧,充分顯示出非凡的建築藝術才華。李先春,祖籍固城鄉山南保,民國初年全家遷至東壩鎮(現為東壩街道,下同)西胥河旁居住。清同治元年(1862),李先春出生於一個木工家庭。小時候,他就表現出較高的天分,能夠模仿大人做些小木工活,做得有模有樣。18歲時,他隨祖父李遵衡學習木工手藝,因天資聰穎,學習認真,技藝日有長進。為了提高工藝水平,他經常登上花山和禪林山,觀察琢磨山上寺廟殿梁的結構原理,廟裡僧人都說他是「木工迷」。由於李先春善於思考,勤於業務,其技藝遠遠高過同行,被譽為高淳的「活魯班」「木仙」。凡經他承建和主持重修的大工程,均堪稱傑作。
清朝晚期,貢生楊泓等在東壩北岸西胥河中倡築土墩,其上建造鐘英閣,以應風水。因閣上供奉「梓潼菩薩」,故又名「梓潼閣」。光緒二十二年(1896),地方鄉紳發起重建鍾英閣,並在全縣發出通告,廣泛徵集設計圖案,以招標承建。李先春得悉後,先用蘆葦扎出一個立體模型。這是一座四面三層的水上樓閣,可以憑欄遠眺。欄杆飾有精雕細刻的獅虎頭像,屋頂飛簷翹角,裝上兩條昂首欲飛的巨龍。模型送去後,當即被東壩五姓五幫的士紳們看中,工程決定由他們承建。樓閣工程告竣後,前來登高覽勝者絡繹不絕,尤其是汛期河水繞閣翻騰,似銀龍戲珠,頗為壯觀,故成為遠近聞名的景點。有趣的是,鍾英閣回音嘹亮,凡四周百米聲響,閣內猶如擴音反射,這可能與鬥拱重疊、臨水有關。可惜1959年,在開挖滬蕪大運河時,鍾英閣被拆毀。
該閣磚木結構,四面二層,高12米,寬8米。鬥拱疊梁,重簷歇山頂。內供梓潼真君像。底層大門朝東,門額鐫刻「鍾英閣」三字。閣內置木梯上下,登高可繞迴廊憑欄遠眺。欄杆上雕刻獅虎頭像,栩栩如生。屋面飛簷翹角,脊頂飾兩條飛龍昂首騰飛,氣勢端壯典雅。四向50米音響,閣內便有回音反射,聲音響亮。
位於淳溪街道小甘村西南,文星塔位於舊縣城東門外小甘村學宮之前,其地原為文昌閣舊基。清光緒十四年(1888),邑紳劉芬、吳壽恭等募資在學宮前文昌閣舊基改建文星塔,以應文風。
文昌閣毀於兵亂後之光緒十四年,邑紳劉芬、吳壽恭等募捐2000多串銅錢,認為其地當學宮巽方(東南方),建塔於其上可以應文風,故名文星塔。塔平面為六角形,共7層。最上層供文昌君位,並參照舊制,在下層祭祀倡建原文昌閣的知縣趙之璋靈位。據陳嘉謀所撰塔記雲,塔起源於佛門藏經,原與風水無關。後來堪輿師因塔形聳立挺拔,故於山巔、水口建之,以應風水,一般通都大邑皆有風水塔。乾隆五年(1740),知縣趙之璋因小甘村在學宮前巽方,乃建文昌閣,上供文昌帝君像,以應文峰。其後,邑人並祀趙之璋,以志不忘其恩。文昌閣基址不高,閣高僅3丈,未能上凌雲霄,下壯形勢。鹹豐年間(1851~1861),閣為亂兵拆毀,諸士紳建議籌款購料,易閣為塔,並培高塔基。他們不煩催督,和衷共濟,奔走往來於烈日之中。其工程始於光緒十四年四月,落成於是年九月。塔高7丈有餘,登高望遠,可以凌雲霄、壯形勢。大家都說,塔成,當有文星出現,故名文星塔,今後鄉、會兩試,邑中士人自當接步青雲。鄉人又稱此塔為文風塔,原塔為磚木結構樓閣式,六面七級,每隔一面開門,上、下層互相交錯,塔剎為鐵鑄七重相輪,通高20餘米,底層壼門朝南。內置樓板,可登高觀賞。1953年夏,塔剎遭雷擊墜落。1966年,塔身又遭拆除,今僅存塔基。除學宮文星塔外,距城東60裡的大山之巔也有一座文峰塔,系清光緒十三年張桂林倡建。
塔系磚木結構,六邊形、七級,通高20餘米。門額鑲嵌「佑啟才賢」四字。塔簷外挑,逐層起翹,頂置鐵鑄塔剎。底層壼門朝南,往上塔窗隔層相開。其內鋪設樓梯,可按層折上,登高覽景。1953年夏,塔頂遭雷擊,塔剎墜落。「文革」中「破四舊」,塔被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