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聖寺塑壁羅漢保存記
保聖寺內大雄寶殿原供釋迦牟尼,十八尊羅漢像列於塑壁。塑壁起於殿前與金柱相併之簷柱,由東西兩壁,經偶角至第二之簷柱而終。東西各橫四十二尺,高十二三尺,下部高約一尺五寸,前後造四尺許石壇,側面有浮雕……壇上壁面,塑有山雲、石樹、洞窟、海水等;其間上下各處,配置羅漢像……觀其作法,柱間磚壁,添附若干小柱,心木支材,則縱橫斜直,任意伸出;下部構以高低大小種種不同之木架,式承迭磚,而附以捏泥;崇卑之土坡,突兀之山巖,卷舒之雲氣,由是而起。或植天然樹木,配以根株,或纏龍身於梁上,手術之純熟,可謂己屆爐火純青之候。」「至其所塑山頂、石尖、雲頭,高及三尺,與昂身互相參差,致遮掩其所支之桁,自壁前觀之,有如覆蓋;其浮雕之處,僅石間深處與水波而已。……製作之妙,雖山水名手,亦難於比肩。」
《甫裡志》記載:「旁列羅漢十八尊,為聖手楊惠之所摹。」元書畫家趙孟頫曾隱跡於此寺,為大殿作柱對一聯中謂:「梵宮敕建梁朝,推甫裡禪林第一;羅漢塑源惠之,為江南佛像無雙。」明萬曆年間許自昌云:「保聖寺十八尊羅漢塑像,位置錯落,形模如生,乃唐代楊惠之所作。歷朝粉飾,漸異原本,然古致存,為別處所無。」日本之大村西崖氏慕名來甪參觀,對塑壁作極高的評價:「東西兩壁,顧氏所謂之羅漢像散置其間。壁端山巖,樹石、雲水之配景,有關文獻,殊足令餘喜!多年臆測之塑壁,今日·始獲親睹,誠幸事也。」「至於羅漢像衣褶樣式,宛如與宋畫之羅漢圖相同,其為後代重建時所作也無疑。然更就其移置之二尊塑法觀之,則其一為半砌坐而仰視之狀,其一則為定坐之形,面容衣褶,與其他各像,微有不同;尤以前雙肩所垂衣端作捲雲形狀,更顯特致,是則或與其不同凡俗之面相,同為惠之原作乎?要正未可知耳。」然大村西崖所述,似乎有唐也有宋之作。但以事而論,明許自昌所述較為確切,舊時裡中人士代代相傳之說,皆為惠之所作。
保聖寺規模宏大,佔地甚廣。民初時,寺內經卷古物均遭本寺僧盜賣無遺,致使廟宇毀壞不堪。民國七年(1918年),顧頡剛先生應友吳賓若、王伯祥、葉聖陶之邀來甪解憂。初遊保聖寺,見大殿外懸一聯曰:梵宮敕建梁朝推甫裡禪林第一,羅漢塑源惠之為江南佛像無雙。顧大為驚奇,小小一鎮仍保存有此古蹟也。入殿觀羅漢,見其錯落兩壁,奕奕神採,栩栩如生,讚賞不已。民國十一年(1922年)顧頡剛與陳萬裡倆重遊保聖寺,見大殿正梁已斷,漏折處經大雨浸溼,見一題壁羅漢化為一抔泥土,甚為惋惜。遂與鎮上的紳董商之,請施補救。而寺鄰小學,紳董輩為求擴大校址,惟恐此殿不毀。顧此時無奈,拍了幾張羅漢相片,向各處接洽,作保存運動。久未見效,便作了一篇《記楊惠之塑羅漢像》,在《努力周報》上為它呼救。後經高夢旦、任叔永、金家鳳幾位向江蘇當局請求保存。幸蔡元培、葉恭綽函囑保存唐塑,賴紳董沈柏寒之力,將塑像卸下,存放在小學的一所三五年內不會倒塌的破屋中,這就叫「保存」。民國十二年(1923年)秋,蔡元培與周竣(周養浩)女士行婚於蘇州,胡適從北京去信祝賀,並相告顧頡剛在甪直發現唐塑羅漢,倡議他倆以發起修繕為新婚紀念。因蔡周二位有歐洲之遊,僅捐銀百元為倡導,丐戚友留蘇者經營之。民國十三年(1924年)顧頡剛又在《小說月報》上作一篇《為一千一百年前的藝術呼救》的文章,並選登了幾幅羅漢相片。日本的東京美術史教授接到前申報主筆陳彬和的信和《小說月報》,驚喜萬分。便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不遠萬裡專程來到中國,在甪直飽賞了五天塑像和塑壁,攝了二十八幅相片。歸國後,便作《吳郡奇蹟塑壁殘影》一書,內插相片,暢響國內,書價日幣十二元。民國十七年(1928年),葉恭綽感於大村西崖之記載前往瞻殘影,並發起唐塑保存會,民國十八年(1929年),葉恭綽、蔡元培、吳稚暉先後來甪參觀,皆請求教育部保存。部長蔣夢麟君、次長馬敘倫君提倡益力組織「保存甪直唐塑委員會」。由葉恭綽、蔡元培、張繼、馬敘倫、葉楚倫、鈕永建、陳去病、張一麐、顧頡剛以及甪直學者金家鳳等十九人組成委員會,並推選葉恭綽負責經營之。共集資23600銀圓,其中教育部撥銀一萬元;江蘇省政府撥銀三千元:唐塑保存諸委員募集捐款一萬零一百銀元;利息五百元。唐塑保存委員會聘建築師範文照設計建築,聘雕塑師江小鶼、滑友田二位將搶救保存下來的九尊塑像,經過精心設計,布於補壁之中。採用吳稚暉之提議,定名古物館。潭延闓、于右任題寫「保聖寺古物館」之館名。蔡元培作甪直保聖寺古物館記,馬敘倫書碑文,古吳黃慰萱刻。民國十九年(1930年)春,在大殿原址動工興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春竣工,造型和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羅馬宮殿式,共費銀二萬四千餘銀元。
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舉行古物館落成典禮,周峻女士並剪了彩。京、滬、杭各報均以醒目標題報導甪直保聖寺古物館開幕盛況,《吳縣日報》並出了一版「吳縣甪直保聖寺古物館開幕」特刊。
古物館落成典禮後,政府指示建設廳按月撥經費於該館,僱人管理。在抗日期間,日軍進駐保聖寺,古物館內陳列之文物被洗劫一空,唯塑像和塑壁倖存。在勝利時期,古物館長期關閉,這一「國粹」又在自然中保存下來。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文物古蹟的保管。古物館因年久失修,由鎮工商界會同陳墓、周莊兩鎮工商界為修繕保聖寺古物館募集人民幣貳千餘元,將古物館整修一新。1956年,留學蘇聯雕塑學院的錢某,奉命前來保聖寺古物館仿塑羅漢像。他屢次仿塑未成,便去蘇州購橡皮泥50斤,欲在羅漢塑象上制模後回北京複製,幸文化站長唐仲堯等及時發現並制止,這一「國粹」才免遭人為破壞。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甪直保聖寺羅漢塑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7年秋,全國掀起一股破四舊風潮波及甪直,古物館的九尊泥塑亦在劫難逃。幸看管古物館的張星如等極力攔阻和勸解。說:「這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才免遭一劫。
解放近五十多年來,各級人民政府對保聖寺之古代塑像塑壁極為重視,曾多次撥款對古物館進行修繕,並指定專人管理,立規則、建檔案、樹標誌牌。已將保聖寺的地面文物,以及澄湖出土之文物陳列於館內並對外開放,供中外人士參觀。
保聖寺古物館保存唐代羅漢塑像是:塑壁山巖起伏,奇峰突兀,洞窟錯列,雲氣如煙,海濤翻滾。九尊羅漢錯落其中,有的瞑目沉思、有的橫眉怒目、有的舒顏咧口、有的正襟危坐、有的盤膝端坐於山水雲煙之間。它們的形態似真、表情各異,博得中外人士的讚賞。郭沫若參觀後,對羅漢塑壁作了高度評價:「筋骨冗胸、脈絡在手」,「一代名手,決非溢譽」。大村西崖在《殘壁塑影》一書中對塑像塑壁稱為「東亞魂寶,古代藝術之結晶」。國粹——唐塑羅漢,能保留至今者,得感謝葉恭綽、蔡元培、顧頡剛、陳彬和、大村西崖等中外名人,也應感謝唐仲堯和張星如等普通百姓。他們都是功不可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