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聖寺塑壁羅漢保存記

2021-02-21 甪直文學苑

保聖寺塑壁羅漢保存記

 

保聖寺內大雄寶殿原供釋迦牟尼,十八尊羅漢像列於塑壁。塑壁起於殿前與金柱相併之簷柱,由東西兩壁,經偶角至第二之簷柱而終。東西各橫四十二尺,高十二三尺,下部高約一尺五寸,前後造四尺許石壇,側面有浮雕……壇上壁面,塑有山雲、石樹、洞窟、海水等;其間上下各處,配置羅漢像……觀其作法,柱間磚壁,添附若干小柱,心木支材,則縱橫斜直,任意伸出;下部構以高低大小種種不同之木架,式承迭磚,而附以捏泥;崇卑之土坡,突兀之山巖,卷舒之雲氣,由是而起。或植天然樹木,配以根株,或纏龍身於梁上,手術之純熟,可謂己屆爐火純青之候。」「至其所塑山頂、石尖、雲頭,高及三尺,與昂身互相參差,致遮掩其所支之桁,自壁前觀之,有如覆蓋;其浮雕之處,僅石間深處與水波而已。……製作之妙,雖山水名手,亦難於比肩。」

《甫裡志》記載:「旁列羅漢十八尊,為聖手楊惠之所摹。」元書畫家趙孟頫曾隱跡於此寺,為大殿作柱對一聯中謂:「梵宮敕建梁朝,推甫裡禪林第一;羅漢塑源惠之,為江南佛像無雙。」明萬曆年間許自昌云:「保聖寺十八尊羅漢塑像,位置錯落,形模如生,乃唐代楊惠之所作。歷朝粉飾,漸異原本,然古致存,為別處所無。」日本之大村西崖氏慕名來甪參觀,對塑壁作極高的評價:「東西兩壁,顧氏所謂之羅漢像散置其間。壁端山巖,樹石、雲水之配景,有關文獻,殊足令餘喜!多年臆測之塑壁,今日·始獲親睹,誠幸事也。」「至於羅漢像衣褶樣式,宛如與宋畫之羅漢圖相同,其為後代重建時所作也無疑。然更就其移置之二尊塑法觀之,則其一為半砌坐而仰視之狀,其一則為定坐之形,面容衣褶,與其他各像,微有不同;尤以前雙肩所垂衣端作捲雲形狀,更顯特致,是則或與其不同凡俗之面相,同為惠之原作乎?要正未可知耳。」然大村西崖所述,似乎有唐也有宋之作。但以事而論,明許自昌所述較為確切,舊時裡中人士代代相傳之說,皆為惠之所作。

保聖寺規模宏大,佔地甚廣。民初時,寺內經卷古物均遭本寺僧盜賣無遺,致使廟宇毀壞不堪。民國七年(1918年),顧頡剛先生應友吳賓若、王伯祥、葉聖陶之邀來甪解憂。初遊保聖寺,見大殿外懸一聯曰:梵宮敕建梁朝推甫裡禪林第一,羅漢塑源惠之為江南佛像無雙。顧大為驚奇,小小一鎮仍保存有此古蹟也。入殿觀羅漢,見其錯落兩壁,奕奕神採,栩栩如生,讚賞不已。民國十一年(1922年)顧頡剛與陳萬裡倆重遊保聖寺,見大殿正梁已斷,漏折處經大雨浸溼,見一題壁羅漢化為一抔泥土,甚為惋惜。遂與鎮上的紳董商之,請施補救。而寺鄰小學,紳董輩為求擴大校址,惟恐此殿不毀。顧此時無奈,拍了幾張羅漢相片,向各處接洽,作保存運動。久未見效,便作了一篇《記楊惠之塑羅漢像》,在《努力周報》上為它呼救。後經高夢旦、任叔永、金家鳳幾位向江蘇當局請求保存。幸蔡元培、葉恭綽函囑保存唐塑,賴紳董沈柏寒之力,將塑像卸下,存放在小學的一所三五年內不會倒塌的破屋中,這就叫「保存」。民國十二年(1923年)秋,蔡元培與周竣(周養浩)女士行婚於蘇州,胡適從北京去信祝賀,並相告顧頡剛在甪直發現唐塑羅漢,倡議他倆以發起修繕為新婚紀念。因蔡周二位有歐洲之遊,僅捐銀百元為倡導,丐戚友留蘇者經營之。民國十三年(1924年)顧頡剛又在《小說月報》上作一篇《為一千一百年前的藝術呼救》的文章,並選登了幾幅羅漢相片。日本的東京美術史教授接到前申報主筆陳彬和的信和《小說月報》,驚喜萬分。便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不遠萬裡專程來到中國,在甪直飽賞了五天塑像和塑壁,攝了二十八幅相片。歸國後,便作《吳郡奇蹟塑壁殘影》一書,內插相片,暢響國內,書價日幣十二元。民國十七年(1928年),葉恭綽感於大村西崖之記載前往瞻殘影,並發起唐塑保存會,民國十八年(1929年),葉恭綽、蔡元培、吳稚暉先後來甪參觀,皆請求教育部保存。部長蔣夢麟君、次長馬敘倫君提倡益力組織「保存甪直唐塑委員會」。由葉恭綽、蔡元培、張繼、馬敘倫、葉楚倫、鈕永建、陳去病、張一麐、顧頡剛以及甪直學者金家鳳等十九人組成委員會,並推選葉恭綽負責經營之。共集資23600銀圓,其中教育部撥銀一萬元;江蘇省政府撥銀三千元:唐塑保存諸委員募集捐款一萬零一百銀元;利息五百元。唐塑保存委員會聘建築師範文照設計建築,聘雕塑師江小鶼、滑友田二位將搶救保存下來的九尊塑像,經過精心設計,布於補壁之中。採用吳稚暉之提議,定名古物館。潭延闓、于右任題寫「保聖寺古物館」之館名。蔡元培作甪直保聖寺古物館記,馬敘倫書碑文,古吳黃慰萱刻。民國十九年(1930年)春,在大殿原址動工興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春竣工,造型和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羅馬宮殿式,共費銀二萬四千餘銀元。

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舉行古物館落成典禮,周峻女士並剪了彩。京、滬、杭各報均以醒目標題報導甪直保聖寺古物館開幕盛況,《吳縣日報》並出了一版「吳縣甪直保聖寺古物館開幕」特刊。

古物館落成典禮後,政府指示建設廳按月撥經費於該館,僱人管理。在抗日期間,日軍進駐保聖寺,古物館內陳列之文物被洗劫一空,唯塑像和塑壁倖存。在勝利時期,古物館長期關閉,這一「國粹」又在自然中保存下來。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文物古蹟的保管。古物館因年久失修,由鎮工商界會同陳墓、周莊兩鎮工商界為修繕保聖寺古物館募集人民幣貳千餘元,將古物館整修一新。1956年,留學蘇聯雕塑學院的錢某,奉命前來保聖寺古物館仿塑羅漢像。他屢次仿塑未成,便去蘇州購橡皮泥50斤,欲在羅漢塑象上制模後回北京複製,幸文化站長唐仲堯等及時發現並制止,這一「國粹」才免遭人為破壞。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甪直保聖寺羅漢塑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7年秋,全國掀起一股破四舊風潮波及甪直,古物館的九尊泥塑亦在劫難逃。幸看管古物館的張星如等極力攔阻和勸解。說:「這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才免遭一劫。

解放近五十多年來,各級人民政府對保聖寺之古代塑像塑壁極為重視,曾多次撥款對古物館進行修繕,並指定專人管理,立規則、建檔案、樹標誌牌。已將保聖寺的地面文物,以及澄湖出土之文物陳列於館內並對外開放,供中外人士參觀。

保聖寺古物館保存唐代羅漢塑像是:塑壁山巖起伏,奇峰突兀,洞窟錯列,雲氣如煙,海濤翻滾。九尊羅漢錯落其中,有的瞑目沉思、有的橫眉怒目、有的舒顏咧口、有的正襟危坐、有的盤膝端坐於山水雲煙之間。它們的形態似真、表情各異,博得中外人士的讚賞。郭沫若參觀後,對羅漢塑壁作了高度評價:「筋骨冗胸、脈絡在手」,「一代名手,決非溢譽」。大村西崖在《殘壁塑影》一書中對塑像塑壁稱為「東亞魂寶,古代藝術之結晶」。國粹——唐塑羅漢,能保留至今者,得感謝葉恭綽、蔡元培、顧頡剛、陳彬和、大村西崖等中外名人,也應感謝唐仲堯和張星如等普通百姓。他們都是功不可抹。

 

 

相關焦點

  • 陪你去遊江南四大寺院——保聖寺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甪直保聖寺是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剎,寺內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羅漢,雖歷經千年滄桑,卻仍然保存完好。寺內仍有200多間建築,保持了一流寺廟的格局,號稱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寺內現存建築有二山門、天王殿、古物館等。
  • 民國文物第一案:蘇州保聖寺的唐宋造像為何只剩殘影?
    塑壁殘影  1918年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來到保聖寺,驚詫於大殿裡的羅漢都是「栩栩欲活」的,「或在山顛、或在水涯、或在洞中」,「各人做著各人的事」,而不像其他各處的羅漢,儘是「直頓頓、呆僵僵在保聖寺大雄寶殿的兩根前柱上有一對楹聯:「梵宮敕建梁朝推甫裡禪林第一,羅漢溯源惠之為江南佛像無雙。」大意是,保聖寺寺建於梁代,兩壁的羅漢則是唐代塑聖楊惠之的作品。   顧氏考據,此楹聯當為趙孟頫所書。顧頡剛回京後,立即撰文,稱發現唐代塑像,引起關注。
  • 甪直古鎮保聖寺
    名揚天下的保聖寺據《吳郡甫裡志》載,保聖寺創建之初,規模很大,號稱有屋宇五千,佔地一百多畝,有上千和尚,佛事興盛。寺內西院築有晚唐詩人甫裡先生墓,墓前還保存「鬥鴨池」,池中建有「清風亭」。保聖寺坐落在甪直鎮的西端,靠近保聖寺的那條街的名字也叫保聖寺。寺雖不大,但黑瓦黃牆也顯得莊重潔淨,皇恩浩蕩。進二山門,便是天王殿,這原本是四大金剛棲身之地。殿內原有的高大的四天王(即四大金剛)泥塑,抗戰期間毀於侵華日軍之手。如今金剛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當地的出土文物展覽。
  • 蘇州保聖寺裡有三寶,其中一寶被日本覬覦著
    在甪直古鎮裡的保聖寺是江南的一座千年古剎,寺內的塑壁羅漢相傳是唐代塑聖楊惠之的作品。歷代興廢,最鼎盛的時候僧眾千人,範圍幾乎達到半個鎮。寺內有三寶 一是唐宋的青石經幢,由蓋、柱、座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經咒。
  • 甪直保聖寺的槍聲
    保聖寺槍聲      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的甪直保聖寺
  • 高淳保聖寺
    唐貞元十七年(801年),高僧貫休於龍城山擴建寺院,將塔取名「龍城寺塔」,宋祥符年間改名保聖寺,塔也因寺而改名。寺內原有山門、大殿、客堂、廂房、齋房等建築,並塑觀音、文殊、普賢、護法神、羅漢等五十一身,後皆毀於兵火,唯塔倖存。現塔據清《重修寶塔碑記》及塔基磚銘所載:「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邑人劉川等倡建」。明、清曾多次維修,明崇禎十年(1637年)經徐一範、葛奇祚等倡修後,遂將該塔作為寺院內的藏經閣。此後幾經修繕,古塔方得保存。
  • 保聖寺一縷禪意,時光慢下來
    保聖寺的一縷禪意,時光慢下來,甪直的有些故事,只想說給你聽。  故事要從公元503年說起,說一位篤信佛教的皇帝,說再興再建的原委,說最輝煌時候,這寺中大小殿宇有5000多間,僧眾千人,範圍幾達半個鎮……  故事說到這,美好的情愫便有了開端。
  • 五百羅漢是怎麼來的? 從烏斯藏紫金五百應真圖說起
    此大型五百羅漢應真本有著明確的紀年,為1427年所繪,畫卷展開近十米,採用靛藍紙本及金泥創作,歷經六百餘年,保存如此完好的作品十分罕見。此卷場面浩大、人物眾多。其背景山水十分簡潔淡雅,近於空的背景處理,給人以超凡脫俗之感。幾百位羅漢僧眾,相貌有異,神態各別,都刻劃入微,栩栩如生。神情姿態是那麼的輕鬆舒坦,怡然灑脫。
  • 高淳文脈之寶塔篇:保聖寺塔、聚星閣、鍾英閣、文星塔
    保聖寺清·谷再吉低徊遺蹟說龍城,古剎悽涼暮靄橫。柏老蒼皮經雨潤,塔高金鐸借風鳴。相迎僧貌多疏樸,莫問人寰幾戰爭。保聖寺塔位於高淳區城東,原名龍城寺塔,系名剎龍城寺的藏經之所。相傳建於吳赤烏二年(239),孫權在今高淳城東保聖寺所在的龍城山麓創建佛塔。唐貞元十七年(801)由名僧貫休主持重建龍城寺。舊縣誌《人物誌》仙釋篇中又錄貫休小傳,傳稱貫休,字德隱,一字德遠,俗姓姜氏,原是婺州蘭溪和安寺僧人,素有禪行,清規嚴肅,願力堅凝。
  • 寶相莊嚴丨五百羅漢是怎麼來的? 從烏斯藏紫金五百應真圖說起
    此大型五百羅漢應真本有著明確的紀年,為1427年所繪,畫卷展開近十米,採用靛藍紙本及金泥創作,歷經六百餘年,保存如此完好的作品十分罕見。此卷場面浩大、人物眾多。其背景山水十分簡潔淡雅,近於空的背景處理,給人以超凡脫俗之感。幾百位羅漢僧眾,相貌有異,神態各別,都刻劃入微,栩栩如生。神情姿態是那麼的輕鬆舒坦,怡然灑脫。
  • 十六羅漢
    在漢譯中又簡稱為"羅漢"。此圖是中國漢地風格佛畫,佛陀與十六羅漢的畫像。十六羅漢,又稱"十六阿羅漢"、"十六尊者";他們是佛陀在世時的得道弟子。後來十六羅漢傳入中國後,大約在中國唐代末期至五代十國時演變為"十八羅漢"。在大乘佛教中"羅漢"果位低於"佛"、"菩薩",屬於第四等果位。但在上座部佛教中"羅漢",卻是僧人修行後,達到的最高果位。
  • 十八羅漢的故事!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 ,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據唐玄奘法師西行取經帶回的《法經記》說,慶友尊者在涅盤時將住世十六位大阿羅漢的名號告知眾生,十六羅漢即廣為流傳。到了清代,世人在為十六羅漢造像時,出於尊敬,將慶友尊者及玄奘大師加進去,於是,十六尊者即演變成十八羅漢,只是後兩位羅漢名號時有變化。清幹隆年間,由幹隆帝欽定,將十七、十八羅漢定為降龍羅漢和伏虎羅漢,十八羅漢名號才最終確定。
  • 一網通辦之「十八羅漢養成記」
    經過3個多月的魔鬼訓練,通曉300多項業務辦理的18位業務員經過層層選拔,坐鎮綜合窗口,人稱「十八羅漢」。「十八羅漢」厲害在哪?群眾對他們滿意嗎?日前,記者蹲點窗口一整天,與這些高手會了面。手機電量:上班100% 下班98%上午9點,叫號開始。「十八羅漢」之一的業務員龔晨已經早早等候在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