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斯藏為西藏的古代名稱。此大型五百羅漢應真本有著明確的紀年,為1427年所繪,畫卷展開近十米,採用靛藍紙本及金泥創作,歷經六百餘年,保存如此完好的作品十分罕見。
此卷場面浩大、人物眾多。其背景山水十分簡潔淡雅,近於空的背景處理,給人以超凡脫俗之感。幾百位羅漢僧眾,相貌有異,神態各別,都刻劃入微,栩栩如生。神情姿態是那麼的輕鬆舒坦,怡然灑脫。他們有的騎鶴乘鳳遨遊虛空、有的聚集山林講經說法,有的山澗樹下或坐臥,或站立、閒散晤談,有的乘異獸結伴而行,有的各顯神通渡海,有的在山野荒原度化眾生、有的駕龍馭氣來自天際……組組不同,情節有別。少的一人,多的一組幾十人不等。群組之間,分別以回眸觀者,撓首眺者等作為銜接,過渡自然,不留痕跡。真正做到聚散有致,動靜結合,起伏跌宕。
通卷格調完整和詣,輕盈流暢而疏密有致,構圖不落俗套,富有情趣,的確是一幅極具藝術鑑賞價值的佛教繪畫藝術之傳世佳作。
延伸閱讀:關於五百羅漢
經論中常見的五百阿羅漢、五百比丘、五百上首即是。如《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佛說興起行經》、《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涅盤經》等舉示有關五百羅漢的本生、因緣、授記等。《法句譬喻經》卷二說五百羅漢教授盤特比丘之事。《舍利弗問經》謂有住世護法五百羅漢。《大智度論》卷二以佛弟子數為五百,並出五百羅漢的名目。住世護法的羅漢,其數不僅有十六或五百之說,《入大乘論》記九十九億大阿羅漢在佛前誓言永住世護法,《法住記》記十六羅漢各有數千眷屬云云。
五百之數,是根據五百賢聖的故事。如佛滅度後,大迦葉與五百阿羅漢在王舍城結集遺法。又,相傳阿育王時,集五百羅漢僧與五百凡夫僧令合誦遺法,凡夫僧摩訶提婆(大天)驅五百羅漢僧沈於恆河,其時五百羅漢以神通飛虛空,移往北方迦溼彌羅國。參加迦膩色迦王第四次結集或造《大毗婆沙論》的,據說就是此五百羅漢。《西域記》卷二說五百賢聖的前身是南海濱一枯樹下的五百隻蝙蝠。
五百羅漢圖像的繪塑在中國究竟始於何時,雖無得確知,不過當與十六羅漢圖像同時。依《佛祖統紀》所載,可知北宋初年已有彼等圖像。宋太祖雍熙元年(984)勒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奉於天台壽昌寺。又,宋·秦觀曾作《五百羅漢圖記》、蘇東坡作《廣州資福寺羅漢閣碑記》。此中,秦觀的圖記嘆稱吳僧法能所畫的五百羅漢一軸,說『筆畫雖不甚精絕,而情韻風趣各有所得,其綿密委曲可謂至矣。』法能是畫五百羅漢的能手,其藝事可與五代畫十六羅漢的貫休競美。另外,天台山石橋的五百羅漢也馳名於世。《嘉興續藏經》第四十三函錄《乾明院五百羅漢尊號碑》一卷,卷首附有崇禎癸未年高承埏的序,序文謂此即是南宋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碑中的住世十八尊者、石橋五百尊者的名號皆備,然其杜撰之跡歷歷可徵,當系後人所定。或許原非宋代舊物,而是明人假託亦未可知。今世稱五百羅漢大抵蹈襲乾明院羅漢的名號。
此外,對五百羅漢的尊崇,似乎在五代時已頗為興盛,如顯德元年(954)道潛禪師得吳越錢忠懿王的允許,將雪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遷於淨慈寺,創建五百羅漢堂。而各地名山也有羅漢洞或竹林聖僧寺的傳說,如河南嵩山有五百羅漢洞。現存的五百羅漢堂有北京碧雲寺、成都寶光寺、甘肅蓮華寺石窟、蘇州西園寺(戒幢建寺)、昆明筇竹寺、西山華亭寺、武漢歸元寺等處。
其中,蓮華寺石窟的五百羅漢為石刻像,雕造於宋·紹聖二年(1095)。北京碧雲寺的五百羅漢,其規模在華北地區最為可觀。成都寶光寺、昆明筇竹寺及西山華亭寺的五百羅漢均為彩塑。寶光寺的羅漢像高約一點五公尺,形像雄偉,保存良好,是清·鹹豐元年(1851),依照常州天寧寺石板線刻的原貌而塑的。筇竹寺五百羅漢乃四川合州黎廣修攜其弟子五人入滇,從清·光緒十六年(1890)起,歷時七載所完成的作品。
在日本,五百羅漢信仰盛行於江戶時代以降。隨著此信仰之流行,五百羅漢像的製作流行日本全國各地。而且,羅漢像的表情也漸傾向庶民化,可見羅漢信仰普及於一般民間。如東京都目黑大圓寺的釋迦三尊、十六羅漢、五百羅漢像(明和九年,1772),川越喜多院的五百羅漢像(天明二年,1782),小田原市的玉寶寺(建於享保十五年,1730),大分縣耶馬溪的羅漢寺等,皆是江戶時代有關羅漢信仰的著名作品。此外,川越寄居町小林寺內,有五百羅漢像,據寺中 『五百羅漢由來碑文』所載,此等羅漢像完成於天明三年(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