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是江南水鄉常見的水產品。立夏時節一過,黃鱔遍及田間溝渠甚至河道水灘,人們就不免想念起鱔魚的美味。端午節,江浙滬一帶有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的習俗,寓意五福臨門、舉家吉祥。事實上,吃黃鱔最好的是小暑節氣,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冬天一隻參,夏天一條鱔」的說法。一到夏季,黃鱔就長得圓肥豐滿,柔嫩鮮美,肉質味性俱為上佳,是最具有滋補功效的時候。而此時的黃鱔,也備受食客青睞。
黃鱔有很多做法,鹹肉蒸黃鱔、紅燒鱔段、鱔筒湯等菜餚無不令人食指大動,而其中,最令人念念不忘、饞涎欲滴的,當屬響油鱔絲。
響油鱔絲又名響油鱔糊,因鱔絲上桌後盤中的油還在「噼啪」作響而得名,陣陣「哧啦」聲中,油在鱔絲上翻騰,鱔絲在油裡沸騰,猶如淅淅瀝瀝的春雨,頗具詩意的聽覺享受,同時,夾雜著陣陣蒜香、油香、鱔絲香,兼具「色香味」。這是江南地區一道膾炙人口的傳統名菜,蘇州的蘇幫菜、杭州的杭幫菜、上海的滬幫菜,都有這道菜的身影,做法雖不盡相同,口感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需食材】
活黃鱔800克、熟豬油75克、響油25毫升、黃酒20毫升、鹽20克、醬油30毫升、白糖25克、味精1克、胡椒粉2克、火腿末10克、水澱粉、蒜泥、薑末、蔥花各適量。【製作方法】
1、 將活黃鱔投入沸水鍋中煮熟,撈出,去頭尾、脊骨和內臟,洗淨,切成6釐米長的段。
2、 大火熱鍋,加熟豬油,放入蔥花、薑末,煸至出香氣。
3、 放入黃鱔段炒透,倒黃酒略燜,再加醬油、白糖、鹽和少許水,燒沸後改小火燒2-3分鐘,再用大火收稠。
4、 加味精,再用水澱粉勾芡,顛翻出鍋裝盆,將蔥花、蒜泥、火腿末置於鱔糊上。
5、 另用大火熱鍋,加油燒熱後澆入鱔糊,撒上胡椒粉即可。烹調最後一道工序,澆上沸油時會發出熱油四濺的響聲,如沒有響聲即是油溫不夠高。
如今,人們的飲食習慣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但在這些傳統菜餚中總能品嘗出一份家鄉的味道。冬日裡,不妨來一道「聲色俱全」的響油鱔絲,既暖胃、又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