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又過了一天
今天是不是應該說說吃啦..
一直聽人說本幫菜,各麼到底哪裡的本幫菜用料最新鮮、吃口最正宗呢?
這條微信告訴你喲~
醉
崇明「本味」
清蒸家戶雞、紅燒崇明羊肉、白菜老蛋餃、糟燒鯽魚,還有可以叫板陽澄湖大閘蟹的「老毛蟹」,哪怕就連最簡單的金絲瓜、白扁豆等,都能做出濃濃的崇明滋味,哪一樣都挑動「饞蟲」的味蕾。
崇明菜吃的就是「本味」,按照時令菜來吃就沒錯。三月份吃長江刀魚;四月份島上的竹筍,雖然口味不如浙江的,但吃個新鮮;還有長江梅子魚。到了五月,長江鳳尾魚、長江鱸魚和長江青蝦都進入盛產期。野生長江青蝦,燒出來殼是青的,肉是白的,與海蝦燒出來的肉紅、河蝦的殼紅肉白不同;此時各式蔬菜上市,還有蠶豆、小豌豆等都是當地特產,個頭不大,吃口很粉。到了六七月份,有金瓜、白扁豆、毛豆、青皮茄子當令,蔥油金瓜絲、茄絲毛豆小白蝦都齊聚餐桌。七八月份,則是長江銀魚燒湯的最佳時機。
白扁豆燒鹹瓜是一道再家常不過的小炒。其實崇明的白扁豆很有名,與白山羊、白米蝦、老白酒合稱為「崇明四白」。鹹瓜就是自製醬瓜,但它是選用甜包瓜醃製的,個頭要比傳統醬瓜選用的小黃瓜大得多。改良後的鹹瓜白扁豆味道清爽,尤其是在吃膩了大魚大肉後,挾一口鹹瓜白扁豆,脆脆的有點鹹。
螃蜞在崇明屬尋常事物,也不值什麼錢,灘涂上多得是,隨便一捉一大把,酒釀螃蜞就是崇明人自家愛做的小菜。話說,酒釀在崇明也是和螃蜞一樣尋常。崇明人愛自家釀老白酒和酒釀,在酒釀的清香甜襯託下,螃蜞的鮮就變得出彩了。
梅子魚也是崇明最常見的江鮮之一,梅子魚的做法多種多樣:油爆、紅燒、幹煎、清蒸皆宜。其實,崇明野生的小魚小蝦特別多,家常的做法,配上時令菜蔬做輔料,就變出許多崇明本味十足的好菜式。
靠江吃江,崇明的江鮮沒得說。但島外人或許不知,足不出島,還能品嘗到最新鮮和鮮美的魚鮮。明珠湖是崇明第一大淡水湖,與滔滔長江一堤之隔,盛產魚、蟹、蝦、螺、蚌,僅魚類就有幾十種。在潭深水清的明珠湖裡,白水魚、胖頭魚等是「常客」,它們新鮮有機,身上到處都是可以拿來取材的「寶」:秘制魚下巴、鐵板魚頭煲湯、竹網烤魚檔、香辣魚皮將近20道魚鮮菜……
崇明糕是崇明島先輩們遺傳下來的一種高雅飲食文化,它選料講究,配比合理,甜度適中,果肉適量,蒸煮科學,清香鬆口,糯而不粘。據說,以前崇明人家的灶臺上,總有個大大的蒸籠,那就是蒸崇明糕的。崇明誰家不會做崇明糕,那是很沒面子的事情。
鮮
金山嘴「漁八樣」
「漁八樣」中的韭菜炒蜆肉
清蒸暴醃馬鮫魚,蔥油炒海瓜子,紅燒小黃魚,銀魚炒蛋,紫菜蝦米湯,鹽水小米蝦,韭菜炒蜆肉,白煮烤子魚.剛剛還在碼頭上聽漁家滿載而歸的歡唱,下一刻新鮮的魚蝦就在餐桌上挑動你的味蕾。
位於杭州灣畔的金山嘴漁村,是上海沿海陸地最早、也是最後一個保存最為完整的漁業生產村落。這裡,新鮮海鮮經過聰慧漁家廚娘的精心烹製,呈現出特有的味型與氣質。
海蜇和米蝦仁、鰻魚鯗被稱作金山嘴海味三絕,而鮮海蜇更是因稀少受到追捧。按照傳統漁家菜的做法,韭菜是鮮海蜇的絕配,能充分「吊」出它的鮮。
在漁村吃飯有講究
在漁村,吃飯不叫吃飯,叫享飯,筷子叫篙子,盛飯叫兜飯,因為盛飯的「盛」與沉船的「沉」同音,不吉利。吃魚時,把魚翻個身叫做「掉頭」,因為「翻」意味著翻船,也不吉利。吃好飯也不能把筷子擱在碗上,而要把筷子拿下來放在飯碗旁邊,因為「擱」字有漁船擱淺的意思,也得講究些。
漁船上也有禁忌。拋錨停泊的船隻,一般都要把船頭對著碼頭,若是將船尾對著碼頭就意味著是無主船。在漁船上的用語也要避開不吉利,比如在喝茶喝酒時溢出來了,山陽話叫做陪出來了,但是漁民為了避免「賠」,就叫做「漲潮」。倒水也叫做潑水,以避免倒黴的「倒」字。
香
周浦「老八樣」
「浦東十八鎮,周浦第一鎮」,這是清朝時期就流傳的美譽。周浦鎮擁有1300多年悠久歷史,曾是浦東地區商業、經濟發源地和富饒地,素有「小上海」之稱。據周浦鎮當地人說,「浦東老八樣」形成於明清時代,而起步正是在周浦。
所謂浦東老八樣,指的是扣三絲、扣白斬雞、扣鹹肉、扣紅燒魚、扣蛋卷、扣三鮮、扣走油肉、肉皮湯八道熱菜,外加一個什錦拼盤,組成一整套本幫菜餚。
老八樣自家也能燒
什錦拼盤熱熱鬧鬧
老八樣菜系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上海菜的標誌。上海各地區也略有差異,掌握要訣的話,可以兼顧傳統和個性,各家也能做出各家的味道。
扣紅燒魚
扣紅燒魚其實就是木耳燒鯽魚,主要的差異在調料上,一般有:蔥姜、醬油、糖、味精,離上海市區較遠的地區則不放糖。有的地區用蔥取代木耳,即蔥烤河鯽魚。
扣蛋卷
扣蛋卷取整張蛋皮,攤上經過調味的肉糜,裹後上籠蒸,熟蛋卷涼後,改斜刀待用。輔料的選用,有的地區用新鮮的菌菇,而傳統的做法則用筍。扣蛋卷的口味為:鹹鮮味。
扣三鮮
扣三鮮用料大致有:爆魚、肉皮、鹹肉、五花肉、豬腳、肚片、燜蛋、蛋餃、肉圓、魚圓、冬筍片、白菜、粉絲、黑木耳、香菇、青菜心等。至於怎麼搭配,各地區不盡相同。一般情況下,爆魚、肉皮、燜蛋、鹹肉是不可缺少的。
色
吳淞紅燒鮰魚
「紅燒鮰魚來了哉! 」一聲吆喝,跑堂的一手壘一疊飯碗,另一隻掛著毛巾的手熟練地端上一盆熱氣騰騰的紅燒鮰魚——這樣的場景在舊時吳淞碼頭的附近餐館很是常見,今已難覓蹤影。現在上海的許多餐館,都有「紅燒鮰魚」這道菜,孰不知,紅燒鮰魚的真正「娘家」是在寶山吳淞。
長江入海口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寶山以江鮮為特色、以農家為依託的飲食文化。像銀魚炒蛋、蛋餃大白菜、農家菜飯等「土菜」,經過傳承和改良後,不但沿襲了傳統江鮮美味,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鮰魚學名「長吻鮰」,俗稱「江團」、「肥頭魚」,一般體重一至二公斤,大的可在三、四公斤以上,魚色澤光亮,柔嫩潤滑。
起油鍋,蔥姜爆香,再放入清洗切塊的鮰魚,高溫爆炒中灑入黃酒——伴隨「滋」的一聲,魚香味撲鼻而來。然後加入適量老抽和生抽。上海菜裡的紅燒做法一定離不開糖,不過烹飪大師黃才根認為,紅燒鮰魚裡要用「糖色」才更地道。糖色就是用砂糖加溫熬製而成的紅色著色劑,能比僅用砂糖更入味且色澤亮麗。待鮰魚大火燒開後,換中火燜制,根據湯麵滾動情況加入適量油。
黃才根強調, 鮰魚因其肥嫩細膩,脂肪含量較多,所以它的燒法最大的特色是所謂的「自來芡」燒法,就是不放粉芡,全靠原料和調料在鍋中複合成濃稠的芡汁。 「醬油、糖,以及鮰魚豐富的膠原蛋白,經過高溫產生的化學反應,能將鮰魚的鮮美都發揮出來,所以吃上去口感很嫩,其實並不是魚肉本身的嫩。」出鍋後的鮰魚煞是誘人。
醇
澱山湖水鄉菜
素牆黑瓦,曲徑幽巷,古橋掩映,垂柳依依,河道彎曲綿延,貫穿東西……已建鎮千餘年的青浦練塘鎮,是目前上海保留最原始農村風貌的鄉鎮之一。
練塘茭白搭配不同食材變出各種花樣。
練塘素有華東茭白第一鎮的美稱,到了這裡不吃茭白就是一大遺憾了。茭白肉絲、油悶茭白、茭白燒雞、清蒸茭白、金湯茭白絲……茭白能變化出的菜色還真不少。
茭白之外,澱山湖的白絲魚、激格朗(學名花鯝魚)、鯉魚、鮳子魚、青殼螺螄、蜆子、大閘蟹、白米蝦、柴蝦(湖蝦)、湖蚌等野生「湖十鮮」也必須品嘗。
在上海,「響油鱔絲」是本幫餐館的必備菜。追根溯源,這道菜算得上是青浦名菜。位於青浦西北部的商榻鎮至今仍然保留了最傳統的烹飪方法。據說,解放前沒有人工養殖的黃鱔,都是稻田裡捉起來「野黃鱔」,廚師現殺、現劃、現燒,所以非常新鮮。燒煮時用旺火,不用菜刀炒,而用勺子拌,放些白原醬油、姜、白糖。燒好後放進盆,中間留一個小潭,菜油立刻爆跳起來,發出「啪啪啪」響聲,移到桌子上還在響,「響油鱔絲」的美名由此而來,吃客頓時胃口大開。這道菜特點鱔絲軟、油水足、味道鮮。
來源:解放日報
十一魔都人開心特輯
❤️謝謝點擊❤️
喜歡本文,請轉至朋友圈哦~
客官!慢走!
別光看就關啊,參與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