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協定》的恥辱和警示

2021-02-13 後沙

1938年9月,德英法意四國在慕尼黑籤署了一份「和平協定」,活生生地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也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在歐洲政治詞彙中,「慕尼黑」成為懦弱與出賣的代名詞。

歡呼和平的聲音極其短暫,一年之後,連那些親手籤定協定的人也深深感到了那份恥辱。

法國總理達拉第回到巴黎前,他感到羞恥,準備接受媒體和民眾的抨擊,但巴黎市民用掌聲和鮮花迎接了這位帶來和平的「英雄」!

英國首相張伯倫遠比達拉第坦然,捷克斯洛伐克是什麼?張伯倫說:一個我們極不熟悉的遙遠國度。

如果能讓大英帝國避免傾家蕩產,那出賣有什麼大不了的?

張伯倫是《慕尼黑協定》主要推手,英國不認為自己違背契約,因為布拉格不是倫敦盟友,英國沒有義務出兵保護它。

更可恥的是法國,巴黎和布拉格有同盟條約,隨後莫斯科與布拉格有同盟條約,但蘇聯出兵的前提條件是法國先履行承諾(下面再講)。

結果法國什麼也沒有做,史達林完全有理由相信,英法出賣捷克斯洛伐克不完全是出於懦弱,而是付給希特勒酬勞,換來德軍鋒芒轉向東方。

綏靖主義,並不是在1938年才出現的,而是一直存在。

世界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拖向全面戰爭的?

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英法操縱的國際聯盟(聯合國)坐視不管。

1932年,日本侵略中國內蒙,並進攻上海,它們輕描淡寫。

1933年,希特勒上臺,瘋狂迫害德國共產黨和社會黨人,它們保持沉默。

1934年,奧地利成為半法西斯政權。

1935年,德國宣布廢除《凡爾賽條約》並奪回薩爾地區,退出國聯。

1936年,義大利也躍躍欲試,進攻衣索比亞,追隨德國退出國聯。

同年,德國收復萊茵失地,並協助西班牙軍隊發動政變,掀開了西班牙內戰序幕。

1937年7月,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938年3月,德國吞併奧地利,9月英法籤下了《慕尼黑協定》,希特勒輕輕鬆鬆笑納了蘇臺德地區,第二年,全面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德軍進攻波蘭,歐洲陷入全面災難,希特勒將《慕尼黑協定》撕成碎片扔在英國人和法國人的臉上。

……

一邊是野心勃勃,得寸進尺的德國,一邊是既懦弱懼戰,又精於算計的英法。

在英國眼中,歐洲危機最佳解決辦法是誘發德俄開戰,無論誰死誰活,都是一件好事,所以,無論蘇聯外長李維諾夫如何呼籲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英國都置之不理,今天歐洲集體安全成了它們口中念念不忘的東西。

英法不必去抱怨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所有外交努力徹底失敗後,史達林唯一選擇就是自保。

《慕尼黑協定》的本色,早在918事變時就已經出現了,中國作為國聯成員,相信有國際公理存在,結果呢?調查團只是逢場作戲,在上海設宴款待他們的是日本人(我連宴會的中英文菜單都有)。

英法有許多妥協理由,比如一戰之後的社會恐戰情緒,民主世界嘛,恐戰說成「反戰」就高大上了。

英國說自己不能再打了,法國寄希望於馬其諾防線,它們覺得血條只剩一格,追求和平沒有錯,但面對一個瘋子還抱著和平幻想,最終還是逃脫不了戰爭的降臨。

《慕尼黑協定》前前後後發生的事情,足以警示今天的歐洲,甚至全世界。

歐洲與蘇聯

蘇聯是歐洲威懾納粹德國最強大力量,但西方一再拒絕與蘇聯結盟,搬掉了希特勒心裡最大一塊石頭。

也許很多人並不了解歷史事件的脈絡,稍微梳理一下:

1934-1938年,史達林在尋求歐洲集體安全。

1935年,蘇聯加入國聯,預示著蘇聯外交政策出現重大轉變,主動向西方示好,根據列寧思想,國聯是「強盜窩」,是帝國主義分贓之地。史達林應時而變。

1936年-1938年,西班牙內戰英法保持中立,任憑德國幹涉,同時又警惕蘇聯態度,接著《慕尼黑協定》出臺。

1939年3月,蘇共18大上,史達林向英法發出最後呼籲,並準備與德國緩和的後手。

8月23日,德國外長裡賓特羅甫在克裡姆林宮達成《蘇德互不侵犯協議》。

1940年3月,史達林拒絕希特勒發出的訪問柏林邀請。

1941年5月6日,史達林成為蘇聯政府總理,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

納粹上臺後,史達林在頭一年,沒有公開評論過德國一句話,他在觀察:

一,納粹政權是否穩固?

二,希特勒是否繼承俾斯麥首相不與俄國為敵外交方針?

三,納粹的極端思想是否會成為德國總理希特勒的政策?

1926籤定的兩國中立友好協議,還在生效,希特勒成為總理後,1933年5年批准延長該協議。

史達林這時候決不會刺激德國,因為他有重大的外交舉動--與美國建交。

1932年當選總統的羅斯福正式承認蘇聯政府,1933年11月美蘇建交,大大提高了蘇聯外交力量,日本在關東軍不敢過度挑釁蘇聯遠東地區。

1934年蘇共17大,史達林講話發出重大信號,他對《凡爾賽條約》的評價有了微妙變化,十月革命以來,蘇聯一直是反對這個帝國主義條約的。

隨後,德國與波蘭籤定互不侵犯條約,印證了史達林的懷疑,直到波蘭的畢蘇斯基元帥同意延長《蘇波互不侵犯條約》,他稍微安心了點。

這時,史達林試探希特勒,建議蘇德共同保證波羅的海各小國安全和獨立,這裡是進攻蘇聯的走廊,但希特勒拒絕了。

史達林在外交上變得更積極,但軍事警惕大大提高。

1934年,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建交,然後是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之前,布拉格,布加勒斯特,索菲亞對莫斯科是抱有敵意的,所以,如前所述,巴黎才是布拉格的保護人,而且莫斯科願意以法國出兵為前提,保護布拉格,已屬不易。

因為納粹德國興起,每個歐洲國家都受到了神經折磨,一方面,幻想戰爭可以避免,一方面,又模模糊糊知道不可避免。

大國都害怕被孤立,蘇聯擔心英法跟德國結盟,反過來也一樣。蘇聯跟英法最大的不同的是:積極和平與消極和平。

史達林希望建立一個聯盟,共同壓制希特勒。

張伯倫希望將戰爭爆發時間往後拖,用空間換時間,拆盟友的臺,拆朋友的臺,努力保持引誘德國進攻蘇聯的機會。

蘇聯吹響了集結號,英法相信綏靖紅利。

蘇聯在1935年加入國聯,表示它認可了凡爾賽體系,因為納粹德國比凡爾賽體系更壞,英法假裝聽不懂。

接著,史達林建議先成立東歐互保聯盟,蘇聯,德國,東歐各小國籤定多邊協議,保證任何一國受到攻擊時,其它國家自動發起援助。

法國外交部長巴都,認為這是好事,法國又不用承擔責任,必須支持,沒想到波蘭跳出來反對,而且是與德國一起反對。

1935年,東歐地區性防務體系建議失敗後,史達林尋求與英法結盟。

3月,英國內閣大臣艾登來到莫斯科,當時還不是外交大臣,只是一位低級別大臣。史達林卻極為罕見為英國人親自主持了歡迎儀式,《天佑吾王》首次在蘇維埃俄國奏響。

但英國人只是探測一下蘇聯對德態度,沒有任何積極回應,同時,訪問柏林的是高級別大臣西蒙爵士。

5月,希特勒實行徵兵制。

法國嗅到一絲不祥的味道,賴伐爾總理和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奈斯來到了莫斯科,法國與蘇聯締結了盟約,同時蘇捷也締結盟約。

蘇捷盟約履行條件是法國出兵,然後蘇聯出兵,這樣捷克就安全了。

但法國人算計了史達林,賴伐爾只是想用兩個盟約嚇唬希特勒,他根本不想履行盟約。

籤了約,又不想履行,怎麼辦?法國議會不批准條約,因此法國軍隊也不用跟蘇聯商談具體軍事防禦計劃。

政府籤約,議會拖著,這成了「民主」國家玩弄外交把戲的一慣套路,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希特勒會被嚇住?事實上他根本瞧不起這些詭計多端的政客。

當希特勒執意要收割蘇臺德地區時,法國原形畢露,《慕尼黑協定》來了。

同時,英國懷疑蘇聯真誠度,它用自己的邏輯去推測蘇聯要扮演一戰的美國角色,要下山摘桃。

史達林結盟努力是真誠的,不是出於對英法的友好,而是他已經感到德對蘇聯的嚴重威脅,這是一位政治家必須做的外交調整。

1936年6月,希特勒發表紐倫堡講話,公開說烏克蘭是德國的生存空間。

年底,德國,日本,義大利共同發表反共公約。

關東軍開始屢屢挑釁蘇聯軍隊,爆發多次衝突。無論是西還是東,蘇聯成了歐洲最孤立最有可能被夾擊的國家。

這個形勢英法心知肚明,所以,它們認為綏靖政策是完全對路的。

賴伐爾下臺後,達拉第上臺,但蘇法同盟仍是一紙空文,希特勒重裝武裝萊茵蘭,法國居然忍了。

法國是因為短視嗎?

德國大企業,普魯士主義的將軍們,納粹份子擰成一股繩,它們不僅要雪恥,而且野心在不斷擴大,誰在為他們的野心加油?綏靖主義。

歷史評論家從英法的軟弱和敵視入手剖析《慕尼黑協定》,但史達林絕不會這麼看問題,他必須採取行動,避免英法成功地引誘德國進攻蘇聯。

對西方國家而言,本質上納粹德國是防禦布爾什維克影響的最強大屏障,當德國軍事力量急速提升時,它可以變成一把利斧劈向紅色堡壘。

張伯倫,達拉第,屁顛屁顛跑到慕尼黑幫助希特勒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後,史達林的集體安全思路,變成了一個笑話。

捷法有盟約,捷蘇有盟約,蘇法有盟約,這三個盟約是捆綁的,法國卻忙著用盟友討好德國,達拉第一出手就毀掉三個契約。

英國,從法律角度看,它沒有任何義務保護捷克,但張伯倫是交易發起人,這是英國的歷史恥辱和尊嚴傷害。

史達林在法國按兵不動情況下,不可能出兵捷克,但他馬上嚴厲警告波蘭人,不要入侵捷克,否則就是與蘇聯為敵。

但是波蘭軍隊還是入侵了捷克,拿走它們的贓物。

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還有一條沒有公開寫入的原則,就是要把蘇聯隔絕在歐洲之外。

不僅英法排斥蘇聯,連東歐小國也在對大毛熊高喊:呆在窩裡別動。

《慕尼黑協定》協定之前,波蘭已經斷然拒絕蘇聯軍隊過境援助捷克的可能性,不是因為害怕蘇聯,而是討好希特勒。

六架蘇聯戰機飛越羅馬尼亞上空,想對德軍施壓,法英都沒說什麼,羅馬尼亞也沒有說話,跳出來抗議的是波蘭外長貝克。

很長一段時間中,波蘭一直在用閒言碎語辱罵蘇聯,直到1939年9月。

1939年5月19日,英國下院舉行辯論,當時,大家都已經知道,單單一個捷克根本滿足不了希特勒的野心。

張伯倫在講話中仍然不願意跟蘇聯結盟,前首相勞合.喬治嚴厲批評張伯倫的政策,他警告,跟一戰一樣,同德國開戰離不開俄國軍隊。

張伯倫反擊說,當時沒有波蘭,德俄接壤,現在有了波蘭,如果讓蘇聯直接參戰,就會讓波蘭被蘇聯控制。

邱吉爾站了起來,他用無懈可擊的邏輯質問張伯倫:如果戰爭爆發,我們將肯定與蘇聯結盟,那麼現在結盟就可以防止戰爭爆發,首相大人你為什麼不提早這麼做呢?我不明白你的奧妙所在,以及拖延不決的原因。

巴黎和倫敦都錯過了最後機會,8月19日下午,希特勒向史達林伸出友誼之手,他接受了史達林在蘇共18大報告中的暗示--蘇德開戰,兩敗俱傷。

8月23日黃昏,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與史達林舉行最後會談,深夜,《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協議書籤定。

希特勒擺脫了兩線作戰的惡夢,史達林要抓住一切時間提高蘇聯軍力,他們決鬥是遲早的事情。

接下來兩年,德國橫掃歐洲,法國潰敗,英國依靠英吉利海峽和皇家空軍苦苦掙扎。

《慕尼黑協定》就像一記響亮的耳光甩在英法臉上,出賣盟友,最終報應在自己身上。

《慕尼黑協定》是歐洲的恥辱,也是對今天歐洲的警示。

恥辱,是因為英法兩國將一份廉價的勝利恭恭敬敬的給希特勒送上門。

恥辱,是因為英法兩國將責任和義務拋之腦後,向惡魔獻祭。

恥辱,是因為英法兩國出賣弱者,回家卻心安理得,如釋重負。

恥辱,是因為英法兩國人民都在為可恥的出賣而吹呼,

警示,是因為這個世界還有霸權主義存在!仍然威脅著歐洲安全!

有興趣,再寫寫波蘭被滅後的歐洲

相關焦點

  • 綏靖時刻—慕尼黑協定的故事
    史家到今天仍然在問,為何張伯倫縱容希特勒,更聯合義大利的墨索裡尼,籤訂出賣捷克人的慕尼黑協議,最後讓納粹德國幾近不費一兵一卒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揭開二戰序幕?希特勒的野心路人皆知,為何張伯倫相信納粹德國會信守承諾,按慕尼黑協定佔領捷克邊區大片「自古以來」德國人聚居地蘇臺德地區後,希特勒就會心滿意足、大軍止步,於是世界和平?
  • 歷史上的今天:老照片記錄下的慕尼黑協定全過程
    歷史上的今天,1938年9月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愛德華.達拉第和納粹德國總理希特勒以及義大利元首墨索裡尼在德國東南部城市慕尼黑籤訂了著名的「慕尼黑協定」。慕尼黑協定規定捷克在十天內將它的蘇臺德地區及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在此地區內的軍工設備、廠礦企業全部無償移交給德國,被宰割後的捷克將由以上四國保證不受侵犯。
  • 臭名昭著慕尼黑協定,捷克眼睜睜看著國家被分解,卻無能為力
    英法兩國一直以來的忍讓是為了防止戰爭爆發,最後在英法兩國的調停之下,不得不和德國就蘇臺德地區的地位問題進行談判。1938年9月29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德國總理希特勒、義大利總理墨索裡尼在德國慕尼黑舉行會談。捷政府代表準時參加會議,但在最終的會議過程中卻被禁止入場,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被肢解。
  • 華為晶片斷供的警示,對《瓦森納協定》要掌握主動權
    華為作為國內科技領域中的頂尖企業,依然會面臨如此困境,這足以給我國的製造業帶來警示作用。面對華為的晶片困境,很多人就會聯想到美國對華為的打壓政策,卻忽略了另一個因素《瓦森納協定》。《瓦森納協定》全稱為《關於常規武器和兩用物品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協定》,是美國、俄羅斯、日本、英國和澳大利亞等40多個成立的一個組織,其目的就是限制這些國家的軍事、工業設備和新材料等先進技術出口。成員國之間的交易是不受《瓦森納協定》的約束的,主要針對的是中國、伊朗和朝鮮等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出口-。
  • 菩薩蠻·華南抗日縱隊、清平樂·慕尼黑協定~解讀二戰歷史文化
    粉碎了日偽蔣三方的多次圍攻和掃蕩。這兩個地區人民武裝,後來合併成華南抗日縱隊,1945年底,二萬多人北撤,改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清平樂·慕尼黑協定~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曉宇宙原創作品四國首腦,意法德協英。捷克土引德暴湧,換取德侵蘇挺。
  • 80年前的今天,英、法、德、意四國籤署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慕尼黑協定》自1938年9月29日籤署以來,迄今已
  • 德國釀酒協會主席:歐中簽署地理標誌協定利好德國啤酒企業
    中新社柏林9月17日電 (記者 彭大偉)針對中歐正式籤署地理標誌協定,德國釀酒協會主席約爾格·萊曼(Joerg Lehmann)日前在柏林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這對德國的啤酒企業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保拉納是德國巴伐利亞州久負盛名的慕尼黑啤酒節上最受歡迎的品牌之一。北京時間9月14日,中德歐領導人視頻會晤期間,中歐正式籤署地理標誌協定。據中國商務部介紹,這是中歐之間首次大規模互認對方的地理標誌,共550個(各275個),都是雙方久負盛名、家喻戶曉的地理標誌。歐盟委員會公布的清單顯示,其中便包括德國的慕尼黑啤酒和巴伐利亞啤酒。
  • 拜仁慕尼黑和巴黎聖日耳曼,你喜歡哪一個?
    慕尼黑曾被納粹視為自己的發祥地,總部就設在這裡而非柏林。1938年,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四國在慕尼黑籤署《慕尼黑協定》,確定了將蘇臺德地區併入德國。當戰爭結束之後,慕尼黑迅速獲得重建,1972年,慕尼黑還成為第十二屆奧運會的舉辦之地。拜仁慕尼黑,28個德國頂級聯賽冠軍,5個歐洲冠軍杯冠軍。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和慕尼黑陰謀有關聯?看完漲知識!
    同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和墨索裡尼在德國的慕尼黑籤訂協定,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強行把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歷史上把這種做法稱為「慕尼黑陰謀」。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
  • 慕尼黑除了有拜仁,還有巴伐利亞機械製造廠
    初中學世界史,在關於二戰歷史的部分曾提到過一個叫「慕尼黑協定」的割地條約,由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四國首腦於慕尼黑會議籤訂。這個會議和這份協定應該使大多數人第一次知道了慕尼黑這個城市。慕尼黑曾是巴伐利亞王國的首都,1918年王國滅亡之後,慕尼黑就成了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首府。
  • ...和替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簡稱...
    美墨加協定為墨西哥帶來新挑戰;① 旨在更新和替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簡稱美墨加協定)7月1日正式生效。不少分析人士指出,新協定的眾多條款體現「美國優先」原則,對墨西哥經濟發展帶來不少挑戰;② 墨西哥媒體將美墨加協定與北美自貿協定進行了對比:在數字貿易、智慧財產權、金融服務、投資、勞工和環境保護等章節,美墨加協定吸納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中的大部分規定,是對北美自貿協定的更新與升級。
  • 盛世推球 歐冠杯 裡昂vs拜仁慕尼黑
    這支球隊,在比賽之前並不受歡迎,在強大球隊的壓力下,衝到了這一步,這真是非常令人驚訝和欽佩。而且,整個冠軍聯賽中球隊的表現,影片中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球員在場上和戰術的執行都非常好,現在面對德甲霸主拜仁慕尼黑,是否還有機會再次創造奇蹟?
  • 終戰日|康邊停戰協定達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康邊停戰協定(或譯康白尼停戰協定)是標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協定,由協約國代表、法國元帥福煦和德國看守政府代表埃茨伯爾格,於1918年11月11日在法國巴黎北面瓦茲省貢比涅(舊譯「康邊」)附近森林中一節火車車廂中簽定的。
  • 回首慕尼黑陰謀,納粹德國虛張聲勢,英法美割肉餵鷹
    前言:納粹黨上臺之後,希特勒一邊積極備戰,一邊開始籌劃對柏林進行重新規劃和建設。只是由於德國在二戰戰敗,這些計劃只是實施了一小部分。希特勒曾經說過:柏林作為「世界之都」將只能媲美古埃及、古巴比倫或古羅馬,而不是倫敦和巴黎!
  • 慕尼黑陰謀完美解釋弱國無外交的真諦,英美出賣蔣介石再次驗證
    對於」弱國無外交「,歷史上還有無數次實例可以證明,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政府元首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裡尼、齊亞諾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參與的情況下,更不管捷克斯洛伐克怎麼想,如何憤怒,直接就籤訂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割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
  • 二戰時,捷克斯洛伐克為什麼會成為慕尼黑陰謀當中的犧牲品?
    呂海峰 胡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曾經有過一個「慕尼黑陰謀」,而就在這場陰謀當中,英國和法國為了避免全面戰爭的爆發,維護自己的私有利益,於是,就在他們與德國籤訂的一份《慕尼黑協定》中,將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國家作為了一種犧牲品。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即便羅本和裡貝裡離開,我還是支持拜仁慕尼黑
    在德甲成立之時,拜仁在慕尼黑的地位不及同城死敵慕尼黑1860,因此沒能成為1963年德甲初創的成員,但只用了兩年的時間,這支充滿野心的球隊就依靠貝肯鮑爾、蓋德-穆勒等青年才俊的崛起殺入德甲,並開創了一個黃金的時代。
  • 巴薩恥辱一戰 梅西更衣室失魂落魄 巴薩慘敗他最開心
    是的,你沒看錯,在北京時間8月15日凌晨進行的歐冠四分之一決賽上,巴塞隆納以2-8的恥辱比分慘遭拜仁慕尼黑血洗,恥辱出局,這樣的比分估計是絕大多數球迷們沒想到的,即使在賽前普遍覺得拜仁慕尼黑是更有優勢的一方,但出現如此懸殊的比分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 1938慕尼黑會議,英法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籤訂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割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作為交換德國向蘇聯進攻的條件。由此,歷史上把這種犧牲弱小國家利益、企圖引開禍水的做法稱為"慕尼黑陰謀"。德國和捷克的地理位置  在這危急時刻,最傷腦筋的是英法等國領導人,英國首相張伯倫徹夜不眠。
  • 西甲今日頭版:巴薩遭遇歷史性的恥辱 雷尼爾可能被租借去德甲
    《馬卡報》:1、「恥辱」,巴薩在歐冠1/4決賽的比賽中2-8慘敗拜仁慕尼黑,這創造了巴薩在歐冠賽場上的單場丟球紀錄皮克賽後表示:「能夠形容的詞語是恥辱,俱樂部需要全方面改變,我願為俱樂部換血而第一個離開。」2、馬競主席塞雷佐坦言:「西蒙尼走人?你給我換誰?有人談論西蒙尼的留隊問題真讓人驚訝。」3、西甲13支球隊中已經出現了30例新冠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