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東大殿一縫構架精細化有限元模型及力學分析

2021-02-22 北京交大古建築

近期,北京交通大學古建築結構研究所撰文《唐代殿堂型木構架柱架搖擺抗側機理研究》在《工程力學》期刊發表,文中以佛光寺東大殿為藍本,首次建立了唐代殿堂型木結構一榀構架的精細化有限元足尺實體模型,並進行了水平低周反覆加載模擬,系統研究了木構架的變形特點、破壞形態、滯回特性、抗側剛度及耗能特徵。

本文簡要介紹論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結論,文章拓展閱讀和引用見:

王娟,崔志涵,楊慶山,楊 娜. 唐代殿堂型木構架柱架搖擺抗側機理研究[J].工程力學,2019,10(36):104-114.

▲佛光寺東大殿(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唐代殿堂型木構架結構層

目前國內針對古建築木構架的力學分析主要基於宋式和清式建築形制,在結構構造上與唐代殿堂型木構架有較大差異。尤其是唐代木構建築重要組成部分——鋪作層在後期已十分弱化。目前國內外關於木結構的數值研究中,採用實體單元建立單榀木構架的精細化有限元模型尚不多見。

在這篇文章中,以唐代殿堂型木結構——佛光寺東大殿的一榀構架為對象建立了精細化有限元實體單元模型,基於水平低周反覆加載模擬,對其抗側機理進行研究,深入分析了木構架的變形特點、破壞形態、滯回特性、抗側剛度及耗能特徵。

▲唐代殿堂型木構架結構層

典型唐代殿堂型木構架由多榀橫向木框架通過數層縱向枋木、檁條連接構成,在結構上具有明顯的水平分層,即由柱網層、鋪作層和屋架層自下而上疊壘而成。柱網層木柱底端通過管腳榫平擺浮擱於礎石上;頂端通過饅頭榫與鋪作層鬥拱的櫨鬥相連。鋪作層為由數層拱枋縱橫搭扣而成的井幹框格,其抗側剛度遠大於柱架層。因此木構架抗側剛度在豎向具有突變性,柱腳節點和柱頭-櫨鬥節點為結構的薄弱連接部位。

▲一榀木構架

唐代殿堂型木構架的結構特殊性主要在於鋪作層,其用材高約為柱高一半,具有較強整體性。鋪作層為井幹構造的水平方格網架層,由橫向栱、栿與縱向柱頭枋通過十字搭扣榫卯構成,相交處節點即為鬥栱。鋪作層外簷柱頭鬥栱在底層櫨鬥上部是一道泥道栱、四道縱向柱頭枋分別與四道橫向華栱、兩斜昂木通過十字搭扣榫卯連接;內槽柱頭鬥栱在底層櫨鬥上部是六道橫向栱木分別與縱向的一道泥道栱、五道柱頭枋通過十字搭扣榫卯連接。橫向疊置栱構件之間均有暗銷或插銷,包括頂部的橫梁與墊木之間、檁條與替木之間,縱向疊置枋木構件之間通過散鬥連接,而散鬥與枋木之間均有暗銷。外簷鬥栱與內槽鬥栱之間通過兩道橫向梁栿、一道橫向枋木與內外柱頭鬥栱的栱木進行連接,內槽鬥栱之間通過一道橫向梁栿與栱木連接。

▲鋪作層構造

基於木構架橫剖面,在單榀構架兩側跨中從屋架頂到柱腳依次截斷檁條、柱頭枋、闌額等橫向構件,可得到一榀木構架。唐代已形成較為成熟的建築尺度模數制度,即「材分制」。其對建築整體尺度有統一規定,結構各構件的尺寸都可以由材分制計算得到。基於ABAQUS有限元軟體建立一榀木構架的三維精細化有限元足尺模型,共由244個木構件組成,構件全部通過榫卯或暗榫連接。

▲精細化有限元足尺模型

▲模型組成與邊界條件示意圖

根據官式建築大式屋面分層做法,屋面層從上到下分別為合瓦、鋪瓦泥、青灰背、月白灰背、滑秸泥背、護板灰、望板、椽,脊檁上還有正脊荷載。通過估算合計各層材料重量得出模型屋蓋荷載的大小。屋蓋面荷載為7kN/m2,按各檁條負荷屋面寬度計算檁條所承受的線荷載q1~q7或按負荷面積折合為集中荷載。集中荷載通過施加於檁條頂面耦合約束參考點作用於檁條頂面上。通過在草乳栿端部施加水平低周循環位移控制荷載,模擬地震作用下木結構的受力與變形性能。計算中考慮了木材的自重。


▲加載制度

在豎向荷載作用下的單向水平力加載過程中,柱腳底面經歷全截面受壓、全截面偏壓、臨界抬升以及偏壓抬升等工作狀態。當水平荷載為零時,柱腳處於全截面均壓或偏壓狀態,隨水平位移增加,柱腳受壓面減小。當水平位移為30mm時,受壓面約為柱截面一半。當柱頭位移超過75mm時,受壓面主要在柱腳邊緣。

本文模型由於考慮了柱腳管腳榫和柱頭饅頭榫以及整體結構作用,受力現象與單根柱搖擺不同,在800mm單調加載中,木柱位移達到781mm,遠比柱半徑250mm要大的多,實際上模型在加載到400mm時,柱腳轉動角度和柱頭與鬥栱之間夾角非常大,兩節點處承壓受力面積減少,變形加劇,受壓破壞特別嚴重。柱腳在轉動支承端部受到礎石支承反力,而柱頭受力端與柱腳相反,受到鬥栱櫨鬥傳遞的局部集中壓力。

▲水平低周反覆加載木構架受力變形圖

上圖為模型在水平低周循環加載過程中的受力變形圖。四根柱腳與礎石接觸端點在600mm加載循環滯迴圈的水平滑動位移變化曲線如下圖所示。

▲柱腳與礎石接觸處的滑動位移

▲柱腳1偏轉受力形態


▲ 柱頭-櫨鬥節點受力狀態


▲櫨鬥的塑性不可恢復變形破壞

▲暗榫拔榫與剪切破壞

▲昂中部和明乳栿端部的彎拉彎壓破壞

▲滯回曲線

主要研究結論

(1)在水平低周反覆荷載作用下,唐代殿堂型木構架柱腳轉動抬升無滑移,櫨鬥底面隨柱頭抬升而升高,從而發生整體鋪作層及屋架的抬升,木構架表現為轉動抬升搖擺,鋪作層如剛體般隨柱的側移而平移。

(2)木構架搖擺過程中,饅頭榫與管腳榫發生脫榫和剪切變形,櫨鬥底面橫紋壓屈,暗榫、暗銷發生拔出與剪切破壞,柱腳與柱頭的轉動邊緣產生擠壓破壞,明乳栿、草乳栿、斜昂構件均產生嚴重彎曲受力現象,鋪作層與屋架層基本保持完好。

(3)殿堂型木構架的抗側力-位移滯回曲線呈「S」形,具有顯著捏攏效應,曲線兩端較飽滿。木構架初始抗側剛度較大,屈服後剛度退化顯著,通過柱腳節點和柱頭-櫨鬥節點的塑性變形、構件接觸面的摩擦滑移、整體轉動抬升耗能;其消耗能量隨位移增加而劇增,具有較好的延性和較高的耗能能力。

論文通信作者簡介

王娟,北京交通大學土建學院副教授,工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中國古代建築結構、藝術與科學保護》選修課課程負責人;北京交通大學優秀主講教師;另主講本科生《土木工程製圖》等課程。

長期致力於古建築結構受力性能與結構健康監測領域的研究工作。在結構時域系統辨識方法、基於多重優化準則的傳感器布置方法、古建築木結構關鍵節點受力性能與等效模型、木構架搖擺復位與節點耗能聯合抗震機理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古建築木結構關鍵節點受力性能分析及其等效有限元模型研究(2015-2017)、唐代殿堂型古建築木結構鋪作層及木構架受力性能研究(2020-2023),北京交通大學人才基金:基于振動測試的古建築木結構狀態評估(2014-2017),

以核心成員身份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文物局委託《古建築結構健康監測技術導則》編制項目以及飛雲樓、布達拉宮、故宮等多個古建築監/檢測社會服務項目。指導本科生大創課題——《拔榫狀態下古建築木結構榫卯節點抗震性能試驗研究》 和《鬥拱結構概念分析與實體建模》 均獲評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

相關焦點

  • 【經典】佛光寺東大殿
    「——梁思成先生央視的紀錄片: 央視《探索·發現》—探秘佛光寺(上)央視的紀錄片: 央視《探索·發現》—探秘佛光寺(下)一、佛光寺的發現過程當初,日本人以嘲諷的口氣給中國古代建築下了一條定論:在中國已經沒有唐代時期的木構建築,要看中國唐代木構建築,就去日本的奈良
  • 佛光寺拾遺丨東大殿彩塑(一)
    現存雕塑作品雖然未能留下雕塑匠師之名,但是佛光寺作為唐代五臺山著名寺院之一,是皇帝「特許營造」,又是著名和尚願誠主持營造,為寺內塑像的絕不會是一般的雕塑者。已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在遊歷佛光寺時曾作《四海歌》予以稱讚:「瑰寶世界無,千劫何緣存象法,明時自不失玄珠,沉海慶昭蘇」。殿內羅漢塑像為明代作品,雖然與唐代塑像在各個方面無法相比,卻代表了明代民間羅漢雕塑技術和藝術的水平,在豐富了殿內塑像內容的同時,更襯託出唐代塑像的精美。
  • 【經典】大唐佛光寺
    目前隋唐時期的建築在我國除了佛光寺東大殿以外,僅剩幾座鄉間小廟,體量有限加之後世改造,已經很難再現當年大唐氣象。日本京都奈良的早期建築,雖然始建年代較早,但是日本對其百年內就進行一次大修,每次修繕都要更換近三分之一的構建,古建築的造型和原真性可能會大打折扣。
  • 佛光寺東大殿(下):如何打造攝人心魂的佛國淨土
    關於佛光寺的整體介紹與背後的故事請查看《山西行(三):佛光照耀中國建築史》,本文主要介紹佛光寺東大殿的那些事,分上下兩篇,上篇為:《佛光寺東大殿(上):唐風悠悠吹不盡,鑿巖建寺已千年》,本篇為下篇。同樣也是七層,其中一、二、四層出華栱,三、五、六層不出跳,僅在同一垂直線上往上疊加鬥,栱頭削成翼形或六分頭。六層有一正交的翼形栱與斜向栱相交。七層為耍頭,與正交的令栱相交,承託平棊枋。後尾一跳,承託角乳栿,結構與柱頭鬥栱類似。內槽轉角鋪作5塑像與壁畫1塑像東大殿的塑像為泥質彩塑,很難得地保留了一套完整的唐代塑像。
  • 佛光寺拾遺丨東大殿(三)
    ▲東大殿立面圖從上表中看出,在大木構件的斷面上,東大殿比《營造法式》中面闊九至十一間重簷大殿的一等用材要小,鬥栱構件的「分」值與《營造法式》中規定的基本吻合。究其原因,唐代建築只有一朵補間鬥棋,標準間廣250「分」, 並在200~300「分」之間變動。
  • 五臺山佛光寺
    而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只剩4座唐代中晚期的寺廟,其中就有被建築學泰鬥梁思成發現的,建築年代久、規模大(七開間)、等級高(廡殿頂),稱之為「第一國寶」的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1941年7月,梁思成發表在《亞洲雜誌》上的《中國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一文中說:「這是我們這些年裡搜尋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結構建築。不僅如此,在同一座大殿裡,我們找到了唐代的繪畫、書法、雕塑和建築,其中的每一項都是稀世之珍,集中在一起,它們是獨一無二的。」
  • 千年佛光寺,何以動人?
    而到中唐以後,出現了「咫尺重深」的山水圖式,可以概括為:一水兩岸,山谷幽深,夕陽返照,雲蒸霞蔚。從這一轉變看,所謂「咫尺重深」應該是指在有限的畫幅內展示無限深邃的山水境界,由平遠而轉向高遠和深遠。直接的圖像證據除了上述莫高窟盛唐第172窟南壁東側的「日觀想」,還有莫高窟盛唐第103 窟南壁法華經變之「化城喻品」 和西安出土唐韓休墓壁畫山水圖等。
  • 臺基、柱梁與屋頂 ——從即物性的視角看佛光寺建築的三個要素( 三 )
    (III)柳亦春 Liu Yichun摘要:本文從即物性的視角對佛光寺東大殿建築的三個基本要素——臺基(囗)、柱梁(屮)、屋頂(亼)進行了分析與審視。一方面藉助於對佛光寺建築及其歷史文獻的閱讀和分析,引出並闡述了即物性的概念;另一方面又以何陋軒為例,說明了「亼屮囗」的要素構成之於當代設計的意義,從而進一步闡述了即物的意義。
  • 五臺山佛光寺關係文獻目錄
    宋·延一:《廣清涼傳》宋·張商英:《續清涼傳》常盤大定、關野貞:《支那佛教史跡(第5集及評解)》,法藏館1928年5月。關口欣也:《山西省南禪寺·佛光寺·晉祠の古建築》,《建築雜誌》1975年1期。杜拱辰、陳明達:《從<營造法式>看北宋的力學成就》,《建築學報》1977年1期第42-46、36頁。高禮雙:《山西唐代木構古建築》,《晉陽學刊》1981年4期第2、113頁。柴澤俊:《五臺佛光寺》,《山西文物》1982年3期。
  • 【震撼】「第一國寶」佛光寺大殿的秘密
    還在它東面的臺地上發現了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東大殿梁思成興奮地將其稱為「中國第一國寶」甚至後來有人稱其為▽佛光寺建築全景,東大殿為最上方兩顆古松遮擋的建築,使得大殿隱於山林之間,難見真容| 攝影師@楊國軍這座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建築身上究竟藏著多少秘密為什麼能相繼被人們賦予如此殊榮讓我們將它進行解剖一窺究竟▽佛光寺大殿木結構透視示意| 製圖@
  • 山西忻州佛光寺
    佛光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豆村鎮佛光村,正殿(東大殿)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是中國現存第三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僅次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南禪寺大殿
  • 佛光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的千年記憶
    一開始,他們只是根據一幅敦煌壁畫上的渺茫線索來到此處。他們看古寺第一反應是「望氣」,即看看是什麼樣的氣氛,梁先生當時一看佛光寺東大殿「鬥栱雄大,出簷深遠」,就很興奮,因為它的鬥栱和他之前見過的兩個古建築(建於公元984年的獨樂寺觀音閣、建於公元1056年的應縣木塔)十分相像,他覺得東大殿明顯是遼代或遼代以前的建築,但這還只是個氣氛。
  • 中國古建第一國寶——五臺山佛光寺
    佛光寺東大殿南側偏東,有一座六角形的磚塔。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設假門。  現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後的遺物。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寺因勢而建,坐東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內現有殿、堂、樓、閣120餘間。其中,東大殿7間,為唐代建築;文殊殿7間,為金代建築,其餘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
  • 佛光寺的三個格局丨王煒
    從這個意義上講,佛光寺的格局是層累造成的,下文將由近及遠,由今及古,嘗試復原佛光寺在三個時間剖面上的大致格局。一、清代格局如果剔除掉建國以後添建的各種建築物,佛光寺清代的格局就會顯現出來。這是時代最晚近、保存最完整的歷史格局,是追溯更早格局的起點。清代格局最顯著的特點是十字交叉的主、副軸線。
  • 文化十分丨走進「古建築第一瑰寶」佛光寺 重回宏偉大唐
    1937年6月底,也是一個黃昏,梁思成等人來到了佛光寺,第一眼即被層層疊疊而又宏大雄偉的鬥拱所震撼。鬥拱,是中國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部件,在梁坊和立柱之間、梁坊和梁坊之間傳遞巨大屋頂的重量,外簷鬥拱更往往出跳組合,以懸挑起深遠的屋簷。
  • 佛光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的千年記憶-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們看古寺第一反應是「望氣」,即看看是什麼樣的氣氛,梁先生當時一看佛光寺東大殿「鬥栱雄大,出簷深遠」,就很興奮,因為它的鬥栱和他之前見過的兩個古建築(建於公元984年的獨樂寺觀音閣、建於公元1056年的應縣木塔)十分相像,他覺得東大殿明顯是遼代或遼代以前的建築,但這還只是個氣氛。
  • 佛光寺 · 高僧輩出的文殊現身地
    沿中央陡峭的37級臺階而上,便是正殿東大殿。梁林的造訪,使佛光寺正式進入大眾視線。而早在1922年,日本僧人小野玄妙便已來過佛光寺考察唐代彩塑。1925年出版的《支那佛教史跡》中,佛光寺已被鄭重介紹給中外美術學界。東大殿位於第三層臺地上,右側是建於北朝的祖師塔。
  • 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
    在他的《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一文中詳細介紹了東大殿被發現,並認定為唐代建築的過程:「1937年6月,我同中國營造學社調查隊莫宗江、林徽因、紀玉堂四人,到山西這座名山,探索古剎。」「到了黃昏時分,我們到達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禪寺,瞻仰大殿;諮嗟驚喜,我們一向所抱著的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個實證了。
  • 首屈一指的唐宋懸山頂建築|佛光寺文殊殿
    一、簡介佛光寺文殊殿,面闊7開間,進深8架椽(4開間),懸山頂,坐落在佛光寺前院北側,1937年「7·7盧溝橋事變」前夕,由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莫宗江先生等考察發現。▲清明上河圖中的懸山頂建築懸山頂,在明清後世,大量在西南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中運用,如四川、貴州等。
  • 五臺山佛光寺詳細介紹導遊詞圖文版
    在佛教聖地五臺山遊覽的最後一站,我們特意給大家安排了一出壓軸大戲,那就是被譽為亞洲第一古建築的千年古剎佛光寺。五臺山堪稱一部活生生的中國木結構建築史,這裡保存了我國現存幾乎所有朝代的木結構建築,不僅擁有中國最為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南禪寺大佛殿,還有宋代洪福寺大殿、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和延慶寺大殿、元代廣濟寺大殿以及眾多明、清時期的建築,因此被稱為「中國古建藝術博物館」,而佛光寺則無疑是這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