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經典 古代石盆欣賞

2021-02-08 石材研習社

 提示點擊「石材研習社」關注


古石盆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珍品,可以說是一副立體的古畫,無聲的禪詩。古石盆的韻味在其形與線條的別致生動,它作為中國庭院文化的載體之一,也體現著古代文人獨有的審美與文化,它源於自然、師法自然,是自然美與人文藝術之美的結合。古石盆藝術代表著一種傳統文人心靈上的追求和精神上的享受,古樸而淡雅,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魅力最直接的體現。石材研習社stone5A



石盆正方形,敞口,起足,器型規矩完整,整體造型溫婉大方,質地細嫩光滑,選取的漢白玉料石質潔白,表面光潔無工,內壁呈現自然風化痕跡,包漿光潔細膩,線條利落,風格簡約,盡顯文人之氣。



石盆藝術代表著一種藝術追求和精神文化上的享受,是庭院文化的最直接的載體,是一種品味和內涵的象徵。拍品四面淺刻纏枝寶相花紋飾,四面各不相同,支脈環繞,形態極為繁茂華麗,且雕工精細生動。寶相花寓意吉祥,體現了物主對於生活的期盼和藝術上的追求,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庭院藝術珍品。



石盆呈正方形,盆口有折沿,盆身素麵平整,盆底部起兩層,仰俯蓮紋和簡約式花卉紋刻於四面,使整器典雅別致。



該漢白玉石盆敞口折沿,底部起四如意足,盆壁光素,不求過多修飾,盡顯石材細膩潤白之美。所配賞石外形奇異,令人心生遐想。


石盆長九十九公分,寬五十一公分,敞口起足,器形寬大。盆壁四面無紋飾素工,體現出漢白玉石材之美。


石盆漢白玉材質,石材細膩,表面包漿潤白。三面刻高浮雕花卉紋,花卉、仙桃、葫蘆紋飾雕刻的清新動人,葫蘆與「福祿」諧音,民間又有「子孫萬代,繁茂吉祥」的寓意,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雕刻題材。



馬在華夏傳統文化中地位極高,在中文造字中有「駒」、「驃」、「騮」、「驊」、「驪」、「駑」、「驍」、「騂」、「駿」、「驥」等漢字代表各種馬,可見馬在漢文明中的位置。石盆正面浮雕一飛馬,周圍吉雲環繞。雕工古樸中不失細節,浮雕此起彼伏。紋飾規整化處理,極具次序感的背景凸顯出飛馬騰躍與雲水間的矯健身姿。從飛馬的雕刻紋樣看,應屬明代之物,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長方形石盆,長有一百公分,盆壁厚實,器形寬大穩重。石盆上寬下窄,敞口折沿,線條規整硬朗,素麵無工,盡顯文人之氣又不致單調,為種植花卉盆栽之佳器。



選用上乘漢白玉,溫潤爾雅,端正大方,浮雕造型生動逼真。四面雕刻纏枝紋。纏枝紋又名「萬壽藤」,是傳統的吉祥紋飾,寓意吉慶。因其結構連綿不斷,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石盆鐫刻纏枝紋委婉多姿,富有動感。



石盆漢白玉材質,束腰折沿,底起倭角,形體線條流暢有力,寬厚的盆壁體現穩重感,造型簡潔,大氣沈穩。



漢白玉材質,起足收腰盆口折沿,四壁中段內收形成凹面,使石盆整體顯得格外飽滿,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律感,莊重而優雅。



青白石如意足長方形石盆,用材考究,如意足底座上接敞口素工盆身,器形規矩完整,造型簡練,線條流暢,典雅大氣。不追求過多的工藝修飾,簡約中彰顯著線條之美,含蓄中又將格調與品位一一展現。素盆一隻,呈現極具儒雅風韻和文人氣質。石盆厚實穩重,方正之間,反映出擁有者不平凡的身份和地位,格調和品位也可見一斑。



漢白玉葵口盆,直徑八十九公分,盆壁厚實,印刻稜線,器形飽滿,盆足圓形。石盆製作規整,葵口式的器形沈靜優雅,體現中國古典器物之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庭園藝術精品。



暗八仙以扇子代表漢鍾離,以寶劍代表呂洞賓,以葫蘆和拐仗代表李鐵拐,以陰陽板代表曹國舅,以花籃代表藍採和,以漁鼓(或道情筒和拂塵)代表張果老,以笛子代表韓湘子,以荷花或笊籬代表何仙姑。暗八仙紋始盛於清康熙朝,流行於整個清代。拍品漢白玉長方形石盆四面有工,刻浮雕八寶紋,紋飾簡潔飽滿,盆體厚實陳舊,整器透出一種古樸美。



漢白玉材質,起足收腰盆口折沿,四壁中段內收形成凹面,使石盆整體顯得格外飽滿,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律感,莊重而優雅。



青白石如意足長方形石盆,用材考究,如意足底座上接敞口素工盆身,器形規矩完整,造型簡練,線條流暢,典雅大氣。不追求過多的工藝修飾,簡約中彰顯著線條之美,含蓄中又將格調與品位一一展現。素盆一隻,呈現極具儒雅風韻和文人氣質。石盆厚實穩重,方正之間,反映出擁有者不平凡的身份和地位,格調和品位也可見一斑。



石盆器形規整,底部略起足,上寬下收,器形素雅,簡約大氣,盆壁四面刻篆書,刀法遒勁,有雄拔之氣。盆器與篆刻結合,集文人之所好,最適合文房裝點。



古之石盆,皆於文人有關。此石盆正面刻有詩文「江南此時花如海,花間待鈿車畫舫」。底部起足,兩端內收,中寬。詩文、器形、線條,文人獨有的審美觀念和對文化的理解,從盆中都能體現。



白石三面刻麒麟花卉紋石盆,用細膩入微的寫實手法加以刻畫,畫面中的花卉紋均生動鮮活,葉脈清晰可辨,婀娜多姿,自然而有生機。正面刻麒麟,形象傳神。麒麟是古代的仁獸,不傷生靈,主太平、長壽,其出沒處,必有祥瑞。此石盆寓意吉祥,整體畫面明朗大方,紋飾豐富,顯得器物華貴,為石盆中上乘之作。



石盆盆體呈圓形,渾然大氣,盆壁厚實,古樸穩重。盆身通體刻花卉紋,花卉成列環布,雕工大氣,不多琢磨細節而毫無粗略感。低起足,渾樸古拙之姿盡顯。



石盆作為庭院中的石雕藝術品之一,無疑具有厚重的份量感。古人云「盆玩者,須古雅之盆,方愜欣賞,然尋古盆甚難」。這件葵口石盆造型端莊,盆身刻仰蓮紋,蓮瓣飽滿,一圈底足飾卷草紋,工藝遒勁有力,石盆琢磨得圓熟,輪廓清晰,具有很強烈的藝術氣息,反映當時人們對於庭園的理解和庭園生活的講究,彌足珍貴。



石盆長一百五十公分,寬七十七公分,體積碩大,由整塊白石雕鑿而成。盆為敞口,上闊下收,盆身四面線刻開光紋,盆身左右兩側雕刻圓形鋪首銜長方形門環。石盆整體造型典雅大氣,規矩優美,雕刻工藝細膩精湛,線條飽滿流暢,一氣呵成。其中,卷草紋飾舒展優美,與雙線開光上下呼應。兩側圓鋪首銜環可謂點睛之筆。從石材、體積和雕刻工藝上看,此件石盆是典型明代上乘器物,頗具大家之風。




漢白玉如意足長方形石盆,周身淡雅,僅在底部飾如意紋,器形規矩完整,造型簡練,典雅大氣。具儒雅風韻和文人氣質。石盆方正之間,反映出擁有者不平凡的身份和地位,格調和品位也可見一斑。



石盆選取上乘漢白玉材質,長一百二十二公分,器型碩大,石質細膩潤白。正面及左右兩側以剔地突起的方式雕刻花卉紋,花卉枝葉飽滿連綿,富有生命力,頗為精緻。整體雕工精細到位,刀風大氣流暢,設計感極強,精巧雅致,是一件雕工考究文化氣息濃鬱的石盆精品。



長方形石盆四面開光,如意底足,上寬下收。盆壁厚實,四面滿工刻浮雕花卉紋,紋飾枝葉婉轉,雕工細膩,形態鮮活生動。整器厚重深沉,工藝華麗,充滿富貴之氣,具有極高的裝飾和收藏價值。



 青石蓮瓣紋石盆一對,周身以蓮瓣紋裝飾,器形碩大、保存完整、造型端莊,蓮瓣飽滿而肥碩,以簡約文雅的雕刻裝飾手法,素樸恬靜,高雅中不落俗氣。「迴翔波間風,的歷葉上露。清池結素彩,華月映微步。雲陰花房斂,雨歇芳氣度。欲去拾明璫,踟躕惜遲暮」元代 倪瓚曾寫《池蓮》如此讚美蓮花。在中國,蓮與文化關係是最深的,蓮花被崇為君子,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喜愛這種植物,認為它是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高尚品德的象徵,因此詩人有「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之贊。正因如此古時文人雅士特偏愛蓮花,故有很多藝術品均以蓮瓣裝飾,寓意清廉、脫俗,此對拍品寓意如此,且主題鮮明,置於園中,放三兩錦鯉,附蓮些許,自成一景,悠然而自在,樂趣其中。



石盆以房山石為材,大氣穩重。沿口飾一圈寶相花紋樣,盆身四面有浮雕裝飾,正面一對追逐的奔馬馳騁於水紋上,體態健碩飽滿。石盆所飾紋樣均以淺浮雕手法雕刻,與石盆天然的肌理相融合,時間的磨礪使石盆圓渾古樸,氣韻不凡。從飛馬紋、寶相花紋等可看出此盆必定出於宮廷官宦之家。



石盆呈長方形,造型規整,腰部開雙線,形成四個層次。盆壁光滑細潤,矮足,色調古雅溫和,置之廳堂,庭園,格調甚佳。


來源:傳承經典



古代石雕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做石雕應該要了解的中國石雕簡史(全)

石雕馬的擺放有什麼具體的象徵意義

文章底部新增留言功能,歡迎踴躍留言評論

投稿.合作.推廣 請+微信15060966215


微信ID:stone5A




微信ID:scsc365



微信ID:chinastone8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中國石材微商城!

相關焦點

  • 古代石盆欣賞
    古代石盆欣賞古代石盆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珍品,可以說是一幅立體的古畫,無聲的禪詩古石盆的韻味在其形與線條的別致生動,它作為中國庭院文化的載體之一,也體現著古代文人獨有的審美與文化,它源於自然、師法自然,是自然美與人文藝術之美的結合。古石盆藝術代表著一種傳統文人心靈上的追求和精神上的享受,古樸而淡雅,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魅力最直接的體現。
  • 古代石盆
    長方形石盆,長有一百公分,盆壁厚實,器形寬大穩重。石盆上寬下窄,敞口折沿,線條規整硬朗,素麵無工,盡顯文人之氣又不致單調,為種植花卉盆栽之佳器。石盆盆體呈圓形,渾然大氣,盆壁厚實,古樸穩重。古人云「盆玩者,須古雅之盆,方愜欣賞,然尋古盆甚難」。這件葵口石盆造型端莊,盆身刻仰蓮紋,蓮瓣飽滿,一圈底足飾卷草紋,工藝遒勁有力,石盆琢磨得圓熟,輪廓清晰,具有很強烈的藝術氣息,反映當時人們對於庭園的理解和庭園生活的講究,彌足珍貴。
  • 石盆:拙器大雅
    古石盆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珍品,其韻味在其形與線條的別致生動,它作為中國庭院文化的載體之一,也體現著古代文人獨有的審美與文化,它源於自然、師法自然,是自然美與人文藝術之美的結合。清·青石橢圓形石盆清·漢白玉長方形石盆
  • 古代文化傳承,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傳承呢?
    那我們該如何傳承它們呢?一、物質傳承與精神傳承緊密結合精神的載體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延伸。在文化傳承中,我們不能僅僅傳承精神,也同樣不能僅僅傳承物質,而應兩者緊密結合。就比如滕王閣建築的保護和傳承,我們並不能僅僅保護器建築本身,我們還要弘揚與之有關的傳統文化精粹。
  • 【經典欣賞】古代十大傑出女書法家作品欣賞
    在燦若星河的中國古代書法界,不乏出眾的女書法家,一起來領略她們的風採吧!衛夫人作品欣賞薛濤(約768—832)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16歲入樂籍,與韋皋、元稹有過戀情。
  • 石藝世家——傳承經典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壽山石雕藝術至少開始於一千五百年前。康熙年間的楊玉璇、周尚均藝冠當時,同治年間的潘玉茂、林謙培繼承楊、周法乳,各自發展形成「西門」與「東門」兩支藝術流派,影響深遠。近現代名家林清卿、林壽堪、郭功森、陳敬祥、林亨雲、馮久和、王祖光以及現代的「學院派」代表人物都繼承與發展了壽山石雕藝術。
  • 傳承古韻、文創經典
    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築群、傳承中國古代祭天文化的傑作、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無價瑰寶。600年時光流轉,作為世界遺產和中華文明的象徵,天壇延續了歷史文脈,傳承了文化精髓,同時又體現著現代文明魅力,在文化自信、首都建設、國際交往中發揮著「金名片」作用。
  • 古漢字與古代經典
    那麼,成書於先秦時期的各種古代經典中的古漢字是如何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現代漢字呢?你總不會認為先秦時期的古代經典是古人們用漢代或我們今天的漢字撰寫而成的吧?先秦時期的著作經典是古漢字撰寫而成的,這一點毫無疑問!我們現在看到的先秦著作經典是現代漢字的表述,也是毫無疑問的!那麼,兩個確定的毫無疑問之間是如何進行轉化的呢?
  • 深圳南山:戲曲文化走進校園 傳承民族經典文化
    近日,由南山區教育局主辦的「戲曲藝術進校園、戲曲名家傳承民族經典文化」巡迴專場演出在深圳灣學校舉行。  來自廣東省國粹戲劇普及教育研究院的老師們為深圳灣學校師生帶來了多劇種專場演出,在座的師生不僅欣賞到異彩紛呈的戲曲表演,還聽到了戲曲老師們悉心的講解。讓同學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戲曲文化,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韻味及其魅力,引得現場師生掌聲連連。
  • 古法傳承與經典意識
    古法傳承與經典意識——國家藝術基金青年書法創作人才現狀述評李慧斌(青島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2013 年底,國家站在「文化自信」「文藝復興」的高度,適時地設立了「國家藝術基金」,其主旨是「繁榮藝術創作,打造和推廣原創精品力作,培養藝術創作人才,推進國家藝術事業健康發展」。
  • 7大古代經典名方公示 張仲景的「苓桂術甘湯」名列其中
    出自於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的苓桂術甘湯,南宋醫學家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中的溫經湯,有清肺經熱功效的枇杷清肺飲……日前,為推進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研究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原則(徵求意見稿)》和《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表(7首方劑
  • 吟唱經典詩文 傳承中華文明
    「品中秋、迎國慶」校園詩會地方為了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歷史文明,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
  • 金慈實驗小學:「日有所唱」傳承詩詞經典
    紅網時刻慈利11月24日訊(通訊員 吳遠山)11月23日,慈利縣金慈實驗小學校園內,各班學生在語文老師的帶領下,一邊欣賞課件圖片,一邊悠揚婉轉地吟唱經典詩詞。據了解,這是該校將辦學特色之一的經典誦讀,改成更加生動活潑的「日有所唱」後的一個閃亮鏡頭。
  • 書法|用毛筆書寫古詩,用翰墨傳承文化,書法家張首文作品欣賞
    用毛筆書寫古詩,用翰墨傳承文化用毛筆書寫古詩,用翰墨傳承文化,青年書法家張首文一邊誦讀經典古詩詞,一邊進行書法創作,請欣賞:韓愈詩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朱子家訓》是「經典誦讀口袋書」的一種,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王羲之二謝面未比面,遲諑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 誦讀經典詩文 傳承中華文化——駐馬店市第十小學成功舉辦經典誦讀...
    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裡汲取精華,吸取智慧,大力弘揚和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獲得經典古詩文的薰陶和修養,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駐馬店市第十小學於2020年12
  • 講好儒學故事 傳承文化經典
    《孔子·儒學·儒藏:儒家思想與經典》為中國國家圖書館名家講座系列之中國古代哲學講座的整理彙編,是一部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思想——儒家思想的概貌剪影,也是前輩名家在讀書治學的同時,結合自身閱歷,對為人處世、人文社會、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哲學思考。
  • 陶瓷界的文化傳承—樂天陶社
    中國的陶瓷文化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如果想要對她進行研究,那就必須要從認識古代五大窯開始,通過了解制陶的特徵與文化發展的背景來更好地了解,它們對陶瓷的製作與藝術加工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而陶瓷中真正被人們所熟識的應該就是景德鎮陶瓷了,但同樣在香港也有一種陶瓷,樂天陶社。
  • 傳承經典·築夢未來 今年這些文化活動走進聊城校園
    為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充分發揮中小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傳承中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12月4日—6日,「傳承經典·築夢未來——文化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在聊城市東昌府區新星小學舉行。
  • 吳金龍「以藝術之名,致敬經典」——傳承書畫人物
    吳金龍【以藝術之名,致敬經典】--傳承吳金龍,職業書畫篆刻家,人稱普洱第一篆。從事書法篆刻藝術40多年,有獨特的教學經驗,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吳金龍 【以藝術之名,致敬經典】--傳承書畫人物 作品欣賞:
  • 華健|傳承經典要返璞歸真……
    華健 傳承經典要返璞歸真隨著江蘇有線杯,傳承經典、守護匠心,紫砂壺十大經典及傳統器型手工製作大賽的有序推進華建作為此次紫砂壺十大經典及傳統器型手工製作大賽評委的一員,對此次比賽也是寄予了厚望。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華健這次比賽就是傳承經典,主要是返璞歸真,重視傳統,傳統的歷史名作,都是經過紫砂前輩一代一代積累,不斷完善的歷史名作,現在這種參加比賽的人呢,回歸到經典名作上去,重視傳統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