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不知道你聽過一句話沒:「殺不死你的,終將讓你強大!」
當我們看電影時總能看到主人公曆經千辛萬苦最終才獲得幸福和勝利的橋段,這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好像是否一個人必須經歷挫折和苦難才能成長和歷練?
所以今天我們想跟你聊聊,挫折真的是成長所必須的嗎?它值得追尋嗎?我們真的有必要去感謝苦難嗎?
挫折讓人進步,我們真的需要挫折?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給大家講一個經典實驗。
1959年,心理學家哈裡·哈洛用恆河猴做了一個實驗,他為了證明小孩子經受過多的情感剝奪並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
由於恆河猴是目前與人最接近的,他讓新生的恆河猴一出生就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替代母親」一起。
這兩個「替代母親」都是用鐵絲架做的,一個是「鐵絲媽媽」,小猴子可以在這兒喝到奶;一個是「布偶媽媽」,就是在鐵絲架上放了毛茸茸的布,頭型也弄成了恆河猴的樣子。
最終結果顯示,小猴子寧可自己挨餓,也不會走到冰冷的鐵絲猴有奶的媽媽身邊。
而且最可怕的是這些小猴子會發出極其慘痛的尖叫,甚至時間久了小猴子會出現精神病症狀。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小時候過苦日子沒有關愛,很容易形成精神病症狀的。
既然苦難不值得感謝,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以前一直過著苦日人在宣揚「人就是要吃點苦」呢?
以前王小波曾經說過一段話很有意思,他說:「人是一種會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
看來人們不僅熱愛苦難,同時還可以為自己的苦難各種合理化,難怪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一些。
為何很多經歷苦難的人都很成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個詞叫「倖存者偏差」。
意思就是你所看見/聽見的都是活下來/成功了的,失敗者根本沒機會讓你看見,比如那些告訴你成功的人都會經歷創業失敗和各種磨難,沒錯很多創業的人都經歷過這些,但大多數創業失敗的人都吞下了當初自己衝動的苦果。
也就是這些失敗者你連看到的機會都沒有,《成功與運氣》一書的作者弗蘭克指出:如果你認為精英們之所以成功,就全是因為他們的天賦和努力,外加在人生重大關頭做出了理性的正確選擇,那也不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運氣,而且在現代社會更是如此。
倖存者偏差告訴我們,忽略的信息往往是致命的,所以那些成長和成功絕非都是經歷苦難導致的。
吃太多苦,人會變傻
當下自媒體發達,很多人鼓吹大家要跳出舒適圈來獲得成長和淬鍊,那麼我們真的需要這些苦難淬鍊嗎?
ACE(Ade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研究表明小時候「吃太多苦」是會影響身心發育的,然而,這多麼理所應當的事實,卻被我們大多數人硬生生地忽略了。
有人會說了,人家科比凌晨四點太陽的故事你沒聽過嗎?
拜託,人家選擇凌晨四點太陽那是自己的選擇,而且他樂於在這樣的條件下訓練,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努力的享受。
所謂的吃苦,都是因為你在從事違背本心的活動。當你是自願「吃苦」的時候,就成為了努力,而不是吃苦了(吃苦和努力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不要把他們等同起來)。從這個角度來看,主動吃苦這句話,根本不成立。
我們該如何對待挫折?
柴靜曾經說過一段話:「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做心理諮詢師已經4年了,但我自己因為心理問題折磨了一年之久,而這一年說實話並沒有為我帶來更多財富反而比同齡人相比我相當於留級了一年,因為那年我幾乎在家躺了一年。
但我並不甘於這樣的生活,看著同齡人剛剛畢業自己可以賺錢,而我還需要藉助父母生活,自己非常痛苦,於是我開始長達半年的心理治療之路。
後來我發現,對苦難的思考反而促進我成長,我明白一個人經歷不該有的痛苦並不一定是好事,但參加心理諮詢後我開始能夠反思這些痛苦,並且從這些痛苦中得到養分。
對困難思考最好的工具就是心理學,我開始理解我所有情緒和痛苦背後的意義,當我開始思考痛苦背後的東西時,我真的成長了。
沒錯,挫折不是財富,對挫折的反思有可能成為財富。
最後我想回答一下我提出的問題,到底成長需要挫折和痛苦嗎?
我認為苦難不是成長所必須的,它不值得追尋,我們沒必要去感謝苦難。
如果你正在遭遇挫折與痛苦,那麼我鼓勵你思考這些痛苦背後的意義,這樣才會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