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個舉動看出人品,逃避挫折情境的人不值得信任

2020-12-22 九霄心理

這樣的人不值得信任,他們總是在逃避挫折情境。

人與人交往最需要的是信任,最難得的也是信任。可是如何才能知道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逃避挫折情境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所謂挫折情境指的是讓對方感到為難、不願意面對,不敢面對的事情;而逃避就是個體對待挫折情境的一種處理方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之所以很難看出一個人的人品,是因為大家都在盡力表現自己社會化的一面。而一旦遇到挫折情境,每個人的行為方式就會出現差異。內心強大的人就會直面挫折,內心脆弱的人就會逃避挫折。

常見的挫折情境

指責、批評

在人與人相處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矛盾。在面臨指責、批評的時候,如果出現否認、拒絕,甚至是推卸責任的時候,就是個體在逃避挫折。逃避挫折的原因是內心不夠強大,不願意接納自己犯錯的一面。內心強大的人在面對指責、批評的時候,會儘可能地接納自己的問題,並且想辦法解決問題。在與人初次交往時,可以通過對方是否會主動承認錯誤,簡單地判斷出對方是否值得信任。有責任、有擔當、值得信任的人,都會直面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

面對一個不確定的結果

個體需要面對一個不確定的結果時,也可以看作是挫折情境。視結果對個體的影響程度不同,個體所體驗到的挫折程度也不一樣。當結果對個體的生活有重大影響時,往往內心產生的挫折感也就越強烈。由於結果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所以個體會感到手足無措,極度不安。面對這種不確定情境,內心脆弱的人不敢面對結果,從而選擇逃避挫折情境。不願意面對一個結果,是心智不夠成熟的表現。心智成熟的人,應該可以接受任何結果,哪怕這個結果是多麼的糟糕。

拒絕

拒絕也是人際交往中常見的挫折,當你向他人求助、表達意願、尋求認同時,如果遭到拒絕就會產生挫折心理。內心脆弱的人,由於害怕被人拒絕,所以選擇逃避挫折情境。逃避的結果就是形成了順從型人格,也就是從不表達想法,也不向他人求助,只是單純地順從別人。他們的口頭禪就是「都行、都可以、無所謂」。由於他們預判自己的請求會遭到拒絕,所以在一開始就會避免自己陷入挫折情境中。我們只能通過對方的口頭禪,簡單判斷出對方是內心脆弱的,不值得信任的。

為什麼逃避挫折情境,就是不值得信任的?

直面挫折是一種品質

敢於直面挫折是人的一種品質,逃避挫折的人是不成熟的。在人生的旅程中,勢必經歷許多坎坷和磨難,一個總是逃避挫折的人,很難度過每個溝溝坎坎。儘管他們也在努力成長,可是成長的速度是極其緩慢的。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伴隨著需求的擴大化。想要滿足自己更多的需求,必然要通過努力才能得到。然而在努力的過程中,遇到的諸多阻礙,就是典型的挫折情境。學習就是成長過程中的挫折情境,想要考個好學校,想要找到好工作,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如果逃避挫折,逃避學習,就很難獲得成長。

打退堂鼓

跟習慣性逃避挫折的人交往,你會發現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首先打退堂鼓的人就是他們。他們習慣性避開難度高的,或者會面臨挫折的事情。由於不願意面對挫折,所以他們總是呆在自己的舒適圈中,做自己最熟悉的事情。他們通常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特質,總是需要依附於內心強大的人。習慣別人替自己做主,沒有自己的想法,害怕因為自己的決策而導致失敗。他們通常很難去承擔一些事情,相反還總是想著讓別人來為自己分擔一部分責任。他們需要更長時間的成長,才會學會面對挫折。

需要澄清的一些問題

逃避挫折的人不代表不會改變

逃避挫折情境的人,並不意味著不會有改變。人總是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在遇到一些不得不面對的挫折時,他們仍然能夠獲得成長。儘管他們的成長速度比較緩慢,但是不代表他們一輩子都在逃避。有時候成長就是一瞬間的事情,只是他還沒有經歷過那件讓他一瞬間成長的事情罷了。只要他們經歷了,也就會發生蛻變。我們不會一下子就遇到一個完美的人,總是需要給予別人一定的成長時間。

不值得信任,不代表不值得交往

人與人交往很難做到恰好合適,總是需要不斷地適應和磨合。逃避挫折的人儘管不值得信任,但是並意味著不值得交往。人與人相處不是非的關係親密無間才好,也要接納關係平平的人來往,甚至是要接納一些並不太值得信任的人。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缺點。但是只要他在某方面能夠幫助到你,那麼這樣的人就是值得交往的。逃避挫折的人不值得信任,不代表在安全環境下也不值得信任。他們仍然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幫助到你。

總而言之,內心脆弱的人總是習慣性逃避挫折情境,但是並不代表他們在安全情境下一無是處。學會識人辨人,學會用人,才能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本能上逃避社交的人,能發微信絕不打電話
    人與人交流,最大的成本是取得彼此的信任。心理學家默裡研究發現人們的心因性需求,其中逃避是最為常見的心因性需求。逃避,如同大自然中草食動物逃避肉食動物的追擊那樣簡單、純粹。人們的本能也是逃避引發個體不愉快體驗的情境。
  • 總是無法信任身邊的人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心理學解析:被害妄想症
    但是在社會交往中,被害妄想症患者是很難進行正常的社交的,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信任他人。信任信任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和心理現象,在1958年,美國的心理學家多奇(Deutsch)通過著名的囚徒困境實驗將信任研究引入到了心理學領域,開創了心理學人際信任研究的先河。
  • 一個人的人品好壞,從這幾個方面可以看出,一看一個準
    人品好的人往往自帶光芒,他們做事往往就很可靠,讓人會有一種安全感,願意將事情交給他們去做,從而會贏得別人對他的信任。而人品不好的人,就如同爛泥始終扶不上牆,別人請求他幫忙的事情很多時候都會是石沉大海,給人一種十分不可靠的感覺。
  • 復工後的「懷念」:源於情境記憶影響下的損失厭惡與逃避
    此時我們對其他場景進行回憶時,出於自我保護,我們很難記使我們焦慮的場景,於是現實清晰的焦慮與回憶時的美好,使我們不斷的想要回到上一個場景。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認識到即使回到上一個場景,也不一定會感到快樂,那麼為何我們還是不斷的產生嚮往?
  • 一個人的人品好壞,從這5個方面可以看出,一看一個準
    人品好的人往往自帶光芒,他們做事往往就很可靠,讓人會有一種安全感,願意將事情交給他們去做,從而會贏得別人對他的信任。而人品不好的人,就如同爛泥始終扶不上牆,別人請求他幫忙的事情很多時候都會是石沉大海,給人一種十分不可靠的感覺。有人說,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一種資本就是有一個好人品,人品不行註定難以成功。
  • 挫折,為什麼能使一些人更強大?
    ——泰戈爾前人們對於挫折的看法大同小異,認為挫折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阻礙人們達成目的的障礙。從心理學上看,這是個體有目的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生的必然的情緒反應,會給人帶來實質性傷害,表現為失望、痛苦、沮喪、不安等,挫折易使人消極妥協。
  • 心理學:真正人品好的人,有這三個特徵,女人遇到請深交
    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正如林肯所言:「品格如同樹木,名聲如同樹蔭,我們常常考慮的是樹蔭,卻不知樹木才是人的根本。」一個人學歷再高,再有錢,長得再漂亮,若是沒有好的人品,也不值得深交,交人其實要交的是心。人品才是一個人立足的根本,與人交友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這個人的人品,這才是一個人身上偉大的閃光點。
  • 吃飯時,從男人的「肢體語言」,可以看出男人的人品
    -01-了解一個男人,不能只聽男人是如何說的,要看男人是怎麼做的。人有牌品,有酒品,同樣也有飯品。人說「見微知著」,從一些小細節裡可以窺見大觀,同樣,從一個男人的「肢體語言」,從一些小細節裡,就能看出男人的人品。
  • 盤點人之挫折,儘管情況各不相同,但有2個現象很是奇妙
    這一概念,同樣可以用於對挫折的研究。所謂挫折的自我防禦機制是指個體在遭受挫折後, 為保持情緒的穩定與平衡,自發產生的適應性的行為與心理活動。常言道,「人之逆境,十有八九」,說明了挫折的普遍性。在現實生活中,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不可能都得到滿足,所謂「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 李誕喝彩聲太大,不小心嚇到小九月,而朱一龍的舉動卻顯露人品
    在節目中寧靜化身深夜食堂老闆娘,一開嗓能量滿滿,一首《海闊天空》唱的人熱血沸騰。不過這一期節目最大的亮點還是要說朱一龍的作品《醜》。朱一龍扮演了一位表演無人捧場的小丑,他與小孩結伴取暖的畫面十分感人。朱一龍用心的表演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動容了,王菲更是「神」評價:點到穴的感覺。表演節目朱一龍帶著小九月一起登臺致謝。
  • 心理學:經常說這四種話的人,人品大都不好,趁早遠離
    人品又稱個人道德,指的是一個人較為穩定的道德特質。社會道德是一個具有客觀性的社會準則,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所以,對個人有約束作用,反過來許多個體對道德的理解和形成的道德標準,構成了社會道德。
  • 心理學:一般來說,人品不好的人,相處中都會有這些表現,別不信
    不難看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看重的就是彼此身上的品性。一個人品好的人,即使長相、能力、物質條件等諸多方面不是很出眾,依然可以收穫許多朋友。  想起孔子對弟子說的一句話:「德不孤,必有鄰。」意思就是那些品德好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們做朋友。
  • 書單丨想學心理學卻不知道該看什麼書?7本經典心理學書籍推薦
    他努力教導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獨、自愛而不自私、理智判斷而不找合理化藉口、擁有信仰而不迷信於神學。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以一個專業人士的眼光看待這些仍炙手可熱的歷史研究。本書分十個心理學專題,有「生物學與人類行為」、 「知覺與意識」、「學習和條件反射」、「智力、認知和記憶」、「人的發展」、「情緒和動機」、「人格」、「精神病理學」、「心理治療」和「社會心理學」。每個專題選取了4項研究。
  • 心理學:一個人的人品是好是壞,從他獨處時的狀態就能看出來
    刻意摳字眼的話,你會發現,用貴重來形容人品,正如人品是一件珍寶,珍貴似金玉,易碎若骨瓷。持有之人,竟會猶如披掛了萬般耀目而易失卻的寶貝。 旁人看來,也是仰慕之心頓起。對於一個人品貴重的人,人們總會情不自禁地去信任他、跟隨他、學習他。為什麼呢?
  • 逐漸成為"廣東人"!曾是"救火"外援,如今實力、人品值得信任
    CBA近幾個賽季,外援成為大家爭執的對象,關鍵還是大部分球隊對於外援太過於依賴,以至於很多球迷對CBA聯賽產生了質疑,畢竟很多球隊因為外援,才越來越出色,但也因此,很多外援視嬌而寵,在賽場上對本土球員不尊重,還在私下發表不正當言論,遭到網友們的抵制,近年來,這些外援數不勝數,能夠留在球隊的外援,崽一定程度上還是得人品好。
  • 心理學:你是成熟還是幼稚?這「4方面」可以看出,不要拒絕長大!
    心理學:你是成熟還是幼稚?這「4方面」可以看出,不要拒絕長大! 心理不成熟的人思想幼稚,看不清事物的本質,所以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成熟的人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夠保持冷靜,運用自己的經驗,去合理的解決事情。
  • 心理學小技巧,當你猶豫不決的時候,多問問可以信任的人
    當有陌生人向你提出了一個不好拒絕的請求,並且這個請求不是自己所希望的事後,應該跳出當前的思維情景,去拒絕他。防止自己在別人設定的情境中做出錯誤的決定。當面對這樣的情境時,你可用的對策包括:相信自己「似乎有什麼不對勁」的直覺;不要接受他人呈現給你的對當前情境的解釋,他們追求的既定利益可能與你有所不同;考慮一下「糟糕的情形」,並且按照這種可能性去行動;制定出一個逃脫計劃
  • 《親愛的自己》張芝芝:從一個舉動,看出一個女人的格局
    從一個舉動,看出一個女人的格局。從張芝芝接過魏亞雲的筆,便看出她是一個大格局的女人,而那些公報私仇的事情,與她的格局不匹配。 而且,這份新工作對張芝芝極其重要,但也是在新公司裡,張芝芝碰到了她這輩子都不想見的人魏亞雲。
  • 摧毀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罪魁禍首——基本歸因錯誤
    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大家好,我是一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知識——基本歸因錯誤。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深情厚誼的基石!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卻很難建立,尤其是陌生人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稱,信任就更難建立。所以薛兆豐教授在經濟學講義裡把信任列入了稀缺資源。孔子說:人無信不立!這裡正好分享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呂氏春秋》裡有個典故,說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蔡一帶,就是現在的河南上蔡。
  • 心理學:一個人的成長,必須要經歷挫折嗎?
    挫折讓人進步,我們真的需要挫折?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給大家講一個經典實驗。1959年,心理學家哈裡·哈洛用恆河猴做了一個實驗,他為了證明小孩子經受過多的情感剝奪並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既然苦難不值得感謝,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以前一直過著苦日人在宣揚「人就是要吃點苦」呢?以前王小波曾經說過一段話很有意思,他說:「人是一種會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