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毀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罪魁禍首——基本歸因錯誤

2020-12-23 預測與心理學知識分享
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

大家好,我是一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知識——基本歸因錯誤。

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深情厚誼的基石!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卻很難建立,尤其是陌生人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稱,信任就更難建立。所以薛兆豐教授在經濟學講義裡把信任列入了稀缺資源。

孔子說:人無信不立!這裡正好分享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呂氏春秋》裡有個典故,說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蔡一帶,就是現在的河南上蔡。因兵荒馬亂,餓了七天都沒吃到米飯。這天,顏回好不容易討到了一些米,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居然抓鍋裡的飯吃,孔子就想,我這師長還沒吃呢,弟子怎麼就偷著吃上了?這可是品行有問題啊,但是孔子裝作沒看見,等吃飯的時候孔子就開始套路顏回了:

孔子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了,飯還沒吃過,我想先祭下祖先吧!」

顏回當時就慌了,他說:「不可以了,我已吃了一口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臉,低聲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灰在鍋裡,染灰的米飯丟了太可惜,就抓起來吃了」

孔子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覺得很愧疚,他抱歉地說:「我平常對顏回已經最信任的了,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

這個典故告訴我們:我們在分析某些行為或後果時,對人的性格因素通常是高估的,而對情境的因素往往是低估的,就算是聖人孔子也不例外,這在心理學裡叫「基本歸因錯誤」。當我們看到別人哪裡做得不好首先會把原因歸於性格因素,認為是性格缺陷或是能力問題,而不會考慮是不是因為受到了條件限制;而自己取得了某些成就會認為是自己能力超群,而不會認為是自己運氣好或者是自己更有資源優勢。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對行為的影響,目的是更好的指導行為。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歸因錯誤呢?尤其是當你對別人做出性格方面的錯誤歸因時,比如約會對方遲到,我們最直接的想法是不是認為這個人為人不行、不守信用、或者是擺架子故意讓你等他?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下情境因素?凡事往好的方向想嘛,萬一他出車禍了呢?再比如,一輛汽車疾馳而過,濺起汙水灑你一身,你最直接的想法是不是這人素質太差?這時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下情境因素?萬一人家是趕著去投胎呢?當然,這裡是開個玩笑,我們可不能有這麼欠揍的想法!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別人的難處和意料之外的環境因素。

我們可以把這類練習當作「歸因寬容」,只要長期練習,養成了寬容別人的習慣,就能讓你的人際關係更好、更受歡迎、進而與身邊的人關係和睦職場順暢,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想想是不是有點小激動?

好了,本期分享到這就結束了,下期跟大家分享命理學知識——本命年到底穿不穿紅褲衩。歡迎點讚關注、留言討論,我們下期見。

相關焦點

  • 生活中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基本歸因錯誤
    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我們在給已經事情做歸因的時候,常常高估人格的作用而低估環境的力量,這種雙重傾向,稱之為基本歸因錯誤。歸因指的是我們去推廣他人或自己行為的原因。當我們發現某一個問題,並去尋找原因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某個問題的原因歸因在某個人的性格上,而對於環境的力量,我們覺得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方法在某些時候是有效的,因為人是具有穩定性格的傾向,但是這樣的歸因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僅是內在性格的影響,環境具有同等的力量。
  • 基本歸因謬誤:成功取決於環境還是個人品質?
    編者按:基本歸因錯誤(FAE)的意思是,人們常常把一個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比如,我們在評價他人的行為時總是傾向於低估外部因素的影響,而高估內部或個人因素的影響。我們應該儘量避免犯基本歸因錯誤,恰當地考慮環境在塑造個人和改變行為方面的作用。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張非幾次被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卻又因沉迷遊戲被多次開除,這源於本身和父母的錯誤"歸因"。維納的"歸因理論"維納指出人們的成就可以歸因於能力、努力和運氣等六種因素,根據這六種因素的自身特點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 工作總是出錯,我開始懷疑自己|學會合理歸因,是職場人的必修課
    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並不是所面對的失敗的多少,而是我們如何面對它。失敗了以後,是想其他理由為自己開脫,還是真正去探索自己錯在哪裡,就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而正確面對失敗的前提,便是合理地將它歸因。01、基本歸因偏差:當一個問題出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習慣於把這個問題歸因於內部因素,會認為是那個人自身有問題,卻常常忽略環境等外部因素。這便是心理學中很典型的一個現象:「基本歸因偏差」。
  • 投資中的錯誤歸因:未來是由多種路徑構成的不確定結果
    無論是基本面因素、技術面因素、消息面因素還是資金面因素,都會被有心人找到,投資者忙於尋找促使股價上漲的線索,對行情的發展變化進行歸因。 歸因是為了分析歷史和理解當下,並對未來做合理的推演,然而令人吃驚的是,很多人並沒有思考這些歸因是否準確可靠,這些原因與結果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繫。錯誤歸因發生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
  • 我們都是不理性的人?淺談歸因謬誤
    由於我們都是根據各自的經驗來建構自身所看到的「真實」,因此難免會出錯,心理學家提出了幾種常見的歸因謬誤,最常見的便是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這是由心理學家Lee Ross在1977年所提出的,這種謬誤的定義是「在判斷某個人做出某件事情時,人們往往會高估性格因素的影響,而低估了環境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評判他人的事件時,這種歸因謬誤很常見,例如小明考試考不好
  • 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呢!!
    3.如圖藍色線條所示位置排列襪子
  • 怎樣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導語人本來就是感性動物,人與人之間本來也很容易產生信任危機,所以怎麼取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那就是很多人工作必須要做的事情。有以下這個場景:當你家的門鈴響了,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穿著花格子襯衫的男子,領帶鬆散,並且眼睛在左右瞟著。
  • 歸因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歸因理論都是一個常考考點。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一、背景簡介: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這就是學習動機理論所探討的問題,而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 教育心理學重點-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作為教師招聘考試的常考考點,也是考生的易錯點和易混淆點。在考試中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考查三維度六因素,那麼如何把它們搞清楚呢?今天跟著中公講師來幫助大家理解區分這幾個知識點。1.代表人物:海德、維納最早提出歸因理論的是海德,維納在海德研究的基礎上,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以下六個因素。同時,維納認為這六個因素可歸為三個維度。2.觀點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歸因理論的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 決策與判斷:直覺與偏差—歸因理論
    缺乏共同反應:在某些情況下,個體不考慮共同反應的信息,因此人們的判斷會偏離歸因理論的預測。在給定情境的前提下,共同反應就等同於行為的基線水平。當基線水平被忽視時,觀察者將個人的服從行為歸結為個性因素,而不是當前情境裡所有人都面臨的共同情境因素。
  • 歸因方式影響幸福感
    為什麼李佳琦、李子柒開個直播,拍個抖音短視頻有那麼多人看,而自己辛辛苦苦拍個視頻,剪輯,調色,花了很多心思,卻只有幾個人點讚?為什麼同樣的工作,別人做的更好?所有這些問題導致人們去分析某些行動、事件或後果的可能原因。比如你覺得李子柒的視頻那麼多人看是因為有專業團隊在背後推廣策劃,你便是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歸因。
  • 歸因分析生活,自信更賺錢
    工作生活中總是體驗成功或失敗,人們會尋找自己或他人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這稱為歸因。從已經發生的事中汲取經驗,對事情進行歸因,對下一次有著類似的事情有指導作用並影響人的期望、情緒、努力程度等歸因是人的本能,我想起小時候去照蟬,如果去年我去東邊照的多,那今年我還會去東邊,其實今年東邊不一定會多,但是去年給我的經驗會引導我去那。
  • 人與人之間交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信任,沒有信任,一切都枉然
    信任(trust)是一種關係,更是一種無形資產。它是由個人價值觀、態度、心情及情緒、個人魅力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是重要的心理作用產物,盧曼給信任的定義是「為了簡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我認為,信任是彼此合作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 少年以為少女遇難是眼鏡男的陰謀,其實,罪魁禍首是他最信任的人
    玲·斯特林和大哥修·斯特林攻略任務途中,發現這個任務有問題,但他萬萬沒想到,罪魁禍首居然就在自己身邊。 玲聽了修的話,才知道,原來米莉安妮遇險,罪魁禍首不是眼鏡男,而是自己最信任的大哥。
  • 皖智名師作品系列丨評卷、析題、歸因——簡談試卷分析的基本模式
    3、答題評價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評價,要在調取正錯比率數據的基礎上,分析錯誤類型、進行錯誤歸因。同一道選擇題,假定正確答案是B,審題不細者可能選A,知識缺漏者可能選C,概念混淆者可能選D;同一道問答題答不好,有人可能是知識遷移不了,有人可能是語言表述不當,還有人可能是思路不清或邏輯混亂……種種差別,不能一言蔽之,更不是報完答案就可以了事。
  • 使小楓無法原諒的不是李承尹的欺騙,而是她他自己的愚蠢信任
    毫無疑問,小楓和李承尹之間有愛,但他們之間的是小楓母親種族的死亡,血海深仇是小楓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李承尹試圖在摧毀對方娘家的前提下,得到原諒的小楓,這只是一廂情願,但奇怪的是,顧劍也是殺害小楓人民的罪魁禍首之一,而小楓是顧劍的原諒。這是否意味著她也有可能會原諒李承陰?
  • 消費主義的錯誤歸因,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有沒有可能,消費主義只是社會焦慮強加的一項錯誤歸因?或者是人類內心深入的一種不安全感所促就的消費行為?如果象徵性真是毫無意義的發明品,那為什麼從遠古時代起禮物就是人際關係之間不可或缺的要素?為什麼古人甘願為了宗教目標將活人獻祭?為什麼民族國家的公民看見國旗被踐踏時會感到憤怒?
  • 《超越自我》:勵志福音電影背後,藏著人與人之間信任重建的艱難
    不管如何,人最終都要面對現實,不斷挑戰,戰勝自我。每個人轉變的勇氣,都必來自於相互信任這個基礎的前提。而原本已經毫無信任的人之間,如何一點點跨越障礙,如如何一點點重新建立起信任,其實是「自我」中最難「超越」的部分。這也是《超越自我》這部電影,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
  • 【賢書法師】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哪去了?
    有信仰的人就幹不出偽劣食品的事。現在也是太不靠譜了,連奶粉都沒法買,要到香港去買,搞到香港居民不滿意。   是我們的牛不行嗎,還是草不行呢。   其實,還是信任丟了,我們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丟了,信心也丟了。這是一個很不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