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不理性的人?淺談歸因謬誤

2021-02-20 心理客Kr

心理學家對於人們的思考謬誤,一直以來都充滿了興趣。就好像在一場球賽中,雙方的球迷總會看到不同的「真實」,都帶著仇視對方球迷的觀點在批評對方的不是,認為是對方先秀下限,自己做的只是剛剛好而已。

事實上,Hastorf和Cantril兩位心理學家,在1954年所發表的一篇論文裡,就描述了這樣的現象:普林斯頓與達特茅斯兩校的美式足球校隊,在季後賽碰了頭,雙方球員在這場比賽中都相當粗暴,造成彼此衝突不斷、傷痕累累。球賽結束之後,心理學家們訪問了兩校的學生,播放了該球賽的影片給他們看,並要他們判斷雙方的犯規次數,幾乎所有普林斯頓的學生都認為這場球賽「粗暴而卑鄙」,認為對方的球員先開始了這場卑鄙的遊戲;但在此同時,達特茅斯的學生則認為雙方的責任相當,球賽雖然粗暴,但是公平而光明正大。同時,普林斯頓學生認為對手犯規次數是自己兩倍,但是達特茅斯的學生則認為雙方犯規次數差不多[1]。

心理學家把我們觀察的歷程稱為建構社會現實(construct social reality):我們會根據自身過去的經驗,對眼前的事件產生各自的認知與情感,並藉此建構各自的真實。也就是說,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並不是來自於一個絕對客觀的標準,而是我們自身的經驗。由於我們都是根據各自的經驗來建構自身所看到的「真實」,因此難免會出錯,心理學家提出了幾種常見的歸因謬誤,最常見的便是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這是由心理學家Lee Ross在1977年所提出的,這種謬誤的定義是「在判斷某個人做出某件事情時,人們往往會高估性格因素的影響,而低估了環境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評判他人的事件時,這種歸因謬誤很常見,例如小明考試考不好,媽媽便認為是他自制力不夠,而沒有考慮到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否能夠引起他的興趣;同樣的,這種現象在政治口水戰上也很常見,例如有些人批評陳水扁總統任內經濟拉警報是他做得不好,卻沒有考慮到當時全球的經濟脈動對我國經濟可能的影響。

還有一種常見的基本歸因謬誤,就是所謂的「公平世界假說(just world hypothesis)」[2]:「這個世界是公平的,那個女生半夜被強姦,一定是因為她穿著不檢點,半夜12點還穿熱褲走在暗巷裡,所以才會受害啦,不然其他人都沒有怎樣,為什麼就她被強姦?」,這便是一種常見的基本歸因謬誤,把錯誤過度歸咎於當事人的內在性格,而忽略了外在情境(如:犯罪本來就有可能是隨機發生的,治安不好應該要檢討的是巡邏網絡做得不夠徹底)。

其實公平世界假說的背後,其實也帶有著一種防衛性的思考,尤其當受害者和自己的特質、背景越相近的時候,人們越容易產生這樣子的思考模式:「如果她的特質跟我這麼像,我們都是住在同一個裡裡面的人,她的年齡又和我相差不大,外貌也差不多,那麼她被強姦,我就也有可能被強姦」,當這樣想的時候,會讓自己感到很不安,畢竟這個環境不是我能掌控的,我也有可能在某一天遭受到襲擊。為了讓自己安心,不至於產生失調、焦慮的感受,於是當人們能夠把這件事情歸因於她的個性:「她穿著不檢點,所以才會被強姦」,而不是外在環境:「她運氣不好,事實上強姦案件是隨機發生的」,那麼思考者就能夠獲得一種安定的感受,認為自己不至於遭受和她相同的厄運。

最後,我們在思考自身的問題時,也很常採用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好事情發生都是因為我夠努力(內在歸因),壞事情發生都是運氣不好(外在歸因)。但是當我們採取這樣的思考態度時,我們常常就沒辦法改變我們生活的模式,總是認為自己是不需要改變的,壞事的發生只是運氣不好而已,當我們越是這樣想時,就越難去正視自身可能的問題[3]。

然而,帶著這些歸因謬誤生存,真的是不好的嗎?又,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客觀真實的存在嗎?我覺得可以採用諮商心理學常用的思考方式,來看待這樣的問題。我有一個朋友和他的諮商師討論,他是否應該繼續賭博,他的諮商師告訴他,如果賭博對他而言是一種生活中的娛樂,即使輸錢也不會造成他經濟上的負擔,但是不賭博卻會讓他沉溺在生活中的悲傷之中,那麼他繼續賭博反而是好事。這讓我想到佛洛伊德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某個人的自我防衛機轉有助於他生活下去,在你能夠為他提供更好的方式之前,請別剝奪他的防衛方式。」,也就是說,我們該不該正視自己的問題,重要的不是客觀而言,問題是不是真的是個問題,而是主觀而言,當我們做或不做某件事情時,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而我們想要怎麼樣的人生?

例如前面提到的公平世界假說,海苔熊便曾在江子翠捷運殺人事件發生之後,寫了一篇文章告訴讀者們,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情會有如此的恐慌,便是因為我們心中的公平世界假說崩壞了;這也就是說,當我們帶著這樣子的假說來看世界時,反而讓我們能夠更安心地去搭捷運,而不必因為某次的隨機事件,而對出門乘車這件事情感到過大的恐慌,否則我們根本沒有辦法繼續我們原本的生活。因此,雖然心理學家把這些思考方式稱為是謬誤,我覺得到不必然,因為這些思考方式,其實有時候是更有利於我們生存下去的。

進一步的探討這件事情,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客觀真實的存在嗎?我覺得是值得懷疑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模式,除了人們之外,並沒有一個更高階的思考主體,為這個世界訂定一個客觀的真實(我們暫時把神明等等放一邊)。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在這世界上,每一個人的主觀真實是確實存在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思考、感受、行為、想法、生活經驗等等,當我們在探討所謂的歸因謬誤時,其實更應該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我們所做的歸因,是否符合我們歸因對象的主觀真實世界?當我認為我女友總是自私自利,對我不公平時,這樣的想法,是否真的是她的本意,或是是我誤解了她的意思呢?從這樣的觀點作為思考的基礎,我覺得才是這些歸因謬誤理論,帶給我們最大的幫助吧!也許我們永遠無法覺察到所有人的主觀世界,但這些理論告訴了我們,其實我們所思考、感受的主觀世界,並不是如我們所以為的那麼絕對。

相關焦點

  • 我們都是社會人?賭徒謬誤的認知神經機制
    這樣的好運不可能再出現了!天佑我紅!這次輪盤出現的絕對是紅色!」「萬一還是個黑色呢,你又不是輪盤本盤,你怎麼知道!」大家紛紛站隊。雙方僵持不下。(圖片源自網絡)不知道是不是出於前面15次都出現的是黑色的原因,大家面面相覷,心裡都認為黑色出現的概率已經微乎其微。
  • 【收藏】法律人必知的 24 種邏輯謬誤
    小紅犯了訴諸感情的謬誤。第四條:謬誤謬誤你看到別人的論述水平很低,或者別人的論述裡面有謬誤,就認為別人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很多時候,辯論的贏家並不是因其觀點正確,而是辯論技巧更好。作為一個理性的人,你不能因為別人的論述中存在謬誤或者錯誤,就認為別人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
  • 法律人必知的 24 種邏輯謬誤
    通俗而言,邏輯思維,就是每個論斷,都要明確前提,審慎推理,反思結論,為的是判斷真假,辨別是非,反擊謬誤。 以下 24 種邏輯謬誤,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當事人、法律法規和應用實踐中斡旋的法律人——可能是這個社會中最喜歡「講理」的群體,感觸估計會更深。
  • 12個常見的邏輯謬誤故事,你知道幾個?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犯邏輯錯誤,而我們竟渾然不知,雖然有些人對此不以為然,但是在經歷一些教訓後,他就會發現,這些邏輯謬誤有時也會是致命的。今天挑選了12個最常見的邏輯謬誤,一起來了解。1,稻草人你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你自己能夠更加輕鬆的攻擊別人。你誇張、歪曲,甚至憑空創造了別人的觀點,來讓你本身的觀點顯得更加合理。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賭徒謬誤
    我們在賭場裡經常能看到,當一張桌子連續開大的時候,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壓小。當下一把繼續開大時,所有人都會被收割。因為下注的人會認為連續出大對應的是下一輪出小的概率不斷地增加。而這其實是賭徒謬誤。賭徒謬誤亦稱為蒙地卡羅謬誤,這是一種錯誤的信念,以為隨機序列中一個事件發生的機率與之前發生的事件有關,即其發生的機率會隨著之前沒有發生該事件的次數而上升。
  • 歸因方式這樣影響我們的生活,一定要看!
    我們大家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晚上,你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拿起手機又放下,又拿起。這個時候,媽媽進來,她會說什麼呢?都幾點了還不睡,就知道玩手機!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事情發生之後,我們總會為它找一個原因。「歸因」,說簡單一點,就是找原因。但是原因又分為主觀和客觀,如果找不對原因,會對我們的情緒和接下來的行為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 「賭徒謬誤」,千萬別被自己坑了
    說實話,你內心會不會有一丁點覺得,都連著10次正面了,輪也該輪到背面,按概率來講,連續11次正面已經是個2分之一的十一次方,這已經是個無限小的數字了。我們先不說這個推理怎樣,我們做個假設。那我又不引爆,所以這樣我這趟航班肯定是安全的」。想必你看到這兒,一定會抿嘴一笑。他將「自己帶炸彈」與「別人帶炸彈」的獨立事件視為相關,雖然呆子不是賭徒,但這也算是一種賭徒謬誤。了解賭徒謬誤的,應該想辦法避免這個心理陷阱。具體怎麼做,有3個方法。
  • 基本歸因謬誤:成功取決於環境還是個人品質?
    一般來說,參軍的人比不參軍的人更勇敢,更愛國。 2.    意志力是一個人能夠堅持下去和實現困難目標的關鍵因素。 3.    韌性是一種品質。有些人有這種品質,有些人沒有。 4.    獲得成功和財富的最大因素是努力工作、天賦和個人毅力。
  • 高七師:成人自我的邏輯謬誤
    那麼換個角度來說,這些方法其實都是父母自我的推理方法,但是好多人認為自己已經是在成人自我狀態了,所以要認清父母自我在這些方法上的一些錯誤的方法,這樣我們就知道哪些判斷是成人自我的判斷和思考,哪些是父母自我的思考,也就是說當你認為自己已經進入理性狀態的時候,那個理性是不是不是成人自我理性,而是父母自我的理性。
  • 網絡上的「槓精」有哪些普遍的邏輯謬誤?
    網絡的言論自由,帶來了各大平臺的熱鬧嘈雜,其中聲音洪亮且直搗你面門的「槓精」讓我們印象最為深刻。往往熱點事件剛剛才生,前應後果尚不清晰,就會有部分人開始了他的「情緒釋放工作」。02「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結婚生孩子,大家都不結婚,人類還怎麼繁衍生存」「滑坡謬誤」是一種非形式謬誤,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
  • 生活中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基本歸因錯誤
    當我們發現某一個問題,並去尋找原因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某個問題的原因歸因在某個人的性格上,而對於環境的力量,我們覺得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方法在某些時候是有效的,因為人是具有穩定性格的傾向,但是這樣的歸因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僅是內在性格的影響,環境具有同等的力量。
  • 民謠裡的滑坡謬誤
    無獨有偶,我們很多人自小在受到批評時,也常常被「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之類的警句洗腦。於是,我們釘馬掌時,要把思想上升到保衛國家的高度;我們掃屋子的時候,要把思想上升到「掃天下」的高度。而這種批評在現實中的效果是——教育別人的一方,義正詞嚴;被教育的一方,不以為然。
  • 很多人都不懂:邏輯上有一種謬誤叫稻草人謬誤!
    在文章中,郭松民寫道:方方不無殺氣地寫到:「只要我們尚且偷生在世,我們就要為他們討個公道。對於瀆職者不作為者不負責者,我們必須一層一層追究,一個也不放過。否則,我們怎麼對得起那一個個用停屍袋裝走的人們——那些和我們一起共同建設共同享受過武漢的人們!
  • 如何避開「合成謬誤」的陷阱
    叫「合成謬誤」,什麼叫「合成謬誤」?就是每一個局部的看上去好像是理性的、正確的和有效率的,它們加總起來卻是一個謬誤。有時候我們從個人行為上,你發現好多人好像聰明又機靈,特別會來事兒。見風使舵、隨機應變,這樣的人其實沒有多大出息。
  • 關於常見邏輯謬誤的一些思考
    論心,則無可察,無可察,則以言者為準,即使聽者不從,也暗記在心。言語是有重量的。第二條:錯誤歸因(說者無意)。說話者將兩個可能(重點)存在相關性的事物直接定義成因果關係。整體性在華夏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分量,人們總喜歡將不同的事物互相聯繫起來。
  • 黑盒思維——我們如何更理性的犯錯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大塊頭強尼,ID:gh_99f5256f9a94】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在人生中,我們隨時都會犯錯,都會失敗,許多人對待錯誤和失敗的觀念都是:失敗是成功之母;誰不經過失敗挫折,誰就找不到真理失敗就是邁向成功應付出的代價失敗也是我們需要的,他和成功一樣對我們有價值這樣想無可厚非,許多成功人士也都說過這樣的話
  • 如何搭建數據歸因模型?
    領導期望的:用戶為什麼不綁定?是不知道綁?不會綁?不想綁?為什麼又不想綁?是我們沒宣傳?宣傳了還是話術沒說對?話說對了但是客人沒認真聽?是滴,領導們期望的是這些具體的原因,這樣才能針對性做改善。可如果只給一個很粗的「加強綁定」的建議,肯定業務方不買單。誰來加強,加強哪裡,加強到什麼程度,一共十三步操作綁定排第幾,這些具體問題都沒有答案,自然會抗拒這種結果。然而,即使是再做細緻拆分,還有另一個核心難題:用戶綁定了不登錄,到底是因為用戶太蠢,但是我們沒做好?
  • 「賭徒謬誤」-你不夠好,你只是在這個細節上迷失了方向
    我們都是賭徒。在拉斯維加斯的蒙特卡羅賭場,一個著名的事件發生了。與餐桌上一些散漫的人群不同,桌子上坐滿了人。他之所以吸引這麼多人,是因為大多數人認為他們在這張桌子上會贏很多。因為這個碟片已經黑了十幾次了。
  • 工作生活接連碰壁,不懂得正確歸因,當心陷入「塞裡格曼效應」
    在多元現實的社會中,「籠子」和「電擊」並不相等。有些人對辭職就完全是「內心毫無波瀾」,但有些人對辭職就會產生一種難以言表的負罪感,給自己心理壓力。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蓄水池」。唯一不同的是,容量的大小和及時排水這兩點很關鍵。
  • 歸因理論
    歸因如何影響人的學習動機?海德認為,行為的原因或者在於環境,或者在於個人。如果把行為歸因於他人的影響、獎勵、運氣、工作難易等環境原因,那麼個人可以對行為結果不負責任;如果把行為歸因高等教育於人格、動機、情緒、態度、能力等個人原因,那麼個人就要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一定的責任。海德所說的歸因於環境,類似於我們把事情的責任歸因於客觀或他人,而後者則是歸因於主觀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