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trust)是一種關係,更是一種無形資產。
它是由個人價值觀、態度、心情及情緒、個人魅力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是重要的心理作用產物,盧曼給信任的定義是「為了簡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我認為,信任是彼此合作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信任是需要條件的,需要彼此敞開胸襟的坦誠,南懷瑾說「在艱苦中成長成功之人,往往由於心理的陰影,會導致變態的偏差。這種偏差,便是對社會對人們始終有一種仇視的敵意,不相信任何一個人,更不同情任何一個人。愛錢如命的慳吝,還是心理變態上的次要現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見識的人,他雖然從艱苦困難中成長,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義的胸襟懷抱。因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生活中我們需要信任,它是愛的最好證明,如同誠摯是架通心靈的橋梁,信任是一把開啟心扉的鑰匙,人是有感情需要的,一切的一切都開始於互相尊重,無論是誰都需要平等和民主、理解和信任。
在家庭教育中,當我們給孩子一個燦爛笑容、一句激勵話語、一種信任眼神的時候,所得到的效果絕對是事半功倍的,孩子們年齡雖小,但是他們分辨得出言語的輕重和眼神的善惡。
工作中我們更需要彼此的信任,沒有信任,就無法開展正常工作,也無法做好一個團隊。
當上司說他對你很放心,事實可能正好相反。如果上司真的對你放心,他根本不用經常提及,真正的信任是通過行動表現的。
當上司願意把害人的事情,把職場鬥爭的事情和你一起做,那才是信任的表現。而上司口頭說對你放心則反而要當心了,很可能你做了什麼讓上司產生不忠的懷疑。
職場上的鬥爭絲毫不輸於戰場,尤其人事紛爭方面更是勾心鬥角,時刻都在上演宮心鬥,工作環境缺乏信任時很容易消磨一個人的鬥志,分散一個人的經歷,蘇芩說「會哭的孩子有人哄,因為他敢用最直白的方式提要求。大家都喜歡直性子,因為簡單直白的表述,是表達信任的方式。拐彎抹角的軟語,反而刻畫了距離。含蓄,也是一種疏遠。別讓人猜,一半人猜不懂、另一半人懶得猜。想要什麼就直說。最矯情的兩個字是:你猜?」
有個人曾經跟我說過「工作當中你得學會哭,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我當時聽了這話不屑一顧,根本沒有放在心上,當我經歷過不少事後才發現,他的這種理論是對的,不可否認,會訴苦在某些時候也是採取主動工作的一種方式,而且還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起伏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周圍的人;喜怒無常,也註定會破壞別人對自己的信任。
所以,懂得做人,有時候比懂得做事更重要。即使你不懂怎麼為人處世,至少也要學會控制情緒,而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
情緒化同樣也會失去自己對他人的信任,雖然有時候看上去他給人的感覺是率真、誠摯,但情緒化本身就是一個負能量,它不可能帶來好的結果。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說的就是知己交心,千杯不醉,交心就是互相信任,過去人都注重情義、講義氣,不都說「仗義疏財」麼?
對朋友是不惜錢財的,只講義氣。
可惜,現如今世風日下,世態炎涼,竟是千杯過後無知己,半句不多莫相逢,古有桃園三結義,恩情賽九天,現在卻是親朋缺信任,兄弟陌路人。
人與人之間缺少了一份信任、缺少了一份情義,人生若無朋友,這一生是孤獨而不完整的,故此,人際之間要多信任,少猜忌;多理解,少指責;多關心,少冷淡;多溫暖,少冷漠;多友愛,少憎恨。
林語堂說「人生是殘酷的,一個有著熱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許容易受他的比較聰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錯了主意,常常因對付仇敵過於寬大,或對於朋友過於信任,而走了失著。人生是嚴酷的,熱烈的心性不足以應付環境,熱情必須和智勇連結起來,方能避免環境的摧殘。」
我們交友依靠的就是信任,彼此不信任是很難成為朋友的,要麼信任,要麼全盤不信任,關於朋友,我選擇信任,既然交了這個朋友就不要心存疑慮,我寧願被一個虛偽的朋友欺弄也不願去猜忌一個真正的朋友。
總之,友情需要一點互助、一點真誠、一點信任;愛情需要一點激情、一點浪漫、一點平淡;親情需要一點無私,一點孝順、一點團聚。
生活和人生,就是這樣一點一滴拼湊的!選的料好,拼出來的生活,味道就好。
熱情,奔放,豪邁,無愧於人生,無愧於親朋,這個世道需要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