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2020-12-18 蘇小妹同學

一個自卑的人,比一個狂妄的人還要更加糟糕。

一個狂妄的人,也許還能抓到他生活中本來不是他的機會;而一個自卑的人,永遠會失去本來就屬於他的機會。

——俞敏洪

自卑感是一個普遍的心理課題。生活中,多數人都會或多或少有過自卑的感覺。

比如,在某個時刻你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被人認可,不夠優秀、深深的無力感等等。

如果處理不好,自卑感會對我們的成長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它會讓我們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為了避免被人嘲笑,不敢去嘗試,結果失去了很多原本屬於我們的機會。

對自卑感有著深入研究的學者,當屬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他提出一個鼓舞人心的見解——人人都有自卑感,我們可以藉由努力超越自卑感,實現有意義的人生。

阿德勒創建了個體心理學,被後世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與佛洛依德 、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成為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大師之一。

阿德勒的著作裡,最出名的就是這本《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我很早就看過, 但之前並沒什麼感覺。 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重新翻起,突然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阿德勒想要表達的意思。

在本文中,我會利用阿德勒哲學中的三個核心概念,自卑感、優越感、人生意義,以及三者的內在關係,讓讀者快速從整體上把握阿德勒人生哲學的魅力。

下面就個人的理解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精髓。

一、自卑與自卑情結

首先我們來看書名中就有的一個概念——自卑感。

說直白一點,就是每個人都會在內心深處擔憂自己不夠好,別人不喜歡自己,自己的能力不夠, 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意義等等。

概括來說,就是擔心懷疑自己不夠好,對自己沒有信心。

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感每個人都有。

不僅僅是那些看起來信心不足的人有自卑感,那些看起來很自信,或者自負的人,本質上也是有強烈的自卑感,所以他們才需要虛張聲勢,處處表現的比別人強。

比如個子矮的人會抬頭挺胸,而窮人總會裝作有錢、有點權利就要耀武揚威,本質上都是內心缺乏自我價值的認可 。

如果一個人內心的沒有自卑感,對自己有的足夠的信心,那麼他的表現反而應該是非常平和,不卑不亢。因為他不恐懼什麼,也不需要證明什麼。

自卑感像任何一種情緒一樣,它的作用有兩面性:

一方面,正常的自卑感,它可以成為我們進步成長的動力,因為我們想要克服自卑感,因此我們學習,進步,工作,變得卓越和優秀;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的自卑感過於強烈,會阻礙我們個體的發展,甚至成為一種心理障礙,影響我們的正常的生活。

由此我們引出阿德勒心理學中另一個關鍵的概念——「自卑情結」。

什麼是自卑情結?

簡單說就是因為自卑感而放棄進步,自卑感成了放棄努力的一種藉口。

當遭遇的挫折和問題太大,超出我們的能力,讓我們信心受到嚴重打擊時, 我們就會失去去解決問題的意願, 因此而引發強烈自卑感, 就會發展為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的來源有很多, 先天基因、家庭成員、父母關係、成長環境、個人經歷等,每個方面的挫折和痛苦,都可能產生來自卑情結,影響個人的發展。

很多人因為身體殘疾,生活悲觀消極;有些人因為童年的痛苦,終身無法擺脫童年的陰影;因為社交受挫,而將自己封閉起來等等。

阿德勒認為,自卑情

和佛洛依德關注過去不同,阿德勒更關注未來。

佛洛依德關心的是「你從哪裡來?」

阿德勒則關心」你到哪裡去?」

阿德勒認為,人生發展的的關鍵在於未來,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必須承擔起自己改變的責任。

阿德勒自己本人的成長的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阿德勒從小就體弱多病,差點因為肺炎死掉。因為得過佝僂病,所以個子很矮,運動能力也差,而且出過兩次車禍。從小學習成績也不好。整個人很自卑。

但阿德勒沒有放棄,他努力學習,從班上倒數變成了尖子生。

因為小時候總生病,所以他決定當醫生,最後考上了維也納大學的醫學博士,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功逆襲。

我們沉迷於過去的痛苦,只是因為我們習慣於舒適區,哪怕那個舒適區並不舒適。

我們因為不願意面對改變的困難和未知,而一味的逃避。

改變最為重要的因素,是承擔起自我人生責任的勇氣。

二、優越感

阿德勒心理學中另外一個關鍵的概念是——優越感。

我們生來都有自卑感,甚至自卑情結,但這是一種不好的感覺,因此我們會想盡辦法來克服和消除它。

我們需要的是另外一種感覺——優越感 。

優越感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需求,是和自卑感相對的一種體驗。

現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更加貼切形象的稱呼——自戀

自戀,顧名思義,就是喜歡自己,就是我們感覺自己很好,自己才是最棒的。

為了證明自己的的價值,讓他人也認可我們的自戀,讓他人也喜歡我,我們從小就開始了各種努力。

從小我們需要做個好孩子獲得家長的認可;我們需要做一個好學生,得到老師的表揚;走向社會要成為一個好員工,得到老闆的讚許;我們需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得到社會的讚許。

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不同的社會,不同的人,價值尺度和手段不同,我們發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追求優越感的動機卻一直未變。

在一個崇尚武力的社會我們努力變得強壯,在一個崇尚智慧的社會,我們努力證明自己的知識,在現代商品社會,我們則證明自己的富有。

我們買名牌包包、買豪車、買最新款的蘋果手機,這些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我們想要證明,我們自己是優秀的,我們是有價值的,我們應該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歡。

追求優越感無所謂好壞,關鍵在於採取方法,正確的路徑會讓我們成長和進步。

像俞敏洪在上大學的時候就特別自卑,但是最後他通過努力讀書學習,提高自己,不斷的成長和進步,最後做出了一番事業,他採取的就是一種良性的方式 。

而如果採取錯誤的途徑,則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不幸和問題。

比如我們要通過叛逆和反抗來獲得自由感;通過打壓、指責別人彰顯力量;或者不擇手段取得成就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即使獲得暫時的優越感,依然不得安心,更談不上幸福。

通過追求優越感來超越自卑感,是人類一種普遍行為,但能否實現真正的超越,關鍵在於採取的途徑和方式。

三、確立人生意義,實現超越

人人都在努力超越自卑,追求優越。

如何實現真正的超越?

阿德勒認為只有賦予人生正確的意義,才能實現真正的超越。

生命的意義如同一個人生故事的腳本,決定了我們的發展方向。

同時人生的意義也是我們的一個認知框架,在這個框架裡,我們來體驗和解釋生活中發生事情,賦予事情不同的意義,以此決定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 。

何為生命真正的意義呢?

阿德勒說 :「生命意義意味著其對社會整體有所貢獻。」

阿德勒認為, 經過千百年的人類歷史的發展,真正有價值的生命在於奉獻,這個道理已經得到充分的證明。

回顧歷史上,那些流傳千古、被人銘記在心的人們,無一不是為他人,為了社會,為人類做出巨大的貢獻的人,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人是因為滿足了私慾而永垂不朽的。

阿德勒認為只有通過和他人展開有效的協作, 為他人和整個社會做出貢獻,才能實現真正的超越。

我們人生中職業、人際交往、愛情婚姻這三大領域,都是如此。

為什麼戀愛讓人感覺到幸福?

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處於熱戀中的你,眼裡和心裡只有對方,你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你變得勇敢,變得幽默,變得有創意和想像力。

只有當一個人為了其他人的幸福而努力, 才能激發自己的潛能,突破自我的界限,一個人才能真正的克服困難,創造出巨大的價值。

馬雲在達摩研究院的一段演講中說:「想成為一家了不起的企業,你必須解決了不起的問題,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你必須解決偉大的問題。

問題解決的越大,你獲得的收益就越大。 任何一個企業,任何一個組織,如果你創造的東西不能去解決社會問題,你是不可能做久的 。」

馬雲雖然是在談起商業,但其中的道理,卻和阿德勒所談的人生哲學如出一轍。

結語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裡的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每個人都可以憑努力改變自己人生,過上有意義的人生。

具體來說,阿德勒在書中講了三個核心觀點:

第一、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心理,人人都有,而自卑情結則是一種心理障礙。

第二、為了克服自卑感,人們發展出不同的手段來追求優越感。

第三, 生命的意義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實現真正的超越,生命真正的意義是為他人和社會做貢獻。

自卑感產生動力,優越感是目的,而服務他人則是途徑,這三個因素環環相扣,構成了阿德勒人生哲學核心思想。

這本書使我們明白,自卑感人人都有,我們可以藉由自己的努力實現超越。

我們必須承擔起自己人生的重任,鼓起改變自我的勇氣, 我們終將實現真正的超越,過上幸福而有意義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俞敏洪自卑了整整10年?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教你3招擺脫自卑
    這一概念源於《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以年輕人和一個精修阿德勒心理學多年的禪師的對話方式,簡單明了地向我們展現了阿德勒思想足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力量,也告訴我們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們也要向前邁進。也許,你還不太了解「阿德勒心理學」。但事實上,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並列的心理學三大巨頭之一。
  • 俞敏洪整整自卑了十年,他的三個超越自卑的方法,趕緊收藏吧
    但他做了新東方有了錢之後,把徐小平和王強在美國上拉回來一起創業的時候,他才開始對自己有了內心的人,有了王強和徐小平的鼓勵,他才從自卑中抽離了出來。因此,如何從自卑走向自信,俞敏洪提出了幾點他的建議。一、一個自卑的人一定比一個狂妄的人更糟糕(以下是俞敏洪的原話片段)我在北大五年,沒有一個女孩子愛我。
  • 《國王的演講》:從自我發展心理學看一個人如何從自卑走向自信
    《國王的演講》上映十年來,一直深受觀眾的好評,鼓舞人心,不管是提到公眾演講克服膽怯,還是內心自卑走向自信,這部影片都會被拿來一次次作為案例提及。影片中的患有嚴重口吃的喬治六世,從一開始抗拒治療,到接納語言矯正師羅格,一步步戰勝自卑和恐懼,最終走向自信的故事,是非常經典的從自卑到自信的教科書,今天我就從自我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和你一起解讀國王的心路歷程。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看法一、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定義奧地利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儘管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但他並不認同老師的「力比多」學說。在之後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給出了如下定義:「當一個問題發生時,人們對此問題無法適應或者無法解決,此時在自我的意識中也承認無能為力,那麼這時表現出的就是自卑情結。」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自此,自卑成為了阿德勒一生不斷超越自我的力量,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成功,最終成為心理學之父。在我的慣性思維裡,認為自卑是一種負能量,直到阿德勒先生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阿德勒在書中說到:「誰都不能替代你過你的人生,誰都不能幫你真正的解決問題,但是擁有了勇氣,我們就有了克服困難的活力,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任何時刻都能成為你人生的新開始。」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世界三大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讀弗洛伊德的作品,你就會理解到在潛意識裡的因果聯繫。而阿德勒的著作則引導人們認識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假象。此前《被討厭的勇氣》已多番推薦,此書雖非阿德勒所作,但對於理解阿德勒的心理學有很大的幫助。阿德勒本人著作不多,現推薦給大家。
  • 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拿出你的愛和關心,告訴對方若有需要你的建議,你很樂意;如果暫時不需要,你也能獻上陪伴和祝福。割捨別人的課題,是讓自己和身邊的人獲得自由的第一步。 但阿德勒清楚區分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兩者間的差異,其中自卑感是人追求卓越的動力,是健康而有利我們成長的。 自卑情結指的則是不相信自己有改變的可能,並且把自卑當成藉口使用:「我本來也想這樣啊,但是⋯⋯」「不管怎樣反正我就是不行啦,」這樣的情結,便是讓自卑阻礙了前進的步伐。
  • 好書推薦 |《自卑與超越》--阿德勒
    《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治人阿爾弗來特·阿德勒的著作之一。在該書中,阿德勒用簡明直白的語言闡述了個體心理學上的「人生意義」,以及如何超越「自卑感」。
  • 自信與自卑,自大與狂妄
    如果因為貧窮而自卑,大可不必。窮,只是一個人暫時的生存狀態。窮,不是汙點,不是恥辱,不是罪過。窮則思變,沒有人會永遠窮下去。要相信,只要你能夠吃苦耐勞,只要你行得端走得正,只要你有足夠的自信,貧窮只是人生中的一段過程。
  • 那些打不倒你的,必然會使你更加強大: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或者說,我們不能夠用一個人的收穫和成績,來衡量他是否自卑。相反,一個人擁有得越多,他就越會恐懼,越容易故步自封,也越會更深刻地產生自卑的心理。阿弗萊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創始人,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他曾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但同時也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弗洛伊德心理學體系的人。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工作坊】2018年4月9-10日,上海
    阿德勒心理學深深影響著許多知名心理學家,包括人本主義大師馬斯洛、卡爾·羅傑斯,以及認知心理學派的亞倫·貝克,還有維克多·法蘭克,羅洛梅等人。現代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史蒂芬·柯維的作品也反映出阿德勒思想,聞名全球的人際關係學家戴爾·卡內基也曾經說過:"阿德勒是位畢生研究人類及其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 怎樣克服自卑感?4個方法,讓孩子告別自卑,充滿自信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樂觀,因為自信樂觀的孩子面對困難時,會採取積極的態度,而悲觀自卑的孩子往往用消極的辦法。因此,沒有父母希望孩子是個自卑的孩子。但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告訴我們: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
  • 新課到|阿德勒心理學工作坊·初階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奧地利的心理學家,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並稱<心理界三巨頭>。阿德勒開創的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被稱為"人性心理學的源流",他強調個體在其社會環境中有「自我決定」的能力,是一個有創造性、能負責的個體,朝著既定的生活目標前進。
  • 積極人生郭宇宸:青春期自卑居然是普遍心理問題!家長一定要重視
    家長陷入焦慮,親子衝突,變成了漩渦,兩敗俱傷,其實問題的關鍵是家長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成長。青春期孩子其實是需要父母的支持的。很多家長不重視,甚至錯誤的教養方式,讓孩子更加自卑,甚至沒有尊嚴,影響學業,甚至親子衝突,誤入歧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 心理學家阿德勒:因為每個人都會自卑,所以才要追求優越和完美
    這是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主要觀點,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心理學家和醫學博士,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代表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與《理解人性》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教你在人際關係中能遊刃有餘,只要做到三點!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不幸之源來自於人際關係,但是幸福之源也來自於人際關係。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教你獲得共同體感覺,並在人際關係中能遊刃有餘,只要做到以下三點:1,對他人寄予關心在直面自己人生課題的前提下,做好「課題分離」後,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寄予關心。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自卑補償:因為自卑,所以奮力追求卓越,補償缺憾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中,自卑與補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個人追求優越的基本動力;追求優越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支配個體行為的總目標。理解自己和環境 :社會和教育對個體的影響,超乎想像《理解人性》中有很多關於個體和社會之間關係的內容充滿了智慧,特別是關於教育方面,讀下來感觸良多,受益匪淺,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受到許多教育家、諮詢家、治療家的擁護。那麼阿德勒是如何走上研究個體心理學的道路上的?
  • 沒有能力與背景,是你不夠優秀的理由嗎?俞敏洪說你是缺乏自信
    源自於對自我的欣賞,源自於對自我的肯定,這種肯定它不是盲目的,而是一個人從一個階段跨入到另一個階段的一種成長收穫,在成長中找到自己的方式和規則,在這些規則中突顯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這就是一個人自信的來源。
  • 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又叫個體心理學,有幾個別於其它流派的思想和主張:1.
  • 電影《綠皮書》:個體心理學告訴你,外在的努力源於內在的自卑
    所以,這篇文章將會通過唐·雪利的生活,結合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來講述:你所堅持的努力,其實源於你內心的自卑。1.在這一段的對話當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唐內心對身為黑人的掙扎與自卑,他想要讓所有人都認同他。這是他超越自我和超越別人的原動力,而這種原動力就是自卑,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把自卑感看作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認為自卑感是人類文化的基礎,並且人人都想超越這種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