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2020-12-23 雲影飛燕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神經症問題:病例史手冊》《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阿德勒提出「自卑感」「社會情感」是性格發展的動力源泉,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這一觀點為人們發展社會情感、識別並調整自己性格和行為中的陷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照,為人們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理解人性》是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深刻而細緻地闡述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闡述人類行為的社會生活基礎、內在驅力和發展規律;第二部分主要闡述多種性格持徵的發展過程和表現形式、社會對個體性格特徵的調節作用。

縱觀此書,基於個人淺薄的見解,我覺得阿德勒對於闡述一個人之所以成為這樣的一個人這個問題上,不僅強調了自身的原因,也更加強調了社會的原因。

1. 自卑補償:因為自卑,所以奮力追求卓越,補償缺憾

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中,自卑與補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個人追求優越的基本動力;追求優越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支配個體行為的總目標。

① 人類與生俱來的自卑

阿德勒認為,人有一種深藏於基因中的自卑,即便是嬰兒,他初到這個世界,他便能發現自己是極為軟弱而無能的,他的四周充滿著比他強大的成人,這是自卑感首先的來源。更何況發展了完整思想和七情六慾的成年人,總會自覺不自覺地跟其他人比較,如此一來,自卑便產生了。

另外,阿德勒這種理論和思想的形成根植於童年時代的經歷。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出生於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富裕的猶太商人家庭。他雖然從小生活安逸,父慈母愛,但是優渥的家庭條件並未給他的童年帶來快樂。因為他自小便患有軟骨病,身體行動不便,直到4歲了才學會磕磕絆絆的走路;5歲又患上嚴重的肺炎。他不僅曾親眼目睹了重病纏身的3歲弟弟去世,他自己還遭遇過兩次差點喪命的車禍。這些遭遇讓年幼的阿德勒夢想長大做一個醫生,救死扶傷,拯救生命。

阿德勒的父母共生養了6個孩子,阿德勒排行第二。哥哥長相英俊,頭腦發達,頗具經商頭腦,深厚父母喜愛。而阿德勒自己年幼多病,長相一般,內心裡始終覺得自己比不過哥哥,長期生活在哥哥的光環的陰影之下。

這些經歷對他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他後來提出克服自卑、追求優越的觀點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素材。

1899年,已成為醫生的阿德勒在維也納布雷特公園附近開設了一家私人診所,為中下層社會人群提供心理諮詢和治療服務。他發現,這些人雖然在身體上帶有缺陷,卻也在不斷地尋求超越。這給了他思想極大的啟發。

這些人生經歷都給了阿德勒提煉思想、整合理論的現實基礎。阿德勒堅持自卑感是人的行為的原始的決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動力。在他看來人生本來並不是完整無缺的,有缺陷(包括身體缺陷)就會產生自卑。

② 追求卓越,為了補償缺憾

阿德勒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希望加以改進的。沒有人能夠長期地忍受自卑感,它一定會使他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

在阿德勒看來,人類雖然有自卑的原始基因,但它是人的行為的原始的決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動力,是隱藏在個體背後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不是弗洛伊德的性,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使自卑感成為人類心理上的負擔,成為人類精神上的壓力。

自卑感有著強大的力量,往不好的一方面看,自卑能摧毀-個人,使人自暴自棄或發生精神疾病;但往好的一方面看,它能夠使人發憤圖強,振作精神迎頭趕上,如此解決原始缺陷和追求優越之間的矛盾。

阿德勒本人就是很好的正面的例子。比如,阿德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維也納醫學院,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阿德勒實現兒時的夢想,如願成為一名醫生,做過眼科、全科和神經科醫生,而且最後還成為名垂青史的心理學家。

比如,如古希臘的德謨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竟成了希臘最有名的演說家;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患有小兒麻痺症,雖然坐在輪椅裡,但對世界事物發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響。還比如,在中國,也不乏這樣的偉人,左丘失明而撰《國語》;孫子臏腳而成《兵法》;司馬遷宮刑而著《史記》。

而反面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也很多,比如那些犯罪的人們。阿德勒曾經對大量犯罪現象進行潛心研究,最後得出如下結論:罪犯的目標總是在追求屬於他私人的優越感,他們追求的是自己幻想出來的、虛假而不切實際的優越目標,是沒有正視事實的目標。最極端的表現是:欺騙、搶劫、暴力、謀殺等等,即以侵犯他人、犧牲他人的方式來超越自卑感。

比如,種族主義者希特勒無疑是最典型的代表。他早年坎坷,幼時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想學習繪畫,但遭到父親的拒絕;後來他自己兩度考取藝術學院均以失敗告終;也曾一度流落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生活極其窘迫……據說,這段人生的經歷,讓他後來對權力有了病態的追求,亦成為他鼓吹發動世界第二次戰爭的誘因。

追求優越是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支配個體行為的總目標。阿德勒認為,人都想要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即出人頭地。這種為優越而進行的奮鬥是內在的,小到個體,大到人類,都因此而不斷進步。

但是,阿德勒認為追求優越的結果卻有兩重性。它既可以激勵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積極的成長,也會由於追求個人優越而忽視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從而產生「自尊情結」,使人變得缺乏社會興趣,妄自尊大起來。

總之,阿德勒提出「自卑感」「社會情感」是性格發展的動力源泉,即個體的行為模式起源於童年早期,自卑感是其行為的重要驅力。它為人們發展社會情感、識別並調整自己性格和行為中的陷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照。

2. 理解自己和環境 :社會和教育對個體的影響,超乎想像

《理解人性》中有很多關於個體和社會之間關係的內容充滿了智慧,特別是關於教育方面,讀下來感觸良多,受益匪淺,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受到許多教育家、諮詢家、治療家的擁護。那麼阿德勒是如何走上研究個體心理學的道路上的?

1902年,因為阿德勒公開聲援弗洛伊德,受到他本人的邀請參加「星期三精神分析討論會」,故而這兩位心理學巨頭也曾親密無間在心理學和精神學層面上探討過、合作過。只是後來,阿德勒不贊同弗洛伊德強調的人的生物學本能說法,更加強調社會因素的作用,於是彼此分道揚鑣。

從此,阿德勒全身心致力於發展、弘揚和實踐個體必理學思想,在個體心理學領域越走越深,也越走越遠。阿德勒從1922年到1930年,主持召開了五次國際個體心理學大會,在維也納建立了22所兒童指導中心,開辦個體也理學實驗學校。個體心理學得到了長遠的發展。

在《理解人性》這本書中,阿德勒詳細的闡述了人與世界的關係、人與同伴的關係。阿德勒認可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即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個體的生存都有三條重要的聯繫或要解決三個主要的問題,即職業問題、社會關係和性(戀愛與婚姻)。這三個問題相互關聯、糾纏,關係錯綜複雜,其中一個問題的妥善解決有助於另外兩個問題的解決。

他認為,社會和他人對個人發展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個人良好的發展有賴於社會興趣發展的程度。而社會興趣是所有人的一種與他人友好、合作和共建完美社會的需要,這種需要主要是通過學習而發展起來的。故而,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中至關重要。

艾利斯指出:「阿德勒不僅是一位在其全盛時期傑出的治療師,還是一位世界範圍內傑出的社會教育者。」阿德勒終身都關注教育問題,而且他最為關心的還是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是畢生致力於把個體心理學應用於兒童教育實踐。

他早期在醫學報刊上撰寫一系列文章,提倡醫生要作為教育者,和教師、父母一起幫助兒童。阿德勒的《理解人性》這本書就涉及到了兒童從出生到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家庭及生活中所受到的教育會對其心靈成長造成的影響,他還特別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① 家庭教育

阿德勒慨嘆說,絕大部分父母都不是優秀的心理學家,也不是稱職的教師。於是孩子被迫接受著錯誤的觀念,其結果或者可能導致孩子不健康的自卑情結,或者導致孩子長大後對社會和他人極端冷漠、仇視,或者導致孩子長大後成為缺乏社會興趣、自私自利的人。

所以,阿德勒大聲疾呼,要加強孩子的早期教育,從增強兒童的社會興趣來進行教育,使他們獲得正確的生活意義。比如,努力營造完滿的夫妻婚姻生活,給予孩子充足的愛與安全感,運用遊戲對幼兒進行家庭教育等等,給孩子一個充滿愛與溫馨的家庭環境與氛圍。

② 學校教育

阿德勒認為,如果學校的職能不被濫用,那麼學校的教育也是絕對可以起到將人改變的作用。前提是不能把權威強加到孩子身上,否則會對兒童的心靈發展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權威萬萬不可以依靠強制手段來確立,它一定要建立在社會感的基礎上。學校務必應該成為一個適於心靈健康發展的場所,如此,才算一個有益於人類社會的好學校。

③ 重視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合作

阿德勒曾用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係,他說學校是一個顯示器,是家庭教育情況的一個測試場,意思就是孩子在學校表現出的種種問題都是家庭教育問題的投射。

所以,孩子的性格品性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家庭教育,學校的任務則是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糾正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偏差,讓每一個孩子經過適合正確的教育成為人格健全的優秀人才。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必要補充,學校與家庭教育應該合作共育,讓孩子這顆小樹苗筆直健康的成長。

總而言之,《理解人性》這本書主要闡述了以下理念:人的心靈是一種具備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遺傳性物質,其發展完全由社會影響決定。

通俗點講,就是以期幫助普通大眾正確認識並處理他所面臨的日常關係——不單包括,還包括人的生活模式。除此之外,這本書對人的性格進行了科學的剖析,教會個體去識別他自己的錯誤,指出個體的錯誤行為如何影響社會和公共生活的和諧,並指導個體如何融入社會生活。

閱讀這本書,我們就像與一位睿智的長者談心,談論的都是於人於己密切相關的問題,讓人心靈受到滌蕩;而且我們還能從這本書中掌握和運用關於人性的科學,獲得對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

相關焦點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世界三大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讀弗洛伊德的作品,你就會理解到在潛意識裡的因果聯繫。而阿德勒的著作則引導人們認識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假象。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了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工作坊】2018年4月9-10日,上海
    阿德勒開創的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Psychology)被稱為"人性心理學的源流",他強調個體在其社會環境中有「自我決定」的能力,是一個有創造性、能負責的個體,朝著既定的生活目標前進。 真理往往精簡、不隨時代改變。阿德勒認為,個體心理學可能是針對「人類生活問題」進行解答、最一致的心理學理論。有著百年歷史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呼應著有2500年歷史的東方智慧。
  • 新課到|阿德勒心理學工作坊·初階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奧地利的心理學家,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並稱<心理界三巨頭>。阿德勒開創的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被稱為"人性心理學的源流",他強調個體在其社會環境中有「自我決定」的能力,是一個有創造性、能負責的個體,朝著既定的生活目標前進。
  • 重磅新書 | 最權威、詳實、客觀的阿德勒傳記——《人生的動力》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是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爾·榮格並列的現代心理學的開創者,同被奉為現代人格理論和心理療法的鼻祖。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理解人性》《個體心理學實踐與理論》等影響了後世無數人。
  • 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代表作[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龍文廣 譯ISBN:978-7-5143-8692-9定價:39.80《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經典代表作。全書立足於個體心理學觀點,從教育、家庭、婚姻、倫理、社交等多個領域,以大量的實例為論述基礎,闡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幫助人們正確面對缺陷,正確對待職業,正確理解社會、理解生活、理解人性。具有極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學術價值。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人,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 《月亮與六便士》: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角度,深析人生3大終極問題
    特別是看完阿德勒的《理解人性》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我更加明白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答案。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當你認為自己是人生贏家時,別人不一定這樣認為。當別人認為你是人生贏家時,你內心也不是那樣看的。
  • 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又叫個體心理學,有幾個別於其它流派的思想和主張:1.
  • 每日書 | 阿德勒談人性
    阿德勒談人性:瞭解他人就能認識自己Understanding
  • 好書推薦 |《自卑與超越》--阿德勒
    那天下了課就到圖書館,借了這本《自卑與超越》,還記得當時一直讀到閉館才回去。」《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治人阿爾弗來特·阿德勒的著作之一。在該書中,阿德勒用簡明直白的語言闡述了個體心理學上的「人生意義」,以及如何超越「自卑感」。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教你在人際關係中能遊刃有餘,只要做到三點!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不幸之源來自於人際關係,但是幸福之源也來自於人際關係。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教你獲得共同體感覺,並在人際關係中能遊刃有餘,只要做到以下三點:1,對他人寄予關心在直面自己人生課題的前提下,做好「課題分離」後,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寄予關心。
  • 華為TUP激勵計劃:真正有效的激勵,都是深刻理解人性本質的
    文 / 馬君,上海大學管理學院 要實現有效激勵,必須深刻理解人性的本質和它能夠達到的境界。本文以史為鑑,探討傳統激勵的困局及破解之方法,並以華為時間單位計劃(TUP)為例,告訴你企業如何有效地克服激勵缺位、越位和錯位。要激發企業創新動力(310328,基金吧)和活力,核心是人才,而解決人才問題,激勵是關鍵。
  • 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叔本華最扎心的10經典語錄,句句揭露人性
    叔本華的哲學理論是一種「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十分關注人類的痛苦。他從人自身出發,創造以意志和表象為基礎的唯意志論哲學體系,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來的悲觀論調。要想從痛苦的人生中解脫出來,就要對意志進行否定。
  • 如何理解交易是反人性的?
    關於如何理解交易是反人性的,我覺得可以通過分析因果關係來加以理解。因從字面意思上看,「交易是反人性的」就是凡是正常人所擁有的認知,在交易中,恰恰相反。所以說,正是市場波動導致價差利潤,從而讓某些人刻意製造出人性差異以期獲利,價差利潤才是交易是反人性的起因。果既然明白了這句話的因,那現在說說這句話的果——交易如何反人性?
  • 心理學家阿德勒:因為每個人都會自卑,所以才要追求優越和完美
    這是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主要觀點,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心理學家和醫學博士,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代表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與《理解人性》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
  • 影響個體生命的10個心理學名詞,了解心靈世界,深層揭示人性秘密
    個體心理學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建立的一門心理學體系,這門學問不僅是一種人格理論,還是一種治療方式。阿德勒認為心理學與教育是同一現實和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且長期嘗試與把個體心理學應用於教育實踐當中。此後個體心理學一直得到發展和內容充實增加。
  • 心理學告訴你:人性到底是什麼?
    大家受到限制於人的本性下,不可以做違反人性的事情,如果超過規定的限制,那麼作為一個人,也喪失了與生俱來的人性了。人性,心理學將人的本性定義為是作為一個人們差別於動物的質的規定性,人的本性有三種屬性,即精神屬性、生物屬性、社會屬性,三種屬性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精神屬性便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而去對外部環境探究和反應,與外部環境開展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
  • 從羅夏墨跡測驗的墨跡圖看人性善惡
    然而他僅僅提出了關於人性的問題,卻並沒有對人性作出善惡的界定,因此可以說,是孔子為中華民族畫了一張墨跡圖,後人則從這張墨跡圖上觀摩、體味和深化。孟子在這張墨跡圖上看到了人性之善;荀子在這張墨跡圖上則看到了人性之惡;告子在這張墨跡圖上看到的則是人性之無善無惡;董仲舒則看到了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鬥筲之性的三類人性;楊雄看到的是人性之善惡混。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他提出一個鼓舞人心的見解——人人都有自卑感,我們可以藉由努力超越自卑感,實現有意義的人生。阿德勒創建了個體心理學,被後世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與佛洛依德 、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成為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大師之一。
  • 《人生的智慧》濃縮成經典的10句話,句句揭示人性,看穿現實
    1、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2、所謂輝煌的人生,不過是欲望的囚徒。、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擺動。5.、人們最終所真正能夠理解和欣賞的事物,只不過是一些在本質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罷了。6、遺忘比絕望更強有力。
  • 《縮小人生》:夫妻一起做縮小手術,妻子臨時反悔,卻更尊重人性
    正在他愁眉不展之際,他見到做了縮小手術後生活得很好的老同學,得知現有存款就能在神秘之境有車有房,衣食無憂到終老,心動的他把迫切也想接受縮小手術的想法告知妻子。妻子聽了也很激動,二人第二天就和家人朋友告別,去做縮小手術。不料,妻子在做手術前,看到醫生把她的頭髮眉毛剃光,感動很驚恐,她一時間又留戀起人間,於是臨陣脫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