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演講》:從自我發展心理學看一個人如何從自卑走向自信

2021-01-19 花生的書桌

奧斯卡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講述的是英皇喬治五世逝世前後,繼任的愛德華八世因為愛情退位,約克郡公爵臨危受命當上國王(喬治六世),但因為嚴重口吃,無法在眾人面前演講,最終在語言矯正師羅格的幫助下,成功克服口吃,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戰前演講。

《國王的演講》上映十年來,一直深受觀眾的好評,鼓舞人心,不管是提到公眾演講克服膽怯,還是內心自卑走向自信,這部影片都會被拿來一次次作為案例提及。

影片中的患有嚴重口吃的喬治六世,從一開始抗拒治療,到接納語言矯正師羅格,一步步戰勝自卑和恐懼,最終走向自信的故事,是非常經典的從自卑到自信的教科書,今天我就從自我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和你一起解讀國王的心路歷程。

1、直面自卑,找到自卑的根本原因

治療師羅格在和喬治六世一次次見面建立信任之後,開始聊起童年經歷,了解到喬治六世在很小的是時候就被強制左撇子改成右利手,X型腿每天戴著金屬夾板被強行矯正,周圍人對他嘲笑,奶媽對哥哥很偏心,對他卻總是報以體罰,經常掐他,不給他餵奶,直到三年後父母才發現奶媽的行為……這些童年經歷,其他人對他的不認同,打擊了他的自信,造成了約克郡公爵的自卑情結,導致了他的結巴。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出:人人都有自卑情結。阿德勒說,所謂自卑情結就是:

」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出現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結。「

羅格幫助喬治六世回顧童年經歷,找到了他自卑的根本原因:因為童年的經歷,導致喬治六世特別害怕和父親和哥哥講話,哥哥對他的冷嘲熱諷,導致喬治六世在哥哥面前無比自卑。

自我發展心理學指出:一個人需要去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愛和怕,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才能迎來真正的改變。

於是羅格語重心長地開導喬治六世:不要總帶著父親或者哥哥的影子,無需害怕5歲時害怕的那些東西,因為你已經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每一個自卑的人,都會有那麼一個自卑情結,在悄無聲息中阻礙著自我成長。我們要做的,就是去直面自卑,去直面自卑的根本原因,然後去克服它。

2、克服自卑,從接納自我開始

喬治六世的自卑情結讓他總是想著去滿足別人的期望,而無法做回自己,無法做一個自信的國王。戰爭一觸即發,喬治六世不想讓人民最需要的時候讓他們失望,不想成為一個不能說話的國王,因此始終不接納自己是國王這一事實,不敢面對任何演講。

喬治六世真正開始接納自己,源於羅格的一次引導。加冕禮之前的一次交談,羅格坐到了國王的椅子上,喬治六世瞬間爆發了,怒喊:那是國王才能坐的椅子,我是你的國王,我說的話是有分量的。直到這個時候,喬治六世終於接納了自己,承認了自己是個國王。

後來喬治六世成功發表了戰前演講,羅格告訴他發W這個音的時候還是會結巴,但喬治六世卻坦言:不能太流利,會被懷疑是替身。此時,這位國王真正接納了自我,接納自己是國王,更接納了自己是個結巴的國王。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過:

「這個世界上,只有你克服了恐懼,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你才能成長。「

農村出生的俞敏洪考入北大後看到和周圍人的差距後,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後來俞敏洪在從北大辭職出來創業時,在學校貼小廣告,內心充滿恐懼,覺得太丟人。直到遇到他的學生主動上來幫忙貼廣告,發現其實別人並不會在意他的這些自認為卑微的舉動,他才領悟到:戰勝自卑和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去在乎別人的眼光,接納自己,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克服自卑,走向自信的關鍵,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同,是接納自己的過往和缺陷,然後從新出發,做回自己。

3、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意義

和玩世不恭的哥哥不同,喬治六世始終心繫著家國命運和皇室榮譽。當得知哥哥愛德華八世為了迎娶寡婦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喬治六世想要盡一切可能讓哥哥留在皇位上,羅格卻坦言「做國王才是你的本份,你能做的比哥哥好」,這句話徹底激怒了喬治六世,羅格卻看穿了喬治六世內心的真實想法,只是喬治六世自己從來不敢承認。

在父親喬治五世去世時,喬治六世始終記得那句遺言「博迪比其他幾個兄弟加一起更勇敢」。他的內心始終燃起著對家國的使命感和內心的正義感,正是這股使命感,悄無聲息地推動著他克服恐懼和自卑。

超越自卑,建立自信的一個支撐點,就是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然後去拼盡全力完成它。

電影《教父》裡有一句話:「每個人都不是生而偉大,而是在其成長的過程中變得偉大。」

反觀我們每一個個體,不管是有或多或少的自卑還是經歷或大或小的挫折,最終伴隨我們挺過來的,都是內心的那股信念和力量。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會推動你超越自卑。

4、結語

自卑並不是一件壞事,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寫道:「自卑感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礙,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口吃的國王喬治六世在羅格的幫助和啟發下,一步步克服了自卑和恐懼,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的價值——成為國家在戰爭時代所需要的偉大君王。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是過去經歷的囚犯。」

不被過去經歷所束縛,不被困在過去經歷的自卑情結中,去直面自卑、接納自我,然後找尋到生命的意義,你就能超越自卑。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那麼一個瞬間,和喬治六世有著一樣的自卑情結,不畏過去,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阿德勒創建了個體心理學,被後世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與佛洛依德 、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成為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大師之一。阿德勒的著作裡,最出名的就是這本《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我很早就看過, 但之前並沒什麼感覺。
  • 實用心理學丨如何克服自卑!
    >膽小怕事、不善表達」,形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主要來源自是一個人童年的教育經歷和情感經歷。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一個人在受教育過程中總是被否定或在童年時存在一定情感缺失,都會導致一個人產生「自卑心理」。那麼,自卑心理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但阿德勒的哥哥卻非常聰明,也生的好看,所以阿德勒母親非常偏愛哥哥,這讓4歲的阿德勒特別自卑,一度跟哥哥和母親的關係都不太好。幸運的是阿德勒有位好父親,一直鼓勵他。在父親的鼓勵下,阿德勒的自卑心理,成為他向哥哥和母親證明自己很優秀的動力。自此,自卑成為了阿德勒一生不斷超越自我的力量,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成功,最終成為心理學之父。
  • 奧斯卡《國王的演講》:從三點淺析國王成功演講的人生啟示
    《國王的演講》是一部有真實事件改編而成,於2011年播放以來,一直受到我們的喜愛,經典影片之所以是經典影片, 它會隨著時間的流轉變得越來越有價值,觀《國王的演講》,看到影片中的國王從口吃一步步走向成功演講,這個過程,我仿佛看到了自己。電影《國王的演講》由導演湯姆·霍珀導演,科林·費斯,傑弗裡·拉什主演的英國影。
  • 從電影《國王的演講》看如何克服演講的恐懼
    電影《國王的演講》中,演講前夕,尊貴的王爺蜷縮在妻子旁,茫然四顧,絕望地像個交白卷的小孩,這一幕可以看到只要是人都恐懼當眾演講,連國王也不例外。有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人最害怕的事排在第一位的是當眾演講,第二位才是死亡。美國的教育和文化很多時候都在鍛鍊學生的演講能力,在這種環境下,人們還對公眾演講這麼懼怕,由此可見,當眾演講確實是讓人害怕但又不得不學的一門技能。
  • 如何從自卑走向自信,只要你記住幾點,就能抬頭挺胸成就自己
    所以當我們遇到自己不能解決又覺得自己沒信心的時候要怎麼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自信呢?保持樂觀,心態永遠是第一位在心理學中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保持樂觀永遠需要放在第一位,因為樂觀心態的人永遠不會在貿然的去做一些事情。
  • 自信來自對自我的滿意,如何讓自己變得自信,請培育三個行為習慣
    而許多人其實對自信有一個誤區, 認為自信需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事實上,真正的的自信並不是我們要比別人做得好。好的自信來自對自己的滿意,只有這樣你才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如何變得自信,請在日常生活中堅持三個行為習慣,這是自信的源泉和動力。
  • 俞敏洪自卑了整整10年?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教你3招擺脫自卑
    這一概念源於《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以年輕人和一個精修阿德勒心理學多年的禪師的對話方式,簡單明了地向我們展現了阿德勒思想足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力量,也告訴我們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們也要向前邁進。也許,你還不太了解「阿德勒心理學」。但事實上,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並列的心理學三大巨頭之一。
  • 怎樣克服自卑感?4個方法,讓孩子告別自卑,充滿自信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樂觀,因為自信樂觀的孩子面對困難時,會採取積極的態度,而悲觀自卑的孩子往往用消極的辦法。因此,沒有父母希望孩子是個自卑的孩子。但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告訴我們: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
  • 一個人如何從極度自卑的狀態逐漸變得自信開朗?我的真實經驗分享
    說起自卑,我相信大伙兒多少對它不會感到陌生,就像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卑的影子。」就算外表看起來再自信、或者身世再顯赫的人,都存在自卑的一面。關鍵在於,自卑的程度一旦失衡、過度,會殘忍的摧毀一個人的生活,讓人變得碌碌無為。
  • 心理學:你不自信的根本原因在於,無法區分自信、自負和自卑
    不過在當事人看來,他卻有一種非常自信的感官。覺得自己處處都非常的優秀,比別人強。而這種自負很有可能會毀了他自己。之前也有一些文章表示出,自負其實是由巨大的自卑所造成的,其實這也是一種錯誤的理解。無論是自信,自卑還是自負,都只是一種心理態度,有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而這一切則是由認知所帶來的。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看法一、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定義奧地利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儘管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但他並不認同老師的「力比多」學說。通過歸納與總結,心理學將自卑的根源因素匯總成了以下4種:自我生理缺陷自我定位上的缺失自我挫敗的經歷社會環境因素對自我的消極影響2、補償機制
  • 俞敏洪整整自卑了十年,他的三個超越自卑的方法,趕緊收藏吧
    你曾經自卑過嗎?現在還自卑嗎?我有過。自卑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我們又該如何正視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件壞事嗎?一個自卑的人又該如何獲得自信呢?談到這個問題,我想跟大家說說我的經歷。幾年前,我被上海大學錄取。
  • 心理學測試:主動讓路或等別人給自己讓路,暴露一個人怎樣的性格
    正在看文章的小夥伴們,不知你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這位學員所提出的這個奇葩問題的?假如你在生活當中如果遇到類似情形,你會讓路嗎?為什麼這位學員會提出一個多數人從沒思考過的問題?其實,當我聽到這位學員所提的這個問題,我就推測他很可能是一個極度自卑的人。
  • 心理學家:別再喝雞湯式的提升自信了,結合這3個辦法,告別自卑
    導語 提升一個人的自信,方法可以有千萬種,可是真正能適合你的,其實並不算多。當我們著眼於提升自信的同時,其實大家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自信」?自信,作為一個形容心態的詞語,本意重在對自身應對特定情境的能力而得出一種評估。
  • 心理學:越長大越自卑怎麼辦?改變自卑的兩個方法
    有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和生活經歷的不斷豐富,他們找到了生活的規律和訣竅,面對殘酷的現實挺過來了,越長大越自信;而有的人沒能挺過來,越長大越自卑。1.越長大越自卑的人,主要受三個心理學效應影響①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一扇窗戶被打破,如果沒有及時修復,不久後別的窗戶就會相繼被打破;一面牆被貼上小廣告,如果沒有及時清除,整面牆全是小廣告。破窗效應指出,如果不良現象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去效仿,甚至變本加厲。
  •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也就是指一種對自己的能力及品質的評價偏低,而產生的不如別人的自我意識。自卑的本質就是缺乏自信,自卑心理在個體的心理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自卑心理的引起是有多種原因的,例如:性格的差異、身材、相貌、家庭環境、智力水平、單親家庭,在人際交往活動中的成功與失敗的體會等。適度的自卑能使個體產生超越的動機,去追求進步,但是如果自卑發展到妨礙個體正常生活和工作時,就成為了一種心理障礙,嚴重地影響了個體的社會交往活動。
  • 哈利波特之母J·K·羅琳,從自卑的低保媽到自信的世界女作家首富
    對此,羅琳曾在哈佛演講中說:「我一直深信,自己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寫小說。」這種「無價值」感其實是一種自我攻擊,長期來說,不僅容易導致情緒上的抑鬱,也會讓人放棄機會和自我封閉。羅琳的自卑源於父母的重男輕女,缺乏愛和關注,還有她對自己長相的不自信。事實證明,人對生理缺陷的自我評價往往是錯誤的。其實人與人之間並無太大的區別,區別的只是一種心態。
  • 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國王的演講,勵志故事值得網友看後深思
    一部看完就想分享給別人的電影,這部電影是第八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大滿貫,獲得了十二項提名,贏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科叔柯林·費爾斯憑藉這部電影的精彩表演獲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想必觀眾已經猜中了,沒錯就是《國王的演講》
  • 克服自卑的方法!
    從心理學上講,這類人太在意別人對自己怎麼看,而對自己缺少應有的自信。不敢當眾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僅自己活得很累,也讓別人感到不舒服。 自卑是最常見的消極情緒之一。自卑主要體現在一個人對個人能力或者自身狀況評價較低。自卑對於一個人正常的生活會產生很不利的影響甚至極大地影響一個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