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2021-03-01 鏡姐夢想領讀會

文/鏡曉嫻

自卑,也可以成為推動成功的力量

自卑,也可以成為推動成功的力量

自卑會讓一個人放棄自己,但自卑也能成為,讓一個人變得更好的動力。奧地利有個4歲的男孩叫阿德勒,儘管家裡比較富裕,但自己卻長得矮小,體弱多病,還長得不太好看,4歲了才勉強會走路說話。

但阿德勒的哥哥卻非常聰明,也生的好看,所以阿德勒母親非常偏愛哥哥,這讓4歲的阿德勒特別自卑,一度跟哥哥和母親的關係都不太好。幸運的是阿德勒有位好父親,一直鼓勵他。在父親的鼓勵下,阿德勒的自卑心理,成為他向哥哥和母親證明自己很優秀的動力。

自此,自卑成為了阿德勒一生不斷超越自我的力量,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成功,最終成為心理學之父。

在我的慣性思維裡,認為自卑是一種負能量,直到阿德勒先生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阿德勒在書中說到:「誰都不能替代你過你的人生,誰都不能幫你真正的解決問題,但是擁有了勇氣,我們就有了克服困難的活力,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任何時刻都能成為你人生的新開始。」

這其中提到的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指的就是在我們自卑的時候,運用心理學技巧,把自卑轉化為突破成長瓶頸的力量,破繭成蝶,走向自己成功的人生。那麼,哪些心理學技巧,可以把自卑轉化為正能量呢?

自卑心理測試:看看你是否有自卑情結

每個人多少都會有點自卑心理。阿德勒說:「自卑通常來源於家庭影響、環境影響和童年經歷。」如何把自卑轉換為成功的推動力?先要找到自己自卑的根源。《自卑與超越》書中講述了測試自卑根源的兩種方法:一是在A4紙上,畫一幅你能記起來最小時的畫面;二是畫出經常做的夢境畫面。

我自己就嘗試畫了一幅:我們一群表兄姊妹在一塊玩兒,奶奶拿了一籃蘋果,然後挑了一個最大的給我。從這幅畫裡,我得知了自己為何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尊心過強,就是源於小時候過於被溺愛,容不得別人半點不同意見,而自尊心過強就是自卑的根源。

而第二種夢境測試的畫面,一般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牽掛,就是所謂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另一種是內心深處的恐懼。我們可以根據在夢境中的事情,去分析其背後真正的內心需求。比對我們的需求是源於自卑,還是源於理想。

在這兩個測試中,如果你發現,畫面中你和他人有合作關係、你有主動付出、跟他人有連結,就說明你自卑心結比較少。反之,就說明你是一個容易自卑的人。

提到自卑,它一直代言的是負面情緒。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很長時間都會被自卑困擾。今天我跟大家分享這本書,是因為我的確是通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走出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把自卑變成了我這些年成長的動力。根據以往的經驗和書中方法,我把自卑情緒是如何轉換為推動成功的動力,分為4個場景運用模塊。

把自卑變為推動成功的4個模板:自卑並非是一種情緒,而是驗證成功的信號燈

001、你現在所有的性格,都是原生家庭的模板,雷同到嚇人

前段時間,有部很火的電視劇叫《人民的名義》,其中侯勇演的趙處長,由於出身貧寒,小時候經常被人看不起。儘管憑藉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但由於原生家庭滲透進他骨子裡的自卑性格,成了他犯罪的推動力。當反腐機構查到他別墅時,別墅裡的每個角落都堆滿了錢,而他卻一分也不敢用,甚至是不想用。這麼多錢只是為了每隔一段時間,來這裡盯著它們發呆。

為什麼呢?因為錢對於趙處長而言,是一種安全港灣,是一種心底不被人嘲笑的證明,而不是為了讓家人過好,體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以至於有這麼多錢,家裡還是過的很清貧,每個月只是給媽媽郵300元,媽媽依然過著苦日子。這真的是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但這就是無法跨越自卑的代價。

為什麼開始我們測試自己的自卑心理呢?因為大多數人,最難解決的自卑情結,是源於他的原生家庭。比如,孩子小時候得到的愛多,那他就會懂得去愛別人。愛就像水,而水滿才溢,自己都不滿,怎麼有能力去愛別人?當然,不能溺愛,要正確引導愛是一種給予,而不是索取。

人事實上就是一種高級模仿生物,看見什麼,時間久了慢慢就刻在了骨子裡。那如果小時候家裡窮,經常被人嘲笑,長大了即便再有錢,如果不去面對這種心理,可能就會被小時候的自卑情結,推進無底深淵。

怎麼辦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去看心理醫生,直接面對;另一種是一年中,選擇半個月或者一個月,什麼也不幹,就讓自己呆在原生家庭裡,觀察父母和周遭環境,以及關係。你會發現自己身上所有的性格,都如同模板翻刻一般。而我的改變,就是在遭遇創業失敗後,回到原生家庭中,靜靜的看著眼前熟悉又可怕的畫面,就是活脫脫的自己,才幡然醒悟。此後,所有的朋友都說我像變了個人,我的事業也才慢慢有了轉機。

002、職場超越自卑的力量,是把手上的事做到超越90%的人,跟昨天的自己比,而非他人

在職場中,每個人多少都會因為,別人做的比自己好,而產生短暫的自卑心理。如果處理的好,這種自卑心理,就會成為超越對方的動力;如果處理的不好,那可能就成為破罐子破摔的推動力。

而在職場中,最容易自卑的人,多數是沒有一技之長,且對社會和未知缺乏興趣的人。我常說,任何普通人都具備逆襲的能力,而逆襲唯一的敲門磚,就是你在某個細分領域,做到超越90%以上的人。因為你長高了,別人才能看見你,看見你的概率大,機會和資源自然就會被吸引過來。

所以,處理職場中的自卑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你沒有方向了,心裡默念一句話,給自己設定一個原則:把手上的事情做到超越90%以上的人。所有的煩惱和困境,都會迎刃而解。

一個人之所以會自卑,是因為自己狹隘的認知,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而事實上,自卑的人並非是比不上,而是在他的思維認知中,把比變成了成長的認知,而非是自我學習的行動。

所以,把思維轉化成行動,紀錄小成功建立自信,慢慢你就會發現,你真的不比別人差。關鍵的是,我們要養成跟昨天的自己比,而非是跟他人。每天我們比昨天進步哪怕只有0.1,一年也會有37倍的成長。

003、自卑,是源於對愛的錯誤認知,愛是給出來的,不是要出來的

家庭的關係連結有3種:父母、子女和愛人。無論哪種關係,都要找到健康關係的平衡點。否則在社會關係中,家庭關係處理的不好,也會成為引發自卑的誘因。

比如父母這個角色,孩子最信任的就是父母,但有些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溝通方法,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卻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總是覺得人家的孩子好,這才是孩子叛逆和自卑的根源。

而作為孩子,需要接納父母,不要跟父母產生矛盾。不管多大年紀,據調查研究數據顯示:斷絕父子或母子關係的,性格都比較孤僻,壽命也會縮短。再者就是不要把父母當做小孩,顛倒位置不僅損害父母的健康,自身的運勢和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而作為愛人,如果得不到健康的愛人關係,婚姻一定會隱藏著巨大的危機。比如只有付出沒有回報的愛;只索取沒有付出的愛,時間長了都會讓人疲憊和不自信。

以上這些觀點,很多都顛覆了我的以往認知。比如都說父母是老小孩,沒想到角色顛倒會影響他們的健康和壽命;而愛是一種給予,而不是索取。所以獲得家庭幸福最好的方法,是提升自身價值,把愛給出去,不要奢求對等回報。因為所有的不幸福和自卑,都是源於所期待的沒得到滿足。

004、自卑,是驗證成長圈子的信號燈,太弱讓人厭倦,太強讓人疲憊

有個非常漂亮的軍官太太,得了神經官能症,非常自卑。她每天都會駕車去軍屬俱樂部,希望結識新朋友。但卻遭到裡面人的排擠,大家都不願跟她玩兒。其實也玩不到一起,因為大家聊八卦,她一點興趣都沒有,家裡長短,她也接不上話。所以她一度認為自己有問題,性格過於內向,可能有抑鬱症。

後來她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建議她參加高一點層次的聚會。過了半年後,這位軍官太太成為了新圈子裡有名的才女。為什麼呢?心理醫生在治療時發現,這位軍官太太的智商高於常人,進取心也比別人強烈,這才是她與其他軍人家屬合不來的原因,寂寞並不是她的錯。

這就像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不是你的圈子,別亂擠進去,即便進去了,可能也不會得到自己期望的東西。為什麼不要進不適合的圈子呢?因為人的成長以及所有的情緒,是來自於外界的反饋。有什麼樣的反饋,就有什麼樣的心情和成長。很少人能脫離外界的認可,獨自成長。

所以,有時候並不是你的問題,可能是你所處的環境不合適你。一旦發現自己在某個環境,無論如何努力都沒有效果時,就要思考一下是不是地方錯了。不要輕易的貶低自己,再把責任強加在自己的身上。

圈子就像對手,太弱的讓人厭倦,太強的讓人疲憊。所以,選擇合適的圈子,才能得到正面反饋,而在不適合的圈子,自卑給你的就是一種挑戰的信號。從某種意義上,自卑它是一個人成功動力的信號燈,正確對待,它就是可以推動成功的力量。

把自卑變成一種自我補償,推動自我成長,走向成功人生

只要正確對待每個場景中的自卑,它也可以變成一種向上而生的力量。為什麼呢?從心理學角度上講,自卑和心理補償是一個整體。人的自卑情緒被觸發的時候,一定是某種需求和欲望沒被滿足,繼而產生渴求心理。這種心理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人追求卓越的基本內在動力。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哪哪都比別人好,從來就不會自卑,那他成長的可能性就比較小。自卑是人行為的原動力,也是激發一個人身體潛力的內在推動力。人生來本就不是完美無缺的,有缺陷就會有自卑。而無法把自卑推向成功的一邊,那它就一定會成為摧毀一個人的巨大誘因。

人生這條路上,把自卑賦予生命中走向朝陽的一種力量,它就一定會成為點燃你輝煌人生的燃燒機。所以,自卑並非單純是一種負面情緒。在成功的路上,適當的自卑情緒,反而會成為讓人發憤圖強、自我驅動的精神食糧。共勉!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看法一、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定義奧地利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儘管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但他並不認同老師的「力比多」學說。在之後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給出了如下定義:「當一個問題發生時,人們對此問題無法適應或者無法解決,此時在自我的意識中也承認無能為力,那麼這時表現出的就是自卑情結。」
  • 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代表作[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龍文廣 譯ISBN:978-7-5143-8692-9定價:39.80《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經典代表作。本書以「自卑情結」為線索,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影響及轉變,旨在幫助人們克服自卑感,超越自我,找到個人與世界和諧共處的有效途徑。全書立足於個體心理學觀點,從教育、家庭、婚姻、倫理、社交等多個領域,以大量的實例為論述基礎,闡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幫助人們正確面對缺陷,正確對待職業,正確理解社會、理解生活、理解人性。具有極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學術價值。
  • 好書推薦 |《自卑與超越》--阿德勒
    「十年前,我還是心理系大一的學生時,在《人格心理學》這門課上,學精神分析流派,對弗洛伊德、榮格均無感,看到阿德勒的理論,一秒鐘被擊中,像是一種解放,一種救贖。那天下了課就到圖書館,借了這本《自卑與超越》,還記得當時一直讀到閉館才回去。」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他提出一個鼓舞人心的見解——人人都有自卑感,我們可以藉由努力超越自卑感,實現有意義的人生。阿德勒創建了個體心理學,被後世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與佛洛依德 、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成為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大師之一。
  • 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
    人生沒那麼困難,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了,其實,人生非常單純。——岸見一郎 從那天開始,我陸續閱讀了許多阿德勒心理學的相關書籍,並且試著把它們當成人生的指南。 那是二十週以前的事了,買下這本書時,我在社交軟體上隨手上傳了書封的照片。
  • 《自卑與超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的三大巨頭。他的思想在著作如《自卑與超越》、《洞察人性》《兒童教育心理學》中得以體現,深深影響了卡耐基、史蒂芬·柯維等人。
  • 那些打不倒你的,必然會使你更加強大: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作者:瓊笛如果你是一個自卑的人,那麼我建議你一定要看看這本阿弗萊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在外人的眼中似乎已經擁有了光鮮亮麗又美好的生活,人生堪稱圓滿,可是在這樣的人心中,其實還是有著自卑的一面的。
  • 《自卑與超越》:發現真實的自己,過有意義的人生
    可是,下次,下下次,下下下次,每次都因為自卑無疾而終。 自卑一直是人內心的痛點,如何克服「自卑情結」?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 心理學家阿德勒:因為每個人都會自卑,所以才要追求優越和完美
    阿德勒的自卑補償!就在阿德勒五歲的時候,患上了致命的肺炎,醫生認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報什麼希望了,但是幾天後,竟然奇蹟般康復了,正因為這個經歷還有他三歲的時候弟弟的死亡,他就非常渴望當一名醫生,用這個人生目標去克服童年的苦惱和對死亡的恐懼。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所以,人人生而自卑,只不過自卑程度不同。本書的作者,是世界著名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小的時候個子矮,還有點駝背,行動起來非常不方便,因此他覺得自己又矮又醜,任何事情都沒法和自己的幾個哥哥比較。
  • 《國王的演講》:從自我發展心理學看一個人如何從自卑走向自信
    《國王的演講》上映十年來,一直深受觀眾的好評,鼓舞人心,不管是提到公眾演講克服膽怯,還是內心自卑走向自信,這部影片都會被拿來一次次作為案例提及。影片中的患有嚴重口吃的喬治六世,從一開始抗拒治療,到接納語言矯正師羅格,一步步戰勝自卑和恐懼,最終走向自信的故事,是非常經典的從自卑到自信的教科書,今天我就從自我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和你一起解讀國王的心路歷程。
  • 新書書訊 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 ——給你隨時改變的勇氣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的三巨頭。阿德勒對後世影響極大。他的勇氣心理學鼓勵無數人從混沌走向成功;他首創「自卑情結」一詞,並將「補償作用」運用於心理學,教導人們學會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樹立有益的人生目標,從而活出生命的意義。本書集阿德勒一生心理學智慧之大成,是能給每個人帶來人生改變的經典著作。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世界三大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讀弗洛伊德的作品,你就會理解到在潛意識裡的因果聯繫。而阿德勒的著作則引導人們認識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假象。此前《被討厭的勇氣》已多番推薦,此書雖非阿德勒所作,但對於理解阿德勒的心理學有很大的幫助。阿德勒本人著作不多,現推薦給大家。
  • 人生的意義在於合作|《自卑與超越》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古往今來,很多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對於這個問題,阿德勒在他的作品《自卑與超越》中同樣作了解答。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師承弗洛伊德,並對精神分析法進行了創新。在《自卑與超越》中,他對人生的意義予以了探討。
  • 《自卑與超越》:自卑並不是壞事,它是成就卓越的源動力
    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是怎麼理解和解釋這些現象的呢?《自卑和超越》這本書就對這些問題做了很好地解讀。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作者深入剖析與研究每個人從小的經歷和心理活動,從自卑情結入手,分析了產生自卑的原因,給出了克服自卑心理,並化自卑為動力,不斷超越自己,追求優越,實現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
  • 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自卑與超越 | 邦讀書
    這個問題,早在八十八年前就被阿德勒進行了探討和回答。今天分享的這本書《自卑與超越》,其英文原標題是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意思是: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中文譯本從其思想中提煉出最能表達的關鍵詞,自卑與超越,作為題目,成為個體心理學經典的著作。
  • 心理學|《自卑與超越》揭穿的人生真相,只有靠「協作」解決
    在《自卑與超越》中,作者阿德勒與約瑟夫·坎貝爾的觀點不謀而合: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身上發現這樣一條行動線索:自下而上,從失敗到成功,從卑微的地位上升到優越的地位。這樣的行動線是從童年開始的,將蔓延至生命的末端。
  • 自卑與超越:生命所有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在職業、社會和性的方面
    那本書是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代表作,也是經典著作,可以幫我們讀懂自己的自卑的由來,也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超越自己,書名是《自卑與超越》。我們幾個人都拿出手機來紛紛在網上搜索並下單。用封面上的廣告語來說,《自卑與超越》是一本讓聰明人讀懂自己和這個世界的經典著作,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自卑的情結,自卑普遍存在。
  • 俞敏洪自卑了整整10年?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教你3招擺脫自卑
    這一概念源於《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以年輕人和一個精修阿德勒心理學多年的禪師的對話方式,簡單明了地向我們展現了阿德勒思想足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力量,也告訴我們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們也要向前邁進。也許,你還不太了解「阿德勒心理學」。但事實上,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並列的心理學三大巨頭之一。
  • 《自卑與超越》:自卑能毀滅你,也能成就你,你比想像中更優秀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他的經典之作《自卑與超越》中,為「自卑感」下了一個定義:一個人遭遇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並且自認為自己根本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時,出現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緒。憤怒、眼淚和道歉一樣,可能都是自卑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