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與危害
我國危害小麥的潛葉蠅主要有4種,即:細莖潛葉蠅、黑斑潛葉蠅(齒角澘蠅、鞘齒角潛葉蠅)、黑眶禾潛葉蠅(黃禾角潛蠅)、絨眼彩潛蠅(黑彩潛蠅),均屬雙翅目,潛蠅科。其中細莖潛葉蠅又叫麥葉灰潛蠅、小麥黑潛蠅、日本麥葉潛蠅,一般發生較多,其他3種發生量較少。
潛葉蠅幼蟲潛食葉肉,潛痕彎曲窄細,早期主要危害下部葉片,後來逐漸上移危害中上部葉片和倒三葉葉尖,小麥旗葉也可受害。葉片受害部位變成透明的表皮,嚴重時僅殘留葉脈,可造成小麥葉片乾枯死亡,嚴重影響小麥的生長發育。
我國西北、華北、黃淮及長江下遊等麥區有發生。2002年,天津靜海縣麥田該蟲大發生,小麥被害株率在70%左右;2003年發生更為嚴重,一般麥田被害株率為40%~60%,嚴重的達70%~100%。2002年,在江蘇射陽發現該蟲危害大麥和小麥,蟲田率達90%,大麥小麥被害株率分別為2.5%和7.4%。2002—2003年在山西臨汾等地危害較重,一般被害株率為20%~30%,嚴重田塊被害株率高達92%。河南省,過去該蟲零星發生,2003年在鄭州市發生較普遍,部分麥田受害較重。安徽省阜南縣,2004年田間見該蟲危害,以春季3、4月為害較重;2009年在小麥秋苗上也有發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已對小麥生產構成威脅。
除危害小麥外,該蟲也危害大麥和元麥;據國外記載,寄主上有黑麥及禾本科植物。
二、防治技術
1. 農業防治
1>首選育抗病蟲優良品種;
2>避免過早播種,適期晚播;
3>加強田間管理,適量施用氮肥,重施磷、鉀肥等可減輕危害。在返青、拔節期嚴密監測蟲情發生動態,控制成蟲產卵,將其消滅在危害之前。
2. 化學防治
以成蟲防治為主,幼蟲防治為輔。
1>防治成蟲於4月初春麥出苗、冬麥返青時進行防治。藥劑和用法:2.5%敵百蟲粉,每667m22~2.5kg兌細土25kg撒施,或80%敵敵畏乳油,每667m2100g加水200~300g,加細土20kg摻和拌勻撒施;或20%甲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
2>防治幼蟲田間受害株率達5%時,可選用以下藥劑噴霧。20%阿維·殺單微乳劑1000~2000倍液、1%阿維·菌素3000~4000倍液、4%阿維·啶蟲3000~4000倍液、0.4%阿維·苦乳油1000倍液。也可用40%毒死蜱乳油50mL或4%阿維·啶蟲50mL,每667m2對水45kg均勻噴霧,可同時兼治麥田其他蟲害。對於弱苗、黃苗,每667m2可同時加混含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及胺基酸、螯合態微量元素的產品,有利於形成壯苗,提高小麥的抗寒抗逆能力。
來源:《中國農作物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