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與危害
水稻負泥蟲,屬鞘翅目葉甲科。又名稻葉甲,俗稱牛糞蟲、巴巴蟲、背糞蟲、豬屎蟲等。
水稻負泥蟲在我國有兩大發生區:一為東北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另一為南方稻區,包括秦嶺以南的安徽、湖北、貴州、雲南、湖南、廣西、廣東、江西和浙江等。多發生於新開荒的直播稻田和丘陵山區稻田,是水稻生長前期的主要害蟲之一,對我國水稻生產有一定影響,局部地區成災。如20世紀80年代曾在大別山區的中稻上每隔2~3年發生1次,可造成5%~10%減產,嚴重時達20%。21世紀以來,隨著東北稻區稻田面積迅速增加,稻負泥蟲已成為當地常見水稻害蟲。除水稻外,還危害粟、黍、大麥、小麥、玉米、蘆葦、茭白、梯牧草、李氏禾、鹼草及白茅屬、甜茅屬植物等。
二、症狀
水稻負泥蟲幼蟲和成蟲均喜危害苗期和分櫱期水稻,以幼蟲危害較重。能沿葉脈取食葉肉,造成白色縱痕。水稻負泥蟲幼蟲有背負糞便的習性。因此,被害葉片上常可見米粒大小的泥點,泥點內為背負糞團的頭小、背大而粗、多皺紋的乳白色至黃綠色寡足型幼蟲。水稻負泥蟲發生嚴重時,田間葉片變白、破裂,甚至全株枯死,造成缺苗;即使稻苗存活,也因稻葉受損,光合效能降低,稻株發育遲緩,遲熟,影響產量。
三、防治技術
1. 農業防治
消滅越冬成蟲。一般於秋、春季剷除稻田附近荒地、田埂、溝渠邊的雜草,可消滅部分越冬害蟲,減輕危害。
調節水稻播種期是北方地區避開稻負泥蟲危害高峰的有效措施。北方地區越冬成蟲通常在6月開始恢復活動,適當提早插秧,培育壯秧,提高秧苗的抗蟲能力,可減輕稻負泥蟲的危害。
此外,清晨在稻田入水口處滴幾滴煤油或柴油,讓水面上漂散細小油珠,用小掃帚將葉片上的幼蟲輕輕地掃落水中,連續3~4次,或用粗繩在秧苗上來迴蕩掃3~4次,可收到較好的效果。發生量不大或有機稻米田多採用此法。
2. 藥劑防治
防治成蟲:在插秧直播兼作地區,當成蟲在插秧田密度大、交尾多、產卵少的時期,即成蟲交尾達70%~80%,有卵株率2%~4%時,及時進行防治效果最好,可將成蟲消滅在插秧田。控制隨後幼蟲大量發生危害。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防治幼蟲:在蟲卵孵化70%~80%,蟲體大小如黃米粒。剛開始危害稻苗時,進行防治效果好。噴藥時稻田保持3~5cm水層。
藥劑及用量:90%敵百蟲可溶粉劑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或5%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霧。
來源:《中國農作物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