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葉嘉瑩拍傳記電影的臺灣導演陳傳興,為何強調這個遺憾?

2020-12-23 騰訊網

日前,由臺灣導演陳傳興執導,記錄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在大陸院線熱映。影片以葉嘉瑩先生的學術研究為切入點,通過雅樂、吟誦、佛雕、器具、古建築、山河湖泊等中華代表性意象,營造出如夢似幻的詩詞之美。觀眾透過一位臺灣導演的目光與鏡頭,走進享譽世界的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大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隨著影片篇章式的結構講述一幕幕打開,觀眾對葉嘉瑩先生坎坷、堅韌、傳奇的一生有了全面立體的了解。

△導演陳傳興與葉嘉瑩先生

據悉,《掬水月在手》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一部傳記電影,導演陳傳興此前曾策劃拍攝了在兩岸頗具影響力的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記錄臺灣最重要的文學家、作家的一生,隨著《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傳》的成功上映,標誌著陳傳興「詩歌三部曲」創作終章。

導演陳傳興介紹,為拍攝全景式反映葉嘉瑩先生「歷經磨難又活得光亮的一生」,電影拍攝團隊用時3年,分別在兩岸、香港地區以及美國、加拿大等葉嘉瑩先生出生、學習、工作、生活的地方取景,採訪了葉嘉瑩先生的親友、學生40餘位,力圖還原葉嘉瑩先生以弘揚中華詩詞為己任,歷經烽火硝煙、家道變遷,活出如詩一般鏗鏘人生的精神世界。

「她內心中因為有古典詩詞作為支撐,所以歷經磨難依然能夠活得足夠光亮,到了晚年,她還能夠想到用曾經支撐自己走過苦難的古典詩詞反哺我們的民族和文化,成為整個華人世界的一道光彩。」陳傳興說,這是葉嘉瑩先生最讓他感動的人生力量和去拍攝這部傳記電影的驅動力。他希望透過《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傳》傳遞一個核心的觀念:中國需要有詩。在任何時代,不管是和平、戰爭、苦難的時代,詩人的存在為什麼都是不可或缺?

「葉老師一直在我的拍攝名單裡」

2009年,陳傳興成立行人文化實驗室,策劃一部在兩岸、香港地區頗具影響力的文學主題系列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記錄在臺灣、香港生活的最重要的幾位文學家、作家的一生,他本人還參與了詩人鄭愁予和周夢蝶兩集的拍攝。

「葉老師作為『詩詞的女兒』,她的生命光輝和精神世界一直感召和引領我。」雖然不是學中國古典文學專業出身,但是陳傳興對中國古典詩詞有一種天然的心靈親近。

上世紀80年代初,陳傳興在臺灣一家書店偶然看到葉嘉瑩先生早期詩詞研究的一部代表作——《迦陵談詞》,從此就書不離身,愛不釋手。「到法國留學時,我把這本書帶在身邊,這次為《掬水月在手》的電影宣發來到大陸,14天隔離期中,我還不時翻看這本書。我覺得每每翻看中國古典詩詞,都會帶給我一種美感,給予我滋養。」

儘管此前為拍片,陳傳興多次往來大陸,但此次大陸之行,讓他對大陸、對古都北京收穫別樣的感受。

「我原來不知道北京的鐘樓和鼓樓離得這麼近,這次和朋友一起坐在什剎海一個茶館的露天平臺上,秋色濃鬱的蘆葦在眼前飄蕩開,好似時光穿梭,我跟著當年的葉先生,穿過什剎海的胡同,到她的老師顧隨先生家裡吃飯。冥冥中好似天公的安排,讓我跨越兩岸的時光機,來講述兩岸的一段過往,葉老師就是聯結兩岸的一座橋。」

用電影做中華文脈和各種文化元素聯結的橋

葉嘉瑩1923年生於北京察院胡同,1948年跟隨身為國民黨軍官的丈夫遷往臺灣。最初她任教於臺灣彰化女中,之後受臺靜農先生賞識,1954年至1969年先後被聘於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1969年,葉嘉瑩又受邀前往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任教。2013年她回到祖國定居,並受邀在天津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任教。

「卅年離家幾萬裡,思鄉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這是1974年,葉先生申請回國探親,寫下洋洋灑灑近2000字的《祖國行長歌》中的長詞節選。在陳傳興看來,葉先生對祖國的深情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義和使命感,是最打動他的。

「上世紀80年代初,沒回國定居前,她都是自費往來於祖國和加拿大之間,為大陸的公眾講授詩詞、傳授吟誦的方法,2019年她向執教的南開大學捐贈1700餘萬元的個人版稅和稿酬,成立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迦陵基金』,用於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我覺得是時候,把葉先生的故事、把她的精神世界,通過影像語言,講給觀眾聽。」詩詞、家國、血緣,在葉嘉瑩先生身上相互作用交織,陳傳興希望用影像語言,把自己和葉嘉瑩先生同樣從中國詩詞文化中獲取的人生滋養,分享和傳遞給更多的兩岸觀眾。

在電影中,陳傳興也完成了一次大膽的實驗:「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中國自己的電影美學敘述方式?」

敦煌壁畫、晉祠、五臺山佛光寺……長短句、慢詞、小令,2個小時的電影中,陳傳興試圖用最中國的元素,寫意悠緩又注意留白的方式,向觀眾講述中華傳統文化的脈絡以及各種文化元素之間的聯結。

陳傳興說,他相信在詩的國度裡,大家可以一起翱翔,消弭所謂語言、文化、國家、時間的隔閡,同時通過詩詞,為兩岸民眾打開認識中華傳統文化之門。

遺憾於在臺灣,已經鮮有年輕人知道葉嘉瑩先生、熱愛古典詩詞。拍攝《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傳》實際也是在了陳傳興他自己的一個心願,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的社會使命。

隨著《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傳》的公映,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終曲。談到為何要耗費10年的時間,以漫長的生命時光,去探尋詩人的精神世界?陳傳興給出的答案是,「拍的是詩人的人生,想表達和述說的,其實是中國文化在經歷不同歷史時期中,一直在保留的核心精神。」

用10年的時間,專注拍攝華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傳統派詩人,好似有陳傳興沒有明說的私心。他希望用詩歌重要的黏合劑,把中華文化和歷史以及整個華語世界中的人凝聚在一起。

記者:修菁

編輯:黃喆

審核:周佳佳

相關焦點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24日晚,《掬水月在手》在南京舉行映後見面會,陳傳興導演與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贏椿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
  • 《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自述:用「詩的秩序」拍電影
    《掬水月在手》是導演陳傳興「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也延續了其《島嶼》系列的幕後陣容,依舊是陳傳興導演、廖立美擔任出品人的配備。陳傳興執導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電影用詩一般的剪輯手法和畫面語言,記錄了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先生」葉嘉瑩先生遊歷在詩詞裡的人生。
  • 葉嘉瑩紀錄片導演:在一個不確定的年代裡保持愉快-虎嗅網
    和導演陳傳興老先生聊年歲更長的詩詞大家葉嘉瑩老先生,已經是數周前的事情,當時陳導做的採訪有很多,對於葉嘉瑩老先生的粉絲,電影幕後已足夠豐滿。而我私下的願望卻是,在通過聊葉嘉瑩先生,我們可以打個回彎,回過頭來,觸探一下當下臺灣電影行業裡「非職業導演」陳傳興老爺子的所思所想。我最想知道,陳傳興導演自己的表達性在哪裡,對現世與現實的看法。
  • 詩·緣丨陳傳興:那一瞬間,葉嘉瑩先生好像又回到當年的「小荷子」
    在進入剪輯之前,著名導演、攝影家、作家陳傳興把自己關了整整五天。擺在他面前的是浩瀚的視頻素材,和近一百萬字的錄音文稿。為了拍攝這些東西,他和團隊花費了將近兩年時間。近日,隨著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好評如潮,陳傳興這個名字再度出現在大眾視野。
  • 和這位68歲臺灣學者導演一起直視這個分裂無解的世界
    好在這股怨憤沒有影響到電影《掬水月在手》,不公平的事,肯定要通過法律來解決,但電影的分內事,還是得趕緊說說。 和導演陳傳興老先生聊年歲更長的詩詞大家葉嘉瑩老先生,已經是數周前的事情,當時陳導做的採訪有很多,對於葉嘉瑩老先生的粉絲,電影幕後已足夠豐滿。
  • 最後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她復活了詩詞,詩詞拯救了她
    古典詩最後的大家、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附著在葉嘉瑩身上的光環有許多,卻無法囊括她一生的成就。10月16日,葉嘉瑩為主人公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公映,影片對她所獲得的成就淡然描摹,以溫潤沉靜的日常展現了一個女性的百年孤獨。
  • ...的貢獻後代人可能會看得更深」——《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談...
    聶際慈攝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白佳麗)10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葉先生的貢獻後代人可能會看得更深」——《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談葉嘉瑩》的記者訪談。 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全國公映的時候,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記者採訪到了紀錄片的導演陳傳興。
  • 梁文道 x 陳傳興:詩詞拯救了她,她復活了詩詞
    也有很多人評價電影說,好美、好美,又說不出來為什麼很美,也想不清,它們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選擇做這樣的處理?「掬水月在手」意味著什麼?何為月,何為水,又何為手?前幾天,看理想邀請《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與梁文道,這兩位多年摯友,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對談與剖析,聊了聊葉嘉瑩先生的人生、創作,詩詞的古今生命,以及導演陳傳興對這部影片,在文學、哲學意義上的深層解讀。我們整理成文字呈現予你,看看陳傳興是如何把這些經歷、意象和情感,一同「編織」進了這部電影裡。
  • 南方周末:《掬水月在手》與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中,導演陳傳興在洛水邊安排了一場特別的招魂儀式。  一群當地的孩子念著《樂府詩集》《楚辭》《詩經》的篇名,在田野裡奔跑,影印出來的詞牌名被撕成碎條,隨風飄蕩。詩的碎片成為招魂幡。「他想去找一種文化的起源。」《掬水月在手》製片人、副導演沈禕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 葉嘉瑩用生命踐行了這個詞
    葉嘉瑩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李靖 攝「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在美學上為朱彝尊詞的幽約之美做出的獨特詮釋。對葉嘉瑩及其詩詞成就不太了解的人或許很難理解,「弱德之美」為何也是理解其精神世界的重要鑰匙。葉嘉瑩說自己當年未敢想過繼承老師的衣缽,做出什麼成就來。結婚後她跟隨丈夫到臺灣,即遭到「白色恐怖」的迫害,丈夫出獄後就再也沒有工作,全靠顛沛流離中的葉嘉瑩四處上課,支撐起家庭。上世紀50年代初的臺灣一片凋敝,「剛好是臺灣的文化斷層」(葉嘉瑩學生施淑語),葉嘉瑩講述的古詩詞之美,如沙漠裡的甘泉沁人心脾,加上「葉先生講課有一種魅力。
  • 詩為何存在?為什麼要有詩人?觀《掬水月在手》,領悟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行人文化 活字文化 編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陳傳興 著中信出版集團「透過年輕人的問答,她其實就回過頭來,展開整部電影的回憶。」導演陳傳興說。《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講述了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目前正在影院熱映,同名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也於近日出版,對電影起到了補充的作用。陳傳興的「詩詞三部曲」,《如霧起時》拍的是鄭愁予,著重「詩與歷史」;《化城再來人》拍周夢蝶,探討「詩與信仰」。到了拍攝葉嘉瑩的這部《掬水月在手》,陳傳興給出的定義是「詩與存在」。
  • 《掬水月在手》:一場文化與信仰的電影實驗
    文丨靈三 葉嘉瑩這個名字對眾多中國詩詞愛好者來說並不陌生。不知有多少曾對古典詩詞不得其門而入的人,在葉嘉瑩的娓娓道來中,看見曾經隔著距離的詩詞重新走近。豆瓣對《掬水月在手》的評價裡,有人表示在電影院裡不停抽泣,「哭掉三包紙巾」,「在兩個小時裡完全沉浸於美」;有人感到失望,認為這是部「被形式謀殺的電影」,導演手握珍貴的獨家材料,卻拍出這麼個浮皮潦草的「糖水片」;還有人大呼「怎一個亂字了得」,怒斥導演是「裝高雅的呆頭鵝」。
  • 詩詞之外的葉嘉瑩:用大半生時間走完返鄉之旅
    資料圖:葉嘉瑩 1945年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飄零時間來到1948年。這一年,24歲的葉嘉瑩在南京結婚,不久在戰亂中隨丈夫遷居臺灣。可到臺灣不久,這個剛組建的家庭就遭遇「白色恐怖」。一連幾年,丈夫音信全無。葉嘉瑩只好一個人帶著還在吃奶的孩子獨自生活。「我像一支被風吹斷的蓬草,離開了故土、遭遇了離亂,跟故鄉完全隔絕……」1952年,丈夫出獄,但再沒有工作。一家人靠葉嘉瑩教書維持。
  • 「廣州出品」電影《掬水月在手》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
    「感謝97歲的葉嘉瑩老先生,她用她97歲的人生見證了中華民族近代史的興衰,讓我們更為珍惜現在的時光。」《掬水月在手》出品人毛繼鴻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葉嘉瑩先生用她「詩如人生,人生如詩」的生命,讓我們相信中國傳統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抗爭所有不可預知的未來的。他還感謝了中國電影觀眾,「你們讓我們有了繼續拍藝術電影的勇氣,我們相信中國古典古詩詞可以源遠流長。」
  • 葉嘉瑩:年輕人要多吟誦 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我這個人關起門來讀書寫作已成習慣,親朋好友都說我是『工作狂』。孔子說過『發憤忘食,樂於忘憂』,我雖然沒有什麼成就,但是我對於讀書、研究真是做到了發憤忘食,而且也確實樂於忘憂,在讀書中自得其樂。」葉嘉瑩說。當談到「教師」這個職業時,當了一輩子教師的葉嘉瑩爽朗地笑了起來,「這個實在沒有辦法。古人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我想我就是『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陳傳興:岸螢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第一季海報許多人知道陳傳興,是因為他作為總監製的系列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一上映就在院線連映五周,成為臺灣當年重要的文化事件。這個系列紀錄片,至今在豆瓣上的平均評分高達8.5,其中以詩人周夢蝶為主角的《化城再來人》的評分是9.0。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電影節火爆而院線遇冷 據悉,《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繼《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之《如霧起時》《化城再來人》後的第三部文學紀錄片,也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