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紀錄片導演:在一個不確定的年代裡保持愉快-虎嗅網

2020-12-22 虎嗅APP


「有人會很好奇,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是個苦活。我自己心裏面也有很多構想,很多劇本,但我知道現在不太可能去完成那些苦活。拍《掬水月在手》已經非常辛苦了,辛苦到你不想再這樣了。」


前些天,活字文化和前員工的勞務糾紛在文青圈裡鬧得沸沸揚揚,一度把《掬水月在手》這本書的豆瓣評分拉低到3.9。


好在這股怨憤沒有影響到電影《掬水月在手》,不公平的事,肯定要通過法律來解決,但電影的分內事,還是得趕緊說說。


和導演陳傳興老先生聊年歲更長的詩詞大家葉嘉瑩老先生,已經是數周前的事情,當時陳導做的採訪有很多,對於葉嘉瑩老先生的粉絲,電影幕後已足夠豐滿。


而我私下的願望卻是,在通過聊葉嘉瑩先生,我們可以打個回彎,回過頭來,觸探一下當下臺灣電影行業裡「非職業導演」陳傳興老爺子的所思所想。


我最想知道,陳傳興導演自己的表達性在哪裡,對現世與現實的看法。


導演陳傳興


結果聊到這個分裂的世界,一發不可收拾。


「全世界經濟層面上會有大量的紓困政策,其實就是把未來的錢拿到現在用了,飲鴆止渴。這裡面有很多令人兩難的困境,變成一種悖論了。你要接受這個,你不接受你會更慘,可你一旦接受這個,那會有另外一種困境出現。


不光是制度上和基礎建設上的,同時還有人跟人之間的倫理上的問題,人跟人之間開始有了社會距離,人與人之間信任感的稀薄化。還有媒體中的偽新聞的大量擴張,這之間顯露的是一種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各種灰色、黑色的邪惡的亂流。


當大家在講疫情打破了全球化的狀態,其實剛好相反,它造成了另外一種全球化,一種負面的全球化,是一種全球化的陰影的擴散。」


聽起來,無解而絕望啊。


這就需要《掬水月在手》這部電影來救世了。


「葉先生一世多艱,在近百年的波折、苦難、挑戰、困厄的時候,她腦海裡不時地飄過這三個大問題,都要做一些抉擇。我想這也是你們當下每天都會面對的,我能做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能夠有什麼希望?這也是從當下從一種道德責任,一種對未來的期望。」


本篇採訪8000字,讀起來需要花點時間,但我想,它極其有益。



一、點狀生活


就一瞬間,只要做得到核心,就能看到葉先生日常的一面


法蘭西膠片:您為這部電影先後對葉嘉瑩先生做了17次採訪,預想中是這麼多的工作量嗎?


陳傳興:原本預想再多一點,鑑於葉先生的年齡,還有她的血壓問題,再加上我們從臺灣到天津南開的路程,有經費考量,各種因素吧,最後就變成17次。但量已經夠大了,足以涵蓋這部電影。


我每次訪問都會先準備各種提綱,葉先生說可以了,你們過來,我們就從臺灣把團隊帶到天津,所以這17次不是即興的,都有蠻詳細的過程。


法蘭西膠片:葉先生為什麼忌諱呈現自己的生活?她經歷了這麼多風雨,按理說心態會更釋然啊。


陳傳興:也不能說忌諱,簡單講,就好像她寫《紅蕖留夢》一樣,她唯一認可的口述傳記。其實很簡單,就好像我們每個人被拍照的時候,會有攝影機意識或相機意識。每個人覺得自己會被記錄下來了,多多少少有一種不自在。


對於葉先生來說,那麼高齡,又那麼德高望重,她不希望被記錄下來的東西造成別人對她的誤解。她絕不是故作矜持或做作,絕對不是這樣。


你也知道媒體在最近這幾年,會有很多很怪的報導出來,對於一個年近百歲的學術大家來說,她會有一些不安,因為她不知道拍攝的角度是什麼樣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她一直在工作,一直在整理自己的學術論文,每次採訪她都說我們佔了她太多時間。在這些因素下,她才會排斥。


葉嘉瑩,1924年7月出生,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法蘭西膠片:但我們仍看到她幾個生活畫面,比如她總覺得眼前有一根頭髮,還有風扇在吹她,她說不要再吹了。


陳傳興:還有吃飯。


法蘭西膠片:嗯,她在那熱餅,所以這些鏡頭是葉先生允許呈現的?


陳傳興:對。這完全跟葉先生不太一樣了,環繞著自己一整天的生活,各種點點滴滴,這是兩種不一樣的呈現。


法蘭西膠片:我就在想,既然有這些鏡頭,為什麼不能順著再多放一點點進去,篇幅更長些?


陳傳興:這些生活的東西,有鑑於跟整個影片的敘事無關,所以就沒用上。但是我覺得用點狀的,或者一種跳躍式的小片段,就一瞬間,只要做得到核心,我們是可以看到葉先生日常生活裡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面,我想也就可以了。


其實她的生活很規律,就像康德那樣的人,每天作息非常固定。她是住南開大學裡的宿舍,每天固定時間起來,就開始念書寫東西,吃飯,最大的娛樂就是看電視新聞,有沒有在看劇我不曉得,然後就午休,能不出門就不出門。


她非常克己以儉。


法蘭西膠片:她平常情緒會有一些起伏嗎?


陳傳興:偶爾會有一些起伏,血壓的問題,或者有時談到一些過往,讓她有一種情感上的波動,比如談到父親在加拿大突然腦中風、過世,她在大雪中去叫車,叫不到,最後是另外一位老師來找她;包括她的大女兒過世,這些蠻讓她情緒高低起伏的。


還有她談到1974年回祖國,她那種情感起伏是她寫出了《祖國行》的長詩,電影裡也有出現。還有她在牙醫那裡,醫生治療她的牙,她卻在想詩句,你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她的情緒上的波動。


法蘭西膠片:葉先生,還有包括您自身,怎麼看待死亡?


陳傳興:葉先生我不敢講,這涉及到她個人,我不便多講,也沒有資格替她發言。


我自己對死亡有非常高的興趣,我做的很多事情都圍繞著死亡在打轉,包括我的攝影展,裡面有一大部分是拍喪葬的墳場。


墓園婦人,陳傳興攝影作品


死亡是我自己的哲學課題,很正常,就像海德格爾他們一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要如何面對這種終盡。中國《禮記》喪禮也都是處理死亡的問題,孔老夫子也一直被問及,莊子會開骷髏的玩笑,這都是死亡。


在魏晉南北朝那種動蕩不安的時候,你知道他們最大的娛樂是什麼?喝到醉醺醺,把衣服脫光,唱輓歌,輓歌就是哀歌,為死者哀悼的歌。這是他們最大的娛樂。因為生命隨時都會消失,輓歌可以用來撫慰心靈。


二、真·愛國主義


血緣上的情感多於在政治上的考量


法蘭西膠片:剛才咱們說1974年葉先生回國這一段,電影裡並沒有做更詳盡的社會描寫,而從現實情況來說,葉先生回大陸後被臺灣封殺,這反而在某個層面讓電影產生主旋律的感覺。但這個所謂的主旋律,和葉先生回國的情感,並不是一件事,不知道您怎麼看?


陳傳興:我知道你的意思。那時候她當然不知道整個10年風波,可是我們能看到她1949年離開中國後,跟她1974年再回到的中國之間的巨大的變化,對她來講是一個翻天覆地的進步,所以她會寫下那麼長的《祖國情》,以及會談《豔陽天》,那是血緣上的情感多於在政治上的考量。


確實跟現在的主旋律不太一樣,她純粹是自己情感上面的,很深層很深層的東西。所以她才會看到亮亮的燈,想到長安大街,就開始哭了。一回到北京,她就想去找顧隨老師,然後才發現顧隨老師已經往世很久了。


這講起來,有很多悲痛。但她還是一樣的,她覺得這情感沒辦法抗拒,一種在歷史上產生的每個人的命運,你一定要去承受,一定要去面對的,這個真的是不簡單。


法蘭西膠片:其實她這個才是愛國主義對不對?


陳傳興:我們用狹義的愛國情緒來說,就國家的定義來講,這是一種祖國的血緣文化,簡單講就是故國情懷。所以我在很多訪問裡一直強調,整部電影其實是一個返鄉之旅,回自己的故鄉去追尋,她不斷地在做這種回鄉的努力。


導演陳傳興籤售著作


三、面對分裂的世界


你要接受,你不接受你會更慘,可你一旦接受,那會有另外的困境出現


法蘭西膠片:剛才說到葉先生每天都看電視新聞,如果只看電視新聞的話,我想知道,她對當前的環境,能觸達到多少?


陳傳興:我知道你問這個問題的意思。葉先生對這些是很清楚的,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她在南京的時候,覺得上海國民政府貪汙腐敗,寫下了一些批評當時社會上的,1945年到1949年之間比較不堪的國民政府的東西。


那個時候,她還帶著年輕熱血的情緒,到臺灣以後,經過種種白色恐怖的激蕩,再到她自己生命裡面的家庭變故,所有的這些,她都要扛過來。之後,她其實可能就把很多的對於外在的東西,用一種婉轉的情緒,烙在自己心裏面,再去思考。


我知道你想問什麼,我最近常提到的就是康德,海德格爾在整理康德的形上學,就是《純粹理性批判》那本書,他反覆強調康德的三個大問題:第一個大問題就是,我們能夠做什麼?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應該做什麼?第三個問題是,我們希望做什麼?我們能有什麼希望?


葉先生一世多艱,在近百年的波折、苦難、挑戰、困厄的時候,她腦海裡不時地飄過這三個大問題,都要做一些抉擇。


我想這也是你們當下每天都會面對的,我能做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能夠有什麼希望?這也是從當下從一種道德責任,一種對未來的期望。


《掬水月在手》讓我們看到所謂「弱德之美」後的一個很大的意義——如何去尋求自由的最大的可能性。


就好像唐朝的絕句、律詩,格律那麼嚴謹,而所用的字詞又那麼少,可是它達到了最高度的美學上的最大的超越性,那是詩人個人生命的一種超越,也就是一種最高自由的表現,而不為這個格律所限制。反倒因為格律,成為自由產生的原動力。


我想我應該回答你的問題了吧。


陳傳興


法蘭西膠片:那就意味著時時刻刻做平衡,做智慧上的抗爭,做情緒下的理性,這是無涯之為。


陳傳興:當然,這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但這三個問題不只是一個哲學的問題哦,更重要的是實踐,你怎麼在生活裡尋找,回到實踐理性的可能,這當然是一件很痛苦很糾結很不容易的事。


法蘭西膠片:我常常覺得無解。


陳傳興:在當下的環境來講的確是一種很大的困惑,在面對一種歷史時刻的時候,反反覆覆會出現這樣的事,德國魏瑪時期也是一樣,漢娜·阿倫特講的「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她去聽艾希曼審判的時候,自己回過頭來思考,覺得康德講的「極端的惡」是否是不夠的,不足以去解析。


我覺得the banality of evil還少了一個東西,它後面還隱藏著某些恐懼跟妥協。漢娜·阿倫特沒有再繼續往下走,這也是讓我困惑的地方,因為我對她做這方面的東西一直很熟悉,很多人也都在問和你一樣的問題。


法蘭西膠片:而且不光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整個世界都在不斷分裂。


陳傳興:嗯,現在這個世界正經歷很極端的大的變局,我們看到非常瘋狂的極右派,極端不理性,川普,菲律賓,普京,等等,各國都是,其實已經是普遍世界現象了。


法蘭西膠片:明明從常識來看是荒謬的,蠢笨的,反智的,現在這些竟然都變成了標準。


陳傳興:我覺得還不是一個標準,標準我覺得只是一個表象而已。它下面有更深層的很多推動,造成這種表象是一種不可阻擋的逆流。


就像我們面對當下的疫情一樣,現在很多人開始思考,疫情帶來的影響到底有多巨大,它會改變多少人類的歷史命運,這個才讓人覺得更深層的不安,而不僅是疫情所帶來的對於生命的威脅,對於整個瘟疫造成普遍人類跟自然的滅絕的這種經驗性的生命個體,而是一種更長遠的破壞、改變、極端主義。


現在有很多人開始在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沒有人能知道它到底會怎麼樣。


法蘭西膠片:是的,如果說這件事最初的起點,也就是官僚或體制的弊端,可到現在,反而又是體制將災難控制住了,那這其中的人類,到底在信奉什麼啊?


陳傳興:對,你講的也是一種有歸納的有趣的問題,如果只是說中國大陸的話,你剛才用「官僚」這個詞,但我一般是用「國家管理」。現在全世界都觀察到一個現象,因為這一次的疫情,全世界各個國家他們的國家權力開始大量擴張。


以前這種公共衛生,應該是國家跟整個社會之間彼此互動來做的,可是因為這次疫情來得非常急猛,原本社會的公共衛生的機制、政策和公共輿論全部束手無策,這時候,國家勢必要進來挽救生命,或做出一個適當對應的策略。無形之中,在公共衛生這個層面上,國家的權力機制就變成擴張了,變成「大國家」。


在西方的民主制度裡面,他們也看到了這一點,可是又不得不接受。不止在公共衛生,甚至在經濟層面上會有大量的紓困政策,其實就是把未來的錢拿到現在用了,飲鴆止渴。


大家都知道,這個造成以後很大很大的不良後果,這是沒辦法的。這裡面有很多令人兩難的困境,變成一種悖論了。你要接受這個,你不接受你會更慘,可你一旦接受這個,那會有另外一種困境出現。


這是一個全世界全人類所面對的巨大的挑戰,而且不光是制度上和基礎建設上的,同時還有人跟人之間的倫理上的問題,人跟人之間開始有了社會距離,人與人之間信任感的稀薄化。還有媒體中的偽新聞的大量擴張,這之間顯露的是一種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各種灰色、黑色的邪惡的亂流。


當大家在講疫情打破了全球化的狀態,其實剛好相反,它造成了另外一種全球化,一種負面的全球化,是一種全球化的陰影的擴散。


我基本上是想詳盡地補充一下你剛才提到的疑惑,你多少能感受得到後面的後果,巨大的衝擊。


法蘭西膠片:您知道嗎?《掬水月在手》的某種情緒,就好像能和今年這些波折產生一種微妙的聯繫。


陳傳興:對,就是扣在一起,好像對當下有一種提問,提問之後,又自言自語,說出了某一種可能。很奇怪,自己有時候想想也會起雞皮疙瘩。



四、收官


葉先生差點「毀」了這部電影,她其實是做出了犧牲


法蘭西膠片:最後《掬水月在手》做完樣片的時候,葉先生還提了什麼意見嗎?


陳傳興:提了很多,哪些地方可以,哪些地方不可以。我們至少給她看過3到4次的樣片,有幾次不是只在電視熒幕上看,在天津,我們租一個放映間,電影院裡的那種小廳,用4K放給葉先生看。


最令人震撼的是,她看完說,不錯不錯,結果第二天,她提出一個要求,讓所有人都差點沒嚇得直接暈倒——她說,把她在電影裡面出現的所有畫面全部拿掉。


法蘭西膠片:媽呀。


陳傳興:我當時好像五雷轟頂一樣的,這怎麼得了!最後通過好多人的溝通才解決,這是一個最刺激最嚇人的經驗。


法蘭西膠片:您事後分析,她當時為什麼突然有這種想法?


陳傳興:其實多少是我剛才和你提到的,當你第一次看到別人拍你,你第一次面對自己,聽到別人錄你的音,你會不會覺得有一種很不自在的感覺。對於葉先生這麼重要的學術大家,這種不自在,當然會產生一種更讓人懷疑的,我是不是要把我自己都覺得不自在的這種形象給觀眾看到,這是可以理解的。


法蘭西膠片:最後葉先生怎麼克服的呢?


陳傳興:通過不斷溝通,我們都已經投入這麼長時間,這麼龐大的資金和努力,照葉先生這樣的意思下去,這個片子就被毀掉了。


這也是葉先生非常好的一點,她當然沒有用這樣的字眼,她等於說,好吧,那就犧牲一下,接受了。大概是這樣的,照顧後輩的一種考量。


法蘭西膠片:您覺得《掬水月在手》對葉先生有沒有療愈功能?


陳傳興:葉先生已經對人世間的所有的求生欲或佔有欲,全看淡了。


你看,她裸捐自己一生的幾千萬的財富給學校,但她不希望我們提這事,導致我們只能用字幕稍微點一下。她比較關心的是詩詞以及詩詞的吟誦可不可以源源不絕地流傳下去,就像她在電影裡講的,如果好的東西沒有傳遞下去,她就對不起前人。她是這樣子想的。


反而電影上映後,我自己倒是非常欣喜。


因為整部電影很悠緩,又有那麼多的空鏡,我嘴巴不講,但是我在團隊面前我就裝,我說,沒問題一定會有人看,其實我心裡是打退堂鼓的。但經過路演,我發現這個努力真的有回報,完全出乎我意料的,國內觀眾的水平蠻高的。


法蘭西膠片:哪怕只有1%的觀眾會接受,但這1%的觀眾應該是調動出來了。


陳傳興:確實是,我們是一個小小漣漪,這個漣漪一直在擴散,我沒想到我們不僅撐過一個禮拜,還繼續大步向前邁進。但我這兒就有一點不太好意思,我們是不是佔據太多媒體曝光量了?



五、迷影雜談


從法國回臺灣就是為了拍電影,但電影是苦活,辛苦到你不想再這樣了


法蘭西膠片:我很好奇,您現在自己生活中看電影還多嗎?您還會看什麼樣的電影呢?


陳傳興:這個我可以回答你,電影其實是我的第二生命,我每天晚上一定要看一部電影。在奈飛之前,我每天都要看碟片,沒有停過。


你一定會覺得很奇怪,白天寫東西、念書,不是已經很累?但是對我來講,看電影是我另一個補充能量、修養休息的一個方式。


這個當然歸因於我在法國那10年生活,我在那看了將近1萬部電影,那是我快樂的10年。那時候法國的電視臺每個禮拜都會放藝術電影,因為是國家電視臺,沒有廣告,你可以把它播放的影片錄下來,所以我還帶回1500部電影的VHA磁帶回臺灣。


法蘭西膠片:1500盤磁帶?這得裝多少箱啊?


陳傳興:那種船的貨櫃,我裝滿了半個貨櫃。我沒有家具,只有書跟這個VHA磁帶,書也有幾萬本,你可以想像,一個小型博物館了。


法蘭西膠片:您對看片有選擇嗎?做紀錄片的話會不會多看一些紀錄電影?


陳傳興:都不一定,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養虎為患》那套紀錄劇集,非常好的紀錄片了。還有一部《紐約時報》製作的記錄電影叫《父,子,兵》,是講一個阿富汗的美國的退伍軍人跟他們一家的故事,導演耗費十幾年的時間慢慢地記錄一家子,看得你眼淚絕對掉下來。


《父,子,兵》劇照


像《西部世界》《我的天才女友》《權力的遊戲》這些我也看。我在法國我看電影我不是只看藝術電影,我是一直在鼓吹美國B級片,我看得津津有味,因為裡面可以產生出非常多的電影創作上的可能性。


法蘭西膠片:其實今年還有一部紀錄片,涉及到文學與近現代史,就是賈樟柯那部。


陳傳興:我知道那部電影,叫《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呂梁文學季的時候就在那裡拍。


我一直沒機會看到,因為它世界首映在平遙,我也知道平遙剛出現很大的動蕩,就不去細說了,這是另外一種「你的無奈」。


法蘭西膠片:這次平遙我去了,我一直在那。


陳傳興:是嗎?


法蘭西膠片:對,大家都很震驚,我就……


陳傳興:你都啞口無言吧。


法蘭西膠片:今後電影文化該怎麼推動呢?完全是一大堆問號。


陳傳興:你對波蘭電影熟嗎?


法蘭西膠片:您就說哪部片子吧?


陳傳興:波蘭還在華沙公約的時候,在整個瓦解之前,像安傑伊·瓦伊達的電影,最早成名作《鑽石與灰燼》,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類似於這樣的電影,或者那時候東歐的一些新電影,捷克、匈牙利等等。比較晚的就是基斯洛夫斯基,他屬於瓦伊達的後輩,拍了《十誡》,我建議你可以看一下《十誡》,然後你來回想一下,或許可以給出一些答案。


《十誡》劇照


我最近接觸到俄國電影,我一直以為國內拍這些戰爭片是受好萊塢的影響,用好萊塢的技術,像《八佰》,但我看了俄國最近的戰爭片之後我才發覺錯了,其實從蘇維埃一直到今天,俄國戰爭片是一個最主流的類型,國內還繼承了這種社會主義的所謂苦難國家、苦難民族的基調。


有一些年輕的俄羅斯導演他們拍的藝術電影都太偉大了,會有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出來,不是不可能的,拍《利維坦》的安德烈·薩金塞夫,這些我都有在看。


還有我現在愛死貝拉·塔爾了,最後的大師。


貝拉·塔爾,匈牙利導演、編劇


法蘭西膠片:吃土豆吃了10分鐘


陳傳興:對,貝拉·塔爾的助理導演都能拍出《索爾之子》那麼偉大的電影。


法蘭西膠片:我完全感受到您對電影的狂熱,最後我想問,您會把自己當成一個職業導演來看嗎?您跟臺灣電影圈還有密切交流嗎?


陳傳興:最緊密的互動就是製作了六部《他們在島嶼寫作》那段時期,那時候跟那些導演都有非常緊密的互動,我們每個月都會開會。



基本上我不是一個職業導演,我那時候想拍電影,我也跟侯孝賢、楊德昌都認識,但不是很熟的朋友。剛開始我們有一陣子想要合作,拍我自己的一個電影,他們來做製片,後來沒有形成。


我也在中影跟小野合寫了一個本子,要導一部片子,後來也錯過了。之後我就跟電影漸行漸遠,變成一個在學校教書的老師。


所以有人會很好奇,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法蘭西膠片:您希望導演這個工作在您身上是一個可持續性的工作嗎?


陳傳興:你看我到法國念書就為了想拍電影,回臺灣也是想做導演,結果沒那樣的機緣,就只能看電影。我現在年紀也大了,也完成了我自己的所謂「詩的三部曲」,覺得願望也算是完成了。


至於以後是不是有可能再拍,說真的,我自己也說不出來。因為拍攝電影你也知道,劇本或者形式上美學上的表達,對我來講不是問題,反倒是那些資本、團隊,這是會耗掉人太多的精神。


法蘭西膠片:導演是個社交體力活啊。


陳傳興:是個苦活。我自己心裏面也有很多的構想,很多的劇本,但我知道現在去完成那些苦活其實不太可能。拍《掬水月在手》已經非常辛苦了,辛苦到你不想再這樣了。不是說拍攝的過程苦,而是在團隊的組合、構成,還有尋找資金去克服這些困難,那真的很辛苦很辛苦,一個環節一個環節。


有時候我都會想說我現在已經年齡一把了,我是不是應該要省下時間做我自己的研究,寫我自己的書。因為我身體也不是非常好,也出了一些情況。


法蘭西膠片:明白。


陳傳興:謝謝你,你問得很專業。


法蘭西膠片:謝謝,一晃跟您聊了90分鐘。


陳傳興:對,我也很開心,你問的都很切題,不是問那些膚淺或者套路的東西,非常厲害。


法蘭西膠片:謝謝您,您多保重身體。


陳傳興:也感謝你,你也要在一個不確定的年代裡保持愉快。


相關焦點

  • 給葉嘉瑩拍傳記電影的臺灣導演陳傳興,為何強調這個遺憾?
    △導演陳傳興與葉嘉瑩先生 據悉,《掬水月在手》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一部傳記電影,導演陳傳興此前曾策劃拍攝了在兩岸頗具影響力的文學紀錄片—
  • 詩詞之外的葉嘉瑩:用大半生時間走完返鄉之旅
    但很多人或許不了解,這位如今已96歲高齡的老人,用了大半生時間才走完自己的返鄉之旅。這,也是這部紀錄片要講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片方供圖亂世1924年7月,葉嘉瑩出生在北平察院胡同23號,緊鄰西長安街。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肯定都聽過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名字。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記者看到,像大部分紀錄片的遭遇那樣,在電影節搶手,在院線卻遭冷,豆瓣分高達8.2,但票房才150萬。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掬水月在手》通過葉嘉瑩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的源頭——詩的本質,也想回溯「詩如何作為人的生命的一種存在」。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先生自己創造的一個名詞。她的解釋是,「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這是我假想的一個名詞。
  • 南方周末:《掬水月在手》與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中,導演陳傳興在洛水邊安排了一場特別的招魂儀式。  一群當地的孩子念著《樂府詩集》《楚辭》《詩經》的篇名,在田野裡奔跑,影印出來的詞牌名被撕成碎條,隨風飄蕩。詩的碎片成為招魂幡。「他想去找一種文化的起源。」《掬水月在手》製片人、副導演沈禕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 中國藝術報: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  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裡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嶽麓書院時勉勵青年學子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為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貢獻聰明才智。昨天,全國首部大屏幕4K文學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分享交流會走進嶽麓書院。期間,對葉嘉瑩先生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相繼採訪了42位與葉嘉瑩先生的相熟人士。如今,葉嘉瑩已經96歲高齡,不能親臨現場,但在長沙特映會開始前,仍通過一段視頻與星城觀眾打招呼,「《掬水月在手》的片名很好。你捧起水來,裡面就有一個月亮的倒影,但那月亮並不是真的我。」葉嘉瑩先生一生堅守對古典詩詞的熱愛,用畢生精力向世界傳播中華古典詩詞文化。
  • 奧斯卡獎導演講述:我為馬拉度納拍紀錄片-虎嗅網
    卡帕迪爾導演說,如果沒有馬拉度納本人的參與和配合,這部紀錄片不可能誕生。天才果然都不按常理出牌。第二天,他們再次見面,這回還不錯,他們交流了一個半小時。導演嘗試問了一些相對好回答的問題,比如談他的家庭、母親、成長的環境等。只不過,馬拉度納能夠忍受的採訪時間,也只有一個半小時。他又不耐煩了,採訪就此結束。導演沒有放棄。
  • 詞學大家葉嘉瑩:她有「弱德之美」,也是現代女性
    桃李春風之時固然可喜,惆悵無可奈何的寂寞之心,訴諸於詩詞,便成就了葉嘉瑩一生的心路歷程。在陳傳興導演為詞學大家葉嘉瑩先生拍攝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位知識女性以堅韌應對生命的漂泊羈旅,以古典詩詞修復創傷的心靈,以頑強的意志守護離散的家園。
  • 古典詩詞「引渡人」葉嘉瑩 | 一輩子都在和古詩詞談戀愛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出生詩書之家,自幼熟習古詩詞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從小跟著家裡的長輩吟詩誦詞,以《論語》開蒙,與唐詩為伴,十多歲就開始寫詩填詞,對詩書的熱愛成為她成長歲月裡最大的快樂。「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因生於「荷月」,葉嘉瑩便得小名「小荷子」,讀書的時候對「荷」特別關注,常以荷的品格要求自己。
  • 上海電影節丨金爵獎官方入選紀錄片和動畫片全介紹
    《超齡小學生》、紀錄片名家陳傳興聚焦於文學大家葉嘉瑩的百年孤獨《掬水月在手》、紀錄片大師原一男的水俁病終極記錄《水俁曼荼羅》、菲律賓導演記錄父親身患阿爾茨海默症全過程的私人影像《遺忘的悲歌》。長期關注非洲教育、曾憑藉《上學路上》榮獲2014年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的法國紀錄片導演帕斯卡爾·普利松的最新作品,以輕鬆愉快的基調聚焦於長壽奶奶的上學情況與生活起居,輻射肯亞孩子受教育環境,讚頌老人鍥而不捨好學精神的同時,呼籲世界給予更多女生求學機會。掬水月在手(Like the Dyer's Hand,2019)
  • 「詩詞的女兒」葉嘉瑩:一世最耽工部句,歸來為看草堂春
    《掬水月在手》海報10月16日,由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紀錄片的主角是葉嘉瑩——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該紀錄片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主創團隊輾轉加拿大、美國和兩岸三地數十座城市,採訪了葉嘉瑩先生以及白先勇、席慕蓉、宇文所安等多位名家,歷時兩年製作完成,在如詩如歌的光影裡,將這位女先生與中國古典詩詞交織的一生娓娓道來。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120分鐘的紀錄片,一位女性的百年史。
  •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葉嘉瑩的10個關鍵詞
    於近日上映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或許承載這一使命,從《他們在島嶼寫作》出發的導演陳傳興,記錄下了葉嘉瑩在面對古詩詞這一「永恆的神奇」時的微笑與記憶。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海報當葉先生從大時代的大變故中穿梭而來走近我們,一生之中十個微小的片段被攫取,我們試圖揭示由詩詞相伴的一生中,她那些驚險卻微妙的回憶。
  • 詩·緣丨陳傳興:那一瞬間,葉嘉瑩先生好像又回到當年的「小荷子」
    在進入剪輯之前,著名導演、攝影家、作家陳傳興把自己關了整整五天。擺在他面前的是浩瀚的視頻素材,和近一百萬字的錄音文稿。為了拍攝這些東西,他和團隊花費了將近兩年時間。近日,隨著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好評如潮,陳傳興這個名字再度出現在大眾視野。
  • 葉嘉瑩用生命踐行了這個詞
    身為前朝遺民,朱彝尊不願參加科舉去為清廷效力,那個年代,讀書人不走科舉之路就沒有出路,所以他家裡非常窮困。朱彝尊十幾歲的時候,當地有個馮姓人家,有幾個女兒,沒有兒子,說要招贅,朱家就讓兒子到馮家做了倒插門女婿。朱彝尊娶大姐的時候,馮家最小的女兒大概十歲左右,因為他有學問,馮家便讓他教小女孩讀書。慢慢隨著小女孩長大,兩人彼此有了情意,卻礙於禮法不能在一起。女孩嫁了別人,婚姻不幸。
  • 最後的「女先生」葉嘉瑩: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詩裡來
    葉嘉瑩是誰? 葉嘉瑩生於1924年,北京一個書香世家。 父親幼承家學熟讀古籍,曾祖父是光緒年間進士。 她三四歲時開始背誦古詩,認識漢字,六歲便熟讀《論語》。 15歲寫下了「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發終極海報預告
    時光網訊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預售已全面開啟。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陳傳興導演也說道:「電影如同水中幻影,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是真也是假,透過詩詞追求最大自由。」出品人廖美立更是表達了自己的初衷:「希望藉由影像和電影風格讓新一代年輕人重回美好的文學世界,在文學逐漸消弱的年代裡,文學詩歌可以撫慰很多人的心靈。」製片人沈禕則說:「葉先生有一句話說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希望大家都能在電影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星雲和那份能量。」
  • 葉嘉瑩:執教70載,詩詞在心中溢滿芬芳
    看點:近日,著名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電影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
  •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在詩人、畫家席慕蓉記憶裡:「葉老師就說,如果你找到了葉赫水,那我跟你一起回家。」  在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描述中:「葉先生年歲高了以後,我們往往會覺得先生像一個神,但是在溫哥華,大家跟葉先生交往就像朋友一樣。」
  • 格力地產無界觀影沙龍|走進葉嘉瑩的詩境人生
    記錄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傳奇人生的電影《掬水月在手》於日前上映,影片交織了葉嘉瑩個人生命和千年中國古典詩詞,展現了她在詩詞長河中尋求存在的意義軌跡。影片上映後引發了熱議,也吸引了更多人對古典詩詞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