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地產無界觀影沙龍|走進葉嘉瑩的詩境人生

2020-12-23 中華網

記錄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傳奇人生的電影《掬水月在手》於日前上映,影片交織了葉嘉瑩個人生命和千年中國古典詩詞,展現了她在詩詞長河中尋求存在的意義軌跡。影片上映後引發了熱議,也吸引了更多人對古典詩詞的關注。

11月,《掬水月在手》聯合製片人、學術顧問、葉嘉瑩先生的助理、南開大學教授張靜做客格力地產無界書店,與觀眾們一起探討葉嘉瑩先生從文學到電影的詩境人生,通過葉先生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的源頭——詩的本質,也回溯了"詩如何作為人的生命的一種存在"。

引渡 知其不可而為之

與葉嘉瑩先生相伴十餘年,張靜說,有時候,茫茫人海中,人與人的相遇相知相交,好像都有一種莫名的不可思議的緣在牽引著。

作為葉先生身邊較為親近的人,亦師亦友亦親人,張靜在葉先生身邊深深體會到無論在現實中遇到了什麼苦惱或是肉體上經歷什麼樣的疼痛,其實都可以從精神上戰勝它。

《掬水月在手》的海報上有這樣一句話"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這句截取自葉先生在採訪時的話,在張靜看來,所謂的"弱德之美"本是用來解讀詞學問題,就是詞之為體,區別於詩這種文類,它自身的這一種美是什麼美。

葉先生認為,有人提出了神韻說、境界說,但是說得都很含混,因此她想找來可以清楚表達該問題的方式時,便想到了朱彝尊的《桂殿秋》。

"思往事,渡江幹,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詩人之所以可以恰如其分地表達就是因為他不需要像哲學家那樣明白,他只要有一種心心相印的得意忘言就行。

葉先生從吟詩背詩到開始寫詩、教詩,並成為同領域成就最高的研究者之一,中國古典詩歌貫穿、塑造了她的一生。

在古典詩詞領域,葉先生是無數人的"引渡人",反過來詩詞也在某種程度上,給了葉先生精神領域的懷抱和支撐。

詩詞陪伴她度過漫長、困頓的早期時光,也在歸於平常的生活中,淡淡地融入了她的呼吸和血液裡,因此,她也堅定地選擇詩詞來反哺我們的民族和文化。

"我相信無論是葉先生的詩詞,還是《掬水月在手》電影,都是我們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一顆顆蓮子,將來必定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必定會福澤後世。"

在張靜看來,葉先生一直在付出,不管未來是什麼樣的結局,她都願意去做,甚至是抱著一種"獨釣寒江雪"的態度在做,是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

"先生說,這樣活著才有意義。"

傳承 好將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

在格力地產無界書店的分享沙龍上,張靜以"好將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這句詩,描述她眼裡的葉先生。

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每一個個體的力量雖微不足道,但就如飛雪,剎那即逝,但它帶給世間的片刻清涼,卻好似人生的指路明燈。

葉先生有自己的初心,《掬水月在手》的導演陳傳興也不忘自己的初心。張靜在分享電影拍攝背後故事時說,為拍攝這部文學紀錄片,主創團隊去往了十幾個城市,採訪了四十多位葉先生的親友,後期製作歷時兩年。

"拍攝要求精益求精,陳導演對藝術有自己的執著追求,讓人敬佩。"張靜說,陳傳興用鏡頭語言將葉先生 90 多歲的光陰濃縮在片中,或許也是希望觀影者能通這部紀錄片,追尋和解讀出自己的初心。

"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張靜用古人的詩詞介紹了導演在創作的三年時間裡的藝術創作之路,葉先生90多年的生平經歷,都有著自己的寂寞心。

"朱弦一拂遺音在",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剪輯後所剩餘的片段,誰能夠真正地通過影片120分鐘的音像以及整個藝術的呈現,去了解到背面的導演的寂寞心。

在格力地產無界書店的分享會末尾,張靜感慨道,精神境界比較高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在高處俯瞰著人間,還有一種是來到了人間。來到人間的又分兩種,一種是他到了人間就被塵世的汙泥給墜下,再也飛不起來;但還有一種人可以飛起來,而且還可以帶著周圍的人一起飛。

"我想,最後這一種,應該就是先生的目標吧。"

格力地產"2020無界文學季"以"站在世界的入口"為主題,自11月至2021年1月,無界文化邀請知名作家、詩人、學者、音樂人赴會,與珠海的讀者開啟一段以文學之名的時光和思想漫遊。

格力地產無界文化將藝術公共教育與全民閱讀融合,秉承"藝術即生活、閱讀即日常"的理念和宗旨,提出"探索×思享×生活劇場"的核心方向。通過"無界文學季"系列活動,讓藝術與文化進入日常生活,與社會公眾產生互動,與城市對話,與生活相互交融、互相激發,讓藝文力浸潤每個人的精神世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格力地產無界電影展映|從《掬水月在手》中汲取滋養
    在我們生活的時代,電影已經成為一種語言,不僅故事被搬上銀幕,獨白、隱喻和詩都常作為電影的閃光點存在。文學和電影中有限的空間,給了我們與世界對話的場域和看穿世界的無限可能。自11月至2021年1月,格力地產無界文化重磅推出"無界文學季",以"站在世界的入口"為主題,邀請作家、學者、音樂人赴會,通過沙龍對談、創作分享、電影展映、詩歌吟唱、文學之夜等不同形式,打造一場面朝大海的藝文盛宴。11月15日,格力地產無界文化聯合海上影城舉辦《掬水月在手》文學電影展映,並邀請該片主創人員抵達無界進行沙龍分享。
  • 格力地產舉辦《掬水月在手》電影展映,播種文學電影微光
    來源:時刻頭條自11月至2021年1月,格力地產無界文化重磅推出"無界文學季",以"站在世界的入口"為主題,邀請作家、學者、音樂人赴會,通過沙龍對談、創作分享、電影展映、詩歌吟唱、文學之夜等不同形式,打造一場面朝大海的藝文盛宴。
  • 格力地產無界美術館:青年人的精神聚集地
    來源:時刻頭條格力地產無界美術館在設計之初,便希望能致力於扶植青年藝術家,給予青年設計師及藝術家以自我展示及發聲的平臺,契合「藝術無界、視野無界、空間無界」海納百川的包容態度。2018年1月,無界美術館首展以「五感覺醒」為主題,選展作品以「扶植青年藝術家」為初衷,匯集了30多位來自國內外前沿和新銳設計師的作品,囊括了家具、產品、首飾、器皿、雕塑裝置及媒體六個板塊。自開館以來,格力地產無界美術館已舉辦13場大型裝置藝術展覽,其中1/3展覽以青年藝術家為主角。
  • 格力地產:打造一個越來越多青年人的「精神歸屬地」
    來源:時刻頭條格力地產無界美術館所在的唐家灣,正是珠海青年的聚集地。270度全海景閱讀空間,10萬餘冊藏書的無界書店,曲線、圓弧式純白空間,各式藝術展覽的無界美術館……位於珠海情侶北路的格力海岸無界文化,已然成為珠海不少青年的"精神歸屬地"。
  • 感受新生力量的熱情與蓬勃 格力地產無界新展啟幕
    來源:時刻頭條收錄於話題   12月5日,由格力地產無界美術館主辦,倫敦中國設計中心、多米藝術設計聯合承辦的"新視野·國際新銳設計師作品展Ⅱ"於無界美術館正式啟幕。無界展覽新視野·國際新銳設計師作品展Ⅱ時 間2020年12月5日-2021年1月25日10:00-17:30 (周一閉館)
  • 「後浪奔湧」 格力地產為青年藝術家追夢發力
    作為城市運營者,格力地產強調文化藝術、公共理念等精神生活建設,以兩大實體經營品牌無界書店、無界美術館為載體,嘗試通過藝術展覽、主題沙龍、社區青年社群等方式,為青年群體搭建展示平臺,也為他們在這個奮鬥的城市裡,創造一方"精神歸屬地"。
  • 新視野·國際新銳設計師作品展Ⅱ開幕,格力地產展現造夢新力量
    "新視野·NewHorizons"是一個展示和評選近年來畢業於海內外設計藝術院校的優秀華人設計師、藝術家的項目,由格力地產無界美術館主辦,倫敦中國設計中心、多米藝術設計聯合承辦,涵蓋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英國創意藝術大學、倫敦藝術大學、諾丁漢特倫特大學、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等多所國際知名藝術院校學生作品。
  • 魯君四談無界書店:走進藝文空間 然後留下來
    第六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即將到來,珠海無界書店將作為本次國內本土100家書店之一,參與獎項提名及評選,並且作為文學獎四個活動城市的參與者,通過沙龍等活動形式,關注文學、戲劇、傳媒等領域的最前沿的變化,重塑公共空間和知識共同體,與世界的演進和社會變遷互為映照,在每一次巨變中竭力捕捉新的時代精神。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2020-10-24 2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藝術報: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  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裡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
  • 後疫情時代,格力地產熱銷樣本有哪些核心競爭力?
    格力海岸擁有全方位便捷生活配套,包括6萬平米COAST?PARK濱海藝文商業:海上影城、樂購超市、肯德基、星巴克、靜雲公館……衣食住行一應俱全。在配套之中,除了滿足基本的需求,生活「靈魂」的配置也不能缺少。格力海岸配套無界書店與美術館,通過沙龍、展覽、健康活動等,與業主的精神生活形成緊密互動。
  • 以海為伴,格力地產如何以景共情
    格力地產除卻「本職」,更注重精耕細作,將人文與自然、傳統與現代融為一爐,彰顯美好生活溫度,實現和諧共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生態建設是珠海近年來推進城市建設的重頭文章。圍繞這一城市戰略,格力地產在設計時注重生態優先、綠色優先,精心打造了一批秉承「建築追隨自然」理念的城市人居標杆工程,為珠海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提供了現實樣本。
  • 詩為何存在?為什麼要有詩人?觀《掬水月在手》,領悟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講述了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目前正在影院熱映,同名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也於近日出版,對電影起到了補充的作用。陳傳興的「詩詞三部曲」,《如霧起時》拍的是鄭愁予,著重「詩與歷史」;《化城再來人》拍周夢蝶,探討「詩與信仰」。到了拍攝葉嘉瑩的這部《掬水月在手》,陳傳興給出的定義是「詩與存在」。
  • 記錄葉嘉瑩近百年的詩詞人生,其實《掬水月在手》並不高冷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肯定都聽過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名字。16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記者看到,像大部分紀錄片的遭遇那樣,在電影節搶手,在院線卻遭冷,豆瓣分高達8.2,但票房才150萬。
  •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2020-12-16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南方周末:《掬水月在手》與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2003年,葉嘉瑩的祖宅四合院被拆除。  陳傳興以這座老四合院的建築結構作為紀錄片的線索。《掬水月在手》其中五章節以四合院的建築術語來命名,在「登堂入奧」之間,葉嘉瑩的詩詞人生娓娓道來。  葉嘉瑩在察院胡同有過一段無比快樂的時光,但她後來的人生卻漂泊、動蕩。  「詩是她生命的一種存在。這種所謂哲學的語言,對一般人來講可能太過抽象、生冷。
  • 詩·緣丨陳傳興:那一瞬間,葉嘉瑩先生好像又回到當年的「小荷子」
    △活動現場 11月12日,「詩·緣丨致敬大師 《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暨詩詞分享會」啟動儀式在淮安舉行,該活動由中國電影資料館、
  • 最後的「女先生」葉嘉瑩: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詩裡來
    葉嘉瑩是誰?三秋一覺莊生夢,滿地新霜月乍寒」這樣的絕妙詩句,也是她人生的第一首詩。 17年時考入大學,跟隨老師顧隨學習,寫出不少佳句,同為詩詞學者的顧隨常誇讚她: 作詩是詩,填詞是詞,譜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當善自護持。
  • 慰問特校教師,成立專項基金,格力地產十年特殊公益再啟新程
    9月9日,格力地產攜手旗下海控公益基金會及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為珠海市特殊教育學校的200餘名教職工送去了節日慰問。珠海市教育局工委委員李晨芳等相關部門領導,格力地產董事長、海控公益基金會名譽會長魯君駟出席活動,為珠海特校先進教師、班主任、教職工等進行頒獎,並為特校師生送上節日禮物。
  • 《掬水月在手》: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
    原標題: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掬水月在手》是一部珍貴、罕見的文學紀錄片,由陳傳興執導,講述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於10月16日上映,並於11月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