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華德·奈莫洛夫 | 詩歌、繪畫、兼及對音樂的一點思考

2021-01-13 雲藝術中心


比利時畫家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內·馬格麗特畫作

《The Voice Of Space》,也就是《聲音的空間》











 詩歌 繪畫 兼及對音樂的一點思考 

文|霍華德·奈莫洛夫    馬永波譯


馬格利特畫作




在詩歌與繪畫之間存在著某種關聯,也許「形象」和「語言」這兩個詞語將幫助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兩者之間的聯繫上,也同樣讓我們注意到兩者的區別。


畫家創造形象,詩人也創造形象。對於一片風景而言,調色板的作用就像是一種消極類型的語法。從可能性的範圍中排除了某些色彩。同樣,它也是一種積極類型的語法,指明了從大地到河流森林天空的漸進可能性。



馬格麗特畫作




詩人和畫家都想抵達語言背後的寂靜,那種語言之內的寂靜。畫家和詩人都想要他們的作品不僅在陽光中閃耀,而且也在陽光內部閃耀。甚至也許從陽光內部閃耀要超過在陽光中閃耀。因為他們的許多作品始終都不是把在陽光中為人看見作為目標的。他們的目標是洞穴、墳墓、死者中發揮魔力,並且也許是對陽光的替代物。當然,詩歌不是談論它們所涉及的繪畫,詩歌談論的是繪畫的寂靜。如果詩人足夠幸運,他將直接說出繪畫的寂靜。詩歌所能說出的不過如此。詩歌中的觀點不重要,重要的是詩歌本身。

馬格利特畫作《愉快的贈禮》




畫家的語言,當然擁有最古老的書寫語言的光榮,礦物、植物、體液,甚至血液,在幾千年前就已全部放棄了它們的本質,讓位給知覺符號的再現。這些知覺符號建築在恐懼、欲望、憤怒、夢想之上,還有一種裝飾性的幾何距離,以及某種冷酷。



馬格利特畫作





也許字母表中的一切可以在自然中看見。O是洞穴,W或M是遠處的飛鳥,Y是樹枝等等。但那是不相關的,真正重要的是任何字母都不能存在。只要這些符號兒被看成僅僅屬於自然,他們必須擺脫自然,以便你可以寫下C而不想到海岸線的彎曲。寫下S而不想到蛇,寫下任何字母不想到別的。除了把它當做字母本身,某種前所未見的東西「表面上無意義」,在它巨大的組合範圍內卻能夠「有意義」的東西。在書寫和繪畫這兩種語言中,大地的形式和本質上升起來,並獲得了一種心理和精神的品質。在這兩者存在之前的人看來,具有一種驚人的與世界脫離的力量。

馬格利特畫作




書寫和繪畫能夠相遇,儘管誰也不知道這種相遇會產生什麼。也許它的產物是全然無形的。這是我從音樂或者是有關音樂的思想中得到的一個模糊的暗示:「我問自己,如果沒有語言的發明,沒有詞語,沒有對思想的分析。音樂是不是精神之間交流手段的唯一例證。它就像一個在虛無中終結的可能。」--普魯斯特「不僅僅有能夠愉悅耳朵的起伏的聲音模式組成,而且也由還未編碼的心理的象形文字組成。」對我所提及的這個最為模糊的暗示,至少在現在我無法繼續探討下去,因為這個象形文字和編碼有它自身的魅力。藝術在它們的流行通俗一面之外,始終與神秘有著深刻的關聯。這是只有內行才懂得,這秘密本身就是神聖的。



馬格麗特畫作《單詞的使用》




讓藝術走進生活·讓生活充滿藝術




更多藝術資訊

敬請關注雲藝術中心微信公眾平臺


相關焦點

  • 萊辛論繪畫詩歌雕塑《拉奧孔》
    下面就我個人閱讀心得分享一點自己學到的皮毛。閱讀《拉奧孔》遠比我之前想像的要有趣味性。進一步讓我認識到該如何分別來欣賞繪畫、詩歌與雕塑。美是繪畫的最高表現藝術。繪畫有屬於它自己的物質畫面。詩歌不同於繪畫,雖然詩歌也有它自己的畫面。詩歌的畫面和音樂有相似之處,它更多的傾向於韻律。和音樂也不盡相同,詩歌是有意象的畫面。詩歌可以按時間順序一一展示不同的動作即情節。
  • 音樂藝術:淺析音樂與詩歌的結合藝術
    拉威爾用一種經典的傳統音樂形式和 20 世紀新的創作技法以及諸多創新的鋼琴技巧用獨特的音樂語言表現了詩歌中的詩意和畫面以及人物特點,描繪出了湖中女妖,絞刑架上的屍體和午夜的幻影,將貝爾特朗的詩歌表現得栩栩如生。
  • 37.5青年論壇 | 第七講:在詩歌與繪畫之間——論顧城與海子
    37.5 現當代藝術理論青年論壇第七講 在詩歌與繪畫之間——論顧城與海子 主講人:陳昶 主持人:毛秋月2020年12月19日/周六/15:00—17:00地點: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4F多功能會議廳講座現場預約二維碼(僅限20位觀眾名額)直播觀看入口掃二維碼即可進入直播間講座簡介把顧城與海子放在一起來談他們的詩歌與繪畫
  • X美術館館藏展開幕,15位藝術家詠唱「瞬息時代的詩歌」
    12月5日,X美術館的兩大新展「館藏:瞬息時代的詩歌」「伊西·伍德: 無傷大雅」舉行媒體預覽,並在12月6日同步面向公眾開放。「館藏:瞬息時代的詩歌」匯集了X美術館館藏中15位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多件為在大型國際雙年展結束後的首次展出。
  • 圖像裡的音樂符號——論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中音樂符號的視覺性...
    ,猶如奇麗的織錦上的絲線般相互纏繞」〔1〕,從而形成繪畫與音樂彼此間一種真實或想像的對話關係。另一方面,從共時性的維度來看,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在意識形態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轉變,他們不再把宗教信仰和聖經文本視為唯一的精神旨歸,各種藝術形式紛紛從表現宗教題材轉向社會世俗生活的現實場景的描繪,但是又由於宗教熱情高漲,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並非完全脫離傳統的宗教信仰和神學範疇,不論是在繪畫、雕塑,還是詩歌、音樂等藝術創作領域,宗教性的主題依然成為眾多藝術家偏愛的題材之一。
  • 「音樂+詩歌」詠唱奮鬥者之美
    近日,由中宣部等多部門共同主辦的《奮進新時代 禮讚奮鬥者》音樂詩歌詠唱會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引發熱議。詩歌詠唱會以詩歌的文學魅力和音樂的藝術張力,深入宣揚「最美奮鬥者」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熱情謳歌共和國的建設者、新時代的奮鬥者,表達對「最美奮鬥者」的禮讚。詩歌詠唱會場面宏大,形式新穎,感動了無數觀眾。
  • 既然有一種沉淪的音樂,就得有一種沉淪的繪畫
    我們很難定義他所寫的究竟是小說、詩歌、散文還是哲學片段,但基尼亞爾的文字確實存在於既定的概念之外。如同他在一本小書《音樂課》中所寫下的,「我更留心困境、不詳的圖像、短路,而不是業已形成的思想、由既定系統支撐的思想。」帕斯卡·基尼亞爾的名字對大多數中國讀者來說比較陌生,但是在法國,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了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史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 換一種方式理解葉芝詩歌,凝結一首詩依賴多少理性思考?
    海倫·文德勒被稱為當代極為優秀、敏銳的詩歌評論家之一,文德勒專注於詩人和詩歌作品的細讀,試圖強調詩歌中思考的重要性。今晚的夜讀摘選自文德勒《詩人的思考:蒲柏、惠特曼、狄金森、葉芝》一書中關於詩人葉芝的解讀篇章。以葉芝在進行詩歌創作時的思考方式進入詩歌文本,探察意象在其詩歌中的體現,以一種理性的思考打破了人們對詩人葉芝的普遍印象。
  • 色彩與音樂的交響曲:保羅·克利繪畫中的秋天
    保羅·克利,秋天的信使,1922年,耶魯大學藝術館,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美國。 秋天的聲音 克利自幼受到音樂的薰陶,他的父親是一位音樂家,克利本人也受過音樂方面的訓練。他對聲音與和聲的興趣在畫作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 詩歌、音樂、舞蹈融合的書法藝術
    2020名家新作系列·劉永強 詩歌、音樂、舞蹈融合的書法藝術 ——劉永強書法作品淺評  旁邊附有作者的文章《學習永遠在路上》,其中說了一段書法與音樂的關係的話「音樂和書法雖然說一個是聽覺藝術,一個是視覺藝術,是兩種不同的藝術範疇,但是他們都從節奏、平衡、變化、和諧等方面,形成了美……」    作者在文中其實已談到一種書體,名為「音樂書法」。我們確也從其書作中看到了筆墨的跳躍如音符,線條的組合時或繁弦促節,時或舒緩從容,節奏一如樂句。
  • 好運不會眷顧傻瓜——信仰,詩歌,我的大學
    洞外的野獸嚎叫得太犀利,膽小的怕它們闖進來,膽大的便學著吼叫,想要嚇退外頭那些或是獵物或是獵人的東西,邊走邊叫,叫出了滋味,於是——音樂誕生了。一些體弱者走的蹦的累了,就倚靠著巖壁歇息,看著「同洞人」興高採烈,有些無趣,就隨手撿起一塊石頭,在壁上亂劃,轉頭看見火堆上的晚餐,就無意識地劃了出來,於是——繪畫誕生了。
  • 詩歌音樂相融合,「戀戀西塘」詩歌頌善音樂會美不勝收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11月16日晚,2020第四屆中國嘉善·善文化節「戀戀西塘」詩歌頌善音樂會,在浙江省嘉善縣西塘鎮市民廣場拉開帷幕。據悉,中國嘉善·善文化節「戀戀西塘」詩歌頌善音樂會已舉辦四屆,歷屆音樂會通過前期組織「戀戀西塘」詩歌徵集大賽向全球詩人徵稿,再將優秀詩歌作品進行藝術化創作改編,用歌曲、舞蹈、民樂、朗誦等藝術形式呈現舞臺,經過多年運作,已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一張文化「金名片」。與往年相比,今年詩歌大賽徵集到的詩歌數量更多,質量也更高。
  • 瑪麗·奧利弗:詩歌寫作怎樣學?
    我不理解的是,為什麼關於詩歌創作的教學方式與音樂或視覺藝術領域完全不同,在後者那裡,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受到普遍認可。例如,在一節繪畫課上,每個學生可能被要求去畫一個人體模特,或者一束鮮花,或者三個土豆。教師可以檢查並討論每個學生的作品。學生們都清楚,其宗旨不是為了完成一次真正的創作,而是完成首先必須進行的——練習。
  • 在音樂和繪畫中放鬆身心釋放壓力
    本報訊(光明新聞記者 黃國煥 通訊員 範佳娜)12月5日,光明區衛健局在光明科學城展示館多功能大廳舉辦曼陀羅繪畫減壓培訓課程,為光明科學城「兩新」書記「領航計劃」學員講授減壓技能,讓他們在美妙的音樂和繪畫中放鬆身心,釋放壓力情緒,進而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工作與生活。
  • 愛與扶持音樂(詩歌):主在我旁
    信主之後,創作過幾個中篇福音舞臺(音樂)劇,邀請有恩賜的弟兄姊妹參與角色,並在本地教會進行獻演。從文字轉化為舞臺演出,這個過程,說著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非常複雜!不僅作為發起人的我很勞累,參與演出的弟兄更加勞累!大家白天需要上班,晚上排練卻基本上沒有弟兄姊妹會缺席。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整理詩歌和音樂
    在等級制的社會裡,音樂的演奏也反映貴賤等級的秩序,在當時被認為有嚴重的政治意義在內。 受了孔子教育的子遊,當他在武城當地方官的時候,就實行了孔子把音樂作為政治建設的組成部分的理想。孔子遊歷到武城,聽見琴聲和歌聲,就笑了,說:「宰只雞罷咧,使出宰牛的力氣來了!」子遊答道:「這是我實行老師的主張呵。」孔子望著跟從的弟子說:「對呀,偃(子遊姓言名偃)說的對。我剛才是和他開玩笑呢。」
  • 詩歌的三美(考研筆記130)
    詩歌的三美(考研筆記130)學生李清文 編輯聞一多格律詩理論的理論的核心內容是講究詩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二、考題與參考答題要點:名詞解釋:詩歌的三美、新格律詩派1、聞一多作為前期新月派的主將之一和格律詩理論的奠基者,他的詩歌理論對新月派詩人有著很大的影響。
  • 【原創詩歌】宋別/ 媽媽連誇乖(外四首)
    認識了解古樹,古堡,古村,探覓人間流傳古經與傳說,感悟溝壑縱橫交錯之故鄉幽深靈性,走進大自然,走進大美武山,走進心靈的振憾和呼喚,識了渭河,觀了大橋,賞了奇石,更了解了家鄉之水一簾洞古韻,溫泉神奇湯韻,層層梯田之油菜花韻雄姿,更有一大批書法繪畫攝影大師呈現,武山文藝之詩歌散文小說更是百花齊放。讓麥灣的情愫瑣住記憶,讓大地嬌豔隨《麥灣瑣憶》留下亮麗。
  • 沒有了油畫雕塑音樂詩歌,時尚還是時尚嗎?
    Erik有著獨樹一幟的藝術攝影風格,擅長利用大膽豔麗的色彩和光影構圖,拍出的照片仿佛油畫和詩歌一般,有種古典浪漫的唯美。 那時候Erik就喜歡和父母逛美術館和博物館感受藝術氛圍,他攝影的創作風格更是深受法國印象派繪畫影響,他還會從詩歌和神話傳說中汲取靈感。
  • 藝術美學:聆聽繪畫,描繪音樂!將色彩與音樂等同起來的畫家
    康定斯基出生於莫斯科,早年學習了鋼琴和大提琴,這對於他後來嘗試將音樂展現在畫布有絕對的影響。他在近三十歲時,受到莫奈﹝Claude Monet﹞的啟發,毅然決定從當法律教師的工作改當畫家。二十世紀初,康定斯基到慕尼黑學習印象派繪畫,和當時新興的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