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的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上,中國油畫家張焰的作品《神舞》以逾三百萬美元的高價賣出。該幅油畫是張焰1995年於西藏拉薩繪畫的,描繪祖孫三代四人來到金剛舞法會的場景。
那麼畫中觸及的「神舞」其實又是什麼呢?更正式的名稱是「剛舞」,是藏傳佛教舞蹈的一種,也是西藏地區的一種寺廟舞蹈。「剛舞」的藏文音譯是「多吉嘎羌姆」,「多吉」即是剛之意,有些學者考察泛釋羌姆一詞為「跳舞」或「消滅」,因此「多吉嘎羌姆」即有剛的舞蹈之意,簡稱剛舞。剛舞是一種法舞,它運用各種舞蹈的表演形式將佛教教義傳達,使民眾在觀賞剛舞時能在無形中獲得善的頭、宗教教義及文化認知。這種舞蹈通常是藏廟於某些佛教節慶才演出,一般百姓並不容易目睹。逾千年下來,神舞除了宗教和歷史的意義外,同樣具備藝術價值,其目的在於給予觀眾「邪不能勝正」的道德教誨,同時祈求今生的福樂和來世的轉生。
金剛舞的歷史據說可追溯至公元八世紀的蓮花生大士;至於其起源則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其中一個說法指當時蓮花生大士、多位大師和翻譯大家完成了將所有佛教典籍譯成藏文的工作,因而在桑耶寺歡欣起舞。不過,另一個說法則指,當時吐蕃法王赤松德贊召喚蓮花生大士到西藏,請他驅趕阻礙桑耶寺建成的邪魔。於是蓮花生大士以舞蹈儀式鎮伏邪魔,經過歲月變遷,這種舞蹈就演變成金剛舞。
時至今日,佛寺表演的金剛舞動作全經過仔細的編排,內容複雜,由一名舞蹈大師帶領一群僧侶演出。他們會穿上有鮮豔圖案的服裝,並具戴上面具;寺內其他僧侶則會穿上舉行儀式的佛袍,在寺內誦唱配合金剛舞的歌曲。彈奏的樂器則有嗩吶、長號、莽筒、鼓鈸等。
表演時氣氛莊嚴肅穆,具有威懾力。各位喇嘛頭戴各種神、獸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不同次序出場。他們列隊環繞寺院表演場地,揚手提足旋轉前進,以此作為整場金剛舞的序幕。
表演的時間由兩天至十五天不等。在金剛舞進入高潮時,總會有以人作奉獻的一幕,到時預先製造好的人像就會給撕成碎片,向四個角落拋去。這代表消滅了淨化了人類的心靈,去除貪、嗔、痴。
有學者指出,金剛舞是擬獸面具舞和鼓舞匯集而成,形成僧侶專有的大型系列宗教舞蹈,具有特定內容和規範的藝術形式。
面具同樣經過精心設計,代表源自西藏神話和歷史的眾多角色。面具以布和紙為材料,由一流的工藝師傅完全按照典籍中註明的尺寸製作。時代久遠、保存良好的面具更往往被人視為具有神奇而超凡的力量,本身已會受到信眾參拜──特別是在佛教節慶和特別的日子。
經過逾千年的流傳,目前剛舞不單成為大量藏傳佛教徒渴望觀看到的儀式,更成為旅遊節目,吸引到不少遊客。不丹更由皇家表演藝術學院來負責推廣和保育剛舞的文化。當然,各地的剛舞也已經演變出不同的內容和特色。目前,這項大型節慶已吸引到世界各地的人前來觀光。節慶的其中一項主要儀式正是金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