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通過聽講課和資料的介紹,了解到在湖南桃源縣有歷史上遷移過去居住的維吾爾族。但了解不細緻。實地考察後,還是有些想不到和震驚,同時,也有敬佩和自豪!
想不到,這裡的維吾爾族是從古高昌國遷移至此並對祖國統一做出重大貢獻的。根子上是我們吐魯番高昌區的人。
據大量史料記載:湖南維吾爾族的祖籍不在桃源,亦不在湘楚之地,而是元朝時期在我國西域高昌王國的統地,即現在新疆的吐魯番、哈密,屬高昌王國的一個望族。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統帥下的一支軍隊將領哈勒,曾任高昌王國兵馬大都督,而後率軍攻滅西夏,進入了現在的甘肅、寧夏一帶,他的後裔也因此一直在元朝為官。
公元14世紀中葉,元滅明興。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平定南方叛亂,鞏固其統治地位,起用了哈勒的後裔、時任燕京總兵的哈勒·八十為大都督,率眾將南徵,進入湘楚之地。因哈勒·八十「翦除敵對勢力有功」,被明太祖朱元璋晉封為「鎮南定國將軍」,加封「太子太保」銜;賜其姓「翦」,更其名「八十」為「八士」。命其鎮守湖、廣、雲、貴一帶,翦八士駐兵桃源楓樹,設立大本營,稱為「哈旗營」。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八士因平定南方終於疆場,其子拜著繼其父職,先後出徵湖、廣、雲、貴等地,屢建奇功,不幸死於雲南戰場,與父敕葬在常德東關外黃龍崗(後遷桃源楓樹翦家崗)。
朱洪武念哈勒父子平定叛亂有功,降詔在湖南桃源楓樹翦旗營(今桃源縣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回維村)敕建的「忠勇坊」、「薦德樓」、「鎮南堂」、「講經殿」均於永樂元年完工。朱元璋御筆親賜「威震南方」金匾懸掛鎮南堂以示嘉獎和紀念。從此其後裔所率領的軍隊都在常德、桃源一帶落籍定居,或力田為農,或服賈為商,或讀書為仕,或披甲為戎,至今已繁衍到26代,8000多人。
《桃源縣誌》記載:「縣東20裡,有楓樹,夏綠秋紅,景色宜人。」公社因此得名。1983年撤社,建楓樹鄉,1986年10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楓樹鄉,成立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全鄉現轄23個村,30411人,其中維吾爾族7688人,回族2316人,是除新疆外最大的維吾爾族群聚地,素有「維吾爾族第二故鄉」之稱。
翦伯贊(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縣維吾爾族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
翦伯贊是馬列主義新史學「五名家」(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之一。他治學嚴謹,著作宏富,為史學界所推崇和頌揚,主要著作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第一、二卷)《中國史論集》《歷史問題論叢》等,並主編了《中國史綱要》。
關於翦姓和元明時期維吾爾族對祖國統一所做的重大貢獻,毛澤東與賽福鼎還有專門的一次談話。
1950年夏賽福鼎來北京參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議,閉幕那天,毛澤東一直把他帶到自己的家裡。在談到新疆問題、維吾爾族為國家的統一作出過重大貢獻時,毛澤東說:「你知道翦伯贊嗎?他是北大的教授,是你們維吾爾人。他的家在湖南桃源縣,但祖籍是新疆。」「什麼時候遷居湖南的?」「明朝初年。」「他的名字好像很特別。」賽福鼎說。「是的,他的名字不像一般維吾爾族那樣本名加父名,他是有姓的。『翦』就是姓,這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的。」接著,毛澤東講了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他說:「明朝初年,湖南常德和湘西一帶土司發生叛亂,新疆維吾爾有一位勇武善戰的將軍,叫哈八十,朱元璋就命他率領一支由維族和回族組成的軍隊前去平叛。這支軍隊不僅平息了常德、湘西的叛亂,而且平息了貴州、雲南等地的叛亂,為明朝南方的安定立了大功。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封哈八十為『鎮南定國將軍』,賜姓『翦』,意為『翦除禍患有功』,又在常德賜封土地,哈八十的後代就在這塊御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下來了,翦伯贊就是那位哈將軍的後裔。」
講起這些歷史,桃源縣伊協常委翦象福非常自豪並如數家珍。他說:"我們的祖先到這裡是為了維護祖國統一到這裡的,我們後輩感到無尚光榮!我們要繼承發揚先輩精神,加強各民族團結,要繼續為祖國統一做貢獻!"老人為尋根,2010年專門去了趟吐魯番,到訪葡萄溝、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同時專門走訪了二堡、三堡的維吾爾族家庭。
他說,我們這裡許多人去了吐魯番高昌區後,都帶回一包故鄉的沙土做為永久的紀念。
歡迎關注 吐魯番旅遊一站式服務
投稿郵箱: tlfchl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