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時期的匈族(匈奴)西遷

2021-02-13 方漢文學術

      

匈奴

       匈奴,最早在中國北方活動的遊牧民族,自古以來,從阿爾泰山到伏爾加河大草原上,是古代遊牧民族起伏的大舞臺,無數的部族在這裡繁殖生息,在激烈的戰爭中,不斷形成新的民族,又不斷重新組合,形成越來越大的民族集團。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匈奴應當是在公元前3世紀前所形成的大民族之一。所活動的區域包括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些重要遺址,也是青銅器最早使用的地區之一。所以有人推測匈奴起源極早,至少在3000年前就在這一地區活動,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有記載的是《史記·匈奴列傳》,其中說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葷粥,居於北蠻。」

筆者認為,其中最為值得注意的是就是所謂「葷粥」,這一民族很可能就是以後的匈奴名稱的來源。各種典籍中屢次提到葷粥,可以證明兩點:其一,這個民族與漢族關係密切,他們居住地離古代中國文明起源地黃河流域不會太遠,他們基本上就在中國西北邊界。《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諑鹿之阿」。可見其地甚至會深入中原。其二,在眾多古代民族中,這是一個比較強盛的民族,其力量足以與中原民族進行較量。

關於葷粥族即是匈奴,前人早已經有過類似說法,樂產《括地譜》中說過:

 

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徒,中國謂之匈奴。

 

        這種說法是中國歷史上常見的,一是把異族說成是黃帝子孫,以證明同種同宗。而且把一個民族說成是一個人,也是世界古代史上常見現象,如「以色列」是一個民族,同時歷史上有同名的一個人,《聖經》中說過,神賜雅各名為以色列。大約是以色列人的先祖中有人名曰以色列,遂以人名為族名。以此類推,獯鬻是族名,可能來自於人名,並非不可思議,這恰恰是古人思維的習慣。其二,獯鬻妻其父之眾妾,這其實是一種值得重視的歷史現象,父亡妻後母,這可以說是古代遊牧民族所特有的一種風俗,其中含有一定的母系社會因素。在漁獵生產時代,牲畜的馴化與養殖最初可能是這樣發生的,剩餘的獵物如野牛野羊會被圈起來,以待下次食用。經過長期的馴養,這些牲畜失去野性,成為家畜。而這種養殖活動可能最初是由婦女所進行,婦女的地位在這時會相當高,成為財產的主人。如果失去丈夫,女主人可能同有關親屬結婚,以保證家畜與財產的所有權,「隨畜移徒」這是肯定的。

另有呂思勉先生也已經指出:

   

呂思勉

此族在古代,蓋與漢族雜居大河流域,其名稱:或曰獫狁,或曰獯鬻,或曰匈奴,皆一音之異譯。1

 

       筆者認為,以上看法仍嫌未能確切說明,進一步研究的餘地仍然很大。

首先是關於匈奴的起源,匈奴在北方的存在為時既久,古代文獻沒有記載,顯然是受到文字等原因的限制。可以推斷在殷商時代就有匈奴在北方活動,而且是重要的勢力,那麼在甲骨文中應當有相應記載。甲骨文中有一個古代民族長期與中原對峙,這就是亞兇(甲骨文中的兇字下應加十字──筆者注)。

甲骨文與金文中,亞兇是一個民族是可以確認的:

已末卜,兇子,  亡疾。(《殷虛書契後編》,二卷,羅振玉編, 下,29,4)

貞,使人於兇,(《龜甲獸骨文字》,二卷,林泰輔編,1,26,18)

戊寅口口於兇鹿,(《鐵雲藏龜》,劉鶚編 ,42,1)

丁卯……獸正……兇,集口百六十。(《殷虛書契後編》,羅振玉編,下,1,4)

……

  《鐵雲藏龜》中的「兇鹿」就是的「獯鬻」,在甲骨文,這兩個字以象形表意的手段來書寫,前者形似弓箭,後者象一個頭戴鹿角裝飾物的獵人,估計是最早看到的匈奴遊牧與射獵者的形象。簡略地說,亞兇,就是獫允,也就是嚴允,這是匈奴的一個重要氏族。匈奴是一個大的民族,其中分為不同的小部族。如同哥特人同稱為哥特,但又可以劃分為東哥特人與西哥特人一樣。匈奴的部族統稱為「匈」,也就是「葷粥」,即是以後跨越民族關進入歐洲的Hun人,Hun與葷、匈都是一音之轉,甚至於「匈(Hun)」,也是同一大民族的稱謂。同樣,他們也曾分為南匈奴與北匈奴。從最早的匈奴部族來看,亞兇即嚴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長期與中原民族進行鬥爭。卜辭中有大量徵伐文字是關於他們的,其與土方等少數民族一起,被看作敵人。另外,他們是一個狩獵民族,所使用的主要是弓矢,這一特點在文字中也得到了表現,匈奴的「匈」字就是由弓箭形狀的變化而來。

卜辭中有一條:

於王曰匈兇方矢(《殷虛書契後編》,羅振玉編,下,17,4)

郭沫若解釋說:

 

郭沫若

兇方與殷亦有和好之時,其國當長於為矢,故殷人求之也。兇方乃嚴狁之一族。《考工記》云:「胡無弓車,胡之無弓車者,非無弓車也。夫人而能為弓車也。」胡即嚴狁之異稱。1

 

   這些說法都是非常正確的。胡,即葷,也就是匈,即兇,胡人起初主要指匈奴,以後成了北方異族的統稱。土方與亞兇居地位置,據郭沫若猜測應在北方,土方在山西北部,而亞兇在河套地區,距殷地有10日以上的路程,按每日80裡的行程計,大約有千裡之遙。從方位與距離看,應是匈奴無疑。

       從文獻中還可以看出,匈奴的「奴」字也應當有其出處,中國異族雖多,但以民族而稱其為奴者並不多見。所以可見亞兇即匈奴民族可能在某一時期曾經被殷商所徵服,成為殷商的臣僕,也就是奴隸。《尚書》微子篇雲「今殷其淪喪,我罔為臣僕」,為臣僕就是成為奴隸。而奴役蠻族,或是以其為軍隊,是歷來文明民族的重要殖民方式。羅馬帝國就長期使用蠻族為軍隊服役,以至於最後軍隊蠻族化,這也是羅馬帝國軍隊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代印度曾經大量使用突厥人為軍隊,甚至作戰雙方都是突厥人,就是明顯的例子。由於匈奴曾經被奴役,所以漢人一直稱其為匈奴。我們這只是一種推測,由於歷史久遠,疏於文字記載,可能有於待於將來的歷史發現了,或許有一日會有證據說明這一段重要的歷史的。

馬踏匈奴

      其二,甲骨文中,亞兇族的兇字是一個象形字,關於這個字是什麼,我的看法是,兇就是弓箭的象形字。匈奴族從來以畜牧狩獵為生,戰爭中則騎馬與使用弓箭,這是其不同於中原民族的特徵,而對於農耕民族而言,以弓箭作為匈奴的代表是十分合理的。這個字寫法其實比較多,有異體字,有的字中還有明顯的帶有犄角的羊頭,證明其與獵取野羊之類動物的關係。但大多則直接弓箭形狀相同。漢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名曰馬踏匈奴,被踏在馬前蹄下的胡人手持弓箭,頗具代表性,可以說明對於中原民族來說,匈奴這個民族是以弓箭為其標誌的。語言文字是一種符號,尤其是甲骨文則是以象形與表意為手段的符號體系,為了表示匈奴這個民族,必然會以弓箭為符號構成,這是順理成章的。

    這樣,我們完全可以確認,亞兇就是匈奴,也就是以後從中國北部消失,而在歐洲出現的Hun族。他們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稱號,並且成了歐洲最具威脅力的遊牧民族。

關於匈奴的走向,學者們也有不同意見,《劍橋中國秦漢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的作者之一餘英時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看法主要有兩點:

第一,   匈奴與匈人(Huns)「不能等同」,他徵引的是西方學者的一些論著,如拉施克的《羅馬與東方貿易新探》一文,收入《羅馬帝國的興衰,反映羅馬歷史與文化的新研究》(特姆波裡尼和哈斯合編,柏林和紐約,1978,第2部,第612、697頁注101等)。我們不知道他所說的「不能等同」的確切含義是什麼。但我們認為匈奴民族西進歐洲是一個歷史事實,並且由此引起已經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最後崩潰。

第二,   匈奴中的一支北匈奴在公元91年逃往西方,那麼,這個「西方」是何處呢?餘英時先生認為是伊犁河流域:

餘英時        

       受各方的侵擾,北方的單于難以維持他的地位,便逃往西方。特別是北匈奴遭受來自新興的鮮卑聯盟的威脅,後者在公元87年給予匈奴巨大的打擊,殺死北方的單于,剝他屍體的皮。這次災難性的失敗使部分北匈奴南逃;包括20萬人的58個部落──其中8000人能作戰──來到邊境的雲中、五原、朔方(在鄂爾多斯)和北地(寧夏)四郡向漢朝投降。公元91年,北匈奴的殘餘向西遠徙至伊犁河流域,他們對外蒙古和中亞的統治結束了。1

 

      匈奴確實有西徙伊犁河流域的史實,但這只是前期,北匈奴佔領西域之後,最終不能立足,遠走歐洲是以後的事。

     匈奴西遷的大致歷史原因是這樣的,匈奴在中國北方稱雄近800年,從公元前3世紀,也就是戰國後期至南北朝初,即公元5世紀初。自從匈奴這個名稱出現起,它已經是個強大的民族,戰國時的秦、趙、燕三國的長城就是為了防禦匈奴的侵犯而修築。秦朝建立後,使將蒙恬發兵30萬人,北擊胡人就是匈奴,「略取河南」,並且因河為寨,與匈奴分立。秦末漢初,冒頓即匈奴單于之位,他戰勝東胡、月氏、樓煩等少數民族,並且一直進犯到了秦朝所建立的河南寨。匈奴並沒有就此而止,而是北上與西向,徵服渾庾、屈射、丁靈、鬲昆、薪犁等國。漢文帝時西徵西域26國。這樣,匈奴建立起北到西伯利亞,東到大興安嶺,西到帕米爾高原和新疆伊犁河畔,南到河套地區的大帝國。這種興盛局面到了漢武帝時代開始轉衰。漢匈大戰40多年,漢朝佔居據了河西地區與黃河南北,匈奴敗走大沙漠以北。從此,匈奴內部陷於紛爭與戰亂,多次發生幾個單于並存的局面。

最為激烈的鬥爭是呼韓邪單于與哥哥郅支單于之間的爭奪。公元前52年,呼韓邪單于在內部鬥爭中失敗而降漢,並且南遷到漢朝的光祿塞,漢宣帝將王昭君嫁給他。在漢朝幫助下,呼韓邪單于統一匈奴民族。郅支單于對於漢朝庇護呼韓邪十分不滿,殺了漢朝的使者,帶領人馬向西域進發,徵服西域城邦小國後,與康居結盟。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康在康居戰勝郅支,匈奴殘部開始了西遷。

再者,呼韓邪的匈奴國家後來分為南北匈奴,北匈奴在漠北勢力強大,並且佔有了西域。而南匈奴逐漸溶入漢民族之中。所謂西遷,主要是指公元89年漢將竇憲攻破北匈奴後,北匈奴中的一部分與郅支殘部合在一起,繼續向西。其開始時間一般認為是公元91年,至於其具體路線現在尚不能完全確定,大致可以說是沿著位於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的鹹海北岸向西到達伏爾加河流域,從公元3世紀到公元4世紀中葉,匈奴在這裡得到迅速發展。其原因是這裡處於羅馬帝國的邊遠地區,它的勢力不能控制這一地區。斯拉夫人與其他蠻族在這裡各自獨立,為匈奴在這裡休養生息提供了條件。經過與強大的漢朝軍隊戰爭鍛鍊的匈奴在軍事上是遠遠強於其他蠻族的。

 


1呂思勉:《中國民族史》,東方出版中心,1987年版,第30頁。 

1《郭沫若全集》,考古編,2,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428-429頁。

1 [英]崔瑞德、魯惟一編《劍橋中國秦漢史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37頁。

往期精彩文章:

方漢文教授的讀書與寫書

方漢文教授向各科研究生薦書書目

國際著名學者方漢文教授聲明:全球同步抵制「虎鎣」英拍

「你們共同的名字—知青」:語出何處?——專訪方漢文教授

美國與中國環境生態理論與實踐的比較研究

我與北大和季羨林先生的學術交往——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

中國扇藝:遺產文明史的儒學藝術觀

保護中國文化遺產:建立文化自信和推動文明互鑑

方漢文:再論春晚《絲路山水圖》風波與我國文物徵討

答客難: 釋「融新之道」 ——《瞭望 東方周刊》2015,03,訪談方漢文教授 

只有中國,沒有「支那"

「絲路天使」:古代中國繪畫與西方的融新——「一帶一路」繪畫「意實主義」觀念溯源

2018比較文學學會年會參會學者簡介:

殷國明教授簡介

王曉燕簡介

陸經生簡介

美國北卡州阿帕蘭恰州立大學陳致遠終身正教授簡介

Professor Lynn Rhodes 簡介

2018比較文明學學會年會參會學者簡介:Michael Murphy Andregg

原創文章,轉載需顯要位置聲明

方漢文學術

公眾號:Fanghanwenxueshu

       本公眾號為古今中外文本連載、評註、翻譯、研究的文庫,受國際比較文明學會等國際組織委託,由方漢文教授主持,志於道,據於德而遊於藝,學通中西,文明互鑑,圖文獨創,如有轉載,必須註明來自《方漢文學術》,版權所有,概莫能外。如有評論,請先關注公眾號。長按上方二維碼,可以免費關注。

相關焦點

  • 解答:匈奴西遷滅亡古羅馬帝國,靠譜嗎? | 劉三解
    問題如下:竇憲對匈奴的打擊和古羅馬帝國的滅亡有什麼關係?回答如下:關於匈奴的去向,在坊間有無數中誤解,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漢武帝大敗匈奴,匈奴人由此西遷,大殺四方,上帝之鞭阿提拉胖揍羅馬帝國,後裔居住在匈牙利,成為匈牙利人的祖先。
  • 匈奴西遷滅亡古羅馬帝國,靠譜嗎?|文史宴
    關於匈奴的去向,在坊間有無數中誤解,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漢武帝大敗匈奴,匈奴人由此西遷,大殺四方,上帝之鞭阿提拉胖揍羅馬帝國,後裔居住在匈牙利,成為匈牙利人的祖先。這些地名,正是自陝北至山西一線,基本與之前的五部匈奴分布地重合,不過再往後,就真的找不到匈奴後裔的確切去向了。以上,其實都是靠譜的,也是有明確史書記載佐證的信息,已經把漢武帝時匈奴西遷的說法完全「治療」了,接下來,要說說,匈奴有沒有滅亡羅馬帝國?
  • 尋找匈奴西遷的蹤跡 ——試論匈人、匈奴同族說
    即公元91年北匈奴在金微山之敗後向西遷徙,到匈人見於西方記載之間存在著兩百多年難以考證的歷史。因此,證明匈奴起源說的關鍵,就在於理清這二百多年中北匈奴人的走向。並儘可能的結合相關史料,考證其西遷的最後去向。文章在確認這一去向的基礎上,對接西方文獻關於匈人起源的相關信息,試圖找出匈人即匈奴的關鍵證據。
  • 匈奴西遷問題研究綜述
    清代內閣學士洪鈞在其《元史譯文證補)(1897年)西域古地考部分對粟特國進行考證時,首先引入西方有關公元前後至 三四世紀歐亞草原中部諸族分布及活動情況的論述,詳細介紹了阿提拉匈人西徵歐洲始末。從文中將匈人(Hun)之名釋為匈奴音變而將匈人的西擴視為匈奴西遷活動這一點來看,洪氏 明顯受到西方觀點影響。
  • 橫行歐洲的匈人真的是中國的匈奴人嗎?
    在很多人眼裡,匈奴之所以西遷,是西漢時期衛青和霍去病打擊的結果,然而史實並非如此。匈奴的西遷,其實是從東漢漢和帝年間開始的。公元91年,東漢國舅、大將軍竇憲率領漢軍出塞數千裡,將已經衰弱不堪的北匈奴勢力徹底擊潰。北匈奴單于帶領著殘餘部眾狼狽逃走,他們一路向西,從此不知所蹤。雖然,東漢又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徹底清除了北匈奴在西域的殘餘勢力。
  • ​淺談北匈奴西遷的原因與過程
    151年漢將司馬達再次出徵,將北匈奴新的呼衍王擊敗,北匈奴繼續向西撤退。二、北匈奴西遷的原因(一)漢王朝和周邊民族政權的軍事壓力匈奴在中國邊境進行劫掠,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戰國時期,進犯中原的匈奴人先後被趙國和秦國擊敗,被擊敗的蠻族匈奴一時不敢再南下。到了漢朝,冒頓單于當選為匈奴人的領袖,並領導匈奴部族逐漸強大起來。
  • 匈奴西遷後建立了匈牙利王國,真的是這樣嗎?
    北匈奴於漢和帝時被東漢與南匈奴所擊敗,部分西遷。」公元89至91年,北匈奴主力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匈奴人西遷後是否建立了匈牙利王國?北匈奴族「部分西遷」以後,是否成為了匈牙利人呢?在史料上找不到明確的記載。
  • 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匈人帝國曾經有多強大?
    這群入侵阿蘭國的遊牧騎兵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匈人」。看到「匈人」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會立即聯想到古代長期襲擾中國北方邊境的匈奴人。那麼,匈人和匈奴人到底是什麼關係?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呢?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還是來看看匈奴人去哪了。
  • 我讀︱馬背上的匈人王阿提拉,動搖了羅馬帝國的根基
    1919年章太炎寫了《匈奴始遷歐洲考》,梁啓超也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也注意到了北匈奴西遷的歷史。當代學者齊思和先生1977年發表的《匈奴西遷及其在歐洲的活動》一文認為,匈人就是東漢時期戰敗之後西遷的北匈奴,北匈奴西遷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一)悅般時期;(二)康居時期;(三)粟特時期;(四)阿蘭時期。
  • 關於北匈奴西遷的考古學新探索
    匈奴人是如何西遷到達歐洲的,西方學者未能作出嚴密的考證 , 甚至認為這種考證「是不可能的」[ 11 ]。我國學者齊思和曾著文《匈奴西遷及其在歐洲的活動對此作了詳細的考證[ 12 ]。將北匈奴西遷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一)悅般時期;(二)康居時期;(三)粟特時期;(四)阿蘭時期。大約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單于為耿夔所破,遁走烏孫」。
  • 羅馬帝國的終結者——匈人阿提拉和日耳曼人
    匈人,因「阿提拉帝國」和「上帝之鞭」而載入史冊,帝國以其首領之名而命名,「上帝之鞭」則是歐洲人對匈人的稱呼,由此可以反映出匈人給歐洲人帶來的「震撼」!歐洲人在了解中國歷史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匈人」很可能就是漢朝時期西遷的「匈奴」,這也是後來廣為流傳的漢朝擊敗匈奴,匈奴入侵導致羅馬崩潰的由來。
  • Q&A|為什麼我們會把匈奴、匈人、匈牙利人混為一談?
    有這樣一個傳說長盛不衰: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封狼居胥,把匈奴打得舉族西遷。這群匈奴人跑啊跑,一路跑到了歐洲,捎帶手滅亡了羅馬帝國,最後在匈牙利落了腳,否則匈牙利怎麼對得起國名裡的那個匈字呢?由此得出的推論更是膾炙人口:因為漢朝打敗了匈奴,匈奴滅了羅馬,想必漢朝也是比羅馬要強上不少的。
  • 匈人與匈人帝國
    後來匈奴於東漢初期屢被鮮卑、南匈奴、東漢打敗後,匈奴的一分支北匈奴於155年被鮮卑沉重打擊下,最終於158年被丁零擊敗之後開始西遷到圖蘭地區。有人認為他們就是於372年左右進入了歐洲的匈人的祖先。現代中文書籍有時也把他們稱為「匈奴人」,但他們和中國古代的匈奴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無定論。
  • 現代DNA檢測,揭開匈奴來源之謎,學者:史記又一記載被推翻
    中國歷史上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秦漢時期,盤踞在中國北方的草原遊牧匈奴人在漢朝被徹底打敗後,他們並沒有從歷史上消失,而是西遷到了歐洲,還滅了羅馬帝國。
  • 歷史的真相——匈奴西遷後到底去哪了?
    4世紀後出現在多瑙河流域的匈人乃是西遷的匈奴。【匈人頭骨說明他們有纏頭習俗】匈奴的西遷之謎不光是匈人和匈奴在文明程度上無法對應,就連看似無懈可擊的西遷路線,也充滿了問題。那麼問題就來了,阿提拉死後匈人被附屬的民族擊敗,霸權瓦解,其子艾爾納克也遷於東羅馬帝國境內,被安置於多瑙河下遊南岸,其距離遙遠的粟特中間有大量已經脫離並敵視匈人的民族,粟特怎麼可能還在他的治下呢,且在阿提拉之前的一任匈人統治者是他的叔叔盧阿,他並不是公元370年就在位的,而是至少到4世紀初才即位,這就與中國的記載不符合了。
  • 劉衍鋼:古典學視野中的「匈」與「匈奴」(下)
    近代以來,一些歐洲學者提出了匈人的匈奴起源說,後來被國內學者欣然接受。但是,當國外深入的史學研究已經否定這一說法時,國內學術界卻遲遲未能正視。在本期推送的文章中,劉衍鋼通過對古典史家馬塞裡努斯所著《歷史》中關於匈人、阿蘭人、希奧尼泰人等資料的詳細分析,辨明匈人與匈奴兩個民族的巨大差異;並結合中文史料的記載,尋找希奧尼泰人與匈奴人之間的聯繫,勾勒匈奴人西遷後的歷史活動。
  • 曾與漢朝為敵的北匈奴人西遷四站後究竟去了哪裡?
    ◆北匈奴西遷的第三站:頓河以東、裏海以北大約在公元290年,北匈奴出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這段歷史在我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的《歷史》中,整體而言,匈奴人這段時期,基本是以在南俄羅斯草原休整為主,為下一步的大規模入侵積蓄力量。
  • 羅馬帝國絕對想不到,中國與匈奴之間的戰爭,直接導致他們滅亡
    到了東漢漢和帝時期,此時的匈奴政權分裂,成為南匈奴、北匈奴,國舅竇憲聯合南匈奴率大軍進攻北匈奴,於稽落山(今蒙古達蘭札達加德西北額布根山附近)大破北匈奴,殺敵無數俘虜部眾二十萬,之後一路追擊到至燕然山(燕然山就是我國對於蒙古國杭愛山的古稱),北匈奴再次大敗。
  • 匈人、匈奴人和匈牙利人有關係嗎?
    1、雖然歐洲蠻族入侵的主體是日耳曼人,但是這個遷徙卻是由入侵歐洲的東方遊牧民族匈人(Hun,胡人)引起的,根據西方古典典籍記載,匈人來自亞歐交界處的沼澤和草原地區
  • 匈奴人去哪兒了?——北匈奴西遷,一部壯烈的鬥爭史
    匈奴人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一個北方遊牧民族,歷史上也稱之為胡人。殷商時期他們曾被稱為鬼方、犬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