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這兩個鄰國的關係,用「水火不容」「勢不兩立」這些詞語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如今雖然不會再發生戰爭,但雙方只要一見面,似乎總要擦出暴力的火花。
比如足球場上,不管是世界盃預選賽還是歐洲杯預選賽,只要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對陣,場上球還沒踢起來,場下雙方球迷已經先打成一團。什麼煙花爆竹酒瓶統統上陣,不打個頭破血流絕不罷休,年年如此。
那麼,兩國之間歷史上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仇恨呢?
通常,國家之間的仇恨,無外乎領土和宗教糾紛引起。而且,很多都是一戰和二戰時公平缺失的霸王條約下產生的。
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也是如此,挑起雙方仇恨的焦點,其實是原屬匈牙利70%土地和人口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在一戰和二戰後,兩度被劃割給羅馬尼亞。而羅馬尼亞,原本是一個在歷史上並不存在的國家。
早在公元270年,羅馬人和蠻族在瓦拉幾亞地區相互融合,成為現在羅馬尼亞人的祖先,後成立瓦拉幾亞公國,隸屬於奧斯曼帝國轄下的自治公國。而特蘭西瓦尼亞地區,則是匈牙利王國的領土。
一戰爆發後,協約國一方在東南歐的力量,只有塞爾維亞一個國家。為了拉攏羅馬尼亞,協約國在凡爾賽召開會議,向當時的羅馬尼亞國王斐迪南一世承諾,如果羅馬尼亞出兵攻擊同盟國成員的保加利亞和奧地利,那麼他夢寐以求的特蘭西瓦尼亞,將歸他所有。
戰爭行將結束時,羅馬尼亞的軍隊就進入特蘭西瓦尼亞境內,駐紮下來,等待協約國的承諾兌現。並且,特蘭西瓦尼亞境內的羅馬尼亞人還搶先發表宣言,表示願意併入羅馬尼亞。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瓦解,羅馬尼亞獨立成新的國家。由於匈牙利繼承了奧匈帝國的戰敗國身份,並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格。最終,協約國以《特裡亞農條約》的形式,按當初的約定,將特蘭西瓦尼亞劃割給羅馬尼亞。這樣因此形成今天羅馬尼亞的版圖。
匈牙利喪失了四分之三的領地,所轄的人口從2100萬銳降到650萬。近千萬的匈牙利人,轉眼成了他國的少數民族裔。而羅馬尼亞這個新生國家,卻藉助特蘭西瓦尼亞的加入,一躍成為東歐大國。原來以特蘭西瓦尼亞主人身份自居的匈牙利族人,如今卻得看他人臉色,矛盾衝突一觸即發。
兩國間的戰爭在1919年打響。很快,羅馬尼亞人攻入了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佔領布達佩斯長達數月之久,所到之處瘋狂劫掠。糧食、牲畜、家具、汽車、火車等可見之物,均運回物資匱乏的新生的羅馬尼亞。
面對出面調停的美國人,羅馬尼亞王后瑪麗大言不慚的說,你說我們這是盜竊行為或是其它什麼都行,我認為我們有權幹想幹的事。
匈牙利的遭遇,得到了協約國四巨頭的部分同情。喬治·勞合和威爾遜承認匈牙利邊界劃分並不公平,不符合民族自決原則。當初對羅馬尼亞的承諾和決策依據,都有問題。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共同施壓,要求不得修改對匈牙利的邊界劃分。否則他們不會撤出匈牙利。再加上協約國的懶惰和無能,匈牙利最後不得不面對特蘭西瓦尼亞被羅馬尼亞佔領的事實,從此更加堅定地倒向中歐權力核心的德國。
很快,歐洲再次陰雲密布,二次大戰爆發。一戰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歐洲小國紛紛向德國靠攏。而靠分割它國領土成立的羅馬尼亞,眼見英法戰敗,捷克、南斯拉夫滅亡,昔日的宿敵保加利亞和匈牙利磨刀霍霍。為了國家保全,轉身也投靠了德國。
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站在了同一戰壕,可是兩邊一見面就動起手來。希特勒從中調解,通過維也納裁決,將雙方矛盾的特蘭西瓦尼亞一分為二,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各得一半。不過分給羅馬尼亞的,多是窮鄉僻壤,沒有油水。羅馬尼亞雖然不滿,卻敢怒不敢言。
蘇德戰爭打響後,對希特勒裁決不滿的羅馬尼亞,再次轉身投靠了蘇聯。以前在同一戰壕中,必須由義大利軍隔開避免衝突的雙方軍隊,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大打出手。
1944年8月,蘇聯烏克蘭第2方面軍所向披靡,攻入特蘭西瓦尼亞。此時德軍已全部撤走,匈牙利軍隊也是潰不成軍加速後撤。
但是,他們突然讓開通道,放烏克蘭軍通過後,又重新組織起防禦陣地。原來,他們發現了跟在蘇軍後面的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
雙方都繞開了戰爭主角的蘇軍和德軍,直接光著膀子對掐。戰鬥進行得非常慘烈,匈牙利第25步兵師,雖然被分割成數段,仍然堅守陣地。而羅馬尼亞士兵抱著炸藥衝進戰壕,與匈牙利人同歸於盡,自殺式攻擊此起彼伏。
由於擔心誤傷,蘇軍軍官下令炮手停止開炮,只需靜觀混在一起的匈牙利人和羅馬尼亞人肉搏。
二戰結束後,一直堅定地和德國站在一起的匈牙利,再次成為戰敗國。自然也永久失去了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所有權。
傷口無法癒合,世仇自此結下。
匈牙利從此成為了內陸國,領土面積縮小至9.3萬平方公裡,昔日疆域遼闊的匈牙利王國,變為歐洲一眾小國裡的一員。他們對羅馬尼亞趁火打劫搶走的特蘭西瓦尼亞,一直耿耿於懷,一直到今天。
(參考資料:《匈牙利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