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引人發思的處世哲學,希望你能學到

2020-12-18 阿凱悅讀

謂之中庸,莫非就是討好與得罪之間的不作為?還是大方與吝嗇之間的所謂慷慨?亦或是醜陋與美麗之間的平庸?我想這都不是中庸之道的本質內涵,所謂「中」,並非中間、折中,而是一種完美的平衡,一種生命與時間的和諧,一種處世之道的智慧。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謂做人與處世之間的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好與壞、優與劣、和諧與混亂,那麼,處世之道也亦如此,有君子就必有小人。

思維本身是一個兩面性的東西,中庸的本質應是思維的中庸,就如君子和小人一樣,君子並非是絕對的好人,而是思維上達到了中庸的人,並且可以做到與人融洽並能獨善其身,而小人也並非是絕對的壞人,這些人正是錯用中庸之道而使得思維失衡的人群,他們看似與人為善,實則為了所謂的中庸而失去本我,迷失於大道。

其為中庸,實為平衡、道德、善知,更是天地正氣的發揚!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一生努力的起點應從了解自我開始,深刻了解到自身的優與劣後,了解別人便成為立於世的訣竅。從自身的優點出發,衡量身邊人的優點;從自身缺點出發,學習改變的方法,並用其打磨稜角,便是立於世的守則。

2.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百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做多次自我檢討:為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二了嗎?與朋友交往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經常溫習了嗎?」

帶有功利心的接近只會害人害己,當心中懷有「利用」的概念時,人和人之間就再也沒有了原本的交好,沒有真心的交際是無效的交際,帶有隔閡的關係亦是無用的關係。

3.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沒有邪念。」

當今的社會是知識社會,沒有認真堅毅能夠「坐住板凳」的品質,很難在長期的人生道路中實現真正的「質變」,而認真的唯一方法就是「思無邪」,奮鬥的道路需心無旁騖,停止思考旁人的非議。

4.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子路啊,告訴你對待學問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立於世最怕「難得聰明」,不是出自真心的「知道」只會招致不必要的麻煩,當你真的不知道時,「難得糊塗」也不失為好的方法,說一句「還是需要向您請教」也許會帶來奇效。

5.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出一副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很少是仁德的。」

你的身邊一定有一種人,他們與人為善、口吐蓮花,滿是阿諛奉承,在背後卻總是無端議論。這種人需要遠離,無論在你面前多麼的熱情,你都很難抓住他的真實想法。

6.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槓與橫木相銜接的銷釘,它靠什麼行走呢?」

誠信是立身之本,它是前進的試金石,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即使會損失一些利益,也請時刻遵守誠信,日積月累的誠信便是人生道路的「風雨令」,亦是「中庸」中「得」與「失」的至上法則。

從以上的句子中不難發現,孔子思想的精髓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過猶不及」,即一種極致和極差的平衡點,而非中間點。

《論語》記載,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如何評價另外兩個弟子。孔子說,這兩個人,一個太過,另一個不及。子貢又問,過比不及好一些吧?孔子回答說「過猶不及」。過和不及是同一結果的兩個不同側面,過的結果是極端,不及的結果也是極端,那麼,只有中庸的平衡才能達到適中的和諧。

中國人傳統的中庸思想並非有很多人可以講出一二來,但它確實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從平民百姓的為人和善到國家層面的「和平政策」無一不是中庸思想的產物。孔子能夠穿過幾千年的時光到達人最本質的處世之道靠的就是中庸的本質——平衡和諧,通過中庸,他能體會出教書育人的真諦,亦能找出治國理政的大政方針。

這些看似是一種道家的無為,實則是對人生的積極應對,是不斷平衡內心情緒、人際關係、人與自然的深奧探索,亦是和諧國家關係、人情事物、糧食物資的科學沉思。

說到中庸就不得不說「格」和「度」,「格」是一種規則,「度」是一種限制。

南宋朱熹曾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提出「格物致知」的求知觀,「格」在此的意思是推究,那麼放在中庸之道中即知亦不知,就是可以弄懂的就盡力去弄懂,實在不懂得也不強求,這才是讓人性發展的正確方式,才不至於使之走上極端的毀滅道路,也不至於給自己帶來無法預知的傷害。

「度」在現代漢語中常譯為「所達到的境界」或「應遵循的標準」,即一種「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自我發掘和約束,人人都能夠做到「天命」,此不謂中庸平衡,只有能夠達到「道」和「教」的才是中庸所賦予的人性本質,「道」即為天性的約束,「教」即為知識的探索、理解,所謂「無道不教」就是中庸之道對那些無法約束自己的「天命」的人的一種懲罰,使之無法獲得讓自己升華的知識,也就無法立足在生活中,只能慢慢的孤獨的死去,此之謂大道之自然。

把中庸放在今天的價值觀中看,也會發現農業社會的思想在當今工業社會裡是多麼的高尚、典雅。

社會的歷史在滾滾向前,人的價值觀也在不斷改變,慢慢的就會發現在世界連成一個大整體的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同一個人所對應的不同人際關係也越來越複雜,那麼,中庸之道的高尚、典雅也無疑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此時的中庸之道在一些追名逐利的人身上得到了不良的體現。

他們錯把中庸之道理解為「即不得罪,也不融洽」,這就使得本就複雜的人際關係更加蒙上了一層昏暗的面紗,使人心慢慢的黑化,最終走上中庸所反對的極端。我們說是那些人錯誤理解了中庸之道,可回到原來的命題看,思維的中庸本來就是兩種人的共同體現,若只有一人可以達到思維的中庸,那麼這就是聖人了,可更多的真相本就是人性的兩面所組成的中庸,所以,中庸本身是對是錯就是人心善惡的最好體現。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我們達不到中庸之道,我們也不是聖人,那麼至少我們應該學會辨別是非,明白有 「是」即有「非」,不可盲目的否定,亦不可盲目的肯定,這才是當今社會價值觀的正確流向,也是做人的正確方式,更是國家治國理政的正確謀略!

你的喜歡至關重要!喜歡我就關注我吧!讓靈魂片刻放空,每日更新絕美文學作品!

相關焦點

  • 當你熬不下去,還在低谷掙扎時,不妨學學猶太人的處世哲學
    當你處在崩潰的邊緣時,不妨學一學猶太人的處世哲學。猶太民族不僅是一個最擅長在逆境中生存的民族。而且還是世界最會賺錢的族群,愛因斯坦曾說:「人類的智慧在猶太人的腦袋裡,猶太人的智慧在《塔木德》裡。當你熬不下去處在人生低谷時,不妨學學猶太人的處世哲學敢於給失敗迎頭一擊《塔木德》上有一句話說:「失敗決不會是致命的,除非你認輸。」這是經商的至理名言。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如果我們要談《論語》哲學(或《論語》裡的孔子哲學),我們最好能先確定:《論語》是一部哲學文獻。但怎樣才算哲學文獻?我的興趣在中國哲學,尤覺得這問題不易回答。「中國哲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實際上只有一百年多一點的歷史。古代無「哲學」一詞,自然就沒有「自覺地將某些文獻歸類為哲學文獻」或「自覺地為哲學文獻訂立標準」的長期實踐和思考。
  • 《論語》:學而篇第五、六
    【注】楊伯峻《論語譯註》(下簡稱《楊注》):古代以農業為主,「使民以時」即是《孟子·梁惠王》上的「不違農時」。 【記】《論語》一書講政治極多,大同小異,將在以後篇章繼續評論。這裡應首先提出的是,《論語》和孔子本人都有很多關於政治方面的講述,並且放置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即使是曾參學派的記錄傳承,也仍可看出。所以儒學決不是專談道德和心性。這也就強調的「如何活」非常重要,它在「為什麼活」(道德等等)之前的道理。
  •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記】這裡並無什麼「哲學」、「智慧」或「知識」,而仍然是「做人」的非常具體的規範,但又並不只是處世格言。尊敬、愛戴兄長叫「悌」,指的是同家族、宗族、氏族的同輩而年長者,非僅現代小家庭的兄弟。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1《論語》的歷史地位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什麼能治天下,這還得從歷史說起。《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誕生於春秋末期,而《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可以說《論語》是名副其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 平凡的榮耀:蘭芊翊,她的處世哲學值得你好好學學
    對於,她的職場哲學,我不得不說:真是值得你我好好學學。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舉幾個具體的例子。面對困難:蘭芊翊在能源組,不被隊友接納。由於馬總的態度,從而導致許太平等人,一直不給蘭芊翊好臉色。最開始,不給項目,不給進組,只是安排了一些瑣碎小事讓她坐,甚至還冷嘲熱諷,給人難堪。
  • 重溫48句《論語》名言,學會為人、處世,受益一生
    ——《論語·裡仁》 【注釋】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有沒有仁德了。 談處世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莊子《人間世》思想:上等處世哲學,學到一層受用一生
    很顯然,《人間世》主要就是討論「人如何處世」的學問。莊子在本篇文章通過七則寓言故事闡述了他的處世哲學。一直以來,眾多學者解讀莊子都認為莊子思想有消極的一面,包括《人世間》在內,很多學者認為莊子強調「不勸勉無德君王」「不追逐名利」「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等等,這些思想,是一種不思進取的表現。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學習經典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 《論語》| 學而篇
    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這裡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還有,黑格爾說:「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按即《論語》——譯者賀麟注),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
  • 莊子《人間世》肖戰和王一博無感心齋、養蓄神智的人生處世哲學!
    主張的是處人與自處的人生態度,揭示出莊子處世的哲學觀點。怎樣才能應付艱難的世事呢?《莊子》首先提出要「心齋」,即「虛以待物」。「虛用博大、無為的態度對待世間萬物。謙以待人,虛以待物。王一博的「無感」處世哲學很好地詮釋了「虛以待物」。再則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 人到中年想越活越好,40之前,一定要逼自己讀懂《論語》
    上有老下有小,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小到柴米油鹽,大到車貸房貸,壓力無處不在。所以說,人到中年以後,最大的難題就是:賺錢。能賺到錢,父母的生活有了保障,即使生病,醫藥費也不用發愁。能賺到錢,孩子的教育費也有了著落,能選擇一個好的教育環境,贏在起跑線上。一旦缺錢,各種問題就會接踵而至。《中年危機》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你所擁有的一切,家庭、工作、財富,看似美好堅固,但你已有些力不從心;你懷疑人生前半場的意義,卻得不到答案,你感到虛無。"
  • 自嘲,是一種幽默的處世哲學
    嘲笑他人容易引人開心發笑,但是對被嘲笑的人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如同鋒銳的利刃一樣,很容易引起對方的敵對情緒;相反,嘲笑自己,尤其是遇到難堪局面時的自我嘲諷,卻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不但能製造寬鬆和諧的交談氣氛,而且會讓別人感受到你的平常心與人情味。
  • 寶寶起名取名:論語中哲學意味深厚的男孩名字精選
    《論語》主要是圍繞「仁」、「禮」以及「中庸」展開敘述,仁和禮也是大多數父母對於男孩的要求,所以從中取出來的名字看上去大氣,又蘊含著儒家的仁義禮治,讓男孩能展現哲理有內涵的資質
  • 一得 ‖ 【學術】羅錦堂:說《論語》
    他學無常師,曾向老聃問禮,向萇弘學樂,向師襄學琴。那時正當歷史上春秋時代中期,天下大亂,他一生最大的願望,是致天下太平。但事與願違,沒有人肯用他,他只好周遊列國,共長達十三年之久,希望能找到一個賢君。他最先從魯國到齊國,然後到衛國、宋國和陳國。到宋國的時候,宋國的司馬桓要殺他。後來又離開陳國,正走在陳蔡之間的時候,不意碰到吳王夫差正派兵攻打陳國。在兵荒馬亂中,又斷絕了食糧,情況是相當令人同情的。
  • 春物:大老師的處世哲學
    今天,我們就來探索這位校園四霸之一的大老師——比企谷 八藩的處世哲學。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難題,無論是戀愛,學習,生活,工作都有一種解決方法,也許完美,也許高效,儘管不能盡善盡美,但我們大概都不會做損己利人傻子行為,不是我們不會做,而是我們沒有勇氣,或者是我們不夠溫柔。大老師的性格是很極端的,但這也塑造大老師溫柔且糟糕的形象。
  • 言忠信,行篤敬,子張書諸紳,論語是怎麼形成的?
    《論語》可以看成是孔子弟子的學習筆記。「紳」,古代服飾上的一種帶子,從很多典籍中可以看出,紳帶不是一般的裝飾品,而是在重要場合或典禮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禮儀用物。《禮記·玉藻》規定了從天子到士不同等級所用紳帶的不同。
  • 論語閱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聊聊孔子的人生簡歷
    在《論語》一書中,有一篇孔子的簡歷。原文是這樣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為政》。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裡,是這樣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