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四基」是工業核心競爭力 要大力創建製造業「單向冠軍」

2021-01-08 央視財經

(央視財經訊)12月1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2019央視財經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以「賦能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探討中國發展戰略、發展思路,適應全球競爭的新格局。

部委領導、經濟學家、企業家等重量級嘉賓出席論壇,共同研討2020年中國經濟形勢,貫徹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點明方向。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當前,以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了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步伐。

如何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助推高質量發展?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在論壇上表示,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簡稱「四基」,這是工業的基礎能力。「四基」是工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它也是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石,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 李毅中

近幾年,業界開展的「強基工程」,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要分行業查找行業的「四基」問題,然後制定「一攬子」突破項目的方案。

二、大力開展創建製造業的「單向冠軍」和工業「小巨人」行動。

三、打造各類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平臺。這個服務平臺推動網際網路等現有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行業的跨界融合。

以下是致辭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企業家、各位朋友,祝賀央視財經論壇成功舉辦。論壇要我就「夯實實業根基」這個話題做個發言,我想從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提升工業基礎能力說起。

昨天(12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談到當前的重點工作,在第五項工作「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中有這麼一句話,再次強調了「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我看了以後感到很振奮。中央再一次把基礎工作、基層建設,把基礎能力提到這樣一個高的位置上。

什麼是工業基礎能力呢?《中國製造2025》提出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簡稱「四基」,這是工業的基礎能力。「四基」是工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它也是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石,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不客氣地講,在談5G的同時,不要忘記提「四基」,我覺得「四基」提的很不夠。

「四基」之間緊密聯繫,它組成了工業基礎能力。我們看一看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第一,是眾多的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它組合成了整機,而相關的物理單元集合在一起形成生產線,所以零部件和元器件是生產線的基礎。二是若干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生物變化,它合成了工藝技術路線,只有先進的基礎工藝,才能有先進的技術經濟指標。三是無論是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還是半導體材料、化工原材料,都是所有工業製品的母體,材料太重要了。四是產業技術基礎包括了實驗的設施、質量檢測認證、計量的標準核檢、技術信息等服務平臺,這些都是技術創新必要手段。

「四基」不強集中表現在一些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材料的自給率,不客氣地講只有1/3。在2015年我們制定《中國製造2025》的時候,當時的自給率只有20%,現在是1/3,到2020年達到40%,2025年達到70%,我們現在還大量依賴進口。產業技術基礎支撐薄弱,無論是質量、計量、實驗、安全等等這些支撐能力還比較薄弱。「四基」不強,難以實現精準製造和智能製造,難以提升工業供給能力和水平。如果沒有堅實的基礎,怎麼能談到智能化。

近幾年,業界開展「強基工程」有一些措施應該總結一下還是行之有效的,大概有下面幾個措施,我分別說一說:

一、要分行業查找行業的「四基」問題,然後制定「一攬子」突破項目的方案。前不久,工信部和財政部已經發布了《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其中列出了十大先進位造一攬子突破行動的項目明細,核心零部件元器件80種,關鍵基礎材料20種,先進工藝30項,就梳理了一下十大先進位造領域有這麼多的弱項應該加以突破。我建議其他行業,包括傳統製造行業也要列出明細一一落實。「一攬子」不是事無巨細,而是抓住行業的重點、難點和痛點,對「四基」通盤研究,多措並舉,從而提升我們行業的能力和水平。比如高檔數控工具機就要抓住數控系統以及工具機的主軸、導軌、軸承等行動系統,一個控制系統、一個行動系統。再比如機器人,種類很多,但是它的弱項還是在磁浮電機、減速器等等系統,所以要一攬子解決,這是一個有力的措施,就是對一個行業來講要一攬子解決。

二、對跨行業通用重點產品為龍頭開展一條龍的協同攻關。跨行業,剛才講的是一個行業,有許多相近的行業它也有相近的產品和工藝,組織一個產業鏈的協同攻關。比如說各類工具機設備的控制器,用在各類生產線的控制系統,包括了控制方案以及儀表儀器等硬體,他們有許多共同點。在上面我講的財政部和工信部的實施指南裡,列出了16項一條龍應用計劃,其中就包括了傳感器、控制器、控制系統這三項。再比如像高鐵動車組的軸承和地鐵、城軌車輛的軸承,它有共同的相近的應用場景

三、「產學研用」相結合,組織核心關鍵和共性技術攻關,並且把它轉化為行業專用的工程技術,把這個技術注入「四基」。我建議在「產學研」後面加一個「用」字,一個含義它是動詞,要應用,因為研發的目的全在於用,只有用才進入了市場,只有用才能不斷地改進完善。另一個含義它是個名詞,那指的是「用戶」,用戶要自始至終參與到研發的全過程,這樣可以給我們研發研製提供實踐經驗,提出使用要求和改進的建議,重創重包,可以縮短研發時間,提高研發效率。用戶參與了,有助於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用戶參加了,它就和我們研發單位結成了聯盟,有了感情,他了解這個產品的研發過程,他願意用,他敢於用。「四基」技術含量高,需要新進行的持續提升。

四、大力開展創建製造業的「單向冠軍」和工業「小巨人」行動。借鑑德國和日本的經驗,以及我們工業界常年的探索實踐,都證明開展「單向冠軍」、「小巨人」這樣的活動對提升「四基」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從2016年開始,我們實行了製造業「單向冠軍」企業和產品已向社會公布了三批,再過一個禮拜要公布第四批。我算了一下,累計514家,這個數字還不多,但是有了一個好的開端,他們為行業樹立了標杆和榜樣。

他們的共同點有四個:一是專注自主。長期專注核心產品,堅守主業,幾十年來研究一個產品,潛心研製,追求卓越。二是創新驅動。從前三批獲得稱號的企業和產品分析,這些「單向冠軍」的企業平均一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28項,這個不容易,一個企業,而且往往是中小企業有這麼多的發明專家。三是質量為先。精準製造、智能製造,產品和服務的先進性、可靠性、穩定性,對於環境的適應性和壽命周期,它在行業領先,很多在國際領先。四是擴展市場。他們的主營產品市場佔有率在全球排行前三名,如果不是前三名,進入不了「單向冠軍」,這個指標還是很過硬的。如果我們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能達到「單向冠軍」的水準,進而成長為專精、特精的「小巨人」,我國製造業水平就會大大的提升。

五、打造各類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平臺。工信部已經出臺了一個文件,叫《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管理辦法》,支持各類專業、各種所有制的平臺為社會服務。這個平臺有兩類:一類是試驗檢測認證的,它應該具有資質,應該由相關部門授權;另一類是技術管理諮詢服務的應該放開市場化運作。

這幾年信息服務平臺應運而生,為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由於它們的資歷和財力有限,它自己沒有能力去開發,那麼這個服務平臺就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了解決方案和應用場景,從而推動了網際網路等現有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行業的跨界融合。

以上「四基」工程主要還是著眼於技術和裝備,從物的方面提出的。那麼提升工業基礎能力還要從基礎工作、基層建設、人員基本素質等等這個管理的層面,從人的層面而努力,某種意義上顯得更為必要,當然這是另外一個範疇的問題,還需要另外專門研討。

耽誤大家的時間,講得不對的地方,請批評指正。謝謝。

相關焦點

  • 李毅中:對全國大多數市縣而言,工業仍是立縣之本、強縣之基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近日在「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論2020」上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遭受新冠疫情衝擊之後,要繼續夯實工業基礎能力,通過園區化推進產業集聚,發揮好工業對縣域經濟的支撐作用。
  • 原國家工信部部長李毅中:為什麼中國工業不能被邊緣化、空心化
    2020年上半年中國工業在經濟總比例中佔據33.4%,製造業約佔29%。李毅中指出,中國工業、製造業佔GDP比重在2008年之後明顯下降。  數據顯示,在過去20年中,最高比例是在2006年,工業佔據GDP比重為42%,製造業約32.5%,此後二者所佔比例均持續性下滑。
  • 國產化替代加速,浩辰CAD打造自主可控工業軟體核心競爭力
    自主為基,堅守陣地當前,我國正加快推動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作為智能製造的關鍵支撐,工業軟體對於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不但如此,隨著近年來科技戰的不斷發酵,我國工業軟體的短板開始大量浮出水面,這更預示了加速推進我國戰略轉型迫在眉睫。雖然經過多年發展,國產工業軟體取得一定的進步,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 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核心競爭力居全國前列 武漢大力培育三大世界...
    「十三五」期間,我市大力培育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製造基地,中小尺寸顯示面板基地和國內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規模中部第一;光谷生物城位列全國生物創新園區第四。「芯屏端網」光電子信息、節能與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入選國家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和生物醫藥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 常州四家企業中標2018年工業強基工程
    常州四家企業中標2018年工業強基工程 發布日期:2018-07-12 15:54 來源:常州市政府辦公室 字體:[大 中 小]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2018年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方案完成招投標,並公示評標結果,常州市的瑞聲精密製造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常州星源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常州聯德電子有限公司、哈焊所華通
  • 讓製造業「機器之心」「數字之心」完美融合
    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國內外的傳統製造業正加速推動轉型升級。  論壇現場,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在題為「新格局下工業經濟的新使命」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要推進工業持續發展。因此,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僅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還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 加快向製造業強市邁進!煙臺「十三五」工業技改投資6000多億
    為在國家製造強國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2017年煙臺市委、市政府高規格召開建設製造業強市工作會議,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製造業強市戰略,出臺了《關於實施製造業強市戰略的意見(試行)》,提出了創新驅動、產業拉動、龍頭帶動、品牌促動、融合互動、開放推動的「六動」路徑,從項目、平臺、產業、企業、品牌、融合等方面制定了30條強市政策「乾貨」,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全省全國領先;同步配套出臺了《製造業強市獎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 瀏陽河文章二論|乘勢而進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
    今天,瀏陽河文章繼續聚焦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精神這一主題,談的是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湖南「製造業一定要抓在我們自己手中」,要求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推動先進位造業集群發展。
  • 以工業網際網路為關鍵抓手推動製造業產業鏈現代化
    未來一段時期,應努力提升工業網際網路供給能力、加速市場應用推廣,充分發揮其在「補短板、強弱項、促新興」中的作用,以加速製造業產業鏈現代化進程,促進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位置穩步提升。一 引言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呈現諸多新特徵,產業形態、核心要素和競爭範式發生深刻變化。
  • 河南交出「十三五」工業新「答卷」 工業總量穩居全國第五、中西部...
    會議全面回顧了2020年和「十三五」時期全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明確提出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方向,加快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堅定推進位造強省和網絡強省建設。成功創建國家級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培育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19個,創建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8家、質量標杆15個、製造業單項冠軍23家、專精特新企業92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4個,競爭能力持續提升。建成智能工廠和智能車間571個,創建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服務型製造、信息消費等國家級試點示範62個,建成工業網際網路平臺25個,推動企業上雲10萬餘家,數字經濟規模達1.25萬億元。
  • 2020廣東省製造業500強榜單出爐 興發鋁業位列第57名
    會上,揭曉了2020年廣東省製造業500強榜單。興發鋁業以營業收入113.2058億元位列第57位,發展穩健,規模持續增長,繼續保持核心競爭力。   11月26日,「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擁抱5G+工業網際網路,搶抓國內大循環機遇」為主題的2020廣東省製造業發展年會暨廣東省製造業500
  • 我市再添11個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
    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是指長期專注於製造業某一特定細分產品市場,生產技術或工藝國際領先,單項產品市場佔有率位居全球前三名的企業。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由企業自主申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遴選推薦、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論證評選產生,旨在引導企業專注細分產品領域的創新、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突破關鍵領域短板,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 我市啟動工業設計進千企活動,專業「問診」推動製造業融合發展
    我市啟動工業設計進千企活動,專業「問診」推動製造業融合發展 來源: 南通發布 發布時間:2020-12-16 字體:[ 大 中 小 ] 15日召開的全市工業設計發展工作推進會上,全市工業設計進千企專題活動正式啟動
  • 日本企業的利基戰略:從小冠軍到大冠軍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在兩會上高呼:中國製造業的利潤已經薄如刀片。2020年,珠三角某隱形冠軍聚集地,對其區域內全國製造業隱形冠軍發展進行測評:在109家南海製造業全國隱形冠軍企業中,2019年平均利潤率為8.74%,但大多數企業處於微利狀態。為何會呈現這樣的反差?日本社會非常重視企業的收益性,營業利潤率10%以上才算正常,低於10%說明企業經營能力很弱。
  • 浙江工業經濟今年新目標定了!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要超過6.5%
    6.5%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規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7%,規上工業畝均增加值增長6%。」1月6日召開的全省經信工作會議上,明確了2021年浙江工業經濟的主要預期目標。剛剛過去的2020年,浙江工業連續打好「抗疫」「化危」「促穩」「做強」四場硬仗,全省工業經濟實現「V型回升」。
  • 錨定「一區四城」 | 打造「工業4.0」示範城市,為現代化先行賦能助力!
    ↓↓↓1月20日上午路橋區召開了今年第一個高規格的專題會議「工業4.0」示範城市創建暨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會議全面部署「工業4.0」示範城市創建任務,吹響奮進號角。潘軍明、牟傲野、戴冠福、戴冬林、龐鑫培、馬奇華、何曄、範衛東、王若嘉、項小平、鄭波等區領導參加會議。
  • 奮力打造全國製造業單項冠軍之城
    【人物名片】張麗麗 市人大代表、寧波環球廣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特助方葉盛 市政協委員、富誠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長「以佔全市規上工業企業4.07%的數量,創造了全市23.23%的主營業務收入和34.84%的企業利潤,製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正成為引領
  • 《山西省風電裝備製造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印發!(附...
    原文如下:山西省風電裝備製造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風電裝備製造業是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以風電裝備為代表的高端裝備製造業,不僅是提升我省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位造業向中高端邁進的重要舉措。
  • 《中國製造前沿大講堂》出版,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作序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紅旗出版社獲悉,由中制智庫研究院院長新望主編並由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作序的《中國製造前沿大講堂》一書近日由紅旗出版社出版。新望所在的中制智庫是工信部智庫聯盟成員,是「中國製造業的思想庫、代言人」,以傳播、塑造中國製造業品質、品牌為使命。今年3月3日,《人民日報》刊發了新望題為《推動傳統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評論文章。《中國製造前沿大講堂》一書延請劉世錦、隆國強、張燕生、許小年、陳志武、秦朔等諸多前沿專家,解析中國製造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