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新一期總體失業率1.9%,較上1期增加700人。議員李靜儀表示,因應疫情影響,3、4月失業情況可能會更多,近期政府因應疫情推出不同類型的經濟援助措施,但只可解燃眉之急,居民更希望盡快重返就業市場。
李靜儀建議政府除帶津培訓,還可以推動企業和院校合作,開辦職業提升培訓,提升澳門人整體就業能力、職業水平。同時更要落實外僱退場機制,對即將到期的外勞不再續外僱額,讓大企和博企騰出職位空缺,針對性地推薦本地人入職。
根據勞工局資料,今年1至3月勞工局共開立291宗勞資糾紛個案,涉及僱員567人次,當中有120宗個案因僱員與僱主終止勞動關係作出投訴,涉及僱員191人次,分別為本地125人次,外地66人次,其中26宗個案涉及酒店及飲食業、建築業有32宗。
李靜儀表示,近期政府因應疫情推出不同類型的經濟援助措施,但更多市民反映,他們更心急重返就業市場,她收到不少求助個案,是由今年2月起因疫情被公司裁員,部分人甚至在試用期內被裁減,至今未能成功就業。儘管政府對失業人士推出帶津培訓,相關津貼只可減輕失業人士部分經濟壓力,惟他們最希望是可以在市場上搵到工作。
本澳失業率上升,有市民反映由2月起至今未能成功就業(資料圖片)例如有職業司機想轉工,希望報讀帶津培訓課程的電工項目,但第一輪培訓課程只有300多個名額,短短幾日名額已爆滿。第二輪帶津培訓860個學額於4月15日至21日接受報名,課程提供860個學額,涵蓋建築、設施維護、餐飲及酒店等。這些失業人士都期望可以成功報讀。
第二輪帶津培訓課程將於4月15日起接受報名(資料圖片)
帶津培訓課程是第二技能培訓,著重技能方面,可以跨行業,讓就讀人士短期內可以入職。澳門的疫情雖未算安全,政府都提醒未來可能還會出現零星個案和有社區爆發風險,自各口岸實施出入境限制措施後,澳門疫情相對緩和,她建議政府與本澳各院校、團體合作,開展一些職業提升課程,過去澳門經濟好,員工未必有時間和機會參與職業培訓課程,包括提升職業安全、職業素養、行業服務技巧等。例如零售業,不單是向客人賣一件貨品,還要對該貨物有一定認識、配搭等,未來無論帶津培訓或在職培訓,都可以引入職業素養、職安健提升的培訓課程,在這人手鬆動的時候,推動大型企業、博企或政府開辦餐飲業職安健課程,也有助日後職業認證制度的建立。
李靜儀促落實外僱退場機制,保障本地人就業(資料圖片)
帶津培訓另一項作用就是推薦入職,這就涉及就業崗位問題,李靜儀表示,至2月底本澳外僱人數約19.1萬,扣除3萬家傭,還有16萬人是企業類外勞,當中有5萬多人是由酒店及飲食業聘用,僱主包括博企和大型酒店,政府要適時研究和分析最近失業的人士以哪些行業為主,促請政府盡快更新就業資料,落實外僱退場機制,對即將到期或已到期的外勞不再續約,讓博企騰出職位空缺,針對性地推薦本地人入職。
同時她希望政府在5、6月份推出一些政府工程或服務項目,讓以工代賑學員參與。只要珠海邊檢限制不解封,澳門難有客人進入澳門,經濟下行是件無奈的事,澳門人更應藉此時機裝備自己,提升整體就業能力、職業水平,掌握食安、職安知識。
社工局表示,今年1至2月接獲的經濟援助個案同比沒有明顯變化,3月則明顯上升。經初步評估,共有172宗個案合資格申領援助金,較去年(2019年)同期的105宗增加63.8%。
李靜儀認為,社保制度實施多年有檢討空間,就如社會保障基金轄下的《就業輔助及培訓規章》是以專項撥款幫助本地失業人士就業輔助及培訓之發放制度,隨著經濟發展、就業狀況改善,居民對相關的培訓需求可能已經有所變化,近年制度的申請人數及金額均較少,但據了解相關資源為數不少,政府有需要因應社會及就業市場的發展優化有關制度,又或將相關職能轉交勞工局,藉助有關資源用以支持開展帶薪培訓等計劃,強化在職和轉職培訓,提升本地僱員的就業競爭力。她同時促請政府加強宣傳社保失業援助金申請手續和要求,並制訂失業者申請指引,優化和簡化審批流程,方便市民申請。
李靜儀Facebook專頁
長按QR Code即可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