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安夫報導 「韋」是廣西壯族大姓,但是,足管中心新主任韋迪不是廣西人,儘管他的籍貫有遼寧丹東、黑龍江佳木斯和牡丹江多種說法,但可以確認的是,他是東北人。
在他和足球掛鈎之前,在搜尋引擎上搜索「韋迪」,出現最多的可能是「泮託拉唑鈉」,這種藥的俗稱就是「韋迪」,可用於預防大手術或嚴重外傷引起的應激性潰瘍———而現在的足協,無疑是動了一場大手術,儘管這是被動的。
一個善突破的人
他的「豪言壯語」一個個都在奧運會上實現了
從業務能力上說,韋迪出類拔萃,因為他主政的幾個項目都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雪梨奧運會前,韋迪擔任重競技中心主任,當時管著五個奧運項目:舉重、摔跤、柔道、拳擊、跆拳道。韋迪主政之後的第一個戰役是雪梨奧運會。
當時女舉剛剛進入奧運會,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特別大的利好消息,因為幾乎在全世界都沒有的時候中國就有了,這對雪梨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成績的影響可想而知。韋迪的管理風格是「深入運動隊」,和女舉隊同吃同住,最終包攬了該項目的全部奧運會金牌。
包攬金牌按理說很值得慶賀和自得,但是在雪梨奧運村裡祝賀他的時候,他的一席話卻讓當時的記者很震驚:「我們要從成功中看到問題———雖然包攬了全部金牌,但是在一共七個項目裡,我們如果派沒有參賽的三個級別的選手來雪梨的話,實力將更佔優勢,獲得金牌將更加易如反掌……」
作為主任,韋迪竟然面對媒體「自曝」情報研究和信息掌握方面的失誤,這讓人很驚詫:「這不但很『學院派』而且『書生氣』十足,顯得很不會『做官』!」
如果說在雪梨沾了女舉的光的話,那麼後來在水上中心的「政績」應該更有說服力。
那個時候,中國的水上項目跌到歷史最低谷:從1988年開始,中國水軍歷屆奧運會上都有獎牌入帳,但在雪梨顆粒無收,在賽艇、皮划艇、帆船三個大項上「顆粒無收」。韋迪明確提出「要在雅典奧運會上實現金牌零的突破」的目標,這被時人指斥為天方夜譚,不但業內人士不信,總局領導也不信。
但韋迪有他的獨特之處:其一,提出新的訓練指導思想。當時袁偉民提出了旨在振興中國田徑遊泳水上三大基礎項目的「119工程」,韋迪認為:基礎項目的問題不是「訓練過度」而是「訓練不足」,要進行科學的大運動量訓練,注重「每一槳的實際效果」。
其二,建立新的管理團隊。他啟用在業內以「脾氣暴烈」頗受指責的劉愛傑出任皮划艇部部長和國家隊領隊,組建了清一色的「博士管理團隊」。
其三,注重學術建設。他在皮划艇隊建立「研究生流動工作站」,吸引了大批各體育專業的人才為項目服務,最終,他所主持的「中國皮划艇雅典奧運奪金」課題,獲得中國體育科學的最高獎,並且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獲得二等獎———這是中國體育科學界歷史上獲得的最高獎。
不管外界對韋迪的「豪言」如何嗤之以鼻,但韋迪喜歡「自說自話」。2001年,韋主任面對攝像機直言:水上項目的目標是———在2004年奧運會上獲得金牌,在2008年奧運會的三個大項上都獲得金牌!
「天方夜譚」又來了,因為賽艇皮划艇帆船三個大項那時不但沒有世界冠軍,而且當時幾乎沒有一個項目進入世界前三名。但是後來的結果卻證明韋迪又對了:雅典2004,孟關良楊文軍獲得中國水上項目第一塊奧運會金牌;北京2008,三個大項恰好各獲得一塊金牌。
這些都是「大權在握」後的韋迪的成績單,實際上,當年韋迪擔任瀋陽體院院長的時候已經牛刀小試過———目前中國冬季運動炙手可熱的優勢項目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就是在韋迪主政瀋陽體院的時候建立起來的,他找來一位會滑雪不會翻跟鬥的教練和一位會翻跟鬥不會滑雪的教練搭起一個班子,白手起家將這個項目引進到中國並且在很短的時間裡贏得世界冠軍。所以在都靈冬奧會韓曉鵬取得金牌的時候,他和李妮娜的教練楊爾綺(會滑雪不會翻跟鬥的那個教練)專門給韋院長打電話,說了很多感慨的話,大意是:沒有韋院長,不會有這個項目的今天……
一個思維活躍的人北京奧運前夕,冷門項目也有了選秀節目在很多人眼中,韋迪畢竟和很多運動員出身的官員不一樣,「學院派」、「留過洋」、「學者型官員」,頂著這些光環的韋迪有著自身獨特的履歷。
韋迪在哈爾濱師範大學攻讀完本科後,考上了沈體田徑專業研究生,也是該院史上第一批研究生。畢業後,韋迪留院成為一名普通教員。當時,瀋陽體院僅有兩個專業,體育系和競技體校。9年後,韋迪成為院體育系的黨總支書記,正處級。上個世紀80年代末,韋迪考上了日本筑波大學體育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遠赴日本讀書。
1991年,院長的楊俊卿離退,誰來接班?當國家體委的任命書來了後,看到名字是韋迪,人們議論紛紛。要知道,任命下達時,韋迪還在日本,職務從之前的正處一躍為正局。韋迪同時還創下了一個紀錄:當時體委直屬的六大院校的所有校長中,37歲的他是最年輕的一個。
巧合的是,南勇也來自於瀋陽體院。南勇是1980屆體育教育系滑冰專業的本科生(比韋迪晚一年)。2009年9月20日,沈體建校55周年。南勇和韋迪都發來了熱情洋溢的祝福。南勇當時感慨道,「一晃都快30年了,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在大學的生活好像就在昨天,學校的一草一木都歷歷在目。」韋迪也是感慨萬千。
《北京青年報》跑水上項目的記者徐釗至今仍然記得他第一次採訪韋迪時候的情景,那是在2006年的冬天,他到韋迪的辦公室去,見面的時候,徐釗說:「韋主任,今天第一次認識,以後就要經常打交道了。大家都是東北人,說話那就直爽一點,有什麼要求,你先提。」韋迪笑眯眯地說:「一個,那就是以後經常來看看,來採訪,這就夠了!」
「他是個很好打交道的人,」在韋迪調任足管中心主任以後,徐釗總結了三年多的採訪經歷,給了韋迪這樣一個評價,「畢竟水上項目是個冷門項目,所以韋迪很願意讓媒體來關注一下,不過以後他到了足球圈,是否還能這樣就難說了。」
「經常來採訪就可以了」———韋迪對於水上項目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是冷門,而是太冷門!在要取得成績的同時,韋迪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於是,北京奧運前夕,一個叫「奧運舵手計劃」的選秀節目出爐。
這個構思來源已久,2002年,中國賽艇隊總教練周琦年便有一個想法:從普通人中選拔「舵手」,參加北京奧運會的賽艇比賽,因為在所有奧運會項目裡,只有賽艇比賽的八人艇舵手,有可能從普通人中選拔。
那個時候大家都孤陋寡聞,不知道有「超級女聲」、更不知道有個叫「海選」的概念,所以回京之後,有人只是當玩笑似的向韋迪說起了這個想法。
韋迪很敏感,馬上讓人構思———但這件2002年說起來的事情,直到2006年才做起來,最終在央視新聞頻道做成了電視「真人秀」節目,結果可以用三句話概括:第一,選拔出來的優勝者是一個西藏的女孩兒和一個清華的男生,本來是計劃讓女孩兒去比奧運會的,可惜,中國女子八人艇沒有獲得席位;第二,「奧運舵手計劃」在操作中不夠專業,過於追求電視的節目效果而沒有和項目的主體訴求融為一體;第三,活動獲得了國際體育界的關注和認可,認為這件事具有「創舉」和「遺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