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孩子和你說過這幾句話嗎?「媽媽這個太難了」、「我嘗試了還是不行」、「我做不出來」……,但當家長出面指點時,孩子又能很快完成,這不是孩子不會,而是「畏難情緒」。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擁有獨立面對困難的勇氣,可現實往往沒有這麼美好,經常有孩子一遇到小困難就停住了前進的腳步。
孩子在一步一步成長的過程中,就是在不停的磨練技能,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他一定會遇到一些自己不是很熟練的事情,或者對自己有難度的事情,這時候會產生畏難退縮的心理也是非常正常的。
比如有的孩子剛開始學自然拼讀的發音不太好,媽媽就會去糾正他,孩子就會開始發脾氣,或者會說媽媽乾脆你來好了,後來就會想放棄,不願學了。
再比如有的孩子只願意做抄寫這一類簡單的作業,對於需要動腦筋難一些的題目就不願意碰了,又或者孩子遇到了不認識的字,明明昨天剛教會他如何查字典,卻還是會過來問媽媽。
其實孩子有這樣的反應,只是因為孩子存在畏難情緒,有挫敗感,
這裡可以把學習分成三個區間,一個是舒適區,對應的是熟練掌握和過於簡單的知識。
第二個是挑戰區,對應的是需要通過認真學習和思考才可以掌握和完成的。
第三個是逃跑區對應的是難度過大,要求過高,知識脫節,短期無法掌握的。
仔細回想一下就不難發現其實我們都喜歡待在舒適區,而對於一個陌生領域,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心理的阻抗。
然而在學習上挑戰區是更加需要孩子去嘗試的,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搭建一座橋梁,多讓孩子在挑戰區,挑戰區勢必舒適區要稍微難一點,需要努力跳一跳才能達到。
當孩子有畏難情緒的時候,家長首先不要批評孩子,不要說這麼簡單你都不行,這一類的話,我們應該去安慰他。
但也有的家長會講,沒關係的沒事的,下次多練幾遍就好了。
可是我們會發現有時候這樣講了之後,孩子的情緒非但沒有變好,反而情緒更大了,或者對這件事情也不願意繼續堅持下去。
為什麼安慰沒有起到對應的作用呢?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工作當中如果你犯了錯或者交給你的任務,你沒有完成,同事過來安慰你說沒關係的,別不開心了,沒事的。
你的心裡真的覺得沒有關係嗎?你是不是會想換做其他人做,可能就不是這個結果了?大家會不會覺得我的能力不行?
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孩子聽到沒關係的沒事的,從中讀出來的意思也是你的水平就這樣,做不好也沒關係,這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會容易放棄。
如何做,如何說才可以讓孩子理解挑戰行為呢?可以按照這五個步驟老操作,按照這5個步驟是不是能夠更好地讓孩子走出畏難情緒?
第一步同理,可以對孩子說,寶貝今天我們做得不夠好,你覺得不開心,是不是?這句話的目的是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理解,他的情緒就不會更加的激動,而是會慢慢地平復下來。
第二部共情可以告訴孩子,媽媽以前也遇到過這個問題,也是從做不好到慢慢才做得好,現在做不好並不等於以後也做不好,可以給他一個小希望,給他設立一個小動力。
第三步傾聽走進孩子內在心聲,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在傾聽的過程中不要去打斷孩子,也不要去評判和立刻做出主義。我們需要仔細地想一想,分析一下問題出在哪裡。
第四步商量方法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下,看看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如果遇到的挑戰比較大,我們可以分解難度,一步一步來。
第五步落實根據商量下來的方法,接下來就是去做,每一步都給予鼓勵。要強調在這一次練習中所獲得的一些成果,讓孩子在這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就會堅持下去。
同時我們家長也要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當孩子發脾氣痛哭的時候,首先我們自己要保持冷靜,相信只要我們不停地想好的方法,就能夠幫助孩子一步一步的走出他的畏難情緒了。
所以,父母要允許孩子有畏難情緒,如果你身邊總有人不斷指正你,你也會想要逃跑吧,孩子有畏難情緒是他的權利,我們也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您說是吧?#孩子情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