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個太難了」,寶貝我理解你的畏難情緒

2020-12-22 清晶養了個娃

你聽過孩子和你說過這幾句話嗎?「媽媽這個太難了」、「我嘗試了還是不行」、「我做不出來」……,但當家長出面指點時,孩子又能很快完成,這不是孩子不會,而是「畏難情緒」。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擁有獨立面對困難的勇氣,可現實往往沒有這麼美好,經常有孩子一遇到小困難就停住了前進的腳步。

孩子在一步一步成長的過程中,就是在不停的磨練技能,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他一定會遇到一些自己不是很熟練的事情,或者對自己有難度的事情,這時候會產生畏難退縮的心理也是非常正常的。

比如有的孩子剛開始學自然拼讀的發音不太好,媽媽就會去糾正他,孩子就會開始發脾氣,或者會說媽媽乾脆你來好了,後來就會想放棄,不願學了。

再比如有的孩子只願意做抄寫這一類簡單的作業,對於需要動腦筋難一些的題目就不願意碰了,又或者孩子遇到了不認識的字,明明昨天剛教會他如何查字典,卻還是會過來問媽媽。

其實孩子有這樣的反應,只是因為孩子存在畏難情緒,有挫敗感,

這裡可以把學習分成三個區間,一個是舒適區,對應的是熟練掌握和過於簡單的知識。

第二個是挑戰區,對應的是需要通過認真學習和思考才可以掌握和完成的。

第三個是逃跑區對應的是難度過大,要求過高,知識脫節,短期無法掌握的。

仔細回想一下就不難發現其實我們都喜歡待在舒適區,而對於一個陌生領域,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心理的阻抗。

然而在學習上挑戰區是更加需要孩子去嘗試的,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搭建一座橋梁,多讓孩子在挑戰區,挑戰區勢必舒適區要稍微難一點,需要努力跳一跳才能達到。

當孩子有畏難情緒的時候,家長首先不要批評孩子,不要說這麼簡單你都不行,這一類的話,我們應該去安慰他。

但也有的家長會講,沒關係的沒事的,下次多練幾遍就好了。

可是我們會發現有時候這樣講了之後,孩子的情緒非但沒有變好,反而情緒更大了,或者對這件事情也不願意繼續堅持下去。

為什麼安慰沒有起到對應的作用呢?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工作當中如果你犯了錯或者交給你的任務,你沒有完成,同事過來安慰你說沒關係的,別不開心了,沒事的。

你的心裡真的覺得沒有關係嗎?你是不是會想換做其他人做,可能就不是這個結果了?大家會不會覺得我的能力不行?

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孩子聽到沒關係的沒事的,從中讀出來的意思也是你的水平就這樣,做不好也沒關係,這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會容易放棄。

如何做,如何說才可以讓孩子理解挑戰行為呢?可以按照這五個步驟老操作,按照這5個步驟是不是能夠更好地讓孩子走出畏難情緒?

第一步同理,可以對孩子說,寶貝今天我們做得不夠好,你覺得不開心,是不是?這句話的目的是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理解,他的情緒就不會更加的激動,而是會慢慢地平復下來。

第二部共情可以告訴孩子,媽媽以前也遇到過這個問題,也是從做不好到慢慢才做得好,現在做不好並不等於以後也做不好,可以給他一個小希望,給他設立一個小動力。

第三步傾聽走進孩子內在心聲,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在傾聽的過程中不要去打斷孩子,也不要去評判和立刻做出主義。我們需要仔細地想一想,分析一下問題出在哪裡。

第四步商量方法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下,看看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如果遇到的挑戰比較大,我們可以分解難度,一步一步來。

第五步落實根據商量下來的方法,接下來就是去做,每一步都給予鼓勵。要強調在這一次練習中所獲得的一些成果,讓孩子在這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就會堅持下去。

同時我們家長也要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當孩子發脾氣痛哭的時候,首先我們自己要保持冷靜,相信只要我們不停地想好的方法,就能夠幫助孩子一步一步的走出他的畏難情緒了。

所以,父母要允許孩子有畏難情緒,如果你身邊總有人不斷指正你,你也會想要逃跑吧,孩子有畏難情緒是他的權利,我們也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您說是吧?#孩子情緒管理#

相關焦點

  • 「太難了,我不行」,孩子有「畏難心理」,父母需反思
    相反,喜歡說"太難了,我不行"的孩子,對於他們而言,任何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 這種孩子由於長時間的自我否定,缺乏在困難中的磨練,能力就變得平平無常,長大以後也就很難成功。孩子出現畏難心理,其實不只是孩子的問題,孩子有"畏難心理",父母需反思。
  • 作為過來人的幾個建議,孩子不愛學習不愛動腦,有畏難情緒怎麼辦?
    可是孩子就不愛想,覺得太難了,或者有的孩子直接來一句,我不會,就一副沒有辦法的樣子跑開了。那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這個是陪學當中非常典型也很普通的問題,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畏難情緒。什麼是畏難呢?畏難就是害怕困難,孩子有畏難情緒,一般會有三種情況,一種呢就是孩子他覺得真的難。超出了他解決問題的能力。
  • 孩子在三年級成績滑坡,出現「三年級效應」,是孩子畏難情緒作祟
    可是媽媽最近了解到,孩子最近在課堂上開始出現聽不懂的狀況,開始迷迷糊糊。聽隔壁家的凱凱的媽媽說道,自己的孩子從開始上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抓孩子的學習。現在孩子上三年級還是依舊保持了班級前幾名的好成績,而且周末還有補習班。聽到隔壁媽媽這麼一說以後。
  • 蘇漢兩地書|寶貝,生日快樂!將來的你一定會理解媽媽,並為媽媽感到...
    寶貝,你堅持每天都給媽媽發語音「媽媽,加油」、「媽媽,你吃飯了嗎」、「媽媽,早點睡覺」……媽媽特別開心,謝謝你給我加油打氣,謝謝你這麼小就學會關心媽媽。臨別時,媽媽看到車窗外的你摟著爸爸哭,那一刻,媽媽也終於忍不住了……孩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媽媽是黨員,更是醫務工作者,國家有難,媽媽到最前線,責無旁貸。在這場戰鬥中,媽媽不是孤獨的,有許許多多的叔叔阿姨和媽媽一起並肩作戰,現在你還不懂這些,但是媽媽相信,將來的你一定會理解媽媽,並且會為媽媽感到驕傲。
  • 孩子出現畏難心理怎麼辦?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媽媽看到女兒一直目不轉睛地看著,就提議女兒也跳一段自己學過的舞蹈。但小女孩十分羞澀地搖了搖頭,扭頭就想走。但媽媽拉住小女孩並一直鼓勵她,讓她跳上一段,但小女孩還是十分抗拒,說「我不行,沒他跳得好」後面媽媽有多說了一句,小女孩就紅了眼眶。
  • 人生第一次當媽媽,請多指教!謝謝你,我的寶貝
    也似乎在告訴我:媽媽,我會好起來的,你要放鬆心情加油啊~都說生病的孩子最熬人,我算是體會到了。感恩你的「咯咯笑對生病時」。讓我每每想起這個時刻都倍覺溫暖,這個小小的人兒就是我力量的源泉。還在為自己偶爾克制不住情緒深感愧疚時,你已經自我修復完畢。又開始樂呵呵地拉著我分享你的新發現,或者拋出「十萬個為什麼」了。是啊,孰能無過呢?
  • 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最近閨蜜跟我抱怨,說她家娃只要遇到不太熟悉的事,就會拒絕「我不要試,我不行!」。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閨蜜會立馬鼓勵兒子,「不試怎麼知道自己不行?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寶貝再試一次。」可是孩子根本不聽,直接甩一句「你說什麼都沒用!我就是不試!」我們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類似棘手的難題。
  • 寶貝,謝謝你選擇了我做你的媽媽,期盼你的到來
    在這裡,媽媽也有話要告訴胎寶寶:「謝謝你選擇了我做你的媽媽,當知道我們有緣分成為一家人的那一刻,我和你爸爸激動萬分,我做好了如下準備,期盼你的如期到來。」本來你住的挺舒適的,要是真變成了「巨大兒」,連翻身都困難啦。真的很可怕。4.拒絕暴飲暴食隨著寶貝一天天地長大,媽媽很容易餓,有時不知你有沒有感受到我肚子發出咕咕叫的聲音呢?媽媽謹聽醫囑,少吃多餐,均衡營養,拒絕暴飲暴食,這能避免我的體重快速增長。
  • 「拼」不好就有畏難情緒?Phonics拼圖卡通通解決
    看到英語就畏難?- 4 -內容巧妙「有心計」潛移默化隱形訓練單詞不會拼、不會讀,產生畏難情緒?- 5 -自檢解碼的「聰明」卡片沒人陪著一起玩,就畏難不繼續?Phonics拼圖卡,點一點聽音自檢「 我自己也可以拼!」
  • 【歡樂六一】寶貝我想對你說
    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心頭肉」警寶也不例外警察的職業與家人和孩子聚少離多但警察父母對孩子的愛從未減少在這個節日裡寶貝,我想對你說忘不了你們的呱呱墜地,啼哭的聲音;忘不了你們的喃喃學語;忘不了你們第一次喊「爸爸」
  • 拖延症、畏難情緒?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其實兩個秘訣可以解決
    半年後編輯催稿,海明威說,專刊不是我的專長呀,這麼著,我給你寫兩篇小說。不過小說價格更高哈。於是稿費漲到了二萬五。一晃兩年過去了,小說?影子都沒。海明威向編輯賣慘,說自己腿摔斷了。於是就有一今天我們能讀到的這本書《讓你的時間多一倍》。這本書裡說了什麼呢?當然就是時間管理嘍。搞清楚自己的時間都去哪了?有沒有我們能掌控的時間?能掌控的那些時間要如何規劃才能讓生活更高效。其實法比安在書裡提講到兩個概念,我認為對克服拖延症、克服畏難情緒很有用。
  • 寶貝根本不聽話?你需要幫助寶貝建立規則
    我聽到父母們抱怨最多的就是「這寶貝根本就不聽話」,我非常認真地問他們:「給寶貝檢查過聽力嗎?」回答幾乎都是:「聽力沒問題,他就是不聽話!」怎樣看待和理解寶貝不聽話這個問題?「不聽話」是寶貝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一個特點,不能僅僅把它看成是「聽」的問題,其實寶貝能聽懂,他就是故意不服從你,而寶貝不聽話總是有原因的,只不過絕大部分父母都不會主動去弄清楚。但如果你理解了寶貝行為背後的原因,你就會知道如何幫助寶貝解決問題。
  • 寶貝,以後媽媽要出去工作了,我們一起加油好嗎?
    媽媽以前的任務就是在家照顧你跟爸爸,但是現在你長大了,媽媽也要出去工作了。孩子:媽媽,你如果出去工作,是不是就不能在家陪我了?小菲:媽媽每天下班後依然會陪你啊,還有周末也都會陪你的。只是不能按時去幼兒園接你了,不過你可以跟好幾個小朋友一起去小飯桌吃飯做遊戲哦。
  • 「你不聽話,媽媽生氣了!」成年人,請停止對孩子的情緒綁架!
    這個世界瞬間安靜了下來。孩子不喜歡吃青菜,爺爺奶奶無可奈何地說出那句話:你不吃青菜,媽媽知道了會生氣哦!於是,青菜被孩子消滅了!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屢次制止均沒有效果,爸爸若無其事地說:你看,媽媽好像生氣了!於是,孩子停止了喊叫,看向媽媽!
  • 「我媽快樂,全家快樂」,媽媽的情緒決定家裡的氣壓
    媽媽情緒不穩,會讓孩子產生怨念媽媽的情緒首先影響的第一個人,就是孩子,因為孩子最能感受到媽媽的情緒變化。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的經歷:我和我的弟弟相差11歲,爸爸那幾年在外地,我每次放學回家就幫著帶弟弟。有時候看顧不好或者弟弟撕我書的時候,媽媽就罵我或者打我,雖然我很想理解她,壓力大,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但我還是忍不住地想,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如果我死了,她會不會後悔?直到高中我住校感覺解放了。
  • 可憐的孩子,因為這個不能表達自己的情緒
    媽媽:「不過是一個玩具熊,丟就丟了吧」孩子(哭)……媽媽:「我們再去買一個不就行了嘛?」孩子:「我不要再買一個,我就要我的那個。」媽媽:「別再無理取鬧了。那你為什麼自己不小心呢?怪誰?」2、釋放情感孩子:「我的小熊玩具弄丟了。」媽媽:「媽媽也替你難過。你一定很傷心,對嗎?」孩子:「是的,我一直很喜歡它,它對我來說很特別。」
  • 孩子膽小不敢冒險,「馬太效應」幫你輕鬆克服孩子的畏難情緒
    比如說家長想讓孩子去體驗一下舞蹈課,孩子的第一反應不是高興,而是:「我不想去,我肯定不行。」家長想讓孩子參加某個演講比賽,孩子的第一反應是:「我不要去,我又沒經驗,肯定拿不到名詞。」本來孩子應該都是好奇心旺盛,什麼事情都想嘗試一下,可偏偏這些孩子非常害怕探索新鮮事物,不是在放棄,就是在放棄的過程中。
  • 「我太難了」,你理解到什麼程度?
    總言之,不管你是誰,一句」」我太難了「,大家都心領神會地確認一下眼神~~~年終歲尾之時,一場突來的突發疫情在武漢悄悄襲來。把我們的日常生活全部打亂了,舉個簡單例子,我本來打算去南方旅遊過春節的,因為疫情計劃泡湯了。孩子目前初中,學習一直很努力,為了鼓勵孩子,讓孩子到大城市見見世面。
  • 孩子出現畏難情緒,如何讓娃走出舒適區?「腳手架型父母」有妙招
    小明已經四歲了,為了培養他的動手能力,小明媽媽給他買了積木,讓他在搭積木中不斷鍛鍊想像力。可是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小明媽媽發現,小明搭著搭著積木就散架了,看著小明求救的目光,小明媽媽犯了難,這,她該不該幫呢?
  • 【致你】我的寶貝
    未來的路還很漫長,寶貝,我們一起走,一起成長。爸爸媽媽永遠愛你,願你在愛的沐浴下健康茁壯地成長!我好想你們。快到「六一」兒童節了,你們可以回來陪我過「六一」嗎?今天早上我和我的好朋友蘇玉明玩,蘇玉明的媽媽一直陪著他玩,我好希望我的媽媽也能和蘇玉明的媽媽一樣,天天陪著我。昨天老師告訴我,快要開學了,我想等放暑假了,就到稻城來,那樣,爸爸就可以和我一起玩高登和託馬斯的遊戲了,晚上媽媽就可以陪我睡覺,想想我就覺得好幸福,我恨不得馬上變成一隻小鳥,飛到稻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