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老師身邊為人父母的朋友不少,不時就能聽到:
這孩子怎麼這麼小氣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這孩子怎麼這麼膽小這孩子怎麼這麼愛發脾氣這孩子怎麼這麼讓人不省心這孩子怎麼這麼貪玩
而孩子遇到父母這樣說自己的時候,要麼沉默,要麼頂嘴。
01 原因
孩子變得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他們覺得父母不能或不想讀懂自己的情緒。
不表達自己的情緒,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當孩子的情緒表達被抑制,將變得不擅長與他人溝通,會把所有事情埋在心裡。
在生活中,容易產生誤會、生悶氣、給人一種老實可欺的感覺。
種種情感與需求得不到父母的積極回應。
孩子將逐漸採取自我保護的迴避性策略,與父母疏遠,轉而投注於遊戲、玩耍、學習之中。
所以在面對孩子有情緒時,父母處理的方法/態度至關重要。
02 分析
來體會一下,兩種不同引導方式的差距:
1、隱藏情感
孩子:「我的小熊玩具弄丟了。」
媽媽:「不過是一個玩具熊,丟就丟了吧」
孩子(哭)……
媽媽:「我們再去買一個不就行了嘛?」
孩子:「我不要再買一個,我就要我的那個。」
媽媽:「別再無理取鬧了。那你為什麼自己不小心呢?怪誰?」
2、釋放情感
孩子:「我的小熊玩具弄丟了。」
媽媽:「媽媽也替你難過。你一定很傷心,對嗎?」
孩子:「是的,我一直很喜歡它,它對我來說很特別。」
媽媽:「我知道,這麼多玩具裡你最愛它。」
孩子:「它一直和我在一起。」
媽媽:「以後小心點,就不會丟失心愛的東西了,寶貝,不哭,媽媽愛你。」
相同的事情,不同的溝通方式,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其中的差距。
孩子敢於、樂於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是因為他相信積極回應能帶來美好的預期,而這種相信建立於父母長輩良好的溝通方式。
03 小貼士
關於如何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禾老師倒是有些好建議:
Tip1: 教孩子簡單的情感類詞彙
對於學齡前兒童,只需要涉及最基礎的詞:
快樂、生氣、悲傷和害怕;
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加入稍微複雜的詞:
沮喪、失望和緊張等。
如何讓孩子真正理解並能正確使用這些情感類詞彙呢?
其實特別簡單。
平時看書或電視時,就場景和角色的不同表現跟孩子進行討論,多問孩子「你覺得這個角色現在的感受是什麼?」,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後與他繼續探討這個角色的經歷和出現某種感受的原因。
與此同時,要讓孩子有同理心的概念,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
孩子如果知道把小夥伴推倒在地會使其感到憤怒或難過,那麼他就不會這麼去做了。
Tip2: 製造「談感受」的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其實不難:
1) 與孩子分享你在某件事上的感受。
比如:「今天你沒有把玩具跟小夥伴分享,我覺得這不太好,你的小夥伴也會因為這件事件而難過。」
孩子會通過你的這種表達方式學習到他遇事應該如何表達,也會有意願聊聊自己的想法。
2) 每日一問(關心)
「你今天心情如何?」
這一簡單的問題是跟孩子談論感受的契機。
Tip3: 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和調整情緒
1)讓孩子們懂得:情緒的表達不僅限於肢體。
生氣不是靠打人來表達和排解的,而是應該通過學習情緒管控的技能來和平說出不滿,緩解情緒。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家長應當給與積極的教導。
2)教會孩子如何調整情緒。
如果孩子因在學校被老師批評而感到沮喪,幫他分析事件,教其轉移思路至如何排解沮喪的情緒上。
比如:跟孩子討論如何改正錯誤,下次怎麼做更好。
孩子之所以會用一些過激的方式表達情緒,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式,所以我們應該悉心教導並與他們一起進步。
Tip4: 做孩子的好榜樣
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尤其是家長。
如果你因為憤怒而扔掉手機或是很暴躁的講電話,那麼孩子會認為這就是表達憤怒的方式。
所以,為了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憤怒時,你應該說出憤怒的原因,然後深呼吸來進行調整,隨後慢慢平靜下來。這樣孩子學到的則會是平和表達感受的方式。
Tip5: 抓住日常「教學時刻」
有關孩子表達感受這方面的教育與指導應從幼年時期開始直至青少年時期。
以平和良好的方式進行持續的交流與溝通是非常必要的。
當孩子因生氣摔碎碗碟或因感到無助而放棄時,不要責備他們,而是抓住這些瑣事,將其變成幫助孩子更好處理情緒的反面教材。
孩子的親身經歷加上父母的教育引導是最有效的組合。
文章原創,嚴禁抄襲,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