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孩子,因為這個不能表達自己的情緒

2020-12-14 禾沐有聲

禾老師身邊為人父母的朋友不少,不時就能聽到:

這孩子怎麼這麼小氣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這孩子怎麼這麼膽小這孩子怎麼這麼愛發脾氣這孩子怎麼這麼讓人不省心這孩子怎麼這麼貪玩

而孩子遇到父母這樣說自己的時候,要麼沉默,要麼頂嘴。

01 原因

孩子變得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他們覺得父母不能或不想讀懂自己的情緒。

不表達自己的情緒,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當孩子的情緒表達被抑制,將變得不擅長與他人溝通,會把所有事情埋在心裡。

在生活中,容易產生誤會生悶氣、給人一種老實可欺的感覺。

種種情感與需求得不到父母的積極回應。

孩子將逐漸採取自我保護的迴避性策略,與父母疏遠,轉而投注於遊戲、玩耍、學習之中。

所以在面對孩子有情緒時,父母處理的方法/態度至關重要。

02 分析

來體會一下,兩種不同引導方式的差距:

1、隱藏情感

孩子:「我的小熊玩具弄丟了。」

媽媽:「不過是一個玩具熊,丟就丟了吧」

孩子(哭)……

媽媽:「我們再去買一個不就行了嘛?」

孩子:「我不要再買一個,我就要我的那個。」

媽媽:「別再無理取鬧了。那你為什麼自己不小心呢?怪誰?」

2、釋放情感

孩子:「我的小熊玩具弄丟了。」

媽媽:「媽媽也替你難過。你一定很傷心,對嗎?」

孩子:「是的,我一直很喜歡它,它對我來說很特別。」

媽媽:「我知道,這麼多玩具裡你最愛它。」

孩子:「它一直和我在一起。」

媽媽:「以後小心點,就不會丟失心愛的東西了,寶貝,不哭,媽媽愛你。」

相同的事情,不同的溝通方式,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其中的差距。

孩子敢於、樂於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是因為他相信積極回應能帶來美好的預期,而這種相信建立於父母長輩良好的溝通方式。

03 小貼士

關於如何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禾老師倒是有些好建議:

Tip1: 教孩子簡單的情感類詞彙

對於學齡前兒童,只需要涉及最基礎的詞:

快樂、生氣、悲傷和害怕;

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加入稍微複雜的詞:

沮喪、失望和緊張等。

如何讓孩子真正理解並能正確使用這些情感類詞彙呢?

其實特別簡單。

平時看書或電視時,就場景和角色的不同表現跟孩子進行討論,多問孩子「你覺得這個角色現在的感受是什麼?」,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後與他繼續探討這個角色的經歷和出現某種感受的原因。

與此同時,要讓孩子有同理心的概念,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

孩子如果知道把小夥伴推倒在地會使其感到憤怒或難過,那麼他就不會這麼去做了。

Tip2: 製造「談感受」的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其實不難:

1) 與孩子分享你在某件事上的感受。

比如:「今天你沒有把玩具跟小夥伴分享,我覺得這不太好,你的小夥伴也會因為這件事件而難過。」

孩子會通過你的這種表達方式學習到他遇事應該如何表達,也會有意願聊聊自己的想法。

2) 每日一問(關心)

「你今天心情如何?」

這一簡單的問題是跟孩子談論感受的契機。

Tip3: 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和調整情緒

1)讓孩子們懂得:情緒的表達不僅限於肢體。

生氣不是靠打人來表達和排解的,而是應該通過學習情緒管控的技能來和平說出不滿,緩解情緒。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家長應當給與積極的教導。

2)教會孩子如何調整情緒。

如果孩子因在學校被老師批評而感到沮喪,幫他分析事件,教其轉移思路至如何排解沮喪的情緒上。

比如:跟孩子討論如何改正錯誤,下次怎麼做更好。

孩子之所以會用一些過激的方式表達情緒,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式,所以我們應該悉心教導並與他們一起進步。

Tip4: 做孩子的好榜樣

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尤其是家長。

如果你因為憤怒而扔掉手機或是很暴躁的講電話,那麼孩子會認為這就是表達憤怒的方式。

所以,為了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憤怒時,你應該說出憤怒的原因,然後深呼吸來進行調整,隨後慢慢平靜下來。這樣孩子學到的則會是平和表達感受的方式。

Tip5: 抓住日常「教學時刻」

有關孩子表達感受這方面的教育與指導應從幼年時期開始直至青少年時期。

以平和良好的方式進行持續的交流與溝通是非常必要的。

當孩子因生氣摔碎碗碟或因感到無助而放棄時,不要責備他們,而是抓住這些瑣事,將其變成幫助孩子更好處理情緒的反面教材。

孩子的親身經歷加上父母的教育引導是最有效的組合。

文章原創,嚴禁抄襲,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正話反說,孩子的情緒表達障礙就是這樣造成的
    就以上次穿衣服為例,孩子在天氣冷時不穿衣服,我們完全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今天穿的這個衣服是夏天才能穿的,今天的溫度很冷,只有零下四五度,你要是這樣出去的話會凍感冒的,感冒的話就不能再和小朋友一塊玩兒了。」通過這段話就讓孩子知道,這樣的天氣是不適合穿這麼薄的衣服,而且會導致的後果是感冒了不能和小朋友一塊玩,我們告訴孩子這件事情以後,他就會有自己判斷的結果。
  • 孩子叛逆?是因為父母總是習慣表達第二情緒,這才逼的孩子叛逆!
    然而接下來的一幕是讓大家沒有想到,看到孩子,父親竟然是踢了他一腳。面對這行為,旁邊的人十分的不滿意,紛紛指責著。而最後這個爸爸似乎也意識到了自己錯誤的行為,帶著孩子就快步離去。沒有哪一個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小朋友,這個父親也是一樣。當看到自己的孩子走失後,心裡肯定是十萬火急。可是在見面的時候,之前的擔憂卻沒有表現出來,反而是發洩生氣的情緒。
  • 2~5歲孩子,一生氣就扔東西、大叫?3個方式讓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侄子一聽不能玩,馬上就發脾氣了,扔玩具扔鞋子,還站在門口哭,甚至打滾,久久不願進屋。我媽越想越著急,因為這幾年看侄子脾氣越來越大,不高興就扔東西,或者原地跳,原地打滾,原地哭。媽媽說她很擔心侄子以後的性格,怕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 兒童情緒變化,可能是在表達「消極情緒」,積極引導非常重要
    每個人都會產生消極情緒。但在一些父母的認知裡,他們會認為孩子每天接觸的東西很少,而且一家人都圍著孩子轉,所以孩子不應該有消極情緒,但這種看法並不正確。工友老張最近被自己孩子的負面情緒折騰得夠嗆,這是因為他家的孩子在前段時間每天下午放學後,都會不顧一切地找東西吃,常常前腳剛吃完一大碗飯,後腳就可以順利吃完一份麵條。
  • 我們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讓自己的情緒失控
    很多人覺得,生活在這個社會上,難免被社會中一些因素所影響,以至於我們將內心浮躁的原因歸結到社會的浮躁上。事實上,如果我們將自己的問題一股腦地當成社會的問題,那麼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改變自己,使自己平靜下來。
  • 控制自己的情緒比拿下一座城池更偉大,5種方法教孩子情緒管理
    而這時家長就要做孩子的「情緒垃圾桶」,傾聽孩子的壞情緒,安撫安慰孩子,幫孩子解決問題,進而化解壞情緒,既讓孩子體會壞情緒的不好,也讓孩子體會壞情緒被解決的輕鬆,讓孩子對控制自己的情緒產生積極性。四、不堵塞孩子情緒的表達孩子的情緒表達也許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不管是短促而激烈的還是長久而延綿的,都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家長無論如何都不應當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堵塞,諸如「不許哭」、「有什麼好笑的」之類的話語都是在通過外部手段強行中斷孩子的情緒表達。
  • 如何引導孩子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讓孩子不再亂發脾氣的5個步驟
    接下來,我要講的內容是,如何引導孩子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生活中,很多爸媽都遇到過這樣的狀況:孩子稍有不開心,就大喊大叫,甚至摔東西,每次都會告訴他有話好好說,不能發脾氣,孩子答應的很好,結果到下次還是這樣。很多爸媽都覺得孩子總是發脾氣,只是年齡小不懂事的緣故,長大了自然就成熟了。
  • 孩子如何學會情緒管理?試試這3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教練
    但是這之後,獅子爸爸卻沒有像我們大多數家長一樣,暴跳如雷,而是像一個孩子一樣告訴辛巴,他很害怕,害怕失去他,而辛巴也告訴爸爸,其實他沒有聽話是因為想證明自己的實力和勇敢,父子倆就這樣好好地談了談,事情也就這樣過去了。
  • 電影《小婦人》:好的家庭,都會表達情緒
    馬奇一家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在這個家庭中,「情緒」的自然流動。 她們善良,但並不意味著一味忍讓。馬奇太太平日裡看起來個性溫婉,對女兒們的引導總是循循善誘,但在該強勢的時候,絕不做老好人,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 孩子一直不會釋放情緒,出現暴力行為,家長該如何給孩子疏導情緒
    同事一家人對果果這樣通過暴力釋放情緒的行為感到很不能理解和無奈。飯後,喝茶間隙,同事惆悵地和我們聊天,孩子這麼小就這樣暴力,長大了怎麼辦? 類似的現象在生活中經常出現,這個問題值得家長們反思:孩子天性善良,為什麼孩子這麼小就會用暴力的行為來釋放自己的情緒呢?
  • 當父母遇到困擾,如何向孩子表達情緒和想法?請包含這3部分
    生活中,因為孩子的一些行為,導致父母煩躁、憤怒、難過、擔心等情緒的事情一定會存在,對一部分家庭來說,甚至是家常便飯。那麼這種「父母有情緒,內心不好受」(但孩子沒有,孩子沒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妥)的情況下,父母該如何表達呢?(本文講的只是「表達情緒」,而不是「處理情緒」或「自我調整情緒」)通常,我們會較多聽到類似下面的話:「你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 孩子動不動就哭?親子情感連結缺失,孩子容易情緒崩潰
    實驗結果大部分人都能夠想到,正常組的孩子不管是在家裡和家外都能夠正常的表達自己,而自閉症組的孩子只能夠在自己孤獨的世界裡,不與任何人交流。其實把這個實驗放在我們的生活中來看就很好理解了,人本來就是擁有各種情緒的,但是正常組的孩子能夠正常的發洩情緒表達自己都是因為和別人交流與外界擁有一個情感的連結,而自閉症組的孩子之所以變成這樣,是他們根本不會和父母甚至外界建立一種情感。
  • 孩子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很有可能是家長「教」壞的,父母要注意
    這個方式對付撒潑的熊孩子,確實有很明顯的效果,但是卻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鬧情緒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孩子沒有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那麼當孩子遇到很複雜的情況時,他們很難表達的自己的情緒,最後乾脆變成了哭鬧,然後升級成為打滾。
  • 夫妻之間,當你想發脾氣時,如何正面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時我提到了一個兩性相處的必要因素就是及時表達情緒,不要攢著秋後算帳,很多姑娘就來私信我,靈性老師道理我都懂,我也知道當下的事就要當下解決掉,可是我每次跟老公交流的時候效果都不好,我已經很克制我自己的脾氣了,到底該怎麼去和我老公表達情緒呢?
  • 負面情緒也需要適當的表達
    通常我們在聊溝通的時候,會希望是在「正向的」「積極的」方向去進行這個過程。但實際山,「沮喪」,「難過」,「受傷」,「恐懼」等這些負面情緒也是需要在溝通的時候表達出來的。負面情緒的表達並不是只是抱怨,而是為了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而提出的。
  • 孩子出現情緒波動?心理學:論孩子自我控制情緒的重要性
    可是這樣也會讓自己心痛。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聽話乖的孩子,但是隨著孩子慢慢一步步長大,孩子就會開始有了自己的脾性,有時候就會得不好的控制,在這個情況下就需要家長的協助幫助孩子管理情緒。身體出現不舒服的的狀況孩子與成年人會有所不同,情緒和行為控制並沒有那麼強,那麼對於身體上的舒不舒服就會通過情緒的變化就會展現出來。比如孩子生病了,除了難受臉部表現出無精打採以外,有些時候還會出現情緒不穩,通過宣洩情緒來表達。
  • 小孩化身情緒小魔王?用「RULER五步法」,教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有一個說法,叫做"糟糕的兩歲,可怕的三歲",因此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也是最難帶的,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總是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小事情就耍脾氣,讓人措手不及。孩子的脾氣常常是"陰晴不定",這句需要父母們要用對方法,才能夠輕鬆搞定孩子的情緒問題,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不會再因為孩子哭鬧而焦頭爛額。
  •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
    四、通過繪本的形式,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情緒,知道不良情緒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害處,逐步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孩子為一點小事而生氣,大發脾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孩子太小,掌管情緒的大腦前額葉皮層還沒有發育完全,他們沒有那麼好的自控力。一個人要在25歲左右,大腦才能完全發育好。有情緒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會有情緒。
  • 孩子敢跟父母發脾氣該慶幸,隱忍的孩子很可憐,原因值得父母思考
    文/東動育兒日記孩子發脾氣是一種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內心想法的表現,明智的父母該為孩子敢向自己發脾氣而高興,相反不會發脾氣的孩子卻很可憐,背後的原因很值得父母深思。想要得到父母的幫助幼兒階段到小學階段的孩子,自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都比較弱。這個階段的孩子在遇到一些小問題和小挫折的時候,都會不知所措,可能大腦瞬間就會出現短路的情況,不知道該怎麼辦,就會衝著父母發脾氣,哭鬧。
  • 《心靈捕手》:孩子情緒需要出口,家長要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在這部影片中幫助威爾走出來的一個最大的因素,就是給他一個尚恩給了他一個情緒的出口。《心靈捕手》:"這不是你的錯"前五位心理諮詢師都因為受到威爾的戲弄而憤然離開,只有尚恩的做法不同,他尊重威爾,也真實地表達自己。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威爾激怒了尚恩,他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