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晚年在日記中寫到:「此人不死,大陸不丟」,誰會這麼重要?

2021-01-07 騰訊網

眾所周知,在抗戰年間,中國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對外要抵擋侵略者的進攻,對內還有國共兩黨在不斷的抗爭。在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之後,國共兩黨再次爆發了內戰,而最終共產黨贏取了勝利。而蔣介石則帶著國民黨殘部撤退到了臺灣,而在蔣介石晚年的時候,曾在日記中寫下:「此人不死,大陸不丟」,這個人究竟是誰,會這麼的重要?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舉行了舉國同慶的開國大典,而此時的蔣介石在臺灣同時記下了眾多日記,而其中就寫著北平現在成立了新政府,而宋美齡還當選了副主席,如若孫先生知道這一件事情一定異常憤怒吧,並在日記中總結了自己之所以戰敗的原因,如若戴笠未死,就不會出現今天這個局面。

戴笠之所以在老蔣心中有這麼高的評價,那肯定有著他厲害的地方。戴笠還沒有死時,就創建了東北最大的情報組織,而且他還有著自己的一套手段,即使是每日兩國都對他十分讚賞。他不論是對外或是對內都絕不心慈手軟,當時的眾多特工都沒能逃掉他的眼睛。

在那個時候,國民黨不管是在武器裝備或是兵力層面,都要遠勝於共產黨。但最後還是以戰敗告終,這都是因那時許多將領接連起義,無數城市不攻自破,沒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做支撐,自然沒有辦法與共產黨相抗衡。如若當時戴笠未死,就不會出現背叛蔣介石的人,最後也不會落得這般境地。對此,大家有何看法呢?

相關焦點

  • 蔣介石晚年在日記中寫到:「此人不死,大陸不丟」,誰竟如此重要?
    並且當時的中國不僅需要和侵略者對抗,國家當中同樣有兩股勢力在產生著小摩擦,在抗戰終於取得勝利後,國共兩黨再次爆發的內戰,最後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黨軍隊被我軍打得潰不成軍,被迫敗退臺灣。之後再未返回大陸,而蔣介石晚年的時候,曾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句話:「此人不死,大陸不丟」,這個人是誰呢?會如此重要?
  • 蔣介石晚年在日記中寫道:「此人不死,大陸不丟」,誰如此重要?
    蔣介石晚年在日記中寫道:「此人不死,大陸不丟」,誰如此重要? 【導語】:說起蔣介石很多小夥伴可能是十分熟悉了,要說蔣介石在歷史上所留下的事情絕對是中國近代史上十分濃重的一筆,因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社會是十分的不穩定,有人復闢皇帝制度,有的人革命,俗話叫做亂世出英雄,所以在當時出現了很多十分偉大的人物,蔣介石就是其中的一位,對於一部分人來說,蔣介石是飽受爭議的,不過我們必須要承認的就是在抗日戰爭的時候蔣介石是做出了很多的貢獻
  • 蔣介石晚年在日記中寫道:此人不死,大陸不丟!他是誰?
    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此人不死,大陸不丟!若是戴笠沒有死,就會揪出那些叛徒,自己也不會一敗塗地。要知道以戴笠的能力,國民黨內部有問題,他很快就會將人給揪出來。
  • 蔣介石離開大陸前,曾下達一死令,誓死都要帶走此人,此人是誰?
    蔣介石離開大陸前,曾下達一死令,誓死都要帶走此人,此人是誰? 雖然蔣介石最終敗退到了臺灣,但蔣介石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梟雄人物,這一點是誰都不能否認的,畢竟,老蔣在抗日戰爭期間,也立下了無數的功勞,他英勇的一生,也是讓人十分緬懷和可惜的。
  • 常德會戰中著名的「虎賁師」師長,晚年命喪匪警槍戰,此人是誰?
    1955年8月,在香港的一座公寓中遭到了匪徒的入室搶劫,警察接到報警趕來後,警匪雙方發生了槍戰,在一片混亂之中,這家的男主人在匪警槍戰中不幸遇難身亡。 隨後,警方對這起入室搶劫案件展開調查,男主人的身份震驚眾人,原來他竟然是常德會戰中著名的「虎賁師」師長,此人是誰呢?大家聽我慢慢道來。
  • 讓蔣介石在日記中反覆提到他,並說必須槍斃
    1945年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命戴笠成立了調查組,專門懲辦漢奸,順便列出戰犯名單,並統計在抗日戰爭過程中我們所遭受的經濟損失。一個月後,蔣介石向遠東軍事法庭提交了這份戰犯名單。但根據美國的意見,甲級戰犯由法庭處理,而剩下的戰犯則交給蔣介石處理。據史料記載,蔣介石在處理這批戰犯時頗花了一些心思。
  • 蔣介石敗退臺灣,晚年在日記中悲憤寫道:沒這三人,不至如此落魄
    前言在進入這個話題之前,我想提一點,許多人對國軍在抗日戰爭中做出的貢獻有錯誤認知,由此忽視了在抗戰前期過後的佔抗戰八年時間絕大多數的時期的相持階段。那時期是八路軍、新四軍在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這階段,蔣光頭與日軍曖昧不清,消極抗戰;日軍積極誘降蔣光頭,全力消滅敵後抗日根據地。
  • 蔣介石在日記中透露對宋美齡愛意:終日想念美妹不已
    「終日想念美妹不已」、「終日想念美妹不至」,這一句句相思是出自於「蔣中正日記」。蔣介石當年將追求宋美齡的心情點滴寫在日記裡,全都保存在臺灣的國民黨黨史館日記抄本。1927年3月日記寫到,「終日想念美妹不已」;5月寫到,「終日想念美妹不至」。蔣介石除了日記抒發相思苦外,也寫了好幾封情書,攻勢不斷。後來,2人終於約會了。邵銘煌說,他們在上海一家小餐館談心,蔣中正事後在日記留下了「約會別有一番風味」的腳註。
  • 蔣介石的五虎將,個個忠肝義膽,可晚年的結局卻落差巨大!
    這是一門玄學,逐漸的蔣介石喜歡在任何一次作戰中都將劉峙帶在身邊,並任命他為戰區司令長官。和顧祝同、陳誠不同的是,劉峙的晚年生活過得更輕鬆閒適一些。他喜歡養花養草,儼然一派田園作風。只是經濟上比較窘迫,但內心應當是幾人之間最祥和的。最終於1971年去世,享年79歲。
  • 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生平最痛恨的三個人,你看過後就會出乎意料
    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生平最痛恨的三個人,你看過後就會出乎意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蓋棺定論」這個詞語,這個詞語是來源於《魏書·鄭羲傳》的,其意思就就是一個人只有在去世之後才能對他的功過得出結論,在歷史上也不是蓋棺可以做出結論的,我們今天所要給大家講述的是蔣介石,在他逝世之後,學術界以及政界對他的爭論始終都沒有停歇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由金門、澎湖都是重要的中轉基地,首先將主力部隊運到這裡,隨後進行攻擊。有意思的是,所有計劃的第一個攻擊目標,都是廈門。蔣介石的計劃中,廈門是重要的前進基地。對照著金門炮戰的強度,小小的金門容不下這麼多部隊,島上幾個師會有很大傷亡。無奈之下,蔣介石放棄了這次反攻計劃,轉而考慮在汕頭登陸。不過,臺軍高層認為在汕頭登陸的難度更大。缺少中轉基地,還需要航行10多個小時,很容易被解放軍軍艦和飛機發現。於是,只得又退回考慮佔領廈門。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認為反攻大陸會成功。 李彌曾經說過:依靠臺灣那麼點大的地方,想要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為什麼不贊成從金三角撤軍?就是因為臺灣太小。用1個省去對付大陸30多個省,想要打贏是無稽之談。 自然,蔣介石也明白這個道理,仍然制定了反攻的計劃,希望未來出現有利時機。
  • 「高雄屠夫」彭孟緝犯下大錯,依然被蔣介石重用,晚年信佛贖罪
    參謀總長是軍隊中的重要職位,今天我們來講一位曾經在臺灣擔任「參謀總長」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此人名叫彭孟緝。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深得蔣介石信任,兩度擔任「參謀總長」,是臺灣軍政界赫赫有名的人物。提到彭孟緝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其實彭孟緝在臺灣的名聲很大,不過他的名聲卻不太好。因為彭孟緝曾經在臺灣犯下大錯,屠殺了幾千名無辜的市民,他也因此被稱為「高雄屠夫」。那麼,彭孟緝後來的結局怎麼樣呢?彭孟緝出生於1908年,湖北武漢人。1926年,彭孟緝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從學校畢業後,先後擔任排長、連長等職務。
  • 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究竟是不是蔣介石下的命令?誰才是不抵抗將軍?
    下達不抵抗命令的人是張學良,因此他獲得了「不抵抗將軍」的稱號,一度被義憤填膺的中國人口誅筆伐,然而後來坊間傳聞張學良之所以不抵抗,是因為遠在南京的蔣介石嚴令他不許和日本人發生衝突。那麼到底是張學良不抵抗,還是蔣介石不抵抗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張學良本人晚年的回憶以及一些史實來解開這個歷史的謎團。
  • 高華:蔣介石為何在大陸失敗
    關於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原因,最全面和流行的答案是:國民黨的失敗乃是「歷史的合力作用」,既是政治的,又是軍事的,也有文化、思想的,以及教育等等因素,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導致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覆亡。如此說法,確實每個方面都能找到許多證據,但在我看,最重要的原因還在軍事,如果樸素地還原到基本史實,軍事失敗乃是最重要的失敗,其他原因都是從這裡派生出來的,說到底還是軍事第一。
  • 蔣介石為何會失敗?張學良晚年道出真相:只因錯失一個人
    這一年,蔣介石之所以堅持發動內戰,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實力很有信心,當時他不但有百萬雄師,有無數先進精良的武器裝備,而且又背負著美國的支援,所以自以為勝利在握,但沒想到隨後老蔣的部隊節節敗退,三大戰役更是一敗塗地,最後只能狼狽退守臺省,但他對自己的失敗卻一直不甘心。
  • 吳鐵成曾是蔣介石的鐵桿心腹,為啥晚年被蔣介石給罵死了?
    (吳鐵成)吳鐵城,原祖籍廣東,與孫中山同鄉。1931年6月,任國民政府委員;8月任警察總監,僑務委員會委員長。1949年底,吳鐵城逃到臺灣。次年3月,蔣介石復任「總統」職,吳鐵城被任命為「總統府資政」,繼續輔佐蔣介石,苦心經營臺灣孤島。
  • 夫妻講究生同衾死同穴,為何蔣介石卻不將父母合葬一處?
    在蔣介石的故鄉奉化溪口,蔣母王採玉的墓地是一個重要的景點,但是到過那裡的人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何王採玉不與丈夫蔣肇聰同葬一穴呢?因為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夫妻生同衾,死同穴。這既體現了夫妻生死恩愛,也表明後人對父母的孝敬。
  • 活埋一人成心病,杜月笙晚年是如何被蔣介石嚇出心臟病而死的?
    曾任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手下有個秘書長叫饒漢祥,也是個大文人,他贈給了杜月笙這麼一副對聯:「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評價不可謂不高,倒也符合事實。 廣結名流當然是有好處的,利於一個人的整體提升。文化的薰陶,使杜月笙的整個氣質脫胎換骨。
  • 蔣介石晚年坦白:丟掉江山不怪別人,罪魁禍首是這2人
    蔣介石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政治人物及軍事家,在抗日戰爭中也是立下過功勞,畢竟當時能夠讓各地軍閥團結一致去打日本人已經是他的極限,但是後來內戰遭到失敗,最終只能敗退到臺灣,他的一生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