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小時候,梨膏糖吃得少,好象也只有一兩回。一是買起來有點不方便。過去住茂名南路,雖比鄰淮海中路,但那裡不少食品店裡不見伊人的蹤影;要乘26路到城隍廟才有。二是把它當作加了中藥的糖,沒把它當作糖來吃。就如過去走街串巷賣梨膏糖所唱:「嗚呀嗚哩哐呀。梨呀梨膏糖呀——老爹爹吃了吾的梨膏糖呀,一覺困到大天光呀。老奶奶吃了吾的梨膏糖呀,耳不聾來眼不花呀……」
圖說:梨膏糖的模樣。
賣梨膏糖的對象不止於老爹爹老奶奶,他唱的歌詞是可根據眼前對象的不同年齡、職業和性別,而唱出吃梨膏糖的好及不吃的苦。
圖說:賣梨膏糖的「小熱昏」。
老上海賣梨膏糖是離不開唱的,因而有「三分賣糖,七分賣唱」之說。一說起梨膏糖的唱,就會與「小熱昏」搭界。「小熱昏」是推銷自製梨膏糖藝人們的自稱,「熱昏」不是頭腦熱得發昏瞎講,只不過是掩護自己的擋箭牌。他們心裡清爽得很,唱將起來不是直接「咳嗽傷風療效好,男女同胞快來買梨膏」;而是通過說唱時事新聞和笑話故事,再引到梨膏糖;可以算是最早的海派清口。
圖說:與梨搭界的梨膏糖。
梨膏糖有兩個類型。一是藥物型,有川貝梨膏糖、百草梨膏糖和開胃梨膏糖等。有段唱是可見一斑:「一包冰屑(雪)吊(調)梨膏,二用藥味重香料,三(山)楂麥芽能消食,四(使)君子打小囡癆,五(味子)和肉(玉)桂都用到,六用人參三積(七)草,七星爐內生炭火,八卦爐中吊(煎)梨膏,九制玫瑰香味重,十全大補有功效。」
圖說:藥物型梨膏糖。
另一類是品嘗型,也叫花色梨膏糖。素有薄荷、胡桃和金桔等,葷有蝦米、肉鬆和火腿等。你可以選擇吃品嘗型,也可吃藥物型來無病防病。
圖說:品嘗型——花色梨膏糖。
真想吃梨膏糖,只要直奔老城隍廟;那裡是生它養它的地方。在老城隍廟,它與五香豆齊名。不僅是中華老字號,還是上海的著名特產。
圖說:名糖與名相。
相傳梨膏糖發明人是唐朝宰相魏微。其母患了咳嗽氣喘,但又因藥苦而不肯服用。魏徵想了個辦法,把梨汁與藥加糖同煮;可一沒注意,把汁熬成了塊。可這有梨有藥有糖的膏塊,老人卻開口吃了下去,病就這樣被醫好了。魏微這個神操作,催生了梨膏糖。按今天的分類,屬藥物型梨膏糖,止咳化痰、潤喉清肺。
梨膏糖如同菜系,也有幫派,只是沒十六之眾,但也有本、蘇、杭、楊四幫。上海老城隍廟梨膏糖是本幫。有意思的是,賣梨膏糖的店都是圍著老城隍廟開。第一家在市口不錯的廟門前,開業在1854年(清鹹豐四年),名「朱品齋」,賣的是半流質和方塊形梨膏糖,據說出自祖傳秘方。老闆朱慈興對梨膏糖的一大革命,就是把它變成一味高檔零食;在梨膏糖裡加人參、鹿茸和靈芝等貴重滋補藥材。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裘盛戎、著名琴師李慕良等是其粉絲,他家的梨膏糖不僅對嗓子好,也有益身體,而且也是拿得出手的禮品。
永生堂生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為老城隍廟第二家梨膏糖店,開在廟西首晴雪坊旁的文昌路12弄弄堂口,也就今文昌路41號上海梨膏糖商店的位置。老闆張銀奎父子在營銷上有突破,首創現做現賣。第三家德生堂扎在廟北的豫園門口,在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老闆曹德榮是永生堂出來的,從店名可見飲水思源之心。
現在的上海梨膏糖商店,是由朱品齋、永生堂、德生堂合併而成。
圖說:編號45為上海梨膏糖商店位置(1981年)。
與梨膏糖相比,粽子糖吃得就多了。粽子糖因糖形體得名,像只赤膊的袖珍三角粽子。說粽子糖出自明末蘇州一個叫謝雲山的人,因而有「謝家糖」之稱。
圖說:晶瑩剔透、琥珀瑪瑙似的粽子糖。
一粒粒的粽子糖是用剪刀剪出來的。乘條糖還軟未硬之時,舉起剪刀「喀嚓」「喀嚓」;邊剪邊轉,使剪出的糖呈現三角形,像切菜的滾刀塊。說熟練的技師一天要剪2萬粒粽子糖,而且顆顆不走樣。
有人說,粽子糖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糖。棕黃色,晶瑩剔透,渾身光亮;色如琥珀,而且同琥珀那樣,包裹著看得到的驚喜;一粒粒小巧的松子,咬上去硬脆、一口清香。
圖說:松子,好吃看得見。
代表作除了松子粽子糖,還有一款薄荷粽子糖,也是兒時的最愛。一身乳白,不透明,糖體外包著層薄荷味糖粉。不碰沒事,一咬就像牆粉那樣剝落下來。
圖說:別有滋味的薄荷粽子糖。
粽子糖是中式的,歷史與梨膏糖差不多,但它生在上海隔壁的蘇州、一個與上海老城隍廟一樣的地方——觀前街。
圖說:採芝齋:賣古董變成賣糖果、炒貨和蜜餞。
l870年(清同治九年),河南人金蔭芝用500個銅板買了爐子、小銅鍋和剪刀等工具和做糖的原輔料,開始擺攤頭賣粽子糖。現做現賣,一文錢兩隻。經過十多年奮鬥,在1884年(清光緒十年)盤下一家名叫「採芝齋」的古董店,把賣古董改成了賣糖果、炒貨和蜜餞。
圖說:如今的粽子糖,賣相也繽紛起來。
從此,名氣越做越響,其中有兩樁事是極有推力的:一是成為貢糖。蘇州織造府官員時常進貢慈禧蘇州糖果和蜜餞,有一回,派去給慈德看病的蘇州名醫曹滄洲,將採芝齋貝母糖用於助藥,取得不錯療效,從此貝母糖為貢品。採芝齋也開始在糖中放些藥材,因而被稱作「半爿藥材店」,這一點與上海梨膏糖相同。二是成為國糖。1954年,出席日內瓦會議的周恩來總理用採芝齋糖果招待外國朋友,獲得交口讚譽。
圖說:粽子糖是上海煙紙店的標配。
早在1938年,蘇州採芝齋就開進大上海。在上世紀仍有2家,分別在西藏路延安路和南京路西藏路;專售粽子糖,還有貝母糖。那時上海的大小食品店,常見粽子糖的倩影。這一蘇州特產已經融入,被看作上海貨了。
袁念琪。1978年從農場考入大學,獲法學士學位。1983年考入上海電視臺,高級編輯(專業技術二級),上海長江韜奮獎獲得者。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獲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一等獎等,入選王蒙主編《中國最佳散文》和《中國新聞年鑑》。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門檻》、《上海姻緣》、《上海B面》和《零食當飯吃》等。
原標題:《追糖3:梨膏糖·粽子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