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峽導報消息,「基於中國大陸粉碎了自二戰以來的自由秩序,現在是時候允許臺灣擁有核武器了。」美國智庫企業研究所學者麥可·魯賓投書媒體道。
關於臺灣與核武器的報導,海峽兩岸已是見怪不怪,此類問題上可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核專家「叛逃」事件。
「英雄叛逃」,從未後悔?
臺灣地區「中科院」核能所副所長、臺陸軍上校張憲義博士於1988年1月12日「逃離」臺灣,張憲義逃走時還把諸多臺灣核武研發機密資料轉交美國政府,同時參加秘密聽證會指證臺灣核武已接近完成階段。
此事一出,震驚國內外,大陸對此作出了強烈反應,而美國也以取消對臺「軍事保護」作為威脅,逼迫臺灣當局立即終止其核武計劃。至此「臺核」流產已成定局。而事件的主人公張憲義表示,「假如讓我重新再來,我仍然會這樣做」。
「臺核流產」,是福是禍?
張憲義宣稱道「我們有能力,但絕不製造核子武器。」他認為只有放棄核武器才能拯救臺灣免受核汙染,稱其熱愛自己的故鄉。
而當年核武發展曝光後,美積極派人處理也是以此為由,而今的美國竟然舊事重提,想要「讓臺灣地區擁有核武器」,他們是否選擇性失憶,忘記了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
1964年大陸核武試爆成功,震驚了包括臺灣在內全球各地,次年於桃龍潭建立研究機構,自此臺核進入籌備階段。
之後的「新竹計劃」、「桃園計劃」直至「張憲義事件」的爆發到今天的「魯賓事件」,似乎這些年來,臺灣方面始終與和話題密不可分。
美國過去強硬的態度,不斷的施壓,致使臺當局的「核計劃」一次又一次以失敗告終,五十五年來,兩國時局的不斷變化,是否真的是促成臺核順利產生的催化劑,就目前的國際形勢與區域安全角度推測,其可能性微乎其微。
參考來源:海峽導報
免責聲明:本文由這有看點原創創作,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轉載前請獲得授權,轉載後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