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5日是重陽節,不禁讓人想起主席的《採桑子.重陽》中的那句「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重陽名字,通常是由《易經》中的解釋得來: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故為重陽。又因九九與「久久」同音,故寓意長久,是頗受重視的吉日。
殊不知,在古代,重陽在演變過程中,曾有過截然相反的兩種寓意。
漢代之前,先民一直視農曆九月九日為不祥的日子,要通過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形式來消除災禍。
重陽節與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也被附會上一個神話傳說。該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恆景照做,躲過一劫。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受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神話故事的影響,一些地方的人們認為重陽是個兇的日子,於是為了鎮壓兇氣、戰勝兇氣,重陽節的的主要儀式活動就是登高,其它的都屬於附加活動。
除了神話傳說,認為九月初九日不祥是由於陰陽之說:因為重陽之後,陽氣由盛而衰,是不祥的徵兆。為避開所謂不祥,古人除了開展盛大的祭祀活動,就是通過佩戴消災除邪的植物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災避邪。這是古代人們敬畏天地,順應自然而成。正是由此,讓人們的生活充滿了儀式感。
「重陽節」名稱起於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九日與鍾繇書》,這是曹丕給鍾繇的一封信,雖僅僅100多字, 因其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而改變了這個節日,由不祥轉為吉日,由「避禍、消災」改為「祈壽、祈福」。從此,作為一個古老的文化被人們所傳承。此篇也成為魏文帝散文佳作之名篇。
重陽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於唐代。舉國皆知的最著名的重陽詩,就是唐朝王維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武則天選在公元690年的重陽節這天廢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看重的恐怕就是重陽的「久久」寓意。
到了近代,佩茱萸的習俗逐漸少見了。其變化的原因,大概是茱萸在早期民眾的生活中強調的是闢邪消災,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敬老也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1989年,我國將農曆九月九日正式定為「中國老年節」,使這一天成為我國法定的老年節。每到這時,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既交流了感情,又鍛鍊了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這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隨著時代的變遷,重陽節已經漸漸脫離最初的意義,時代又賦予它新的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的中華美德就是在這樣的變化與發展中一代一代傳承著,源遠流長。
佳節又重陽,不似春光勝似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