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重陽,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2020-12-16 皮球見聞

今年10月25日是重陽節,不禁讓人想起主席的《採桑子.重陽》中的那句「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重陽名字,通常是由《易經》中的解釋得來: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故為重陽。又因九九與「久久」同音,故寓意長久,是頗受重視的吉日。

殊不知,在古代,重陽在演變過程中,曾有過截然相反的兩種寓意。

漢代之前,先民一直視農曆九月九日為不祥的日子,要通過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形式來消除災禍。

重陽節與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也被附會上一個神話傳說。該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恆景照做,躲過一劫。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受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神話故事的影響,一些地方的人們認為重陽是個兇的日子,於是為了鎮壓兇氣、戰勝兇氣,重陽節的的主要儀式活動就是登高,其它的都屬於附加活動。

除了神話傳說,認為九月初九日不祥是由於陰陽之說:因為重陽之後,陽氣由盛而衰,是不祥的徵兆。為避開所謂不祥,古人除了開展盛大的祭祀活動,就是通過佩戴消災除邪的植物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災避邪。這是古代人們敬畏天地,順應自然而成。正是由此,讓人們的生活充滿了儀式感。

「重陽節」名稱起於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九日與鍾繇書》,這是曹丕給鍾繇的一封信,雖僅僅100多字, 因其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而改變了這個節日,由不祥轉為吉日,由「避禍、消災」改為「祈壽、祈福」。從此,作為一個古老的文化被人們所傳承。此篇也成為魏文帝散文佳作之名篇。

重陽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於唐代。舉國皆知的最著名的重陽詩,就是唐朝王維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武則天選在公元690年的重陽節這天廢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看重的恐怕就是重陽的「久久」寓意。

到了近代,佩茱萸的習俗逐漸少見了。其變化的原因,大概是茱萸在早期民眾的生活中強調的是闢邪消災,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敬老也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1989年,我國將農曆九月九日正式定為「中國老年節」,使這一天成為我國法定的老年節。每到這時,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既交流了感情,又鍛鍊了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這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隨著時代的變遷,重陽節已經漸漸脫離最初的意義,時代又賦予它新的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的中華美德就是在這樣的變化與發展中一代一代傳承著,源遠流長。

佳節又重陽,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相關焦點

  • 今又重陽,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最美是重陽,美在一份悲涼。晏幾道說:天邊金掌露成霜。雲隨雁字長。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登高》最美是重陽,美在一份透徹。白居易說: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 《重陽》原創詩詞65首,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03七絕·重陽節抒懷(平水韻)作者:艾方成(湖南)故園夢裡近重陽,萬戶登高菊正黃。紅透千山楓似火,雁聲驚落一林霜。何處登高舒老志,不費愁腸。24江城子·重陽節寄老同事(詞林正韻)作者:劉復經(湖南)露寒風冷菊盈窗,月難望,柳鋪霜。炳燭賦詩,佳節話重陽。
  • 奧運會推遲,顏妮的回應來了: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稱中國女排的姑娘們面對東京奧運延期到2021年舉辦的事實,並沒有產生急躁和無所適從的情緒,而是從容應變,甚至向廣大球迷彰顯著英雄的內心世界。朱婷的回應是:「2021年,依然是一個更加完美的我!」把郎導視為伯樂,同時也視為人生領路人的顏妮,則摘抄了一句極賦詩意的寄語送給郎導:「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 詩詞丨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你知道和你不知道的詩人都曾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就來領略詩詞裡的最美重陽!「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個人在外奔波,最遺憾的莫過於不能和親人朋友一起共度佳節。鄉愁,像那秋日寒意,縈繞心頭。越是佳節,越是刻骨。眼見旁人呼朋喊友,攜親帶子,登高賞菊,自己卻孤身異鄉,就算眼前景色再美,美酒再醇,又怎地此間愁緒。晏幾道生性耿直,不趨炎附勢、不同流合汙,故一生抑鬱不得志。
  • 登高把酒話重陽
    離別,註定是我們永遠吟唱不絕的主題。「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時節 ,秋高氣爽,登高遠眺,卻望不見鄉關何處,看不到故人幾許,只好把無盡的思念化作筆端那一句句令人斷腸的詩句。當然,說起重陽節的詩詞,怎麼少得了毛主席的作品——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 再會九九,又見重陽
    ,是一個賞菊的節日;菊花,是屬於重陽的主角。落木蕭蕭下,群芳紛紛謝此時只有菊花盛放傲人驕姿,獨攬天地秋意傳統文化中提起重陽的時候絕對少不了菊花比如孟浩然寫到「待到重陽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在獨屬於菊瓣長長的重陽深秋菊花與重陽活動形影不離重陽與菊香飄搖融為一體最後,以一首最為樂觀豁達的詩詞收尾重陽《採桑子·重陽》毛澤東
  • 《春光的春光》是怎樣煉成的
    更重要的是,焦裕祿在張莊村找到了治理風沙的辦法;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去過張莊村民閆春光家。3年後,他脫貧了。    大方向應該沒錯,可是究竟該怎麼拍?    對抗焦慮的辦法,是立刻行動起來,幹掉讓你焦慮的事情。    2月4日凌晨,我跟攝影記者通過電話後,一邊跟領導匯報,一邊把時政部和攝影部的一眾弟兄都喊起來了。立刻出發去蘭考,到現場去,它會給你答案。
  • 毛澤東《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譯文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重陽節年年都會來到。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美,如宇宙般廣闊的江面天空泛著白霜。重陽:重陽節農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歲歲:年年。
  • 詩意重陽 (2017重陽節「朗讀活動」文稿)
    但是,王維卻反其意而用之,詩人想的是,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個人──他自己不在其內。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要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了。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這首詩的深厚處、新警處。
  • 重陽節對老人的祝福語大全 重陽節對老人說的話
    重陽節對老人的祝福語大全 重陽節對老人說的話時間:2018-10-14 16:4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重陽節對老人的祝福語大全 重陽節對老人說的話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重陽節,這個節日在過去有闢邪禳禍消災的意味,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些地方將這一天定為倡導尊老
  • 秋菊一縷香 把酒慶重陽
    今天是2020年10月25日農曆庚子年九月初九重陽節。1929年10月重陽節,偉人寫了一首詩詞《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裡霜。」
  • 黃花紅葉守重陽
    有一個「白衣送酒」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後在廬山下過著田園生活,開闢了個大菊花園。他到菊園澆水、培土、捉蟲,種菊成了他最大的嗜好。「採菊東離下,悠然見南山」成了他的人格寫照和後人賞菊的理想意境。
  • 久久重陽,登高瞰雲邸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
  •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每到重陽都會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譯文:我獨自漂泊在外作異鄉之客,每逢佳節到來加倍思念親人。更想起偉人毛澤東的古詩詞:《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
  • 【味蕾上的江南印記】重陽節•重陽糕•老人節 || 嘉興往事 2020-12-12
    與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節吃的是重陽糕。農曆九月初九即日為重陽節,這是因為在我國古時九為陽數,兩個陽數疊在一起,就成為了重陽。重陽節這一天,我國各地都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因「高」與「糕」同音,就漸漸形成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慣了。重陽節源於何時,一時難以考證。
  • 732657春光科技怎麼樣 春光科技中籤能賺多少?
    根據證監會安排,今日春光科技迎來新股申購,而這也是連續第三周出現一周僅一隻新股申購的現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招股意向書顯示,春光科技募資總額約4.1億元。那麼,春光科技中籤能賺多少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重陽節對老人的祝福語一句話 重陽節老人寄語關於孝順名言警句
    重陽節對老人的祝福語一句話 重陽節老人寄語關於孝順名言警句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相信很多人對這首詞印象深刻,一首詞道盡了李清照的思念之情。時至重陽節,總有不少的愁緒難以忘懷,尤其是遠方的父母,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又至,何不給父母送一句簡單的祝福,聊表心意;又或者說出心裡的話,表達內心的愛。
  • 詠春詩八首,描繪春光秀美
    詠春詩繪春光美 作者:田大金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這首詩 ,抒發了作者初見春光的欣喜之情,將初春的景色描寫得空靈飄逸,蒙朦朧朧,似有若無。這初春的清新,在詩人眼裡勝過萬紫千紅的仲春。
  • 重陽節習俗的由來
    重陽節節日圖片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此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