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
——《採桑子·重陽》
又是一年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1989年被定為老人節,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根據《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被確定為老年節。
這一天,不知身在職場「登高」的你,是打算陪家裡老人登高望遠插茱萸,還是在家賞菊飲酒吃重陽糕?
在此,小編衷心祝願全中國的老人們身體健康,幸福安康。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自漢代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由此,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九日與鍾繇書》記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節在唐朝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在節日期間所進行的活動一直流傳至今。
一個節日
《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曰重陽。重陽又叫「辭青」,與三月初三的「踏青」相對。此時青葉轉黃,楓葉轉紅,山野間紅黃相映。宜登高望遠,向春夏綠意告別,迎來橙黃橘綠,是為一樂。
說到重陽節的歷史,還要追溯到先秦,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求壽習俗「,則從漢帶興起——《西京雜記》中記載了西漢宮人的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一段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重陽節是在農曆九月九日,日月逢九,雙九相重,所以稱「重九」。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中記載:東漢時期,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父母死於村中突發的瘟疫,悲痛之下,桓景便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故事一直傳到現在。
從那時起,民間便流行起於九月九登高、佩艾葉、飲菊酒來祈求健康的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也是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一種情愫
不論身在何方,家永遠是心系掛念的地方,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的呵護,老人的生活也同樣需要我們的關懷,百善孝為先,在這九九重陽佳節之際,或為老人做上一頓好飯,或陪著老人喝一點酒,敘敘家常、叮囑珍重。滿足老人心中對團圓團聚的強烈期盼。
有一種生活叫華僑城
在香山美墅雲邸,重陽登高另有一番體驗,棲居於城市中央,俯瞰城市山水美景,燕晗山、塘朗山、天鵝湖、燕棲湖、深圳灣盡攬眼底,俯瞰僑城,猶如登泰山而小天下。
在雲邸,賞庭前花開花落,往天上雲捲雲舒,讓家更溫暖,更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