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中幾個傳福音的模式

2021-02-21 金燈臺微刊

  這裡只提幾個模式,因為在使徒行傳裡提到的模式實在不少。在這裡就沒有講起第八章腓利的個人傳道模式,或者第十六章呂底亞家裡的家庭聚會的模式。其實,全能的聖靈的引導,作為豈是單單限於幾個模式。上帝在人類的歷史不斷彰顯祂的大能,祂奇妙的作為常出乎人的想像。因此在每一個時代,我們都要留心領會祂的旨意,學習走祂要我們走的道路,抓住原則,以最有效的方法把福音傳開。

  講到原則,在使徒行傳裡倒有兩個原則,應該提一提。那就是聖靈的大能與引導;信徒的謙卑與順服。無論是教會還是個人,如果只讀讀聖經,看看幾本宣教的書,在實際的信仰生活裡沒有經歷祂的大能,沒有順服祂的引導,世上有哪一個這樣人能把在魔鬼權下的人搶救出來呢?知識與經歷應該平衡;勇敢與智慧應該相輔助;開荒與植堂要同時並進。把聖經教導的原則踏實的實行在生活裡,那麼使徒們當時的經歷就會成為今日信徒們的福氣。使徒行傳所教導我們的幾個模式,就不會單是理論上的探討,乃是我們今日事奉中可行的路線,可喜的共鳴。

  在使徒行傳裡我們最少可看見:

一.大型布道的模式(徒二:14-42)

  這次布道會的講員是彼得。他一反從前的態度,站起高聲宣揚主道。這極大的改變是聖靈自己的大能。神的時候到了,祂自己設立教會,祂自己改變人心。這位講員蒙神重用乃是神自己一步一步栽培他,他也以謙卑順服的心來學習。這裡就只提兩件事。第一,彼得不是後無退路去事奉主,乃是全心愛主,放下漁船;沒有破的網,一百五十三條大魚。(約二一:11,15)。一個人的事奉可貴處就在這裡。事奉不是把剩下來的擺上去,乃是因為愛主,理智的把最好的獻上去。第二,彼得遵照主令,回耶路撒冷與大家同心禱告,等候主所應許的(徒一:4-14)。在危難時刻仍然禱告需要信心。聽從主令,專心禱告那是忠心。怪不得那一天,門徒添了三千人。

  這樣說來,是不是今天開的布道會有時效果不夠理想都是講員不好?這倒不一定。現代的教會每年開幾次布道會,會友自己有些已「吃」得太飽,自己懶得來,也不願請朋友來。講員喊得聲嘶力竭,有點像在無魚之池,努力撒網。哪來什麼滿載而歸?最多只能夠得幾條魚。如果有些人舉手決志,其中不少也是生活方面的決志,少有未信者立志接受主。由此看來,如果教會仍計劃這種模式來傳福音,那麼在策略,執行,會前工作,會後跟進都要好好禱告思想,全體會友參與,尋求突破。不然的話,教會每年開的幾次布道會,效果不會太好。

二.有吸引力的教會(徒二:43-47)

  初期的教會並不是每天開布道會,但是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為什麼會天天有人信主呢?可見得初期教會在每天的日常生活裡,有好的見證,吸引社會裡的人天天來加入這個團契。

  他們有什麼這樣吸引人呢?其中一項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們有相愛的心。他們相愛到一個地步不單常在一處聚會,大家也互相關懷,互相幫助。有田產家業的,把它賣了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些人因為上來過節,所帶的路費不多,如今留在耶路撒冷受教,生活有困難。他們不是偷懶閒談的人,所以經濟上富裕的同道,甘心幫助他們。這種甘心犧牲的態度實在使當時教外的人另眼相看。但是反過來,那些接受幫助的信徒,既非存心白吃人的飯,就不單存歡喜的心,也是存心誠實來用飯(徒二:46)。這裡的歡喜是一種感恩的態度。感謝上主恩惠,也謝謝主內肢體的愛心。但是,什麼是誠實呢?誠實不但證明他們並不是遊手好閒的人,這種美德也會在他們吃飯的態度上表明出來。他們一定不會爭先恐後,儘量多拿食物。他們吃喝的態度一定是顧到其他同吃的人。這樣的態度是對同吃的人一種愛心表現,也是對那些甘心奉獻的人一種愛的表示。這樣富貧相愛,處處相顧的教會怎樣不會叫四周圍的人受到感化,紛紛來聽道信主呢?

三.以大能證明主道(徒三章)

  使徒行傳第三章記載的神跡實在令人驚奇。一個四十多歲,生來是瘸腿的人竟得痊癒。那一日有五千男丁信主。在這件轟轟烈烈的大神跡中其實有幾件事值得我們注意。比方說,彼得,約翰在忙碌之中,下午炎熱之時,不忘禱告。他們在敬拜生活中不忘討飯的需要。他們在眾人驚奇看他們時,不但說明此事與他們的能力和虔誠無關,更是抓緊機會,大聲宣揚主道。他們講道內容,並沒有花言巧語吸引人,反而直言相告,指出聽眾殺了生命的主。這樣的態度絕沒有一些神醫大會的作風。

  其中一件大家比較常疏忽的是,這病了四十多年的人並不是在彼得對他奉主名說了話後立刻得醫治。這個人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是在彼得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後發生的(徒三:7)。千萬不要以神跡為取巧,走捷徑的一種方法。神跡是在彼得伸手扶這人後才發生的。神不單讓人經歷肉體上的痊癒,更讓他在身體健壯前經歷人間少有的愛。一個從小給人輕看,受盡辛酸痛苦的人,那一天明白了什麼叫作愛。這種愛的表現,就是一件神跡,就是大能的作為。


四.在逼迫中的信息(徒八:1)

  其實講逼迫,應該以第四,五,七章開始。我們注意第八章是因為從那一天開始,福音由耶路撒冷傳開。這樣傳開不是信徒們主動出去傳福音,乃是身受逼迫,被迫離開耶路撒冷,才把福音傳開。雖然如此,這些信徒當中沒有怨言,就在各地把福音傳開,也把主的真理傳到自己的原居地。羅馬市當日有四處聚會的地方,很可能就是這一班滿心火熱的信徒,回到那裡後開始(羅一六:5,14,15;腓四:22)。

  其實不單在第一世紀如此,歷代以來都有這種經歷。就以近代中國南部華人到南洋謀生為例吧。神不單興起一些祂重用的僕人宋尚節牧師,計志文牧師,趙世光牧師等來南洋,或奮興布道,或建堂設校,把福音傳開。中華國外布道團的王載牧師及其他同工,也來東南亞各地,深入邊荒未開發之地,開始了華人教會海外宣教新的一頁。神不單帶領祂的僕人來,神也用當時的戰亂與貧困,讓分散東南亞的信徒把福音帶回他們新居留地。今日在東南亞各地有不少生氣勃勃,人財齊全的教會。我們豈不能感嘆神當日奇妙的作為呢?


五.順服聖靈的感動,差派宣教士(徒一三:1-3)

  教會最重要的工作應該就是傳福音。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像安提阿的教會,順服聖靈的感動,把最好的兩位同工派出去。我們說最好的同工,一點也沒有誇大。巴拿巴在耶路撒冷的奉獻,事奉是大家有目共睹。他在安提阿帶領了許多人信主。他也心胸寬大,去大數城請保羅來。信徒加多,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

  保羅的優點,長處也不勝枚舉。但是其中一樣,是今日宣教士應該學習的,那就是他雖熱愛猶太人,也從不看輕非猶太人的種族。他在哥林多前書第九章二十二節「…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他稱呼作奴隸的阿尼西母為「我心上的人」(門:12)。我告訴加拉太人:「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三:27-28)

  教會應派這樣有負擔,付代價,有才華的人出去作宣教士。只有這樣有組織,有計劃,全心支持的差傳,才能把福音傳到大城市裡的貧民窟,工廠區裡的工人,整日忙忙碌碌的白領階級,或者深山裡的少數民族。今天不但衝破十億人口大關的印度需要福音,東京的銀座需要福音,東西歐的這些國家何嘗也不需要福音呢?泰國的佛教徒,千萬到麥加朝聖的回教徒,難道就不需要福音真光的照耀嗎?各地的教會應該加倍努力,在廣傳福音的事工上再加一把勁。

  使徒行傳最後一章雖在兩千年前寫好了,但是其中的教導應該深記我們心中,活用主給的教訓,用各種的模式,不同的大眾媒介把福音傳開。這樣使徒行傳的後記,就會在今日的教會中記載下去,直到主耶穌再來。

金燈臺無固定投資者,若願意可通過下方"奉獻支持"金燈臺事工。

相關焦點

  • 使徒行傳丨彼得受聖靈啟示,率先向外邦人傳耶穌基督恩惠的福音
    從五旬節聖靈降臨,至使徒彼得見異象,期間有十一年的時間,猶太門徒只向以色列民傳耶穌基督的福音或神恩惠的福音,福音並沒有傳給外邦人。主復活後給使徒的命令是從耶路撒冷,然後是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教會在耶路撒冷被聖靈建立後,門徒司提反被猶太的宗教領袖們用石頭打死,主借撒但對門徒的逼迫,使門徒離開耶路撒冷,分散向外邦人普傳福音。
  • 使徒行傳
    一、本書名稱使徒行傳原名「行傳」,希臘原文譯為「眾使徒的行傳」。本傳記以記載使徒們傳道的行蹤而得名,書中充滿了聖靈的作為。神的道由耶路撒冷和安提阿為兩個拓展起點,傳遍了猶太和外邦人之地——羅馬。六、本書背景使徒行傳是以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和巴勒斯坦,於主後30-60年的30年歷史為背景。基督教運動開始於羅馬帝國的敘利亞省,其中包括猶太和撒瑪利亞這兩個地區。主後一世紀統治那些地區的最高行政官,為羅馬「巡撫」、「總督」或猶太人的傀儡王。
  • 從八點默想使徒行傳中彼得傳福音給外邦人的聖經故事
    一,彼得在沿海地區傳福音(使徒行傳9:32-43)掃羅悔改之後,使徒行傳記載當時的教會有一段安定的時刻,以至於彼得就去到地中海沿岸地區自由傳福音。他是個虔誠的外邦人,篤信獨一真神,經常參與猶太人的會堂敬拜。一天申初,就在他按猶太人規矩祈禱晚祭的時候,神的使者向他顯現,告訴他神已悅納他的禱告和賙濟,並進一步吩咐他派人往約帕硝皮匠西門的家去,好邀請彼得上他家裡來。這是異像中對於哥尼流的指引,也意味著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借著福音應當打破隔閡。
  • 第5篇:使徒行傳-歷史
    使徒行傳是關於初期教會的故事,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去了解使徒行傳︰能力、宣告、迫害和保羅。能力(使徒行傳1章- 2章13節)在耶穌升天之前(使徒行傳1章9-10節),祂告訴祂的門徒,要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的到來(使徒行傳1章4-5節)。十天後,當所有的門徒於五旬節聚在一起時,聖靈降臨了。
  • 使徒行傳第一章
    (使徒行傳 1:1-2 和合本)使徒行傳是路加寫給提阿非羅的第二封信,這裡的前書是指著路加福音,也就是第一封信。從稱呼上的變化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寫第一封信的時候,路加稱提阿非羅為大人,但第二封信時,卻直呼他的名字提阿非羅,表示這時候路加不單單把他當成在上掌權的,而是把他當成弟兄。而前書的內容記載的就是從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到耶穌升天的這段時間的事情。
  • 《使徒行傳》電影剪輯:雅典的偶像
    在使徒行傳第17章,這裡的亞略巴古指的是一群來自雅典受人尊敬的領袖,他們想要研究屬靈和哲學的觀點,以捍衛他們的信仰。保羅給亞略巴古的信息是最著名的福音信息之一。  使徒行傳:雅典的偶像  ▼視頻來源:www.Jesusfilm.org點擊這裡進入觀看《使徒行傳》電影完整版  使徒行傳背景:
  • 使徒行傳第六周 聖靈的差遣
    使徒行傳第六周 聖靈的差遣讀經:徒十二25~十四28重點經節:徒十三2~4 徒十三2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作我召他們所作的工。徒十三3  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徒十三4  他們既被聖靈差遣,就下到西流基,從那裡坐船往居比路去。
  • 本科:本土差傳 第四課 | 使徒行傳與差傳基礎 (聖靈與差傳)
    透過在五旬節悔改的虔誠猶太人及帶著福音返回原居地的信徒(徒2:9–11)。經文提到13個地區。b. 透過在司提反殉道後遭逼迫而散居各地的信徒,然後透過順從聖靈引導的腓利,進而傳到撒瑪利亞和衣索比亞(徒8章)。c. 透過散居各地的基督徒取道向北去腓尼基、居比路、安提阿,然後從安提阿去小亞細亞和歐洲。2. 教會歷史與這些例證連結。
  • 《使徒行傳》電影剪輯:猶推古在特羅亞起死回生
    使徒行傳:猶推古在特羅亞起死回生  ▼視頻來源:www.Jesusfilm.org點擊這裡進入觀看《使徒行傳》電影完整版  使徒行傳背景:這卷書的名字本意是「行為」,也被稱為「使徒行傳」。如果說福音書是耶穌的故事,使徒行傳就是耶穌被釘十架並從死裡復活後的使徒們的故事。這卷書是耶穌留給那些跟隨他的人的遺產。當你閱讀並觀察使徒的行為,你可以看看你自己,因為他們也是普通的男人。他們剛開始也會害怕和躲藏。之後他們慢慢出來,接著有一些人被殺,然後他們就分散了。你也可能有同樣的反應。這卷書是關於他們的信心,你可以參照你自己。
  • 查經小課堂9 | 使徒行傳第九章
    我們今天分享使徒行傳第9章,第9章有非常清楚的兩個部分。一個是講到掃羅變保羅的這個過程;另外一個部分就是講到彼得所行的兩個神跡。福音繼續在擴張、在廣傳,藉著神跡奇事。彼得的那個部分跟下一次的第十章並在一起講,因為那個連接比較緊密。
  • 【聖經學習】《使徒行傳》第6章
    《使徒行傳》第6章 6:1發怨言:我們已經看到了教會與仇敵的爭戰
  • 【新約聖經導讀】《使徒行傳》第一章
    【本章思路】:使徒行傳從時間來看乃是路加福音的繼續。因路加的福音結束於主的升天並囑咐門徒留在耶路撒冷等候父所應許的聖靈澆灌下來,使他們穿上從高處來的能力,在地上與復活的基督之天上的職事合作;而他的行傳開始於主的升天。因此,在一至二節的引言之後,三至二十六節是說到基督與祂的門徒兩方面的預備,好成就這一切。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使徒行傳13保羅第一次旅行宣教A在賽普勒斯
    使徒行傳至少提到過四十個不同的城市。大約公元後五十六年,保羅已經這樣寫道:「我從耶路撒冷直到以利哩古,把基督的福音都傳開了」(羅15:19)。以利哩古包括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巴爾幹半島。士求保羅是個通達人,他請了巴拿巴和掃羅來,要聽神的道。只是那行法術的以呂馬(這名翻出來就是行法術的意思)敵擋使徒,要叫方伯不信真道。6-8 接下來,他們從撒拉米貫穿全島,來到西岸的首府帕弗。發生了一個福音與邪教衝突的事件,也是這次宣教工作的頭一個高潮。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使徒行傳10彼得向外邦人打開福音大門,哥尼流...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使徒行傳10彼得向外邦人打開福音大門,哥尼流全家歸信【自從彼得三次不認主,又經耶穌三問建立他信心;及至五旬節聖靈降臨他和眾門徒身上;這次神又在異象中三次啟示他。彼得經歷了為過去的態度悔改的混亂過程,在與環境的搏鬥中順從聖靈的指引,培養出敏銳的觸覺,他再次代表教會,有效地事奉了神,服事了外邦人。】
  • 使徒行傳 第三章(2021版)
    首先讀使徒行傳第三章:□1次 □2次 □3次第一、禱讀經文【徒 3:6 上】……金銀我都沒有,只把我所有的給你
  • 【聖經學習】《使徒行傳》第19章
    《使徒行傳》第19章 19:1保羅經過了上邊一帶地方
  • 【12月23日 讀經】使徒行傳第8章
    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使徒行傳第8章1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2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12及至他們信了腓利所傳神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連男帶女就受了洗。13西門自己也信了。既受了洗,就常與腓利在一處。看見他所行的神跡和大異能,就甚驚奇。
  • 傳福音必須要付代價
    一直喊著要舍己、要為主背十字架,卻不肯親自去傳福音。他說:「一般來說牧者在教會裡總是受大家尊重愛戴。如果不帶頭去傳福音,哪裡會遇見拒絕與毀謗,更不會有逼迫。」這話令我深感羞愧,也觸動我心。我們的好弟兄真愛靈魂,也真愛同工們。是啊,不願付代價的基督信仰只是生活的點綴,不願付代價以傳福音絕不是真跟隨主。難道我們今天屬靈生命軟弱無力,教會整體而言日益邊緣化。
  • 在艱難之地建立基督的教會,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福音要廣傳首先,福音是必須廣傳的信息。新約聖經一再地表示,福音進入這個世界時,是帶著強大的離心力的。耶穌受死和復活的信息,從福音的中心耶路撒冷,向外傳到了猶太和撒瑪利亞,最後傳到了全世界,這應驗了主在《使徒行傳》1 章 8 節中所說的。
  • 一些不傳福音的錯誤藉口
    傳福音,一直都是危險的事。耶穌自己也是面臨危險,面向危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使徒行傳裡的記錄也是,這些信徒說,神所告訴我們的,我們不可不傳。文革的時候,他們也是面臨危險而去聚會,教會有很大增長。有時候反而可選擇的環境,反而讓我們躲避十字架的苦難。反而是逼迫太重的時候,沒辦法逃避,就把福音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