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第二個年頭。這年,德國大軍在閃擊波蘭後,開始將矛頭對準西歐。而蘇聯為了應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戰爭,也在中東歐地區積極構建「東方戰線」。蘇聯構建「東方戰線」,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防禦德軍的侵略;第二個目的,則是收復國內戰爭時期因一系列「和平條約」而丟失的土地。由此一來,芬蘭、波羅的海地區、羅馬尼亞,都成為了蘇聯的目標。這其中,又以羅馬尼亞較為「特殊」。
說它「特殊」,是因為它先後遭受蘇聯、德國兩個軍事大國的宰割。談到這個話題,就有必要說一說羅馬尼亞的早期歷史。古代就不細談了,就從近代說起。1877~1878年的俄土戰爭中,衰弱的奧斯曼帝國一敗塗地。在1878年的《柏林條約》中,眾多巴爾幹國家從土耳其統治下獨立,羅馬尼亞(瓦拉幾亞)便是其中之一。獨立之初,羅馬尼亞僅據有瓦拉幾亞一隅之地,國土面積還相對狹小。不過,隨著帝國主義之間戰爭的爆發,羅馬尼亞迎來了領土擴張的機會。
巴爾幹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羅馬尼亞獲益頗多。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羅馬尼亞突襲腹背受敵的保加利亞,獲得勝利。1913年《布加勒斯特條約》籤署後,羅馬尼亞獲得了多布羅加。一戰時期,羅馬尼亞又於1916年及時加入協約國陣營,對奧匈帝國宣戰。戰事並不順利,戰場上,羅軍屢戰屢敗,在三個月時間裡,就喪失了一半國土,以及20多萬軍隊。不過,局部戰場的形勢,並不能決定整體的戰爭走向。1918年,德奧集團的戰敗已不可避免,在此情況下,羅馬尼亞也最終「反敗為勝」。
1918年一戰結束時,多民族的奧匈帝國土崩瓦解,匈牙利又爆發了反協約國的蘇維埃革命。羅馬尼亞便積極插手中歐地區的事務。在幹涉匈牙利革命的戰爭中,羅馬尼亞立下了「汗馬功勞」。鑑於這種情況,1920年的《特裡亞農條約》規定,匈牙利將特蘭西瓦尼亞全部割讓給羅馬尼亞,並且將三分之二的巴納特贈送給羅馬尼亞。與此同時,趁俄國內戰、蘇維埃政權無暇西顧的有利時機,羅馬尼亞佔領了比薩拉比亞、布科維納。這樣一來,羅馬尼亞版圖面積激增。
得益於這兩場戰爭,羅馬尼亞版圖擴大了一倍多。但由此產生的領土問題,也導致羅馬尼亞與鄰國(蘇聯、匈牙利、保加利亞)的關係日漸複雜化。而其中最大的危機,則來自蘇聯。20~30年代,蘇聯通過新經濟政策、兩個五年計劃,而逐漸成為世界範圍內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國力增強後,蘇聯政府認為洗刷恥辱的時刻到了,便計劃逐漸收復在國內戰爭時期丟失的土地。這樣一來,地處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之間的比薩拉比亞(摩爾達維亞)地區,便成為了蘇聯的目標。
01被蘇聯宰割:丟失比薩拉比亞、北布科維納
比薩拉比亞問題,長期令蘇、羅關係蒙上陰影。早在1920年11月,蘇俄就聲明抗議羅馬尼亞強佔比薩拉比亞。1924年,應蘇聯的要求,蘇、羅兩國在維也納召開會議,討論比薩拉比亞的歸屬問題,但沒能達成共識。1934年,蘇、羅兩國恢復外交關係,但蘇聯也同時聲明:不承認羅馬尼亞對比薩拉比亞的佔領。《互不侵犯條約》籤署後,蘇、德在東歐秘密劃分了勢力範圍。到了1940年二戰爆發時,蘇聯進一步加大了對羅馬尼亞的施壓力度,迫使羅馬尼亞妥協。
與此同時,羅馬尼亞王國的倒行逆施,也將比薩拉比亞推到了其對立面。羅馬尼亞人和比薩拉比亞人(摩爾達維亞人)同出一脈,但地域上的差異,卻似乎超越了民族上的共性。來自羅馬尼亞本部的政府官員,對比薩拉比亞人實行歧視政策,導致該地經濟凋敝、文化衰落、起義頻發。僅從1921~1924年,比薩拉比亞就發生了155次起義。因此,當蘇聯紅軍向比薩拉比亞開進時,不少當地人甚至更歡迎蘇軍。1940年6月,在經歷長時間的談判後,羅馬尼亞最終將比薩拉比亞、北布科維納割讓給蘇聯。
02被德國宰割:丟失北特蘭西瓦尼亞、南多布羅加
比薩拉比亞問題,導致蘇、羅之間關係惡化。在此之後,羅馬尼亞逐漸向德國靠攏。而德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也讓羅馬尼亞領會到忤逆希特勒的後果。然而,羅馬尼亞走親德路線,不僅沒使其疆域增加,反而導致其領土進一步縮水。原來,德國為了進一步贏得匈牙利等國的支持,而在1940年8月進行了第二次維也納仲裁。仲裁期間,德國勒令羅馬尼亞將北特蘭西瓦尼亞「歸還」給匈牙利。9月7日,羅馬尼亞又被迫籤署《克拉約瓦條約》,將南多布羅加割讓給保加利亞。
那麼,匈、保、羅都走了親德路線,得到的待遇卻為何不同呢?這可以從兩點分析。首先,希特勒擅長利用各僕從國之間的領土爭端,使各僕從國都有求於德國,從而達到操縱與控制的目的。其次,在此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都是同盟國集團的成員,是德意志帝國的盟友。而羅馬尼亞卻在1916年加入了協約國,站到了德國的對立面。梁子在二十年前就結下了。因此,當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存在糾紛時,作為馬扎爾人傳統盟友的德國,自然更偏袒匈牙利。
總體來說,1940年,羅馬尼亞先是被蘇聯割走了比薩拉比亞和布科維納,後又遭受德國的勒令,被迫向德國的僕從國們割讓了北特蘭西瓦尼亞和南多布羅加。一年內,羅馬尼亞版圖面積縮水了約1/3。直到1944年,羅馬尼亞及時倒向蘇聯,才重新拿回了部分失地。二戰結束時,羅馬尼亞雖然領土面積雖然略有縮小,但仍遠大於其在獨立之初的面積。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蘇聯民族國家建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