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中國史,怎麼到大陸工作!」

2021-01-15 觀察者網

臺灣「十二年國教」課綱自實施起便爭議不斷,去年的「文白之爭」在臺灣掀起大討論。如今,年度例行課審會悄然而至。爭議話題不亞於語文課綱的歷史課綱或進行調整,成為焦點。


臺媒報導,今年審議的新課綱草案提出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有關中國史地部分大幅減少,並有提案建議延長臺灣史的學習時數。


臺灣高中校長、教師指出,上述做法都是為了「去中國化」,這種做法顯然不對。這是「文化臺獨」的重大勝利,未來兩岸關係會因兩岸年輕人認同斷裂更加緊張。如今大陸對臺灣產生的影響很大,而且近年來兩岸關係大變,很多人到大陸工作,怎能不了解歷史?


「十二年國教」課審大會11日起一連3天審議社會領域課綱,圖自臺媒,下同

去掉「中國史」 增加「臺灣史」


據《中國時報》8月10日報導,為期三天的臺「教育部」課審大會於11日開始審議社會科課綱。


臺「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說,十二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草案,由朝代編年史改為主題式(單元),不再分成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規劃臺灣、東亞及世界等3個分域,也就是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下討論。此舉讓學生藉由區域的關連性來學歷史,培養他們新的歷史觀。


此外,課審委員、臺灣東華大學學生蕭竹均提案,將初中臺灣史學習時數由1/3提高到1/2。蕭竹均說,過去社會科從未有過轉型正義的內容,臺灣史教育也漠視原住民歷史。他認為社會科課綱應該增加這兩部分內容,因此「臺灣史」的學習時數有必要增加。


這兩個提議均備受爭議。



「去中國化」明顯 藍營痛批「政治介入」


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不管是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或是將臺灣史學習時數從1/3提高到1/2,都是為了「去中國化」,這種作法當然不對。


吳昆財指出,臺灣只有通過中國大陸才能發光發熱、讓全世界看到,但十二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卻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並淡化中國大陸因素在臺灣歷史的份量,主要是定位臺灣、中國、日本、韓國等都是獨立國家,目的就是「去中國化」,他無法認同。


至於臺灣史學習時數提升到1/3,他也覺得不妥,因為臺灣歷史很短,用這麼長的時間來教,最後可能要教到嘉義蘭潭何時興建、面積多少等這些瑣碎的內容,是大家想要的嗎?


新北市安康高中校長謝金城也說,若高中歷史課綱最後真的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對臺灣來說,中國文化變成另外一個國家的文化,這種翻轉不但是矯枉過正,也會造成重大衝擊。他認為,應在以中華文化為基礎來看待兩岸歷史,不應將中國史切出納入東亞史中。


《旺報》援引國民黨文傳會代理主委唐德明的話說,此次課審大會出現人事與審議程序異常。此次臺「教育部」課審大會破例首次利用上班日開會,可見「急如星火」。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為何課發大會召集人、課審大會委員、「國教院」院長許添明卻在7月31日被撤換,學術副院長也同時去職,整個「國教院」只由行政副院長代理,「這種詭異的情況,很難不讓人懷疑其中是否有政治力的介入」,他批評:」「教育是百年大計,政治介入很可恥」。


唐德明指出,除了人事與審議程序的異常,課綱本身也充滿爭議。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而且捨棄朝代編年史的編排方式,明顯就是政治力介入教育,民進黨企圖「去中國化」的目的昭然若揭。


另外,唐德明提到,把中國歷史放在東亞脈絡,根本就是數典忘祖的做法。他舉例,以辛亥革命創建中華民國而言,這要如何從東亞的脈絡來解讀?如何讓學生理解滿清末年的腐化,遭致世界列強侵略的血淚歷史,革命先烈又是如何拋頭顱、灑熱血,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北市中正高中歷史老師許孝誠認為,過去可以依照時間順序講述歷史,如果調整後可能會在局部提到,並從區域深度去探討問題。此舉雖然可讓學生培養自己的觀點,但也可能形成意識形態,看待歷史恐變得不夠客觀。


斬斷認同 兩岸關係只會更緊張


據《中國時報》報導,臺灣文史作家王豐提起去年語文課綱刪減文言文比例,結合此次歷史課綱草案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指出,這是「明顯把教育鮮明地工具化」,並且顯示出尚未擺脫殖民者的視角。


王豐指出,臺灣雖已脫離殖民70多年,但仍未擺脫後殖民心態。「看很多問題不是從臺灣人角度,而是從殖民者角度,從西方或皇民角度來看。」但所謂「東亞」實為西方殖民者視角。他感慨若課綱設計者心態都未「擺脫被殖民」,宛如仍被關在囚籠中,這樣又如何能期待臺灣的年輕人具有開闊沒有限制的視野?

王豐強調,臺灣既然一直以「民主自由」為傲,臺灣地區的執政者就不應該將學子視為「歷史的選民」,試圖以教育為工具「捏麵人」。


暨南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徐泓也認為,強化「東亞史」把中國史歸於其中,是用西方研究中國的史觀,是一種矮化;如今大學裡教日、韓史的內容都廖廖無幾,又有多少高中教師能夠清楚東亞史的脈絡,如此說來這樣的課綱仍是行「去中國化」之實。


長期關注課綱編審的臺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說,這是「文化臺獨」的重大勝利,未來兩岸關係會因兩岸年輕人認同斷裂更加緊張。


張亞中指出,新歷史課綱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以後臺灣學子沒有中國史的史觀概念了。把原本朝代史改成主題式(單元),也因此歷史會變得碎片化,學生獲取的是片段性歷史知識。以後再談到晉朝唐朝,學生們會沒有給相對的時間概念,這同樣會導致未來年輕人沒有中國史的史觀。


張亞中說,這對兩岸關係影響很大,因為認同歷史是兩岸關係的根。根被刨掉,去中國化形成,會加深彼此的不信任,發展兩岸關係很難。就算之後再換國民黨執政,與北京方面互動時也會受到影響。當共同認同沒了,兩岸一家親就變成權力的競爭追逐,對臺灣更不利。屆時臺灣只好把美國拉進來,這會讓兩岸關係充滿危險。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痛批,此次歷史課綱把中國史放入東亞史是地道的臺獨史觀。相較以往把中國史、臺灣史並列,變本加厲。而且,原本兩岸關係已經很糟糕,蔡英文當局這樣處理,只會讓兩岸關係惡化。


西進已成風潮 難阻擋


北市中正高中歷史老師許孝誠表示,大陸對臺灣產生的影響很大,尤其是臺灣解除戒嚴後,兩岸關係出現變化。現在不少高中生就已在思考畢業後是否到大陸升學或求職。



苗慄縣私立建臺中學歷史老師王富麗說,很多畢業學生在大陸工作,如此強大的勢力就在附近,怎能不多了解它的過去?


高雄鼓山高中校長莊福泰認為,學生有必要認識大陸,但要認識到多深可以思考。或許可以教孩子一些學習方法,讓孩子以後有更好的方式去認識大陸與其他國家,更宏觀看待這個世界,而不是現階段傳授縮減限制的知識給學生。

「理想再崇高,仍得兼顧現實。」國立虎尾高中歷史老師鄭立鈴表示,課綱中刪減中國史的比例,會令學生對中國史學習不足,脈絡也會支離破碎,老師得找時間多補充。課綱無論怎麼修,都要回歸教學核心,「立足臺灣,兼顧中國,放眼世界」才是歷史課綱最好的依據。


竹東高中歷史老師蔡智惠表示,目前的教育目標是以訓練學生能力為主,若沒有先秦夏商周歷史,得看訓練的主線能否有其它的內容進行替代,最後還得回歸到改變的內容。


私立建臺中學歷史老師王富麗表示,若把中國史納為東亞歷史,今古文經之爭、中國本土宗教、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等政治史和文化史都沒了,加上歷史課程時數減少,課綱就徒留一個「虛」字,而中國史中變法等例子,也可做為現代警戒,去中國史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歷史脈絡混淆 怎麼教


臺中市僑泰中學校長溫順德也表示,這幾年教歷史感覺現在學生對時間順序觀念相當薄弱。過去大家學歷史是以朝代概念出發,早期朝代、時間順序觀念很清楚。如果新課綱完全改為主題式(單元),恐怕會讓孩子們的時間順序更加混淆,未來將成為老師教學上的大挑戰。


桃園區福豐國中歷史老師王靜新表示,初中歷史課程中,中國史基本上仍按時序,高中改採主題式架構後,由於中國文明與歷史本身複雜,和東亞周邊互動也非常複雜,難以只用東亞史就能釐清複雜的歷史脈絡。


王靜新還指出,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內容差異很大。用考試引導教學的現狀下,教師將會無所適從。



板橋高中歷史科教師張肇祥指出,高中老師想要加強教學效果,勢必得先了解每個學生初中用的教科書內容,再補充更多資料,這會成為教學的一大難題。

虎尾高中歷史老師鄭立鈴說,老師會面臨在有限的上課節數中,難以教完課程的窘境,若要完整教完一定要另找時間補課。


教育培訓機構、補教名師呂捷直言:「既然要以空間建構歷史,要玩就要玩大一點。為什麼不直接分為陸權時代、海權時代來談?」他認為現在審議的課綱看似打破國別史,但仍是「新司機在走老路」,不斷刪減而破碎、片斷化的「史實」教學,無法讓學生建立史觀。


國民黨文傳會代理主委唐德明也認為,去掉「中國史」對高中生學習歷史而言也是災難。因為採用主題式教學,容易讓學生在歷史脈絡與朝代時序方面混淆不清,並不適合高中生學習歷史之用。主題式研究只適合已經通盤了解歷史脈絡的學者,進一步研究特定歷史主題時所用,對於高中生來說,還是採用編年史的方式更能增加學生的歷史邏輯。


商務合作: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歡迎訪問觀網風聞社區

喜歡文章,請點讚

相關焦點

  • 「不懂中國史,怎麼到大陸工作?」
    臺媒報導,今年審議的新課綱草案提出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有關中國史地部分大幅減少,並有提案建議延長臺灣史的學習時數。 臺灣高中校長、教師指出,上述做法都是為了「去中國化」,這種做法顯然不對。這是「文化臺獨」的重大勝利,未來兩岸關係會因兩岸年輕人認同斷裂更加緊張。如今大陸對臺灣產生的影響很大,而且近年來兩岸關係大變,很多人到大陸工作,怎能不了解歷史?
  • 臺灣高中教師批新課綱:學生不懂中國史 怎麼到大陸工作
    中國臺灣網8月12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審議12年義務教育社會領域新課綱,針對中國史的部分大幅減少,高中校長及教師指出,大陸對臺灣產生的影響很大,且近年兩岸關係大變,很多人到大陸工作,怎能不了解其歷史
  • 臺灣高中教師批新課綱:不懂中國史 怎到大陸工作
    到大陸就學的臺灣學生數量爆增。(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8月12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審議12年義務教育社會領域新課綱,針對中國史的部分大幅減少,高中校長及教師指出,大陸對臺灣產生的影響很大,且近年兩岸關係大變,很多人到大陸工作,怎能不了解其歷史,「立足臺灣,兼顧大陸,放眼世界」,才是審訂歷史課綱最好的依據。
  • 從「電子海洛因」到亞運會項目:中國大陸電子遊戲接受史 | 思想界
    回溯電子遊戲進入中國大陸的30年可以發現,國家和民眾對它的態度已經從恐慌、批判逐漸轉變為接受,甚至扶持。如今,中國的電子競技產業蓬勃發展,而電子競技被納入奧運會這一全球最大的體育盛事也指日可待,與其繼續對電子遊戲、電子競技進行病理化、汙名化,不如更新我們的文化治理思路,使其有能力面對如此體量驚人的新興文化現象。
  • 「臺獨」新課綱擬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 網友:數典忘祖
    而中國史則將放在東亞歷史脈絡中討論,世界史也將更著重臺灣與世界互動,期望以臺灣為主體去建構下一代的史觀」。 目前島內高中歷史分4冊,臺灣史1冊、中國史及世界史合佔3冊。據媒體披露,12年「國教」普通高中歷史領綱草案內容,將不再明確分為臺灣史、中國史及社會史,而是分出3個分域。
  • 臺灣化妝品如何進口到中國大陸(分享)
    中國臺灣一直以來跟大陸的關係是若即若離,所以相對有些政策跟法規跟其它的境外國家是有些差別的,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臺灣的化妝品怎麼樣進口到中國大陸,以下內容為原分享,無抄襲,無複製:首先只要是境外進口的化妝品都是要經過NMPA備案,備案通過後才能在口岸正常清關
  • 我為什麼這麼喜歡在大陸工作?
    老奶奶藏青色的袍子、佝僂的身影,我彷佛看見從小陪我長大的奶奶幾年前的身影,眼淚潸然而下,眼前好像回到多年前我們窮苦卻又充滿中國味道的眷村生活。我的內心深深地觸動著,彷佛感受到那種回到家鄉的感覺,但是卻傷感於我的國家怎麼比我想的窮,我能做些什麼?讓我的國家能富強起來,這也是後來我多年投身大陸教育工作的原因,這是80年後出生的臺灣年輕人無法體會的一種情懷。
  • 臺灣人在大陸工作也有錯?綠媒惡意宣傳大陸,黃智賢:不做替死鬼
    編輯:葉風校對:陳城臺灣是美國牽制中國大陸的一張底牌,在疫情嚴峻的當下,美國意圖小範圍的操控臺海軍事衝突,轉嫁國內的疫情壓力臺灣有政策規定,臺灣人不能在中國大陸從事跟政治,黨派有關的工作,像公務員之類的,這個政策在馬英九時期並沒有廢除,因此現在看起來這完全是不合理的。綠媒惡意宣傳大陸大陸為像張經義這樣的年輕人提供工作平臺並沒有錯,現在臺灣對其他國家來臺灣投資都是大力歡迎,而大陸到太投資,民進黨當局則是一律拒絕。
  • 「圖」說中國古代海戰史
    走訪世界各地「按圖索驥」 在這部最新作品《敗在海上》中,梁二平先生通過對將近200幅海戰圖的解讀,呈現了從蒙元到清朝700年間的中國海戰史。通讀全書,在時間上,《敗在海上》主要聚焦於蒙元、大明、大清三朝,濃墨重彩寫的是清朝;在空間上,關注的是1.8萬公裡大陸海岸線和1.4萬公裡島嶼海岸線,大陸海岸線涉及的南海、東海、黃海、渤海全以事件來珠聯,島嶼則重點寫臺灣。
  • 《巖波日本史》是這麼來到大陸的
    《巖波日本史》是這麼來到大陸的 2020-05-20 09: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大陸全家林建宏:「三大體系+兩大工具」,賦能減負加盟夥伴
    8月18日至8月20日,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主辦的「2020中國便利店大會」在古都西安召開,中國大陸全家執行長林建宏先生出席此次會議,並發表《賦能減負,與加盟夥伴共同成長》的主題演講,在演講中,林建宏詳細分享了全家便利店在大陸如何對於加盟夥伴賦能與減負,重點提及三大體系和兩大工具,引發業界迴響。
  • 為什麼成功人士都願意開林肯大陸?懂車人詳細分享體會,聽完懂了
    各位好,我是林肯大陸車主,當前行駛427天,本期為各位分享《為什麼成功人士都願意開林肯大陸?懂車人詳細分享體會,聽完懂了》。汽車市場是一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競技場,在「神車」不可勝舉的世界裡,車主需求由粗糙變得精細,找尋並契合消費者要求才是正確的出路。
  • 佐竹靖彥先生談《中國史學》 與中國史研究
    請您談一下您為什麼要創辦這樣一份刊物以及《中國史學》創辦和發展的歷程。本人在1965年末到66年初,作為日本青年中國史學者代表團的團員訪問中國住北大三個月,接觸到文革初期的中國和中國的學者。當時正值文革的開始,深深感到研究中國歷史的困難性。
  • 非洲人為啥不種地,中國手把手援助都不幹,看看「香腸樹」就懂了
    非洲大陸上有55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並不一樣,發展較好的南非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在全球算中等水平,但不可否認非洲貧窮的地方有很多,世界上絕大多數最不發達國家都在非洲,並且這片大陸這麼多國家中,沒有一個發達國家。
  • 大陸第一家雷蛇旗艦店店長小哥的遊戲晉級史 他在
    次年,馬天元和韋奇迪在WCG星際爭霸項目獲得冠軍,這是中國電競的第一個世界冠軍,由此掀開了中國電競史的新篇章。
  • 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懂中國地理就不怕迷路
    每次到臺灣,他都會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各個縣市及各個街道、鄉村的地名,感受一下歷史文化氣息。他說:「通過對地名的溯源,可以看出臺灣地名不僅僅是當地城鄉的文化代號,還折射出臺灣的歷史印記。絕大多數地名,反映了大陸移民及其後代開發建設臺灣的歷史,及其所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
  • 「大陸霧霾飄到美國」?臺灣初中地理講義還能更扯一點嗎?
    一些科目的教科書內容,不只是「去中國化」,甚至還極盡污衊造謠大陸之能事。「大陸霧霾飄到美國」?9月21日,臺灣律師蘇逸修在臉書和微博上同步發文稱,他發現自己女兒所用的地理講義上,存有大量污衊抹黑大陸的「洗腦內容」,多處對大陸經濟發展情況的描述嚴重失實。
  • 藍營議員:大陸不放棄武統,陸生不來是否是一種準備工作?
    針對大陸停止陸生赴臺就讀政策,中國國民黨高雄市議員童燕珍接受訪問表示,陸客、陸生都不來臺灣,兩岸關係一年之間就開始全面冰封,這是很嚴重的警訊,釋放一種慢慢遠離臺灣的訊號,民間及文化交流中斷,兩岸只會越走越遠,也令人開始擔心大陸對臺灣威脅增加,尤其正值美國航母染疫戰力受損期間,看起來都不是單一事件
  • 蔡英文政府灌輸「臺獨史」犯眾怒 臺教育界奮力搶救中國歷史
    民進黨當局自2016年5月上臺以來大搞「文化臺獨」,在教育領域「去中國化」,灌輸「臺獨史」,最近更大幅刪減初二歷史教科書中國歷史的內容。島內輿論痛批蔡政府炮製最「獨」教科書,凌亂無序的歷史內容不僅疏遠青少年對祖國大陸的感情,也削弱了年輕一代的文史素養。臺灣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呼籲各界共同搶救中國史。有臺灣老師表示會再篩選書目,提供學生參考。也有學者倡議大陸方面編寫網版教科書供臺灣學子學習。 「這次課綱修改表面上是簡化內容,大幅刪減中國史,但其實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字裡行間的意識形態。」
  • 英國學者: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怎麼都看不懂中國的神秘暗號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其實就會產生很多與之前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是大眾的,也有可能是一個小圈子裡的,他們會重新的去對一個東西賦予另外的定義,而如果不是這個圈子裡的人,或者不是這個國家的人就很難弄懂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