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古代海戰史

2021-01-18 家鄉的藍天

繼香港三聯、臺灣風格司兩家出版社之後,2016年3月,三聯書店也推出了海洋文化專家梁二平的新作《敗在海上——中國古代海戰圖解讀》。港、臺與內地聯手推出共一本書,這是較少見的出版舉動,它至少說明了這本書觸動了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那就是近代中國為什麼會受人欺負,為什麼會敗在海上?

走訪世界各地「按圖索驥」

在這部最新作品《敗在海上》中,梁二平先生通過對將近200幅海戰圖的解讀,呈現了從蒙元到清朝700年間的中國海戰史。通讀全書,在時間上,《敗在海上》主要聚焦於蒙元、大明、大清三朝,濃墨重彩寫的是清朝;在空間上,關注的是1.8萬公裡大陸海岸線和1.4萬公裡島嶼海岸線,大陸海岸線涉及的南海、東海、黃海、渤海全以事件來珠聯,島嶼則重點寫臺灣。

中華民族的集體視野,一向以中原為焦點,也就是以土地為焦點,以農耕民族格外重視的大陸為焦點。我們的海洋史、海戰史大體上是乏善可陳的。儘管早在公元前458年就有吳齊海戰,儘管明朝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總體來說,這些都不是主流。缺少海洋意識是包括了公共知識分子在內的中國人的一個普遍現象。

正因為如此,梁二平先生近十多年來的海洋文化研究就顯得愈發難能可貴。十多年前,梁二平先生接觸這個相對冷僻的學術領域,開始了漫長的海洋文化研究之旅。而他的學術路數跟學院派不盡相同,他選擇了一個特殊的「證據」作為研究的藍本,這就是海圖。工作之餘,他就踏上了「按圖索驥」的遊歷,走訪世界各地的海洋博物館和圖書館,將一切找得到的海圖或者購買、或者複製回來,回到書房仔細比量,然後思接千載視通萬裡,有關海洋的專著接二連三面世。

透過200幅海戰圖,解讀中國海戰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敗在海上》既提供了一份讓人不忍卒讀的血淋淋的歷史,也填補了中國海戰史的研究空白。所謂中國海戰史,其實就是一部「被海戰史」,除了蒙元徵伐日本算是主動式,除了唯一的一場收復臺灣打敗荷蘭人的海戰勝仗,其餘都是被動式。明清正值西方大航海時代來臨,海洋不再是天塹而是坦途,這是統治者始料未及的。李鴻章說近代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從這個「被動式」更能解讀其中的深意。

為寫作此書,梁二平先生行走於各地,收羅了近200幅珍貴的海戰圖,但這麼多海戰圖,出自中國人之手的相對甚少。蒙元徵伐日本唯一的一幅記錄圖是由日本一位下級武士竹崎季長描繪的。而西方如荷蘭、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等等侵略中國,都會帶上隨軍畫家,這些隨軍畫家就是當時的「戰地記者」。幸虧有了這些「戰地記者」,我們才能夠一窺當時海戰之真相。

書裡還有欺瞞民眾的虛假新聞

1894年9月17日的甲午海戰,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廣甲」逃離戰場後觸礁,幾天後自毀)五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五艦受重創,但無一沉沒。日本由此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最後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場改變近代中國命運的大海戰,大清上下無不關注,國內多家民營媒體爭相報導,但令人不解的是這樣重大的戰役,媒體上曝出的卻是《海戰捷音》《小埠島倭艦摧沉》《丁軍門水師恢復朝鮮》《鴨綠江戰勝圖》等一連串假新聞。大清不僅岸防是花架子,海戰也是紙老虎。一個起於草原內陸的王朝,最後在海上吃了大虧。

告訴你之前不知道的「冷知識」

《敗在海上》除了它獨特的視角,珍貴的資料外,還傳遞出許多讓人增廣見聞的冷知識。

例如「倭寇」。用「倭」來指稱日本或朝鮮等中國東方的古代部族,大約始於戰國。「倭」字進入國家文獻是在漢朝。正史裡出現「倭寇」一詞,是從《明史》開始的。最初「倭寇」中的「寇」字,是作動詞使用的,表示「侵犯」,如「倭,寇福州」。如此往復,「倭寇」最後作為名詞來用,成為「日本侵略者」的意思。

還比如「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這一富有詩意的名字,最初出現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87年出版的《中國》一書中。李希霍芬認為,在當時所有的知名文明國家裡,中國是人們了解最少的國度。一句中文也不會講的他,以上海為基地,歷時四年,對大清當時18個省中的13個進行了地理地質考察。他以繪圖的形式將自己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他的成果徹底改變了西方對中國的認知。最終,他將中歐之間最古老的貿易之路命名為「絲綢之路」。李希霍芬所說的絲綢之路,就是指的西北絲綢之路,是2100多年前,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後逐漸形成的歷史古道。

《敗在海上》展現的在水一方的敗績讓人窒息。從梁二平的著作中可以梳理出一組詞彙:一個國家必須要有「陸防、岸防、海防」,相對應的就有「地圖、岸防圖、海戰圖」。不同的時代,主戰場是不同的。農耕文明時代,大陸是主戰場。大航海時代,海洋是主戰場。這也像今天,就其大者而論之,太空是主戰場,就其小者而論之,網際網路是主戰場。誰比較多的被過去的認識、意識、思維所約束,誰就會失去主戰場的主導權,淪為被動挨打的角色。這恐怕是一部中國海戰史留給我們的最大教訓之一。

相關焦點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2020-08-25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不斷深化中國古代制度史研究
    制度的記錄與整理是中國傳統文獻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制度史研究有著悠久傳統,形成了豐碩成果。新時代,深化中國古代制度史研究,對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曾經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設了許多值得珍視的制度。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水戰火攻利器——猛火油櫃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水戰火攻利器——猛火油櫃 2020-08-04 1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跨考中國史,框架圖背名解缺一不可!
    歷史學高分經驗分享直播,已經進行到了第三期,本期博仁考研邀請到的是今年考入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史方向的學姐~一起來看看,成功學姐是怎麼複習的吧!大家好!我是今年考入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史的學姐。我是跨考,所以我的經驗對跨考的學弟學妹們可能會更有幫助。
  • 徐福出海、指南針、《大明混一圖》:中國古代航海有多牛
    歷史上的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航海史的航海大國。中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有著世界上最高、最發達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先掌握航海技術的民族之一。中國文化經海洋傳播到海外,對東亞、東南亞和沿印度洋的古代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周運中《中國南洋古代交通史》緒論(節選)
  • 鳴梁海戰:一場日本悲催的戰役
    導語:鳴梁海戰是世界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朝軍將領李舜臣以12艘戰船,完美地戰勝了日軍130多艘戰艦。縱觀世界海軍史,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勝利。朝鮮名將李舜臣就是憑著十二艘艦船,擊敗了日本一百多艘艦船,這場戰役在世界海戰史上,絕對是無人企及的神話傳奇。就連日本的海軍元帥「軍神」東鄉平八郎也曾說:「雖然我也認同世人將我和霍雷肖.納爾遜相提並論,但我們都不可能及得上李舜臣。他是無人能比的!」
  • 直擊甲午中日海戰現場,張張真實慘烈,圖8是被擊毀的日本軍艦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戰爆發,因當年是甲午年,歷史上稱為甲午中日海戰,由於日本蓄謀已久,加日本軍艦強大,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聯合艦隊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最後以中國戰敗
  • 揭秘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海戰,Steam這款遊戲重現國人霸氣
    揭秘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海戰,Steam這款遊戲重現國人霸氣
  • 古希臘海戰,有哪些特點?古羅馬又是怎樣把海戰引進的陸戰的
    【古代的海戰是怎樣進行的?從古希臘和古羅馬海戰就可見一斑】修普底德在《伯羅奔尼撤戰爭電》第一卷第一章就向我們論述了那個時代希臘「海上勢力的重要性"。希臘是個半島國家,海上貿易發達,發展海軍對付海盜,進行海外擴張,是很必要的。
  • 黃河文化:中國古代釀酒史
    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釀酒的歷史也即為悠久,但究竟起源於何時,由誰創造,歷代學者各有考論,但至今未見確切記載,也沒有統一的定論。今天小編為大家剖析一下我們中國古代酒釀製的發展歷程。根據對出土文物的考證,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耕作農具,即出現了農業,這為穀物釀酒提供了可能。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指出,仰韶文化時期是穀物釀酒的「萌芽」期。當時是用櫱(發芽的穀粒)造酒。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中國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尊、盅、盂、高腳杯、小壺等酒器,反映出釀酒在當時已進入盛行期。
  • 中國古代戰爭究竟是怎麼打的?
    比如,中國古代正史在涉及戰爭時,戰敗背後多有奸臣,要麼是瞎指揮,要麼是陷害能打仗的忠良,自毀長城,這幾乎是經典的寫史套路了:唐朝安史之亂前期的大潰敗是因為楊國忠私心作祟,靖康之變的慘劇是因為蔡京童貫亂國,南宋輸掉襄樊之戰乃至被蒙元所滅是因為賈似道,明英宗的土木堡慘敗是因為大太監王振,鴉片戰爭和近代史也延續了這個套路。所以,最後對很多戰爭勝負的分析和記錄,要承擔「資治通鑑」的功能。
  • 田氏崛起,引發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海戰——齊吳琅邪海戰
    田氏崛起,引發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海戰——齊吳琅邪海戰琅邪齊吳海戰。
  • 探尋中國圍棋發展軌跡 《中國圍棋棋譜史》出版
    中國古代圍棋棋譜遺存之豐富,在世界古代文化史上也是極為難得的。首先是古,中國棋譜的記載可以追溯到三國兩晉南北朝,著名的《敦煌棋經》(公元557-581年)就是一部棋譜的前言。《忘憂清樂集》成書於北宋徽宗初(公元1100年),篇幅浩大,內容豐富。對比歐洲的西洋棋和日本圍棋到十七世紀才有專著,可知中國古代圍棋棋譜之珍貴了。
  • 中國古代解剖史:一個痴迷人體構造的「暗黑醫生」
    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古代的解剖學出現較早,從扁鵲就開始了,到王莽時代廣泛採用,並持續到稍晚的三國時期。從此以後,也像歐洲一樣,解剖學便絕跡了,直到中世紀晚期才再度出現。」
  •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立體呈現「衣冠裡的中國」
    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亮相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都能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隋唐五代服飾」「宋遼金西夏元服飾」「明代服飾」「清代服飾」六個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類型涵蓋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裝、金銀配飾和書畫作品等,配以40餘件(套)輔助展品、約170幅圖片和多媒體設施,系統性、學術性、知識性都很強,不僅生動描繪中國古代服飾審美取向和穿著場景,而且系統展示中國古代服飾的衍變歷程,深入闡釋了服飾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內涵。
  • 崖山海戰失敗,趙宋王朝由此隕落,數十萬軍民投海殉國
    崖山海戰從其規模來說,崖山海戰在我們古代歷史中也是可以名列前茅的。宋朝就更不是的他們的對手了,可以說是節節敗退的,甚至到了最後只剩一個流亡朝廷,逃到了崖山。隨著文天祥的被捕,在大陸上的抗元勢力已徹底沒有了。但即便只剩的一個小小的流亡政府,元朝也不會這樣容忍你的,依舊派遣大軍包圍了崖山,對於南宋的最後僅存的這點的勢力是志在必得。
  • ...學成果——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宋鎮豪
    「這次論壇的學術意義,從考古學與歷史學綜合研究的角度,有增強夏代歷史信度、豐富夏代歷史內涵、活化夏代歷史場景、延伸中華上古史軸線的內在價值。」19日,在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旨發言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宋鎮豪說,20世紀20年代,著名學者胡適提出「等到考古學發達上了科學軌道以後,用地下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長東周以前的古史」。隨著中國考古學突飛猛進的發展,重建中國古史信度的條件已經具備。
  • 希臘史23:伯羅奔尼撒戰爭—古代世界大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現代研究中也有人稱這場戰爭為「古代世界大戰」,可以說這場戰爭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 總之,雅典人勢力的擴張最終引發了伯羅奔尼撤戰爭,正如修昔底德說:「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 二、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導火索:雅典與科林斯的衝突
  • 第三屆中國地圖文化大會之「中國古代地圖文化展覽」
    古地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地圖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地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