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轉經筒

2021-02-19 佛教建築

信奉藏傳佛教的藏族人,因為有了生命輪迴的觀念,「轉」便成為一種藏傳佛教的宗教形為模式。轉山、轉湖、轉塔、轉經等等,以各種各樣「轉」的來表達對佛的敬仰。轉經筒作為藏族百姓祈禱用的法物,幾乎成了藏區的名片,同時也成了藏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如果他們外出會手持一個轉經筒,有小有大,就像現在人們出門都不會忘了帶手機一樣。無論他們是在路上行走,還是坐在路邊小歇或是幾人是圍坐,似乎永遠都在轉動手中的轉經筒,永遠都在祈禱。藏區大大小小的寺廟門前,兩側必定有都擺列著一排排的,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轉經筒,下端有可用於推送搖動的手柄,信眾經常到寺廟去推動經筒旋轉,這稱為轉經。在藏區轉經筒是隨外可見。數量驚人。

轉經筒又稱「嘛呢輪」,現在很難考證它是何時興起又是何時流行於藏區的,藏族人什麼都可以忘,唯獨不會忘記按順時針方向搖動轉經筒,有次我在一家藏族家作客,順手拿起身邊的轉經筒試著搖動,吃力的還沒搖動起來,主人阿媽立即健步過來制止了我,因為我轉反了。要想把轉經筒輕鬆的搖起來也並非易事,如果是手柄一米多長的手搖大轉經筒,拿在手上都吃力還不要說把它轉動起來。藏族人從小就耳濡目染,他們幾乎搖著推著轉經筒長大成人,至到他們成年以至死去。轉經筒的類型多種多樣,有大有小,有的結構簡單而有的設計巧並做工精湛,有用紅銅、黃銅或白銀製成的金屬轉經筒,也有用骨頭、木頭、綠松石等材料做成的,一般而言轉經筒內都要裝藏手寫或印刷的經文,內容是最常見的祈禱經文,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在藏區還有風動式、水動式、腳踏式轉經筒。轉經筒轉動一圈就祈頌了一遍六字真或經筒裡的經文,一遍遍的搖動,一遍遍的念頌。而在無窮的周而復始的轉動中,生命輪迴靈魂不滅的教儀被牢牢的銘刻在信眾的心裡,走進藏區才能真正的感到藏民族的宗教情節。

在拉薩的八廓街裡,專營轉經筒的店攤有許多家,各種材質的都有,轉經筒在藏區是每個藏族人的必須品,同時也是西藏的旅遊紀念品。

藏族人自己用的手搖轉經筒絕少類同,都會請人打制並嵌上自己珍愛的寶石,轉經筒裡裝藏的經書也會親自到寺廟裡去請。

這件小小的臺式轉經筒高度只有5釐米,製作的很精美,內藏的六字真言還是一活佛親手抄寫的,雖然紙邊都已發黃但字跡任舊清晰可見,擁有它的主人非常珍視,說是已傳了三代,有多少年的歷史他也說不準。

桑耶寺迴廊轉經筒

水車式轉經筒,這可真的是為方便主義的信眾大開方便之門,佛教顯宗的許多儀軌為佛教在高原藏區紮根並推廣至今,起到相當大的作用。真可謂是佛門大開,誰也不知道這轉經筒轉了多少圈,六字真言念了多少遍,正如佛經言:乃至算數壁喻所不能及。

幾歲的藏族小孩,在經過轉有轉經筒的路上,都會自覺的去轉動每個轉經筒,

比這還大的轉經筒還有許多,一個人推動它需要很大的力氣,當但聽到上面發出一聲清脆的鈴聲時,你知道你轉了一圈了,那聲音在空中迴蕩像天來之佛音。

有的手中搖動的轉經筒很大,手柄很長,腰間繫著的腰帶上有個牛皮小套,把長手柄的另一端放在這個皮套裡,然後右手扶在轉經筒下,使它輕輕地順時針轉起來!這種轉經筒通常都以木質為主。

大小轉經筒都要轉

這裡是拉薩布達拉宮外的轉經筒,我隨藏族人轉經隊伍轉了三圈,也受感染去用右手轉動每個轉經筒,並試著數數有多少個轉經筒,但布達拉宮的轉經廊來轉經的人絡繹不絕,有藏區許多外地來的藏族人,也有許多中外遊客,常常被打岔,最終還是沒數出準確的數來。藏族人轉多少圈只有他們自己有數。這位藏族人在認認真真的清潔轉經筒,這都是自願的,在她旁會放一個紙盒,轉經的人常常都會往裡面放入零鈔。

相關焦點

  • 轉經筒:永不停歇的最美梵音
    19世紀 轉經筒小的手搖轉經筒又叫作手搖瑪尼輪,質地有金、銀、銅等,也分大中小几種。這種可以拿在手中的轉經筒主體呈圓柱形,中間有軸以便轉動。不僅圓筒上刻有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圓筒中間同樣裝著經咒。銅鎏金嵌寶轉經筒
  • 各具特色的轉經筒及「中華福運輪」
    轉經筒,也叫轉經輪、瑪尼經筒、經鼓等。被稱作瑪尼經筒是由於轉經筒表面都鐫刻有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從廣義而言,轉經筒屬於法器的一種,是藏傳佛教信眾進行祈禱、祝願、積累功德等之用。轉經筒不僅為藏傳佛教所獨有,在外形上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 藏文化 | 轉經筒—永不停歇的最美梵音
    轉經筒,又稱「嘛呢」經筒、轉經桶等,已被視作為亞洲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象徵「輪迴」主旨的轉經筒是藏傳佛教地區的聖物,大者排列寺院任人推轉誦經,小者長隨左右,終生不離不棄。踏上西藏的土地,隨處都能看到手拿各色轉經筒的藏民,他們大都身穿色彩繽紛的藏袍,右手扶在轉經筒,使之輕輕地順時針轉動。
  • 什麼是「轉經筒」?有什麼用處?你知道嗎?
    上述的小圓筒和大圓筒叫做轉經筒。轉經筒和轉經是藏傳佛教特有的東西。原來藏族人信仰佛教很深,每天都要拜佛念經,把念經看作一種功德。這樣,自然是念得愈多愈好。然而念經要花費時間,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念多種經文。於是,他們想出了一種巧妙的辦法,能夠既省時間,又念多種經文,轉經筒就是按這種要求設計出來的。
  • 轉經筒 6.13日自語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倉央嘉措」我第一次看見轉經筒做首飾,是今年春節的時候。那時是疫情到處瀰漫。一天傍晚,沒由來的,突然就是想吃狗肉,就去賣豬肉的二哥的豬肉攤,打算買幾斤買狗肉回去自己做來吃。
  • 世界最大轉經筒—貴德中華福運輪
    中華福運輪具有鮮明的藏族風格,黃河靜靜流淌,倒映著巨大的轉經筒。我們可以在中華福運輪景區展廳內領略到博大精深的藏傳佛教文化。巨大的轉經筒承載了歲月的祝福,當虔誠的佛教信徒手持轉經筒,經綸在陽光照耀下閃爍光芒的一刻,無疑綻放出了世上最神聖的佛光。
  • 自駕西藏,一定要了解轉經筒,和轉經有什麼意義?
    在西藏隨處可見轉經人手持轉經筒也叫"瑪尼輪"是藏傳佛教的法器之一。經輪亦稱為"法輪或瑪尼解脫輪"是可以解脫六道輪迴的寶輪,源自密宗雜密多為儀軌,雜密符咒法術是密宗最早保留下來的。藏區到處都有佛塔,轉經筒,轉經是懺悔,消災避難,修積功德,很多藏民還隨身攜帶閒暇之時便轉動經筒,轉經還與六字真言有關,佛教徒認為,頌六字真言越多,表示對佛的虔誠,可得輪迴之苦。工匠也在製作經筒時把六字大明咒經卷裝於經筒內,每轉動一次就相當於念經一次,積累一份功德。盛大宗教節日的時候,在大昭寺廣場上不停轉動瑪尼輪,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耀眼的光芒,場面十分壯觀。
  • 北京求姻緣「最靈」寺廟 地磚被跪出腳窩 22噸轉經筒創世界紀錄!
    2014年10月,「神州第一護國轉經筒」在潭柘寺大雄寶殿前啟轉,該轉經筒為鋼結構,高8米、重達22噸,內置祈福經文130億句,創造了世界轉經筒的新紀錄。經計算,如果一個人每秒鐘念誦一句經文,每天念誦10小時,約1000年才能將轉經筒內的經文全部念完。
  • 聲似響尾蛇,形若轉經筒|鐵沙鈴
    一提到西藏,我的腦海裡除了布達拉宮外,還有藏民們手中搖個不停的轉經筒。原來以為這是一件特殊的樂器,後來才發現那是誦念經文的「法器」。但心裡還是在想:世界上有沒有類似的樂器呢?當然有!它就是卡巴薩(cabasa),中文名鐵沙鈴、串珠鈴。在日本,人們也稱之為「瓢簞」。
  • 甘南的這座高原小城,是被轉經筒圍繞的地方,你想來看看嗎
    甘南的這座高原小城,是被轉經筒圍繞的地方,你想來看看嗎,說實話,去甘南並不是那麼方便,開車去的話,開車去要花時間和一周,因為除了公交車以外沒有別的交通工具,所以,來甘南是偶然的,因為集體風,我從蘭州開車來這裡,夏河縣,是更加偶然的相遇。
  • 打卡羊茸哈德,用指尖撥動三和塔的轉經筒|凱翼炫界紅葉之旅
    此情此景之下,我也就入鄉隨俗地繞著三和塔的轉經筒為自己和家人祈福。當然,如何轉經也很有講究,並非隨意為之。在漢文《華嚴經》有「右繞三匝」一說,意思就是繞塔必須要順時針,如果逆時針方向繞,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會有非常大的過失。
  • 塔羅牌解讀技巧--直覺解讀法|塔羅原理
    喵醬在之前的文章裡給大家講解了《逆位解讀法》、《平衡牌陣法》、《象徵符號的解讀》,但是解讀塔羅牌不僅要具有專業的塔羅知識,還需要解讀者擁有超強的直覺。直覺式解讀是一種關於圖案與牌意之間玄妙關係的塔羅解讀技巧。通過觀察牌面引發聯想,進而作出高度個人化的解讀。
  • 【解讀】掛車營運安全新規解讀
    解讀:該標準執行後,我們常用的13t、16t車橋將不再允許使用。2、最高車速大於或等於90km/h的掛車應安裝電子制動系統(EBS)。解讀:目前半掛車安裝的制動系統為ABS,按照新規如果車速大於或等於90km/h,則必須安裝EBS,反之車速小於或等於89km/h,則制動系統不做改變,仍然沿用ABS。
  • 《紅樓夢》詩歌解讀:十七
    解讀:夜色寒冷只有月亮掛在天空,皎潔、清亮、團團圓圓。詩人們為了助興常想著遠方,創作了許多不忍觀看的愁怨。晉祠的翡翠樓邊有水鏡臺高懸,《紅樓夢》的珠簾掛在并州晉源。解讀:賀《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一夜北風寒,萬裡彤雲厚。夜、寒:賀《水滸傳》片頭詩:夜寒薄醉昭陽境,水滸避兵結土丘。開門雪尚飄。入泥憐潔白,解讀:《水滸傳》寫了山西晉陽古城歸去血流成河的歷史。
  • 什麼程度的遊戲解讀,你會認為是過度解讀?丨問爆觸樂
    玩家熱衷於從小島秀夫新作《死亡擱淺》碎片化的預告片中對遊戲內容進行解讀,甚至衍生出了「島學家」一詞。解讀難免有對有錯,有誇張、臆想成分。因此,本周的問爆是:什麼程度的遊戲解讀,你會認為是過度解讀?站在「作者可還活著吶,祝願他長命百歲」 這一派的,認為文本(遊戲)有其特定的傳達含義,所有偏離於作者本意的解讀都是「過度解讀」。站在「作者已故,請別燒紙」這一派的,他們認為作品解讀是由讀者站在「第二創作者」的身份上所建立,解讀不存在正確與錯誤之分,因此,什麼樣的解讀都不算過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