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京吧,看包郵區最迷人的初冬,吃最頂流的慄子和烤鴨!

2021-02-16 艾格吃飽了


沒有廣告軟文的公眾號

以下是沒事幹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成果

請放心食用

南京的初冬,美得不像話:

11 月 23 日小雪節氣當天的玄武湖、棲霞寺和珍珠泉。圖/東方 IC
小雪節氣後,大家就會猜測南京的第一場雪什麼時候來。有句話說:一下雪,南京就美成了金陵。圖/東方 IC

南京的初冬,又是充滿煙火氣的。盛一碗熱乎乎的酒釀赤豆元宵桂花糖芋苗糖粥藕桂花湯圓...比烤紅薯還熨帖!

澆頭豐富還有油脂爆表的油渣皮肚,比溫婉的蘇州霸氣許多,對麵條的痴迷程度似乎也不輸北方。

菜籽油浸潤的牛肉鍋貼,用大鍋煎得金黃,像月牙一樣誘人。

還有數不過來的小吃,甜鹹相宜:烤鴨糖炒慄子湯包餛飩酥餅...

南京雖然地理區域在南方,但屬於北方方言區,自帶北方色彩,有小清新也有重口味,很適合周末去吃兩天。

100 張圖帶你見識南京小吃的魅力!

紅白相間的桂花酒釀赤豆元宵,聽名字就想吃。

暖和和的,隨風冒著絲絲熱氣。路過街頭小店,還可以打包一份。

煮的酥爛的紅豆、糯糯的小元宵,還有米香味正的酒釀,好豐盛。喜歡點綴著桂花,唇齒間漸漸浮起香甜。綿密細膩,餘味悠長。小芋頭煮得爛熟細膩,用藕粉勾芡,加入桂花糖漿,透亮濃稠。
用搪瓷勺隨便舀起,顆顆可愛又水潤的芋苗,一吸一抿在嘴裡化開,像烤紅薯一樣溫暖。
在清冷的天氣裡吃一份南京特色的大湯圓,也超治癒。看,白白的小胖子探出了腦袋~湯圓很大顆,非常軟糯,餡料也飽滿香甜。小份有五個,就能吃飽飽。
可以要芝麻、紅豆餡雙拼。店裡還有幹桂花和桂花醬賣,把秋天封存帶回家。最愛的還是醇厚的紅棗酒釀湯底。去核的紅棗切成兩瓣,每一口都滿足。
南方愛吃甜粥,南京的美齡粥已經名聲在外了,一碗糖粥藕,更值得提名。對南京人來說,糖粥藕也有著吉祥的寓意:象徵居家紅火,粥中有桂花,表示命中富貴。在南京的深秋,除了滿城滿地的梧桐葉,還有滿大街的糖炒慄子香。從 9 月開始,火出南京城的金味慄子就開始排長隊,成為南京人重要的應季日常南京的板慄店大多用的河北遷西或燕山產的慄子,更香糯,適合糖炒。
著名的金味慄子店,一年只做四個半月生意,門口南京人天天排長隊,一家小店每天能賣 1 千多斤慄子,堪稱包郵區頂流!殼薄、好剝,很香甜,難怪是南京人民願意排隊來買的秋冬時令風物。
南京朋友說:南京的冬天很溼冷,捧著一袋慄子回家超滿足

還有一口發著光的蜜汁藕,吧唧兩口覺得整個人都溫潤起來。

看阿姨切都極度舒適,糯米塞滿藕孔裡,吃起來粉軟有米香。
南京人吃麵熱情度並不輸北方,帶著南方的鮮甜又有著北方的豪氣。主要分兩種:小煮麵(也就是大碗皮肚面)、老滷麵(分湯麵與幹挑),澆頭也極為豐富,讓人大開眼界。

大肉、麵筋、洋蔥香乾、燻魚、牛肉、芹菜百葉、大腸、雪菜、青椒乾絲...任意搭配。

濃鬱醬油色的老滷麵,南京最傳統的麵食。一鍋老滷的奇妙都藏在了精華湯汁裡,鹹中帶甜透亮香醇。

三種澆頭加個蛋,也不過 32 元。

一定要點份大肉,真的足夠大才敢稱作「大肉」,滷過的三層大五花確實誘人。

一筷子都很難夾起來~

想起媽媽做的梅乾菜扣肉,油潤不柴,吃起來也不會膩,是有靈魂的滋味!

素菜都好吃,下飯的家常滋味。尤其是吸足湯汁的麵筋,好吃到跺腳,甚至產生肉香的幻覺。

面也要爽滑勁道,有面香!

南京的大肉麵真是嚴重被低估的包郵區美味,下周再來一篇好好寫!

‍皮肚,就是炸得金黃的豬肉皮,浸泡後吃起來 Q 彈脆爽,還有氣孔的蓬鬆感。選一碗豐富的六鮮皮肚面:皮肚、香腸、肉絲、豬肝、木耳、西紅柿,澆頭足夠鎮得住場。而且與老滷不同,一般是豬骨高湯熬製的湯底。點單時,都會問你要不要辣油,香香的辣油可謂是點晴之筆。

碳水加倍果然快樂也加倍,微微變軟的油條與鍋巴依然很香。南京被稱作「鴨都」,花樣吃鴨程度不亞於廣東吃雞。街頭隨處可見鴨子店,隔著玻璃櫥窗似乎都能聞見香味。讓師傅斬好四分之一的烤鴨醬鴨滷鴨鹽水鴨...再要點鴨四件回去煲劇,更像是接地氣的百姓美食。尤其是烤鴨,作為包郵區人,覺得南京的烤鴨真比北京更適合我的口味hhhh。它的靈魂都在滷汁裡,可以說「北京烤鴨講究鴨皮,南京烤鴨講究滷子」。而且與全聚德的掛爐烤鴨不同,南京保留著燜爐的烤法,鎖住鴨肉的水分。

好的滷子一般是用烤鴨肚子裡的湯水和鴨油,配合上八角桂皮等香料熬製而成。各家配方也不同,真的,包郵區最好吃的鴨子!

一般滷汁和鴨子會分開打包好,如果馬上吃,阿姨也會幫忙澆好。

亮紅色的鴨肉完全不騷不柴,有股清新的香料味。

鴨皮也會上癮,不似北京烤鴨玻璃紙般的香脆,軟中帶韌得香,亮閃閃的油脂並不會膩。

以及拿老滷泡的鹽水鴨,鴨子用的散養的黑毛草鴨,淡淡的鹽味兒,肉更精瘦。

日常再點一份鴨血粉絲湯,舒坦下肚,會吃的本地人還會加鍋巴泡進湯裡~

煮得軟滑的粉絲,嘶溜入口,胃都暖和起來。

滑嫩的鴨血,脆爽的鴨腸,綿韌的鴨肝,鮮香一大碗。

南京人對鴨真的是物盡其用,做成鴨油酥燒餅,那叫一個香!

焦香的酥餅,咬一口就掉渣滿地,兩塊一個,南京人買一大袋回家,平底鍋烘一烘,就是一個非常美味的早晨!鹹甜口味都有,選擇超豐富,研究員最愛蔥油、蘿蔔絲和芝麻味兒~南京的牛肉鍋貼和其他地方不大一樣,月牙彎彎的形狀,外皮酥脆肉餡滾燙會爆汁。

據說南京的牛肉鍋貼出自七家灣,曾經那塊是回民聚集地也是牛肉販賣的場所,現在很多店都能看到打成七家灣的招牌。

製作過程也像街頭江湖絕技,看小哥熟練地按螺旋狀擺放好鍋貼,倒入菜籽油,用鉗子翻動著淺口大鍋。

鍋貼被油浸潤煎得金黃,個頭快有普通餃子的兩倍長了。

咬開要小心被肉餡中洶湧的汁水燙嘴,鹹中帶甜,不好吃算我輸!

南京人還愛喝餛飩吃湯包,找大家都在排隊的那家準沒錯。

傳統的南京湯包圓鼓鼓且收口朝下,還有用雞湯做皮凍的雞汁湯包。也很多褶子朝上的小籠包,都是現蒸現賣,輕輕提起,皮也不易破。‍啊,一不小心兜著的湯汁湧了出來,似乎還帶著飽滿的生命力。秋天還有應季的蟹黃湯包,肉眼能看到蟹黃與蟹肉,從味道到餡料都值得誇。

當人愛說「huo 喝餛飩」,在南京幾乎看不到大餛飩,都是小餛‍飩。

南京餛飩還分流派,比如本地的薄皮金魚小餛飩,也有安慶個頭稍大肉餡更飽滿(誒不對,大家穿著棉襖開心吃餛飩,身強體魄的老闆臂力無窮地拎起生餛飩。老闆不僅開著餛飩店,還有家泰拳館,這個天氣,果然生猛~
餛飩店的辣油也有講究,甩半勺子在湯水裡,清湯寡水也立馬變得有鍋氣~
肉餡緊實鮮嫩,皮也薄薄的,舀一勺譁溜一口,身心熨帖啊。

老饕的吃法還會窩個水煮荷包蛋,會流心的那種:

或者配上隔壁的醬香餅,一頓快樂飽腹的早餐:

這裡也不少好吃的清真館子,再來一碟煎包或鍋貼,牛肉下午茶套餐齊全:

還有鴨血版餛飩:

一口餛飩,一口又韌又滑的鴨血,也是冬日極好的慰藉。

還有鴨雜全套的豐盛餛飩,可惜我們這次沒來得及吃。

菜場周圍絕對也是小吃聚集的寶地。一家德州扒雞店門口排著長隊,大家就為買熱乎乎剛炸出鍋的藕圓。外表被炸得酥脆,比肯德基上校雞塊還上癮,小心燙嘴哦。
古早味蛋糕也晉升成網紅,樸實的草雞蛋糯米蛋糕剛出爐時特別好吃。

加入了紅豆更香甜,酒釀香很上頭,像在舌尖跳舞,好喜歡~

天冷了,尤其想一頭鑽進居民小區或菜場,感受熱氣騰騰包圍的煙火氣啊。我們出發前,就收到了超多本地朋友的熱情安利,給大家匯總一些推薦。

💡 店鋪速覽:

碳水可以去這幾家:

1、清真西北橋頭拉麵大王大概是本地朋友都會推薦的一家店,最棒的是全天24小時營業!牛肉鍋貼無敵!還有紅燒牛肉刀削麵、牛肉餛飩也可點。

2、大名鼎鼎的李記清真館,記得去打釘巷店,上過舌尖的草橋清真牛肉鍋貼離得也很近,都能去。3、每次去都要排隊的小李湯包,殷高巷那家最正宗,蟹黃湯包、鴨血粉絲好吃。5、南京的餛飩店遍地都是,我們去了安慶韋夢楠餛飩,阿姨在現包,小份餛飩加個蛋,吃得熨帖。

6、汪家餛飩更是火了超多年,許多人也為一睹開泰拳館髮型也酷酷的老闆,想堂食記得在下午 1 點前去。

7、小時麵館的老滷麵,離開南京就想念了,大肉一定要點!老闆是地道的南京人,生意超好,飯點是要排隊點單的。8、皮肚面大概是家樓下的最好吃,去了大家推薦的老太皮肚面、巴子麵館、許記大碗皮肚面。第一次嘗試的話,研究員覺得許記比較好接受,環境相對乾淨,用料豐富,老油條強烈推薦!

甜點糖水可以去這裡:

9、藍老大糖粥藕店,紫銅鍋熬煮的老味道。local 的選擇是去雙塘路的老店,每天新鮮製作的桂花糖芋苗、酒釀赤豆元宵和糖粥藕,賣完即止。

老門東店味道總覺得差些,不大推薦~

10、蜜汁藕我們去的是楊家冰糖蜜汁藕,好吃。瑞金路的「第一冰糖蜜汁藕」也很棒。

11、曹都巷的羅家桂花湯圓的赤豆元宵和桂花湯圓,都好吃。研究員五年前在南京生活時就很愛這家,還是熟悉的味道。時間寬裕也可選擇安家桂花湯圓

12、三姐酒釀在科巷菜場,順路還可以買草雞蛋現做蛋糕、德州扒雞的炸藕圓以及福印板慄,許阿姨糕團也在附近,青團好吃。

13、糖炒慄子喜歡這兩家:金味慄子福印板慄,甜糯超香~

14、鴨子,我們喜歡的是達記滷菜章雲板鴨,烤鴨一定要試試巴子,特別棒!兩三個人的話,四分之一就夠吃。


還有許多不錯的店,期待下我們的南京烤鴨視頻哦~

15、鴨血粉絲我們吃的笑雲開湯包店的,食材感覺都蠻新鮮。還有小潘記、金原都可以嘗試。

💡 好吃的區域:

評事街-打釘巷-明瓦廊,大概是南京最網紅也 local 的美食寶地。比如金宏興鴨子、金味慄子、羅家湯圓、李記清真館、老太皮肚面等等。

南京攻略裡必出現的芳婆糕團店在附近的王府大街上,烏米飯、滷蛋、糖芋苗都好吃。

還有章雲板鴨、蜜汁藕、小鄭酥燒餅都是挨在一起的!

再稍往南去一點,小李湯包、汪家餛飩、藍老大糖粥藕都很臨近,藏在小區附近的街道。

網巾市、紅廟附近,能感受當地人的生活日常。笑雲開的湯包、達記滷菜的烤鴨別錯過。

科巷菜場一帶,被南京本地人強烈要求去逛一圈,有好吃的酒釀、藕圓、老鵝、板慄...

當然,還有當地人都認可的南湖,南京的小吃真的豐富又好吃。

大家還可以戳這篇:在南京,沒法忘記的小炒和兩塊錢的驚奇好吃,為旅行者準備的南京餐廳私人推薦。

🙋‍♂️ 下一站江浙滬的城市指南,大家願意看哪裡,歡迎留言告訴我們,附上風物和店鋪推薦。

💡 還想了解更多值得說走就走,去大吃一個周末的地方?歡迎來這裡和大家分享那些值得去吃的城市!

📢📢📢 又一隻飛不出南京的鴨子:「飽記酒香鴨舌」

靈感來自於《紅樓夢》酒糟鴨信,用一鍋秘制糟滷滷鴨舌,能聞到撲鼻酒香,咬一口肥嘟嘟的,清腴滑嫩,鹹香帶鮮。

鴨舌香到上頭,而且非常方便,我們把它裝進獨立小包裝裡,做成即食零食,隨時解饞,配酒吃一絕!

心動請戳圖或者複製淘口令去囤:

複製淘口令打開tb

¥V6oQcN7JPz3¥

或者戳圖去囤~

嗜甜,貓奴一枚,

不會攝影的美食編輯不是好locker。

愛水果與米粉,愛喝酒與咖啡,不吃海鮮。

是不吃兔兔的阿兔。

拿鐵與啤酒愛好者。

攝影風格在濃油赤醬與清新爽口間徘徊。

相關焦點

  • 南京烤鴨研究報告
    藍鯨人有個約定俗成的習慣,不管你告訴他們,外面的烤鴨有多好吃,藍鯨人一般默認為:都比不上家門口的!南京人吃鴨饌一般都是到滷菜店去「斬」,製作鴨饌是門手藝活,不是隨隨便便能搞滴。南京人的回憶裡都有帶著自己家的碗兒去斬鴨子的歲月。
  • 烤鴨吃①送①!天津人的入冬儀式,就從「道味」的只鴨子開始!
    道味的院落是我最愛的,四季分明。但卻總是能飽含著生機勃勃的樣子,如果是夏季,食客更願意在院落裡多做停留或用餐。都說錦鯉象徵著好運,我想院落中的這一大池的錦鯉也一定為道味帶來了許多好運吧!除了傳統的醬料,還有冰花酸梅醬、桂花、芥末醬這三種醬料竟然可以和烤鴨組cp。不是在這裡,我真的想不到還有這樣的操作!就連餅皮都還有傳統的和蔬菜汁兩種選擇哦~
  • 北京烤鴨和山東與南京關係匪淺,在北京如何吃到這1份地道京味兒
    驛館前幾年北漂的時候,曾有南方的朋友去北京找我玩兒,為了自己的幾分薄面,費盡心機地去研究了如何吃到地道的北京烤鴨,結果因為打工人的囊中羞澀沒用到。後來發現,其實打工人也能吃得起地道北京烤鴨!所以今天,驛館把自己的探索成果分享給大家,去北京怎麼著也得嘗口地道京味兒(文末附詳細美食攻略)。
  • 北京烤鴨為何來自南京?
    畢竟鴨子是水禽,相比於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北方人並不將鴨子視為最主要的家禽。人們心目中吃鴨花活最多的還是以南京為代表的江淮一帶,正所謂「沒有一隻鴨子能活著走出南京」。南京「築地養鴨」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圖片:panther / 圖蟲創意)▼南京人對做鴨的自信由來已久,而北京烤鴨的故事,也得從金陵城開始說起。
  • 在南京,吃過這50樣東西,人生才算完整!
    「金味慄子開門啦!」每年秋天,南京人最期盼的日子之一,就是金味慄子開售日,門口的隊伍能排到天上去。難怪有人說,南京的秋天,是金味慄子味兒的!圖源:@肉丸真好吃金味慄子📍明瓦廊大香爐23號圖源:月下長相憶丶檢驗一個人是不是資深的南京吃貨,去吃炸雞就知道了!
  • 探尋美食背後的故事——北京烤鴨來自於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於應天(南京)後,明宮御廚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製作菜餚,為了增加鴨菜的風味,採用炭火烘烤,使鴨子吃口酥香,清末年間廣州沫沫烤鴨,肥而不膩,受到人們稱讚,即被皇宮取名為"烤鴨"。公元15世紀初,明朝遷都於北京,烤鴨技術也由南京帶到北京,並被進一步發展,北京烤鴨由此出現。
  • 離了全聚德,北京人還不吃烤鴨了嗎?!
    瓷們,今天小編想跟您聊聊北京眾多美食之中的烤鴨。提起烤鴨這吃食兒,它不僅是北京人的最愛,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也都對它倍加喜愛。  五湖四海的朋友來到北京,肯定吵吵著要吃上一口烤鴨,如果沒吃著,那都不好意思和別人說來過北京。
  • 沒有一隻鴨子能遊過長江,鴨都之名的南京烤鴨有多好吃?
    倘若說牛牛在潮汕和汕尾地區活不過一月,那麼在南京,鴨子們是別想遊過長江了。"鴨都"之名名不虛傳,不光是鴨頭鴨脖鴨舌鴨肫,甚至連鴨油都不會放過,把每一點價值都榨乾了,老資本家了。烤鴨在民間,深藏巷與尾。不過,吃鴨多年的南京人眼中,最為熱愛的大概首推烤鴨了。
  • 慄子白菜
    「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多吃白菜,平平安安。 慄子也是屬於冬天的。九十月份,慄子就成熟了。賣糖炒慄子的攤位也一個個陸續冒出來了。《本草綱目》中寫慄子,「慄味甘性溫,入脾胃腎經」,「慄治腎虛,腰腿無力,能通腎益氣,厚腸胃也」,也成了糖炒慄子紙袋後的廣告語。 這幾年慢慢戒了甜食,戒了油炸,慄子和榴槤是唯二的兩樣我會吃到失去自控力的食物。不管是煮的,糖炒的,還是用轉爐轉的,都一樣喜歡,而且各有風味。
  • 南京無處不吃鴨,南京鴨無處不可吃
    老南京人的日常從早上的鴨油燒餅開始,到了中午吃一碗美滋滋的烤鴨湯,晚上去街頭巷尾的滷鴨店斬一隻鴨,夜宵也是鴨血粉絲湯來填飽肚子。鹽水鴨中最出名的還是桂花鴨,倒不是說鴨中多了桂花做輔料,而是每年八月桂花開時的鹽水鴨最肥美,色味俱佳,因此得名桂花鴨。
  • 南京吃貨看過來
    此外榴槤蛋撻皇、 椰汁西米糕等小點心也是風味獨特哦。地址:玄武區碑亭巷楊將軍巷9號曼度嘉年華2樓 【小潘記鴨血粉絲湯 麻辣燙】他家的鴨血粉絲味道很正,絕對要比回味的好吃,最重要是湯很多,滿滿一碗,吃的很舒服。麻辣燙的味道還不錯吧,東西有點小貴,湯比較辣。環境嘛,弄的還算乾淨吧,就是地方小了點,人一多就擠不下了。服務還可以吧,就那樣。
  • 最具幸福感城市,南京憑什麼!
    南京人連吃個鴨子,都得縐兩句文的。鹽水鴨、烤鴨、醬鴨……關於鴨,南京人沒有不可以! 就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每一個南京人的家門口,都有一家最好吃的鴨子店! 暖黃的燈光在黑暗的巷子裡顯得格外溫馨,「老闆,zan個前脯,搭個頭。」
  • 杜拜人吃牛排要去法國,吃烤鴨要去北京,一旁的中國小夥沾光了
    哈嘍,大家好我是錢哥,大家都知道我有一個超級豪氣的杜拜朋友,引來很多網友的羨慕呢,我經常和杜拜老哥一起吃飯,每次都希望能帶杜拜老哥吃一些咱們中國的特色菜,讓杜拜朋友也能感受到到咱們大中華的美食文化,這次我帶杜拜老哥吃的是烤鴨,但是在準備吃飯時,杜拜老哥竟然要訂機票去北京,真是讓我一臉蒙
  • 北京烤鴨歧視指南
    南京人民的驕傲並不比北京人民少,你們是首都,我們也做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更何況,北京烤鴨的追本溯源,乃是南京,論起祖宗來,北京烤鴨,得叫南京烤鴨一聲「爺爺」。南京人牢牢記著,便宜坊最早的名字是「金陵烤鴨」,明朝年間從南京開到北京,給北京人民送來了烤鴨,如果沒有明朝的便宜坊,哪來清朝的全聚德?
  • 這隻北京烤鴨是北京鴨做的嗎?另一個角度看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成名於明朝宮廷皇室,所說是農民皇帝朱元璋愛吃,後被他的後代帶到北京城的。朱元璋最初吃的烤鴨應該是南京地區的高郵鴨,高郵鴨是中國「三大名鴨」之一,有「未聞高郵人,先知高郵蛋」的美譽。後來明成祖不是遷都到北京嗎?古代運輸條件比較低下,只好就近取材,剛剛北京鴨進入當時廚師視線。
  • 太原最好吃的糖炒慄子都在這裡了!好吃好扒,好吧~~~
    地址:柳巷商業區鐘樓街18號(總店)太原人都知道的嶺崢慄子,在柳巷逛街的時候,準要去這家店排隊買慄子吃。十幾年沒改變的小門面,年年不變的香味,滾燙的熱慄子,紅得發紫,紫得發亮,勾人食慾每次去每次都很多人,老闆就是圖中這位來自平遙的很樸實的農民。
  • 威姆斯:我們在青島和北京都吃烤鴨
    廣東隊在結束了奪冠慶祝和一系列商業活動之後,球員們便開始了自己的假期安排。最近,他和朋友出現在北京的一家飯店當中,在飯後甚至開起了北京烤鴨的玩笑,讓人捧腹。他磕磕絆絆的用英文說:我們在北京見面,所以我們吃北京烤鴨,你知道的!我們在北京吃北京烤鴨,我們還在青島吃過!威姆斯說出這樣的話,很顯然是有著兩種意思,因為他們在半決賽中戰勝的對手就是北京隊,而北京隊的隊徽上的英文翻譯過來,就是北京烤鴨的意思,所以威姆斯說的在青島吃過,指的應該就是他們曾經戰勝過北京隊的意思,一語雙關,這一波炫耀,不得不服。
  • 沒吃過正宗北京烤鴨,不配說它又貴又難吃,帶你看一隻烤鴨的煉成
    北京城那麼大,好吃的那麼多,而最享譽中外的莫過於北京烤鴨。「京師美饌,莫過於鴨,而炙者成佳。」可以說,北京烤鴨已成為北京乃至中國的美食名片之一了。烤鴨,大家應該都吃過不少,但你知道一隻美味可口的北京烤鴨是如何煉成的嗎?有史記載的北京第一家烤鴨店,是明朝永樂14年開在京城菜市口的便(biàn)宜(yí)坊。
  • 鴨有多種吃法,吃一次忘不掉的不是北京烤鴨,而是蓮花血鴨
    北京烤鴨有分兩全聚德和便宜坊為代表的派,據說北京烤鴨的吃法也分三種。江湖傳言第一種吃法是由大宅門裡面的太太們發明的,金貴的太太們用酥脆的鴨皮蘸著白糖吃,典型的宅女吃法;第二種吃法顯得豪放一點,用蔥、黃瓜、蘿蔔切絲。荷葉餅上抹點甜麵醬,依次放入烤鴨、蔥、黃瓜和蘿蔔,然後捲起來大口的吃。
  • 北京烤鴨(掛爐)| 美味兒的作品
    作品在雕刻設計時,參考了很多其他朋友的作品,比如玉雕,核雕。但是發現他們雕刻的鴨子都好瘦,一點不胖,身上還有皺紋,與我熟悉的北京烤鴨有區別,後來查問那是南京板鴨,品種不同。所以我雕了與眾不同的大胖鴨。用圓雕的手法去表現,雕到鴨皮時,又出現一個問題,別人雕的鴨身上都是疙瘩如密集恐懼症,又與實際的鴨皮進行了對比,生鴨與是水煮的確實上面會有疙瘩。而我要雕的是已經烤熟了的鴨子,四處流油的,毛孔基本皮密汁和油封上的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