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強大的意志力是邁向成功的關鍵要素。但你知道嗎,意志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會在生活中不斷地消耗。因此,制定合理的計劃減少其損耗很關鍵。外灘君整理了相關資料,為大家解讀「意志損耗理論」,並分享能幫助減緩意志力消耗的方法。
外灘教育TBEducation丨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我們經常聽到一種說法,在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後天因素中,意志力至關重要。
當一個孩子無法達到學校、家長的預期目標,我們會說他的意志力不夠堅定;
當一個孩子在面對學業任務時,有拖延和磨蹭,我們會說這個孩子缺少抵制誘惑的意志力;
甚至當一個孩子面對困難、壓力時退縮甚至被擊垮,我們還是會說,他的意志力不夠強大… …
但是,「意志力」卻是一個空洞和抽象的詞,它該如何培養?這也是一個困擾家長和教育者的問題。
最近,外灘君在What I've Learned頻道看到一則有關意志力的心理學視頻——「Willpower is for Losers」(意志力是為失敗者準備的)。它能夠解釋:為什麼不能將孩子失敗的原因,籠統地歸結為缺乏意志力。
「意志力是為失敗者準備的?」聽上去有點聳人聽聞。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心理學家鮑邁斯特曾提出的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心理學理論——「自我損耗」(ego depletion),也許就能明白標題所隱含的意思。
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也是暢銷書《意志力》(Willpower)的作者。他曾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試驗提出「自我損耗」的理論,顛覆了大眾對「抵抗誘惑的意志力」和自律、自控能力的認識。
該理論認為,人的自控力和意志力,都是很有限的資源。人在堅持一段時間的自控之後,就會感到某種心理層面的「損耗」,可能導致人在面對接下來高難度的挑戰,或是其他誘惑時,比之前更「力不從心」。
因此,想要保持自律,抵制紛繁複雜的誘惑,達成某種目標,一味尋求自己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可能會徒勞無功,甚至適得其反。
那麼,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誘惑?如果不通過消耗自己的意志力和它相抗衡,又有什麼好辦法?
謹防意志力被「過度損耗」
說起和誘惑相抗衡,無論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有過心力交瘁的經歷,甚至還因此誕生了各種各樣令人啼笑皆非的「道具」和「產品」。
亞馬遜上有一個帶時間鎖的塑料盒,售價近60美元。這個盒子有什麼用呢?它的唯一用處就是,可以幫你實現某種自律。
你可以將難以拒絕的誘惑放在裡面,可能是忍不住想吃的餅乾,或是忍不住想要玩的遊戲機;然後,再設置一下計時器,這個盒子就會一直鎖著,直到你設置的時間到了為止。
在很多人看來,可能十分可笑:依靠自己來克制誘惑,就這麼難嗎?連在規定時間內不吃餅乾、不打遊戲這樣的小事,都需要藉助外力?
然而,這個產品在「自我損耗」理論的提出者,鮑邁斯特看來,也許卻有某種可取之處。
與其讓自己身處和誘惑的時刻較量之中,還不如藉助外力,將這一誘惑徹底杜絕。因為,它每一次在你腦海裡的鬥爭,都是在考驗你的自控力,也在變相消耗你的能量。
為了驗證「自我損耗」現象的存在,鮑邁斯特曾設計過一個著名的實驗[1] :
他讓至少三小時沒有進食的參與者,走進一個剛烤好巧克力曲奇,充滿香味的房間。
桌子上放著兩個碗,一個碗裡是剛出爐的美味曲奇,另一個碗裡則是蘿蔔。
其中有一組參與者可以吃曲奇餅乾,而另一組只能吃蘿蔔。
之後,兩組人員進行拼圖測試。這個拼圖其實根本是拼不出來的,測試的目的只是為了觀察,他們在最終放棄前能堅持多長時間。
結果是,那些只能吃蘿蔔的人放棄拼圖的速度,幾乎是其他人的兩倍。平均來說,比那些可以吃餅乾的人早放棄10分鐘左右。
研究人員認為:那些只能吃蘿蔔的人,在抵制誘惑時就消耗了自己的意志力,所以留給他們拼圖時的意志力就比較少。
實驗結果表明,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就像一塊會在運動後感到酸痛的肌肉。
如果我們在某件事情上使用了大量的意志力,那麼你之後可能就很難再去抵制其他誘惑,集中注意力,甚至是做出正確的決定。
後來,心理學界又做了很多類似實驗,證明「自我損耗」的概念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儘管它也有來自業界的爭議,但是,這一理論卻傳播甚廣,甚至我們在生活中都有「自我損耗」的體會,比如:
當你正在節食,你的朋友就在你旁邊烤餡餅和餅乾,這時你恐怕是很難集中精力工作的;
周五晚上,你的朋友一直發簡訊讓你出來玩,你可能也很難坐在桌子前學習了。
從直覺上,我們就能體會到,抵制誘惑的過程,確實會分散人的精力和注意力。
自制力的秘密
「自我損耗」理論聽起來很讓人沮喪,難道,面對誘惑,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
讓我們回到一個歷史更悠久的心理學實驗,那就是史丹福大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實驗內容相信很多人都了解:
如果孩子們能在實驗人員離開後的10分鐘,忍住不吃眼前的這顆棉花糖,等實驗人員回來,就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
通過持續追蹤研究發現,那些成功抵制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更成功,他們會更自信、更可靠,在學業上也會獲得更高的SAT分數。
這個實驗,成為驗證「延遲滿足能力與未來成功之間關係」的重要實驗。
但是今天,我們聊的不是「延遲滿足能力」的重要性,而是回過頭來看,那些當初成功克制住自己不吃第一顆棉花糖的孩子,究竟做了什麼?他們難道是天生自制力比其他孩子更強嗎?
在研究人員離開房間後的10分鐘裡,隱藏攝像機拍下了孩子們的舉動。
我們發現,有的孩子會緊緊盯著棉花糖,有的會把它拿在手裡聞它,有的甚至會偷偷地舔一兩口。不出所料,這些孩子裡,大多數能沒能抵抗住棉花糖的誘惑。
實驗中那些成功等待了10分鐘,忍住沒吃棉花糖的孩子,卻是這樣的畫面:
他們有的用手遮住眼睛,這樣他們就看不見棉花糖了;
有的給自己講故事;
甚至會發明一些手腳並用的遊戲,來自娛自樂。
他們並非是我們想像中那樣,咬緊牙關盯著棉花糖,靠意志力告訴自己,「我一定能行」;而是使用各種各樣的「小技巧」,讓注意力從棉花糖上移開。
孩子們抵抗棉花糖誘惑的秘訣,以及「自我消耗」理論,提醒我們:那些被認為有強大自控力、擅長抵制誘惑的人,與其說他們的意志力很強,不如說,他們更懂得如何避免意志力的消耗。
他們更擅長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知道如何避免和誘惑交鋒,以及怎樣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這樣的人,也更容易實現自己的目標。
「先完成手頭的學習任務,還是先打一會兒遊戲?下班了去健身房,還是在家裡躺著看網劇?」當有太多選擇需要大腦做出決定,我們就會處於一種對不確定性的優柔寡斷之中,使大腦產生焦慮。
格雷欣大學(Gresham College)教授,格倫 · 威爾遜(Glenn Wilson)提出,當我們試圖專注於某項任務時,即使是一封未讀郵件這樣一個簡單的誘惑,僅僅是「想要去查看郵件」這樣的想法,也會影響大腦的表現,使有效IQ降低10個百分點。
最後,無論做出了怎樣的選擇,都是對意志力和注意力的損耗,讓我們感到精疲力盡。
因此,鮑邁斯特在《意志力》這本書裡提出,想要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不確定性和猶豫不決,停止被這些選擇分散注意力,一個簡單方法就是,讓那些充滿誘惑的選擇變得更難一些,或者乾脆移除那些選擇。
我們應該通過聰明的計劃和安排,節約自己的意志力,而不是隨意消耗它。比如:
你想改掉總是吃很多餅乾的習慣,最好的辦法是,不要買餅乾了,乾脆別讓它出現在你的身邊;
如果你想集中注意力,最好的辦法,忍住不去查看郵件,而是直接關掉郵箱。
與其消耗意志力,
不如制定更合理的計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意志力強大=成功」,可能只是某種表象;「通過合理的計劃和安排,減少對意志力的消耗」,才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深層次原因。
比如:
了解自己的強項與弱項,了解自己的極限,以此來制定對更有效的行事計劃;
合理分配時間與任務,它可能具體到將一天中最重要的事,安排在精力更充沛、效率更高的時間段。
還有一個好方法就是,通過養成「自覺抵制某種誘惑」的習慣,來減少意志力的消耗。
美國著名習慣研究專家詹姆斯 · 克利爾(James Clear)在《掌控習慣》(Atomic Habits)一書中提出:
一個人的習慣養成需要4步:提示、渴求、反應、獎賞。
這四個步驟形成神經反饋迴路,構成完整的習慣養成循環。
舉個例子:
每天早上,你在辦公室感到疲憊不堪、沒法專心時,這種感覺是一種提示,讓你產生「我需要一杯咖啡提神」的渴求。
接下來,你最自然的反應,就是站起來去喝了一杯咖啡。
美味的咖啡和咖啡因帶來的提神效果,則是對這一行為的獎賞。
克利爾認為,如果這個循環中丟失了任何一個環節,或者它們之間的連結變得薄弱,這個習慣就會開始崩潰。
比如:
當你開始調整自己的睡眠習慣,讓你早上不會感到疲憊不堪;
或者在感到疲憊的時候,改成出去散個步而不是去買咖啡;
或者,你最終選擇喝低卡咖啡,避免對咖啡因帶來的提神效果的依賴。
以上每一個環節的改變,都有可能幫你戒掉,早上一定要去喝杯咖啡才能工作的習慣。從而避免每天在喝不喝咖啡的選擇之間,做痛苦掙扎。
除此以外,我們有哪些方法,來避免意志力的損耗,從而更好地實現自律?
研究表明,雖然意志力過度使用會感到勞累,但是它也可以像肌肉一樣通過鍛鍊,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增強。
通過制定合理的計劃,找到內在驅動力,日復一日地加以實踐,正是意志力鍛鍊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幫助每一個人變得更有自制力,更好地實現自己預設的目標。
網上有一個點擊率很高、備受歡迎的視頻——「如何成為更加自律的人」。
故事主人公Lucas,正是在「自我損耗」理論基礎上,從過去的混沌、不自律,變成一個善於管理自我,實現大學學業、照顧家庭、兼職工作等多重目標的高自律學生。
如何成為更加自律的人
他是怎麼做的呢?以下幾個關鍵點,值得借鑑:
1. 一次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
人的意志力是有局限的,它不可能強大到能讓人同時堅持很多富有挑戰的事情。一次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或某一個目標,是Lucas合理使用意志力的關鍵。
他在面對紛繁複雜的人生目標時,首先拎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目標,並將這一目標細分為日復一日可以去達成的步驟,直到習慣這樣的節奏,這樣它就不再是一種負擔。
接下來,Lucas加入新的目標,直到成為新的習慣。
家長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示,不要試圖讓孩子同時堅持太多目標。不如某個階段只設定一個目標,或者一次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直到養成了習慣。再將多餘的意志力和自控力,轉移到下一個目標上。
2. 提前制定好應對方案
主人公Lucas在告別昔日混沌生活過程中,他的派對朋友們和同伴壓力,成了它需要克服誘惑、邁向自律生活的一個重要難關。
他的應對方式是,提前為面臨的誘惑,想好了應對方案—— 「如果-就」(If-Then)原則。比如,「如果朋友找他出去玩,那麼他就說出已經提前想好的拒絕理由。」
這樣一種提前計劃好的「自制力應對方案」,可以讓我們在面對誘惑時,不用臨時尋找意志力去對抗。尤其在面對強大的誘惑,而意志力卻不足時,更需要自動化的預先誘惑抵制方案。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合理的計劃和安排,提前杜絕可能的誘惑選項;設定更合理的目標和獎勵原則,降低延遲滿足的難度等等。
3. 一個強大的「自驅型」動機
一個非常強烈的動機,能激發人的潛在能力去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但毋庸置疑的是,唯有由內而生的自驅型動機,才能更長久有力地幫助一個人實現自律。
如何培養一個孩子的自驅型動機?關鍵在於,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選擇和自我掌控感。
現在的很多家長,總是想著要一手操辦孩子的一切,從做作業到參加興趣班,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都要想說了算。然而這種大包大攬和控制欲,不僅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激發他們的自律,還會讓孩子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甚至抑鬱。
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父母把孩子控制得過緊時,會讓孩子發育中的大腦的杏仁核變大,前額質持續緊張,造成孩子反覆受到焦慮和抑鬱情緒的影響。
針對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問題上,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博士與親子互動和焦慮管理教育專家奈德·詹森,在《自驅型成長》這本書中提出,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就應該成為把自己看做是孩子的「諮詢顧問」,而不是孩子的「老闆或是經理人」。
比如,給孩子提供選擇的空間和自主做決定的機會,而非強制要求;在制定計劃時,減少命令要求式的措辭,改成討論商量式。
日常生活中,可以把孩子能夠自己支配的事情列成一個清單,問問孩子,還有什麼是可以再加進這個清單裡的? 有沒有什麼事,是他感覺自己能說了算,可現在他卻管不著的?
對於任何人來說,強大的內驅力和自我約束能力,一定來自於對自身的控制感、勝任感和自主感,而這些方面則需要父母智慧地「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