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箭逐漸的升級為喀秋莎火箭炮

2021-02-13 小天說軍事

最初的火箭發源於中國,14世紀末,歐洲使用了軍隊火箭,直到17世紀,火箭技術已為歐洲所熟知,英國發明家WilliamCongriev爵士設計了第一枚現代火箭,他將各個部件進行改進和標準化,使其成為一個重6至300磅的火箭家族,可在地面和海上發射,另外一個英國發明家WilliamHale的研究表明,如果彈丸在飛行過程中旋轉,那麼它的精確度會更高。Hale把這個原理應用到火箭上,並在1844年取得了旋轉火箭的專利。

Hale的火箭不需要Kongrif的導軌,它很快就取代了Kongrif。俄羅斯率先採用了現代火箭技術。一八二七年,俄羅斯軍隊加入了火箭軍,並在一八二八年到一八二九年的俄羅斯戰爭中大量使用火箭彈。但其飛行穩定性差、散射量大、精度差、射程近。十九世紀下半葉,膛線、後膛裝彈和冶金技術的發展提高了傳統式火炮的作戰能力,使其迅速超越火箭技術而被淘汰。最初的火箭發源於中國,14世紀末,歐洲使用了軍隊火箭,直到17世紀,火箭技術已為歐洲所熟知,英國發明家WilliamCongriev爵士設計了第一枚現代火箭。他將各個部件進行改進和標準化,使其成為一個重6至300磅的火箭家族,可在地面和海上發射。另外一個英國發明家WilliamHale的研究表明,如果彈丸在飛行過程中旋轉,那麼它的精確度會更高。

 

Hale把這個原理應用到火箭上,並在1844年取得了旋轉火箭的專利。Hale的火箭不需要Kongrif的導軌,它很快就取代了Kongrif。俄羅斯率先採用了現代火箭技術,一八二七年,俄羅斯軍隊加入了火箭軍,並在一八二八年到一八二九年的俄羅斯戰爭中大量使用火箭彈。

 

但其飛行穩定性差、散射量大、精度差、射程近。十九世紀下半葉,膛線、後膛裝彈和冶金技術的發展提高了傳統式火炮的作戰能力,使其迅速超越火箭技術而被淘汰,Tuhachefs於1937年被處死,對機載火箭的研究又回到了車載火箭。初始樣機使用4x2Zis-5底盤MU-1,搭載RS-82和RS-132機載火箭,在測試中發現了一些嚴重問題。火箭彈的精度因發射引起的穩定性問題而降低。1938年10月的第二個原型Zis-5底盤是採用ZIS-6Ix4卡車的發射平臺重新設計的,因為採用零長度發射裝置,重新裝填的過程不方便,速度也慢,導致火箭排氣對火箭造成破壞,而且越野性能差。

 

每個軌道裝有兩個火箭,一個在上,一個在下,發射裝置採用簡單的橫向和仰角控制,通過近一年的試驗改進,採用單排8組工字形導軌取代雙層錯開的24組組合式發射導軌,提高了散射精度,駕駛室安裝了點火裝置,駕駛室車窗安裝了裝甲百葉窗,駕駛室內配備了組合千斤頂,平臺更加穩定,採用的火箭彈與機載火箭彈的尺寸相差不大,132毫米的重量為42公斤,長度為1800毫米,尾部有4個十字彈翼,82毫米的結構與132毫米的火箭彈完全相同,直徑為82毫米。

 

Tuhachefs於1937年被處死,機載火箭彈的研究又回到了車載火箭彈,第一個原型是使用4x2Zis-5底盤MU-1,裝備RS-82和RS-132機載火箭彈,在測試中發現了一些嚴重的問題,包括由於發射導致的穩定性問題,從而降低了火箭彈的精度,1938年,Zis-5型火箭排洩物對火箭造成的破壞和惡劣的越野性,由於採用零長度發射裝置,重新裝載的過程很不方便,速度很慢,1938年,ZIS-6Ix4型火箭排洩物對火箭造成的破壞和惡劣的越野性,因為採用ZIS-6Ix4型火箭排洩物對卡車的重新裝載,速度很慢。

 

通過近一年的試驗改進,採用單排8組工字形導軌取代雙層錯開的24組組合式發射導軌,提高了散射精度,駕駛室安裝了點火裝置,駕駛室車窗安裝了裝甲百葉窗,駕駛室採用了組合千斤頂,平臺更加穩定,所使用的火箭彈與機載火箭彈的尺寸相差不大,132毫米的重量為42公斤,長度為1800毫米,尾部有4個十字彈翼,82毫米的結構與132毫米的火箭彈一樣,直徑為82毫米。

 

在安裝喀秋莎火箭炮之前,蘇德戰爭已經爆發6天,目前已有46輛BM-13-16型火箭發射機沒有裝備炮兵部隊,蘇軍緊急從莫斯科軍區炮兵司令部調集人員組成火箭炮聯隊,內務人民委員會軍官Ivanielyevich.Feliov大尉擔任連長,戰爭迫在眉睫,他們只接受了一周的快速訓練,只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拉起了距莫斯科不到400公裡的斯莫稜線,所有的7輛BM-13-16型火箭發射機和3000枚炮彈。

 

一九四一年七月十四日下午兩點半,喀秋莎火箭第一次在奧爾沙站發射了一百一十二枚132毫米火箭,劃時代的炮兵技術設備開始閃耀,八噸火箭彈復蓋面積達四萬平方米,德軍傷亡慘重,通過實戰檢驗,蘇軍認識到這是一種「雪中送炭」式的炮兵裝備,操作簡單,大批新兵僅受過半個月的訓練,不需要像身管炮兵那樣長時間的正規訓練,成本低,結構簡單,是遭受嚴重損失的軍火工業唯一可以提供的大量炮兵裝備,發射架僅用低碳鋼製造,幾個鉗工就能把鋼架連接到卡車底盤上,幾乎所有工廠都能生產,火箭彈的製造也同樣簡單得驚人,"喀秋莎"火箭炮最能摧毀敵人的人員、坦克、機動部隊和武器。從M-8和M-13來的火力有很好的效果,但也會對敵人造成很大的打擊,造成作戰能力的損失。

 

特別是敵軍步兵多於蘇軍,步兵最需要M-8和M-13的強力支援,最高指揮部命令「喀秋莎」火箭炮用於打擊大型偵察目標(步兵、機動部隊、坦克、大炮和重機槍),嚴格禁止對個體小目標射擊,在進攻和反擊中大量使用「喀秋莎」火箭炮,以突破敵軍防線,擴大突破範圍。當「喀秋莎」火箭炮開火時,步兵、坦克和機動部隊在防守時,應儘量避開敵方的掩體,這樣才能發揮「喀秋莎」火箭炮火力密集的優勢,在戰爭中後期的進攻作戰中,蘇軍極求突破火力密度,這種武器與正面大縱深的大攻勢戰術十分匹配。

 

在對待火箭炮的態度上,蘇軍有了決定性的轉變,「喀秋莎」火箭炮營由十月底的13個增加到十二月初的36個,它們被迅速地送到了德軍最強大的地方,在阻止德軍進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危機過去後,蘇聯向步兵師、步兵團、坦克軍、合成集團軍發起反攻,並組建了7個火箭師、11個火箭旅和38個獨立的火箭營,組成了兩個不同的部隊,一個有三個炮兵連,另一個有兩個炮兵連。

相關焦點

  • 二戰風雲2喀秋莎火箭炮原型曝光 喀秋莎火箭炮介紹
    二戰風雲2喀秋莎火箭炮原型也曝光啦!今天我們要介紹的裝備是BM-13喀秋莎火箭炮,在《二戰風雲2》喀秋莎火箭炮可是傳說級別的。 那麼真實的喀秋... 二戰風雲2還原真實戰場,給你最刺激的戰鬥。二戰風雲2喀秋莎火箭炮原型也曝光啦!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這個困惑一直沒有得到解答,直到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世人才首次了解到蘇聯有一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說起喀秋莎,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俄羅斯的一首歌曲《喀秋莎》,不過同樣舉世有名的是叫做喀秋莎的火箭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一、專門為戰爭而生的「火箭雨」1933年,為了研製裝備給陸軍和空軍的火箭彈,軍方專門成立了火箭研究所。隨著日蘇兩國的衝突以及世界局勢的風雲突變,研究所擴大了其研製範圍,包括噴射發動機、地對空火箭彈之類的多種新式武器裝備的研發也被涵蓋了進去。
  • 女神的怒火: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在朝鮮戰場摧毀美軍信心的?
    在這種情況下,由蘇聯方面提供「喀秋莎」火箭炮,中國組建了炮兵師入朝參戰,在戰爭中後期大大改善了我軍攻堅對抗能力,「喀秋莎」火箭炮用兇猛的火力在朝鮮戰場大顯身手,在上甘嶺和金城反擊戰中摧毀了美軍信心。  「喀秋莎」火箭炮部隊的組建  炮兵第21師是我軍入朝參戰的唯一一個喀秋莎火箭炮兵師,其前身是四野第48軍143師。
  • 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1938年,蘇聯年輕火箭專家科羅廖夫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罪名是日本特務,1939年被判刑8年,流放西伯利亞,年僅31歲才華橫溢的科學家轉眼變成了挖金礦的苦役犯,衛國戰爭爆發後,科羅廖夫被轉到第4特種監獄工廠進行軍用火箭研究,在那裡他設計出一種齊射火箭武器,一種烈火史詩般傳奇故事的火箭炮,這就是二戰時聲名遠揚的
  • 德國也有火箭炮?然而處處不如蘇聯貨,根本打不過蘇聯喀秋莎
    所以德國在二戰中使用火箭炮也是很廣泛的,而NBW411型150毫米火箭炮作為德軍火箭炮的中堅更是贏得了「希特勒管風琴」的綽號能和前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分庭抗禮。NBW411型150毫米火箭炮的主要結構由6個呈星型分布的發射管組成,而火箭炮架則採用現成的37毫米戰防炮的炮架來充當;該炮管長度1300毫米,發射時用電擊發點火,炮口初速340米/秒,炮彈散布面積小於130X80米;在更換改進過的火箭彈後有效射程達到6000米。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二戰中各國實際上都搞了火箭彈,但是只有蘇聯用得比較廣泛並且打出名氣,德國也有自己的各種火箭炮,只不過配備給了支援部隊作為特殊武器使用,很多時候數量既不夠多,也沒集中使用,而且還經常只是拿去發射煙幕彈和燃燒彈,就連英國人都有床墊火箭炮,火箭彈生產成本還低於喀秋莎不少,因為RP系列火箭就是一個通用的3英寸火箭發動機接上海軍的4.5英寸高爆彈彈頭
  • 蘇聯造「喀秋莎」火箭炮
    通過下面的說明牌可以得知,這就是曾經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火炮?它是怎麼出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當時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從鴨綠江秘密入朝。隨後,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
  • 他們為何對喀秋莎情有獨鍾?火箭炮下無活口,10秒強拆一棟樓!
    二戰中蘇聯紅軍最出名的地面火力支援武器當屬大名鼎鼎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1938年,蘇聯年輕火箭專家科羅廖夫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罪名是日本特務,1939年被判刑8年,流放西伯利亞,年僅31歲才華橫溢的科學家轉眼變成了挖金礦的苦役犯,衛國戰爭爆發後,科羅廖夫被轉到第4特種監獄工廠進行軍用火箭研究,在那裡他設計出一種齊射火箭武器,一種烈火史詩般傳奇故事的火箭炮,這就是二戰時聲名遠揚的BM-13式喀秋莎火箭炮。
  • 讓美軍誤認為是原子彈的喀秋莎,洪學智:步兵見了火箭炮立刻讓路
    僅僅十秒,這個火車站就被徹底摧毀,德軍一直搞不清楚這到底是什麼大炮,怎麼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傾瀉這麼多的彈藥,一直到莫斯科會戰的時候,德軍繳獲了一具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射器後,才知道這種火炮叫:喀秋莎火箭炮。
  • 《金剛川》 「史達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
    前些天影院新上了一部影片《金剛川》,片中的火箭炮「喀秋莎」的威力實在令人大開眼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喀秋莎」到底是何方神聖。 說火箭炮「喀秋莎」之前得先了解一下《喀秋莎》這首歌。
  • 透過電影《金剛川》,揭秘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圖-電影《金剛川》高炮排排長張飛 後來,我方通過購買而裝備了一部分蘇聯軍械,使得後勤彈藥的供給逐漸開始統一,而且武器的火力也相對得到了顯著增強,其中自然包括我們熟知的喀秋莎火箭炮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最後一戰69次齊射,首長都沒見過如此場面
    直到第四次戰役,志願軍才火力上的全面弱勢才逐漸迎來了轉機,特別  BM13「喀秋莎」火箭炮  的到來。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為彌補志願軍火力上的不足,我軍專門  單獨組建了2個重型火箭炮師,並全部裝備BM13「喀秋莎」火箭炮。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這種火箭炮的彈體長達1.41米,直徑為132毫米,重量為42.3千克,射程可以達到8.4公裡,每次射擊可以一口氣發射出六枚火箭彈,由於裝藥量達到了4.9千克,所以爆炸威力非常巨大。
  • 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讓德軍多次吃癟,希特勒一招化解雙方差距
    說起二戰戰場上的武器裝備,在實施大面積攻擊方面有著卓越優勢的,就是蘇聯研製的「喀秋莎」火箭炮,雖然二戰期間,德國的裝備力量非常雄厚,很多國家無法匹敵,但是蘇聯卻一直都致力於研製火炮,因而在火炮研究方面遠超德國。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
  • 「喀秋莎」火箭炮名揚天下,為什麼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對列裝?
    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代表性武器,名揚天下,其特點就是威力大,而且是大面積殺傷,16枚132mm火箭彈能在10秒鐘內打光,最遠可以打8.5公裡,一輛喀秋莎火箭炮車的一次性火力堪比一個炮兵連的一次齊射,數十輛火箭炮車集中起來發射,那真的是鋪天蓋地般的轟炸,而且天空中還伴隨著流星般的火光和雷鳴般的聲響
  •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7輛一輪齊射,德軍還以為在被一個師轟炸
    喀秋莎火箭炮大名叫做BM-13,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6天後蘇聯組建了獨立火箭連,裝備了先期生產的7輛BM-13外加3000枚火箭彈。它裝備有8條發射滑軌,一輪齊射只需要7-10秒,即可傾斜出16枚132毫米火箭炮,最大射程達到8.5千米。火力兇猛,射速極快,敵軍往往連躲進戰壕的時間都沒有。
  • 「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有多大?志願軍一次齊射,就打垮美軍兩個營
    洪學智深知15軍在上甘嶺的處境,馬上問秦基偉要什麼支援,秦基偉想都沒想直接說:喀秋莎火箭炮。最後志願軍總部就將裝備24門喀秋莎火箭炮的209炮團配屬給15軍。在上甘嶺接下去的戰鬥中,喀秋莎大顯神威,一輪齊射,美軍陣地基本沒有活人。上甘嶺戰役結束後,209團獲得「百發齊放,震破敵膽,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的錦旗。那麼喀秋莎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為何會深受志願軍官兵的喜愛?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己方的炮兵陣營幾乎全軍覆沒,由此可見,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鮮戰場上發揮著不小的威力。那麼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在朝鮮戰場摧毀美軍信心的呢?它到底能厲害到什麼程度? 說到喀秋莎,大多數國人都會想起那首叫做《喀秋莎》的俄羅斯民謠,其實喀秋莎也是蘇聯女性用得最普遍的一個名字,據說在這款自走火箭炮剛投入戰場時,蘇聯紅軍看到火箭炮上寫有一個字母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