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火箭發源於中國,14世紀末,歐洲使用了軍隊火箭,直到17世紀,火箭技術已為歐洲所熟知,英國發明家WilliamCongriev爵士設計了第一枚現代火箭,他將各個部件進行改進和標準化,使其成為一個重6至300磅的火箭家族,可在地面和海上發射,另外一個英國發明家WilliamHale的研究表明,如果彈丸在飛行過程中旋轉,那麼它的精確度會更高。Hale把這個原理應用到火箭上,並在1844年取得了旋轉火箭的專利。
Hale的火箭不需要Kongrif的導軌,它很快就取代了Kongrif。俄羅斯率先採用了現代火箭技術。一八二七年,俄羅斯軍隊加入了火箭軍,並在一八二八年到一八二九年的俄羅斯戰爭中大量使用火箭彈。但其飛行穩定性差、散射量大、精度差、射程近。十九世紀下半葉,膛線、後膛裝彈和冶金技術的發展提高了傳統式火炮的作戰能力,使其迅速超越火箭技術而被淘汰。最初的火箭發源於中國,14世紀末,歐洲使用了軍隊火箭,直到17世紀,火箭技術已為歐洲所熟知,英國發明家WilliamCongriev爵士設計了第一枚現代火箭。他將各個部件進行改進和標準化,使其成為一個重6至300磅的火箭家族,可在地面和海上發射。另外一個英國發明家WilliamHale的研究表明,如果彈丸在飛行過程中旋轉,那麼它的精確度會更高。
Hale把這個原理應用到火箭上,並在1844年取得了旋轉火箭的專利。Hale的火箭不需要Kongrif的導軌,它很快就取代了Kongrif。俄羅斯率先採用了現代火箭技術,一八二七年,俄羅斯軍隊加入了火箭軍,並在一八二八年到一八二九年的俄羅斯戰爭中大量使用火箭彈。
但其飛行穩定性差、散射量大、精度差、射程近。十九世紀下半葉,膛線、後膛裝彈和冶金技術的發展提高了傳統式火炮的作戰能力,使其迅速超越火箭技術而被淘汰,Tuhachefs於1937年被處死,對機載火箭的研究又回到了車載火箭。初始樣機使用4x2Zis-5底盤MU-1,搭載RS-82和RS-132機載火箭,在測試中發現了一些嚴重問題。火箭彈的精度因發射引起的穩定性問題而降低。1938年10月的第二個原型Zis-5底盤是採用ZIS-6Ix4卡車的發射平臺重新設計的,因為採用零長度發射裝置,重新裝填的過程不方便,速度也慢,導致火箭排氣對火箭造成破壞,而且越野性能差。
每個軌道裝有兩個火箭,一個在上,一個在下,發射裝置採用簡單的橫向和仰角控制,通過近一年的試驗改進,採用單排8組工字形導軌取代雙層錯開的24組組合式發射導軌,提高了散射精度,駕駛室安裝了點火裝置,駕駛室車窗安裝了裝甲百葉窗,駕駛室內配備了組合千斤頂,平臺更加穩定,採用的火箭彈與機載火箭彈的尺寸相差不大,132毫米的重量為42公斤,長度為1800毫米,尾部有4個十字彈翼,82毫米的結構與132毫米的火箭彈完全相同,直徑為82毫米。
Tuhachefs於1937年被處死,機載火箭彈的研究又回到了車載火箭彈,第一個原型是使用4x2Zis-5底盤MU-1,裝備RS-82和RS-132機載火箭彈,在測試中發現了一些嚴重的問題,包括由於發射導致的穩定性問題,從而降低了火箭彈的精度,1938年,Zis-5型火箭排洩物對火箭造成的破壞和惡劣的越野性,由於採用零長度發射裝置,重新裝載的過程很不方便,速度很慢,1938年,ZIS-6Ix4型火箭排洩物對火箭造成的破壞和惡劣的越野性,因為採用ZIS-6Ix4型火箭排洩物對卡車的重新裝載,速度很慢。
通過近一年的試驗改進,採用單排8組工字形導軌取代雙層錯開的24組組合式發射導軌,提高了散射精度,駕駛室安裝了點火裝置,駕駛室車窗安裝了裝甲百葉窗,駕駛室採用了組合千斤頂,平臺更加穩定,所使用的火箭彈與機載火箭彈的尺寸相差不大,132毫米的重量為42公斤,長度為1800毫米,尾部有4個十字彈翼,82毫米的結構與132毫米的火箭彈一樣,直徑為82毫米。
在安裝喀秋莎火箭炮之前,蘇德戰爭已經爆發6天,目前已有46輛BM-13-16型火箭發射機沒有裝備炮兵部隊,蘇軍緊急從莫斯科軍區炮兵司令部調集人員組成火箭炮聯隊,內務人民委員會軍官Ivanielyevich.Feliov大尉擔任連長,戰爭迫在眉睫,他們只接受了一周的快速訓練,只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拉起了距莫斯科不到400公裡的斯莫稜線,所有的7輛BM-13-16型火箭發射機和3000枚炮彈。
一九四一年七月十四日下午兩點半,喀秋莎火箭第一次在奧爾沙站發射了一百一十二枚132毫米火箭,劃時代的炮兵技術設備開始閃耀,八噸火箭彈復蓋面積達四萬平方米,德軍傷亡慘重,通過實戰檢驗,蘇軍認識到這是一種「雪中送炭」式的炮兵裝備,操作簡單,大批新兵僅受過半個月的訓練,不需要像身管炮兵那樣長時間的正規訓練,成本低,結構簡單,是遭受嚴重損失的軍火工業唯一可以提供的大量炮兵裝備,發射架僅用低碳鋼製造,幾個鉗工就能把鋼架連接到卡車底盤上,幾乎所有工廠都能生產,火箭彈的製造也同樣簡單得驚人,"喀秋莎"火箭炮最能摧毀敵人的人員、坦克、機動部隊和武器。從M-8和M-13來的火力有很好的效果,但也會對敵人造成很大的打擊,造成作戰能力的損失。
特別是敵軍步兵多於蘇軍,步兵最需要M-8和M-13的強力支援,最高指揮部命令「喀秋莎」火箭炮用於打擊大型偵察目標(步兵、機動部隊、坦克、大炮和重機槍),嚴格禁止對個體小目標射擊,在進攻和反擊中大量使用「喀秋莎」火箭炮,以突破敵軍防線,擴大突破範圍。當「喀秋莎」火箭炮開火時,步兵、坦克和機動部隊在防守時,應儘量避開敵方的掩體,這樣才能發揮「喀秋莎」火箭炮火力密集的優勢,在戰爭中後期的進攻作戰中,蘇軍極求突破火力密度,這種武器與正面大縱深的大攻勢戰術十分匹配。
在對待火箭炮的態度上,蘇軍有了決定性的轉變,「喀秋莎」火箭炮營由十月底的13個增加到十二月初的36個,它們被迅速地送到了德軍最強大的地方,在阻止德軍進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危機過去後,蘇聯向步兵師、步兵團、坦克軍、合成集團軍發起反攻,並組建了7個火箭師、11個火箭旅和38個獨立的火箭營,組成了兩個不同的部隊,一個有三個炮兵連,另一個有兩個炮兵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