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鐵道遊擊隊一號人物就是大隊長劉洪,那麼你知道在真實的歷史上,劉洪的原型是誰嗎?其實有兩位,一位是鐵道遊擊隊第一任大隊長洪振海,後來不幸犧牲。一位是臨危受命接任隊長的劉金山,他也是鐵道遊擊隊最後一任大隊長。小說《鐵道遊擊隊》一號人物劉洪的名字,就是從洪振海和劉金山中各取 一字組成的。今天我們就給大家說一說,接任者劉金山後來最終結局如何?什麼軍銜?
劉金山,1915年生,山東棗莊人,父親是一名礦工,起早貪黑下煤田,才能勉強維持一家生計。然而不幸的是,在他6歲和8歲時,母親和父親相繼去世。沒爹沒媽的他,受盡人間 冷暖,看透了資本的家的醜陋,因此他從小就有革命鬥爭意識。
25歲時,他目睹日寇的侵略暴行,毅然加入了洪振海領導的鐵道遊擊隊,擔任交通員,由於他頭腦靈活,身手敏捷,不久就被提拔為大隊分隊長,成為鐵道遊擊隊的核心骨幹。
1941年底,由於叛徒漢奸的出賣,鐵道遊擊隊的活動範圍被壓縮。當年12月初,敵人糾結1 千餘人,兵分兩路殺向黃埠村,當時黃埠村是鐵道遊擊隊的駐地,十分隱蔽,敵人此次前來直撲黃埠村,不同以往。大隊長洪振海料定,敵人背後一定有漢奸指路,因此必須快速突圍擺脫敵人。於是他一邊組織反擊,一邊掩護隊友突圍,然而不幸的是,一顆子彈擊中了他,洪振海應聲倒地壯烈犧牲。
洪振海作為鐵道遊擊隊的主要創始人,是這支隊伍的「靈魂」人物,他的犧牲對鐵道遊擊隊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接下來由誰接過洪隊長的擔子扛起大旗,帶領這支隊伍重新投入戰鬥,成為鐵道遊擊隊上下都關心的大事。
當時副隊長王志勝,也是鐵道遊擊隊的創始 人之一,他和洪振海是老鄉,鬥爭經驗豐富,在隊中威望很高,本來是隊長的極佳人選, 但是由於身上有重傷,正在住院治療,因此未能接任。
那麼如何從其他成員中,選拔出一個既有膽識魄力,又富有領導能力的新隊長呢?遊擊隊政委經過反覆考慮,決定採用民主的「豆選」投票方式來選出新任隊長。
什麼是「豆選」 呢?所謂「豆選」就是魯南地區農村投票的土辦法,首先在候選人背後放一個碗,然後給 投票人發豆子,投票者看中誰就把豆子放在候選人的碗裡。最終的結果是,劉金山高票當選,隨後魯南軍區正式任命公布劉金山為鐵道大隊大隊長。
此後,他領導鐵道遊擊隊,一方面打鬼子,殺漢奸,破壞敵人鐵路交通,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另一方面也擔負掩護高層領導「過境」的任務。尤其是沙窩受降上,鐵道遊擊隊以 「民間武裝」迫使1000多正規日軍接受投降,這成為當時的大新聞。
解放戰爭中,根據作戰的需要和上級的部署,鐵道遊擊隊經歷了撤銷、重建、再撤銷,劉金山最終也離開了這支英雄的部隊。此後他歷任魯南軍區特務團副團長兼二營營長、魯中南縱隊307團副團長等職務。
新中國成立後,他又歷任浙江金華軍分區參謀長、江蘇省南通軍分區副司令員、蘇州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務,1955年大授銜中,劉金山被授予開國上校軍銜,後來又晉升大校,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在拍攝《鐵道遊擊隊》時,他還擔任該片軍事顧問,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1981年9月劉金山離職休養,享受副軍職待遇。1996年,劉金山因病去世,之後他被安葬於棗莊市薛城區臨山鐵道遊擊隊紀念園,而他的墓邊周圍則安葬著另一位鐵道遊擊隊英雄人物王志勝,當地人將這兩座墓合稱為「雙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