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之父沃森因種族歧視遭美國學術界放逐:固執己見十多年

2021-01-10 澎湃新聞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近91歲高齡的諾貝爾獎得主沃森(James Watson)因去年夏天的一番 「個人言論」再次陷入麻煩。1月11日,世界著名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心、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CSHL)在官網宣布,切斷和沃森之間的任何聯繫,並撤銷包括名譽主席、Oliver R Grace名譽教授和名譽受託人等在內的所有頭銜和榮譽。

James Watson

事件的導火索是,此前的1月2日,沃森在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紀錄片《美國大師:解密沃森》(American Masters: Decoding Watson)中,就種族和智商問題發表觀點:在智商測試中,基因會導致黑人和白人的差異。

該紀錄片拍攝於2018年,當年6月,沃森在接受該片製片人兼導演Mark Mannucci採訪時發表了這番最新言論。

值得一提的是,沃森本人目前無法作出更多回應。2018年10月底,沃森在美國紐約州發生車禍,衝下約6米的山坡跌入溝裡,頭部受傷。沃森的兒子Rufus在1月11日接受電話採訪時說,他90歲的父親在去年10月發生一場車禍,目前正在一家療養院康復,他對周圍環境的意識「非常淡」。

沃森(右)和克裡克。

沃森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也被稱為「DNA之父」。1953年4月25日, 25歲的沃森和37歲的克裡克(Francis Crick)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僅1000餘字的論文:他們在英國劍橋卡文迪什實驗室解開了人類遺傳學的秘密——DNA是一個雙螺旋結構,形狀像一個長長的、輕微扭曲的梯子。這一生物學方面偉大的發現和相對論、量子力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三大科學發現。1989年,沃森參與發起「人類基因組計劃」。

1962年,沃森、克裡克和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時年,沃森年僅34歲。在40歲的時候,也就是1968年,沃森接替John Cairns成為冷泉港實驗室的主任。在冷泉港實驗室,他將研究重點轉移到癌症研究上,並使其成為世界領先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心。1994年,沃森成為冷泉港實驗室主席,十年後擔任名譽主席。

12年前因「智力和種族」言論遭科學界冷遇

沃森此番引發外界譁然的言論實際上和12年前有關。

2007年,79歲的沃森告訴《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他「天生對非洲的前景感到悲觀」,因為「我們所有的社會政策都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的智力與我們一樣,而所有的測試都表明,事實並非如此」。

他還補充道,雖然他希望種族平等,但「不得不與黑人打交道的人發現這不是真的。」

沃森的言論當時即引發了諸方譴責。沃森隨後 「毫無保留」地為此前有報導引用其言論稱黑人總體上不如白人聰明而公開道歉。然而,在後來的採訪中,他有時仍暗示自己一直在扮演挑釁者的角色,或者他不知道自己的言論會被公開。

12年前「不受歡迎」的言論,讓沃森在冷泉港實驗室失去了行政職務。冷泉港實驗室當時在官網上發布聲明,解除了沃森的主席職位,開始了職業生涯上的「流放」。

在1月2日PBS的這份紀錄片中,沃森再次被問及觀點是否改變時,他回答,「一點也不。」

「我希望他們有所改變,有新的知識表明,你的教養比遺傳重要得多,但我沒有看到這方面的任何知識。在智商測試中,黑人和白人的平均水平是不同的。我想說的區別是,它是遺傳的。」沃森表示。

沃森補充說,他對「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區別」並不感興趣,並希望它不存在。「這太可怕了,就像對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樣。」他說。值得一提的是,沃森的兒子Rufus十幾歲時即被診斷出患有精神分裂症。沃森繼續說,「如果存在這種差異,我們必須問自己,我們如何才能讓它變得更好?」

在PBS的這部紀錄片中,沃森也提到對於因為他的言論受傷的人,他十分抱歉。

冷泉港實驗室在1月11日的聲明中宣布將切斷和沃森之間的任何聯繫,並撤銷包括名譽校長、Oliver R Grace名譽教授和名譽受託人等在內的所有頭銜和榮譽。

執行長Bruce Stillman及其董事會主席Marilyn Simons在聲明中表示,沃森這些毫無科學依據、不計後果的言論應當受到譴責,並且不代表冷泉港實驗室、實驗室董事會、教員、學生的觀點,為「一些未經證實、不計後果的個人觀點」。

聲明中強調,「冷泉港實驗室譴責濫用科學為偏見辯護的行為」。 聲明提到,沃森已經十多年沒有參與冷泉港實驗室的領導或管理工作,在冷泉港實驗室沒有進一步的角色或職責。

除冷泉港實驗室之外,沃森自2007年發表將種族和智力聯繫在一起的言論之後,他便遭到美國科學界的冷遇,連演講邀請也消失了。2014年,沃森出售了他的諾貝爾獎章,原因是被人唾棄後手頭拮据。他當時對媒體表示,「沒人真的願意承認我的存在」。

2014年12月,沃森的諾貝爾獎章及手稿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拍賣,諾貝爾獎章拍得475.7萬美元,包含佣金。沃森是首位在世時便拍賣獎章的諾獎得主。

據《美聯社》報導,沃森的家人表示,自去年10月發生車禍以來,他一直在接受治療,無法做出回應。PBS的採訪是去年夏天拍攝。

「我父親的言論可能會讓人覺得他是一個偏執和歧視的人,」沃森的兒子Rufus說,但事實並非如此,「它們只是代表了他對基因命運相當狹隘的解釋。」

「我父親把(冷泉港)實驗室當成了自己的生命,但現在實驗室卻認為他是一個累贅,」他說。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Francis Collins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則說,大多數智力專家認為,「智商測試中的任何差異,主要是由環境差異,而不是基因差異造成的」。 Collins說,他不知道沃森的說法會基於什麼可信的研究。「令人失望的是,對科學做出如此開創性貢獻的人,卻在延續這種沒有科學依據、有害的信念。」

沃森和中國的交集

沃森在美國科學界冷遇之後,將目光轉移至中國。

2008年,在沃森的親自推動下,冷泉港亞洲在蘇州工業園區註冊成立,這也是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百年歷史裡的第一個海外分支機構,位於中國文化名城蘇州。冷泉港亞洲於2010年正式在中國蘇州工業園區掛牌,同時,冷泉港亞洲的首次會議「沃森癌症研討會」在此舉行。

據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國際部(亞洲)主任、冷泉港亞洲執行長季茂業2010年在《科學時報》撰文,沃森最早同中國結緣是在英國劍橋大學。上世紀50年代,沃森在劍橋認識了一位中國生物化學家。季茂業推測,此人應是胰島素合成的領袖人物王應睞。

冷泉港亞洲之後,2017年3月底,沃森第四次來到中國,為另一件大事「熱身」。2017年3月29日,中國學者還提前為沃森89歲慶生。

沃森這次帶著一個新的身份——樂土科學總顧問,來推動成立以他命名的「沃森生命科學中心」,選址深圳。該中心由中國科學家主導,旨在推動亞太生命科學的發展。另一個目標則是籌備「沃森研究院」,它將是沃森生命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注於癌症、免疫學、神經科學等生命科學前沿領域。

「這次前來中國是成立一個新的科研機構,著重研究癌症。我想要成為這個新機構的一部分,這樣我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沃森當時幽默地對包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內的數家媒體說,「現在,我在美國沒有什麼影響力。」

他當時透露,遠赴中國建立「沃森生命科學中心」,有部分原因是因為覺得「在美國,癌症幾乎成為了搖錢樹,每個人都想藉此賺錢」。 他稱目前最大的興趣在於治癒癌症。

在沃森的這第四次中國行的第三天,2017年3月30日,在中科院院士、時任清華大學教授、現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主持下,沃森在清華大學的報告廳裡做了名為「雙螺旋:科學、文化和人生」的主題發言。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來到現場為沃森致辭。據當時宣傳海報,施一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終身講席教授饒毅、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講席教授傅新元、季茂業、樂土投資集團(紐約)投資總監馬炯等人為該場講座的組織者。

2018年3月16日,樂土沃森國際生命科技中心項目啟動儀式最終在深圳市大鵬新區舉行,沃森在儀式上發表致辭。啟動儀式後,沃森率領的團隊和研究機構落戶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

根據項目建設規劃,該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6.01萬平方米,總投資額為28億元,計劃3年內建成投產。項目規劃建設「科學研究中心」和「科技項目引進轉化中心」兩大功能板塊,並規劃建設2.3萬平方米的中心實驗室,建成後產權歸政府,作為公共服務平臺對壩光片區進駐項目開放。

不過,在《科學》(Science)於2018年4月發表的一篇報導中,沃森對《科學》表示,「我離開深圳時,對該研究所的建成相當悲觀。」他不知道必要的資金是否會到位,研究議程也偏離了他的預期。沃森認為該中心將專注於癌症藥物的研發,但在深圳大鵬新區的網站上,有一則公告提到了癌症細胞免疫治療,並將「精準醫療」列為重點。

此外,就在2018年10月回到美國發生車禍的前幾天,沃森還在杭州見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的成立大會。成立大會同期還召開了以「面向未來,挑戰與機遇」為主題的2018WE論壇,論壇即邀請到沃森發表演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DNA之父」豪言「種族決定智商」被撤職,網友:幹得漂亮!
    在2019年的今天,一位在科學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因為種族歧視而被更多人所熟知,他就是詹姆斯-沃森——大名鼎鼎的DNA之父。根據美國CNN報導,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的大名鼎鼎的美國分子生物學家詹姆斯-沃森又一次在熒幕上大肆宣傳其種族思想,被其本人就職的研究所剝奪了榮譽稱號。
  • 「DNA雙螺旋之父」詹姆斯·沃森被剝奪一切榮譽頭銜,聲稱「智商...
    這位在25歲時就與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共同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偉大科學家,卻在晚年時因涉種族言論屢屢受到抨擊。近日,沃森所在的冷泉港實驗室發表聲明,決定收回沃森的所有榮譽頭銜。
  • DNA之父歧視黑人被剝奪榮譽,沃森:愚蠢可治癒、東亞人智商最高
    最近,有著DNA之父稱號的詹姆斯沃森因為自己一些不當的言論,被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實驗室取消了榮譽頭銜。這個事情還要從頭開始說起,詹姆斯沃森經常在各種公共場合發表一些不算太合適的觀點,比如他說一個人的性能力和體重、野心是有關係的,所以英國人更多的是病人,因為英國社會的肥胖現象比較嚴重。
  • DNA之父屢屢禍從口出終跌落神壇
    記者 | 肖恩以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美國人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毫無疑問是當代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但這位被譽為「DNA之父」的科學家卻因多次發表有關種族主義的不當言論最終跌落神壇,被曾任職的實驗室剝奪了榮譽頭銜。
  • 美國真的存在種族歧視嗎?
    距離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不到3個月時間,美國內反種族歧視騷亂卻愈演愈烈。8月23日,威斯康星州基諾沙市黑人男子布雷克在沒有持任何武器的情況下遭警察開7槍擊中後背,威斯康星州等地隨即爆發抗議示威。川普在9月1日親赴基諾沙,譴責暴力示威,重申他在連任競選中強調的"法律與秩序"。9月4日,布雷克在病床上以視訊方式首度出庭,他被控三級性侵犯的重罪,以及非法侵入、妨害治安等輕罪。
  • 美國種族歧視竟是「常態」
    今年5月,美國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後,以「黑人的命也是命」為代表的反種族主義運動迅速席捲全美,美國學者稱之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美國種族歧視問題引起廣泛國際關注,來自國際社會的批評針針見血。54個非洲國家聯名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交決議草案,請求聯合國介入調查美國及其他國家對非洲裔族群的系統性種族歧視、警察暴力執法等問題。
  • 從弗洛伊德事件看美國種族歧視問題
    當前美國國會以及多個城市啟動有關警務體系內部的制度性歧視問題改革。但與此同時,大量觀點也指出,僅僅改革警務系統無法解決美國社會深層次的種族不平等現象,美國的種族主義問題是一個歷史性、結構性、制度性以及文化性、觀念性問題,新冠疫情引發的社會危機和經濟危機更是揭露出美國社會繁榮表象下的種族不平等鴻溝。某種程度上,川普任內對「白人至上主義」的縱容更是加劇了這種種族衝突。
  • 唱過《上帝保佑美國》的國寶級女歌手遭「封殺」,因涉種族歧視
    然而過去的兩天,這名已故「國寶級女歌手」接連遭美國兩支著名運動隊「封殺」,由她錄製的《上帝保佑美國》被禁止在比賽現場播放,一座紀念她的雕像也被蒙上了黑布,原因是她在八十多年前唱過的兩首歌被「挖墳」,歌詞涉嫌「歧視黑人」。
  • 聯合國官員:種族歧視在美國「根深蒂固」
    就又一名美國黑人在白人警察「鎖喉」執法過程中死亡,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米歇爾·巴切萊特28日說,種族歧視在美國「根深蒂固」,美國必須採取「嚴肅行動」阻止更多黑人死於警察之手和種族歧視。埃裡克·加納是紐約市煙販,2014年因涉嫌非法售煙,在被捕程中遭警察用胳膊扼住咽喉致死。布朗2014年在密蘇裡州弗格森市遭一名白人警察攔截搜查並開槍打死。布朗沒有武器,身中6彈。阿貝裡今年2月在喬治亞州格林縣一條道路上慢跑時遭一對白人父子開車攔截並槍殺,後者稱他們懷疑阿貝裡是竊賊。
  • 槍枝與種族歧視 美國的陳年痼疾
    非裔男子弗洛伊德日前遭明尼亞波利斯警察暴力執法喪命,進而引爆抗議動亂。類似戲碼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美國上演,令人不禁想到另一出不時登場的節目:傷亡慘重的槍擊案。在美國,與槍枝和種族有關的暴力事件堪稱陳年痼疾,沒有解藥,只能任由它們一再復發。
  • 人民日報:美國種族歧視竟是「常態」
    今年5月,美國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後,以「黑人的命也是命」為代表的反種族主義運動迅速席捲全美,美國學者稱之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美國種族歧視問題引起廣泛國際關注,來自國際社會的批評針針見血。54個非洲國家聯名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交決議草案,請求聯合國介入調查美國及其他國家對非洲裔族群的系統性種族歧視、警察暴力執法等問題。
  • 美國種族歧視竟是「常態」(國際論壇)
    美國社會金字塔底層人民都知道,《獨立宣言》所明確的「人人生而平等」與他們無關  「種族主義是美國主要且持久的特徵。」美國種族批判理論學者德裡克·貝爾的這一判斷,從來不缺乏現實註腳。今年5月,美國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後,以「黑人的命也是命」為代表的反種族主義運動迅速席捲全美,美國學者稱之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
  • 美國會大廈遭衝擊 執法雙重標準折射種族歧視
    美國國會大廈遭暴力衝擊一事受到關注,其中美國執法人員對於事件的處理方式也遭到了批評。美國輿論指出,與去年處理「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議活動相比,美國執法人員處理國會遭衝擊事件顯然要「柔和許多」,折射出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問題。
  • 前瞻基因產業洞察周報第4期:「DNA之父」發表種族智商差異言論 被...
    智商取決於種族和基因?「DNA之父」被剝奪榮譽頭銜諾貝爾獎得主、被稱為世界「DNA之父」的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美國科學家沃森(James Watson)因為頻繁發表關於種族間智商差異的言論被剝奪了榮譽頭銜。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3日報導,作為基因科學的前沿學者,沃森在電視節目中提及了認為白人和非洲裔存在由基因導致的平均智商差異的觀點。
  • 那些年美國因種族歧視而引發的暴亂
    2020上半年,對於美國來說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月份新冠肺炎席捲美國全國,由於政府的防範措施不到位,導致至今美國已有180多萬名患者,死亡人數已經達到10萬。美國的種族歧視,在美國建國時就已經存在了。白人歧視黑人,黑人得不到公平的待遇。雖然美國歷屆總統也有處理過這個問題,經過長時間的宣傳教化,也有眾多白人放下偏見。但是這種幾百年的觀念,還是根深蒂落,放到現在還是有很多白人有這種歧視。所以在美國歷史上,因種族歧視而引發的城市暴亂,還是屢見不鮮的。
  • 美國華盛頓橄欖球隊因種族歧視壓力易名
    【美國華盛頓橄欖球隊因種族歧視壓力易名】當地時間7月13日,華盛頓職業橄欖球隊「紅人隊」(Washington Redskins)宣布將更改隊名和印第安人頭像標誌,糾正冒犯美國原住民的行為。球隊贊助商聯邦快遞、耐克和百事公司在7月相繼施壓,要求紅人隊更改名字。球隊的新名字目前尚未確定。
  • CNN:研究顯示,近三成亞裔美國人因疫情遭歧視
    (原標題:CNN:研究顯示,近三成亞裔美國人因疫情遭歧視)
  • 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問題凸顯「美式人權」虛偽(全文)
    美國的種族歧視事實上就是歐洲裔白人對所有其他少數種族的歧視。種族歧視既是這套種族層級系統的形成原因,也是這套種族層級系統的維持機制。再次,警察還針對少數種族實施圈套執法。在緝毒行動中,美國酒精、菸草、火器和爆炸物管理局使用執法圈套鎖定的犯罪嫌疑人中,91%是少數族裔。美國民權聯盟的報告揭示,非洲裔和白人吸食大麻的比例相當,但是前者因攜帶大麻被捕的可能性是後者的4倍。美國司法領域中存在系統性的種族歧視。
  • 「DNA之父」詹姆斯-沃森教授談抗癌新策略
    - 2018深圳國際精準醫療峰會精彩大放送 深圳2018年3月19日電 /美通社/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終身榮譽主任、深圳市科技專家委員會高級顧問、樂土科學總顧問、樂土沃森生命科技中心終身名譽主席詹姆斯·沃森教授此次再臨中國,而作為沃森教授本次重磅行程之一的
  • 為何總有人試圖證明不同種族間存在平均智力差異
    證明一些人天然地比另一些人更不聰明,證明那些數百年來一直被剝削、被壓迫、始終處於系統性的歧視政策包圍之中的人,今天的弱勢地位不是由於剝削、壓迫和歧視導致的,而是因為他們生來就在智力上低人一等,缺少適應社會的能力,一直都是一個非常「誘人」的想法。實際上,這一「種族與智力之辯」貫穿了20世紀美國的歷史,並且,直到今天也在不斷迴響。